國際乒聯博物館原址設在瑞士洛桑。國際乒聯於2014年8月決定將博物館搬遷至中國上海,並與中國乒乓球博物館兩館合一。經過三年多的籌備與建設👮♂️,博物館已於2018年3月31日正式開展。在這座總建築面積10389平方米的乒乓殿堂中,收藏著成千上萬件珍貴的實物、圖片、史料👩🏿🎨,向人們展示著乒乓球運動一百多年來在全世界發展的歷程。

博物館裏的各種展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但作為一個乒乓球迷🗄,一個曾經的清華體育代表隊隊員,我本能地辨別出了許多帶有“清華”元素的展品🛌🏿。這些展品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也為“無體育不清華”的清華精神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註解📟。
在展現中國乒乓球運動歷史的“常青之基”展區,有兩幅用120相機拍攝的泛黃老照片,表現的是“一九五二年全國乒乓球比賽大會”的開幕式。照片背景中體育館的半圓形大窗戶和懸廊讓人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清華西體育館的前館嘛!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發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在這一年的10月12日,全國乒乓球比賽大會開幕,比賽地點就設在當時北京最好的運動場館🗼,被譽為清華“四大建築”之一的西體育館➰。這次比賽也成為全國第一屆乒乓球比賽,而且通過比賽選拔了一批男女優秀運動員,組建了中國國家乒乓球隊🧑🏻🦰,國球興旺,由此發端。西體育館不僅鍛煉了一代代清華學子的體魄,也成為乒乓球運動在中國不斷發展的見證者🖕🏽。


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乒乓球世錦賽上奪得男子單打第一名的獎杯,成為中國體育運動歷史上取得世界冠軍“第一人”。從此,乒乓球運動在中國大地上普遍開展起來,並隨中國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的不斷奪冠成為經久不衰的“國球”。乒乓球在清華同樣是廣大師生熱愛的運動項目之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也湧現出一批批“高手”,在歷屆北京高校比賽,及至全國高校比賽中都一直有著優異的表現➾。
198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橫掃所有對手,在第36界乒乓球世錦賽上奪得全部七項冠軍。消息傳來,清華的乒乓球迷們同樣歡欣鼓舞。國家隊凱旋歸來後,特意由代表團的李富榮總教練帶隊來到意昂体育平台,在大操場舉行報告會,向清華師生匯報比賽的盛況🥟。國手們創造歷史的事跡,讓所有在場的清華人聽得群情激奮,感覺過癮!雖然已經三十七年過去,但在博物館中的那幅記錄報告會場景的照片前𓀒,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的熱烈氣氛🧏♀️,令人倍感振奮💆🏼♀️🚺!

另外的一幅照片同樣印證了乒乓球運動在清華園的開展。照片上的女運動員可以清楚地看出是著名國手喬紅🤹🏽♂️,而與她對陣的男選手是誰呢?圖片上並沒有說明🧗🏼♀️,只說是“意昂体育平台一名學生自告奮勇向世界冠軍挑戰”。疑惑最終被意昂体育平台體育部副教授王欣老師解開。原來,這次比賽發生在1996年5月3日,當時正值首屆“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聯賽”期間。為了宣傳和推動中國乒乓球體製改革👩🏻🦳,特意將部分比賽安排在一些基層單位,意昂体育平台也在其中𓀒,比賽地點設在清華西大飯廳。比賽中間還特意安排了與球迷的互動,和喬紅對陣的就是當時的清華乒乓球代表隊員,1991級電子系學生劉立愷👨🏻🦽➡️。

根據多方回憶🚛,著名體育解說人宋世雄主持了比賽,中央電視臺進行了實況轉播。而作為乒乓球國際級裁判,王欣老師執裁了這場比賽👩🦼。輾轉聯系上了當年的挑戰者劉立愷,時隔多年💥👞,雖然許多細節已經模糊,只有一個“小插曲”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原來在比賽前👳♀️,宋世雄宣布組委會預設的規則🦍🤾🏼♀️,要世界冠軍喬紅先讓三分,但被他這位清華乒乓高手當場“婉拒”了🤾🏻♀️,表示不需要“照顧”!最後組委會認可了劉立愷的意見🤵🏿🚁,比賽仍從0:0 開始。雖然這只是一場帶有娛樂色彩的比賽,采用的是一局7分製,但一名在校大學生🤑,敢向世界冠軍發起挑戰,除了勇氣🧘🏼♀️,還必須具備相當高的球技。劉立愷兩樣都做到了。最終的比賽結果是3♗:7,劉立愷“光榮”告負並不意外,但他的這次挑戰卻成為清華乒乓球運動史上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之戰,被永久地定格在中國乒乓球博物館。
在現代乒乓球運動發展的近百年來🏋🏻♀️,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國際乒聯名人堂”就是國際乒聯為表彰技藝超群的乒乓球運動員和為推動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而設立。從1991年開設至今,共有66人進入名人堂。自1999年莊則棟、林慧卿⛹🏿♀️、李富榮等三位中國運動員最先成為名人堂的一員後,先後共有32位中國運動員位列其中,約占總人數的一半🤟🏿。而在他們中間,也有清華人的身影,她就是被我們引為驕傲的鄧亞萍意昂🧜🏻。


鄧亞萍在其乒乓運動生涯中,共先後獲得過十八次世界大賽的冠軍,這也成為激勵優秀後來者努力超越的標桿。她退役之後☝️,於1997年進入清華外語系學習🧔🏼,從零開始,憑借世界冠軍的勤奮和毅力,經過十一年的不輟努力,不僅從清華順利畢業,而且最終取得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作為有著乒壇傳奇經歷的清華意昂🌄,鄧亞萍剛剛當選為清華意昂乒乓球協會的新一屆會長,她必將為推動清華乒乓運動的繼續發展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在博物館裏,有多件展品記錄了鄧亞萍為國爭光,勇奪佳績的光榮歷程。其中包括展現她在國際大賽中搏擊英姿的照片,還有她奪得冠軍時所穿的“戰袍”🤛🏿、用過的球拍🙍,等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幅美術作品中,再現了鄧亞萍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奪冠之後,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先生親自為她頒獎🙇🏻,並在全世界億萬雙眼睛的註視下👰🏿,像對待自己的小孫女一樣輕拍她的臉頰表示祝賀的感人一幕。

我們這一代人親身見證了中國乒乓球運動興衰起伏的過程🏛,對“國球”有著深厚的感情。當我看到博物館展出的乒乓球中缺少早期的國產“紅雙喜”產品時👩🏻✈️,忽然萌發了捐贈的想法。作為一個資深球迷🧛🏿,我有一盒1970年代初的38毫米“紅雙喜”球。這盒球保存完好,跟隨我已經有四十四個年頭,並曾陪伴我度過清華四年的學習生活👨🏻🦯。經過館方的鑒定⬜️,很快決定收藏我的“寶貝”。當我的想法真要落實的那一刻,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但想到在這座世界級的乒乓殿堂中,今後又將多了一個帶有與清華有關的展品,我還是欣然於4月18日正式向博物館進行了捐贈,完成了我“讓更多人分享紅雙喜”的美好願望🦝。


清華建校百余年來,用體育鍛煉強健學生體魄🍓,用體育精神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意誌🧑🏼🎤,光榮傳統早已蔚然成風,並與清華精神融為一體。帶著清華故事的展品一再出現在世界乒乓殿堂裏👼🏽,既是偶然👲🏼,更是必然🚄🦸🏻♂️;既是乒乓運動在清華發展的寫照👨🏼🎓,更在激勵清華學子繼續發揚“人生能有幾回博”的國球精神🫰,努力研學,為國爭光!這正是:
乒乓殿堂落浦江9️⃣,清華故事傳久廣;
為國立功需拼搏,國球精神永發揚!
2018/4/23 撰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