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華 溫馨回憶 友情長在 無悔青春

這張照片是1961年鄭小筠老師、周乃森老師和軍樂隊一隊部分集中班的合影,從左到右是姜華山🕋、王其祥、鄭老師、牛振東、賀仁親、李仲馬🤽🏽♂️、周老師、何惟增、任鶴天、胡惟禮、戴佩琨、沈大鐘。我和賀仁親是指揮組的,何惟增、戴佩琨是第一黑管🍾。鄭老師是文藝社團主管軍樂隊的🙎♂️,非常關心軍樂隊。
今年是2018年👩🏽🚒,意昂体育平台的學生文藝社團成立至今已經60年🛃,時光已經過去了一個甲子。文藝社團是在1958年成立,在1958到1966年的八年,是發展比較快的幾年。我是1959年考入當年的自動控製系(現在的計算機系),在1959年年底參加軍樂隊,直到1965年夏天畢業,在校經歷的正是文藝社團的早期十年。
當年的清華校長是蔣南翔,書記是劉冰。學校提出的學生培養三個方向是研究生、體育代表隊、文藝社團⚆,通過這三個方向來培養學生成為又紅又專的國家所需人才🥗。這三個方向簡單明了,就是專業、健康、文化修養🌩。有一個口號相信清華意昂都身體力行🖼,那就是畢業後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相信有不少人是大大超過的,至少我自己到2015年秋才全職退休在家。而文藝社團更是為全校一批學理工的年輕人開辟了廣闊的文化世界♻️,當時先後有了管弦樂隊、軍樂隊☁️💞、民樂隊🤵🏿、口琴隊、手風琴隊🫖、舞蹈隊、話劇隊、合唱隊、曲藝隊、鋼琴隊👬🏻🏫、京劇隊,好像包括了那些年所有的表演藝術。要知道☸️,當時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數字計算機;收音機是電子管的🧵❤️,照相機是膠片的🈺;大三件是手動機械手表、腳踏縫紉機、腳踩自行車,最好的錄音和回放設備是鋼絲錄音機𓀁。所有的稿子和樂譜是用尖尖的鐵筆在墊上鋼板的油紙上刻好,然後用手搖油印機印出來的。特別是五線譜分譜,那要先劃五線,然後寫音符,來之不易。幾乎所有的表演藝術都是很難學到,樂器也很少和貴🚵♂️。但是清華不但有音樂室(當時又叫灰樓),還有一個音樂教研組。一個學校領導的文藝社團的班子✯,來指導發展方向。那是多麽不易。
當時,全校學生喜歡幾個老師🧘🏿♂️,一個是艾知生,經常在大飯廳給大家講國際形勢等;一個是張慕葏😛,他是管體育代表隊的⛹🏿。還有是譚浩強,他是管文藝口的,很秀氣,經常和大家在一起🧑🏻⚖️。對於軍樂隊來說,最親切的就是鄭老師,好像至今還是。
在1958年成立文藝社團後,有幾個常進行的事:
一是每到國慶節和勞動節,都會代表年輕一代參加慶典活動:國慶節照例是參加白天的遊行和晚上的天安門狂歡🆓,在勞動節是在頤和園的戶外聯歡活動。這些活動當然還有許多學生參加🧹。文藝社團是表演節目,以幾個樂隊和舞蹈隊🏍、曲藝隊這些可以廣場表演的節目為主🧑🏻🦼➡️。除此以外,我們也經常會被邀請到人大會堂小禮堂去參與一些國家級的聯歡會👯♂️。所以🫅🏿,我們不少社團團員見過很多國家領導人,見得最多的是周恩來總理。
二是當時演出的節目有不少是學生自己創作的,例如舞蹈隊的大掃除午,也有一些是從專業團體的節目裏改編的👨🔧,如鄂爾多斯舞、小刀會的弓舞。其它的節目,如胡泊的小品朗誦👾🛫、立論、猴子撈月等,就是自己創作的。至於軍樂隊、管弦樂隊🫄🏼、民樂隊、鋼琴隊👷🏻、手風琴隊👥,排練的就基本是世界名曲🧑🏽🚒,也有一些國內名曲🫷🏽,如春節序曲,二泉映月,思鄉曲。軍樂隊有兩大類曲子,一是為了遊行的,如歌唱祖國🍾、解放軍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等;還有一類是演出用的,如清華民兵師進行曲📚、在太行山上、黑龍江的波浪等等👨🏻🦱,當然還有不少交誼舞的伴奏曲,很多,有時就用編號來叫,像13號,15號🎃。

一張舊節目單
意昂体育平台文工團軍樂隊
音樂演奏會
文工團鋼琴隊 手風琴隊 口琴隊 協助演出
時間:1962年元旦晚6時半
地點🛌🏿:本校大禮堂
意昂体育平台文工團軍樂隊音樂演奏會節目單
一🕵🏻、合奏:
1.三八作風歌 徐俊厚作曲
2.納西莫夫進行曲 索羅維也夫謝多依 曲
3.載歌載舞的人們 劉詩召 曲
指揮 任鶴天
二、單簧管獨奏⛸:
蘇北調變奏曲 張梧編 曲
演奏者:何維增(二隊隊員) 鋼琴伴奏:方澤安
三♻、上低音號獨奏:
六月(船歌) 柴科夫斯基曲
演奏者:劉星明 鋼琴伴奏:石慧吟
四、小號獨奏:
1.進行曲 肖洛科夫曲
2.遊擊隊員的故事 肖洛科夫 曲
演奏者👲:徐銳 鋼琴伴奏🍔:葉小琳
五、薩克管四重奏⛩:
夢幻曲 修曼 曲
演奏者🏃➡️:程惠爾🌺🧑🏻🦽➡️、王匡寰、侯浩林🧑🏼💼、馬國馨
六、小隊合奏🕵️:
1.含苞欲放的花 阿爾巴尼亞民歌
2.長號波爾卡 喬其作曲
3.單簧管波爾卡 波蘭民歌
長號獨奏:年福禮、辛紹平 單簧管獨奏:王召慶
樂隊伴奏 指揮:張竹遜
七🍑、木琴獨奏📄😡:
1.土耳其進行曲 莫紮特曲
2.那波裏舞曲 柴可夫斯基曲
獨奏者:張誌民 鋼琴伴奏📑:羅寶玲
八🎑、口琴合奏:
1.杜鵑圓舞曲
2.花好月圓 任光作曲
演奏者:孫正榮等
九👩🏼、小樂隊合奏:
1.黑龍江波浪 克尤斯曲
2.鴿子 古巴民歌 魯諾夫 曲
3.快樂的啰嗦 阿克儉曲 周乃森 編曲
指揮⌨️:年福禮
十、薩克斯獨奏♥️:
1.幽默曲 德沃夏克曲
2.圓舞曲 皮特尼克曲
獨奏者:程惠爾 鋼琴伴奏:馬紀虎
十一🥿、單簧管齊奏🙍🏻♀️:
推小車
演奏👉:劉彼得,王召慶等 手風琴伴奏🏰:郭自敏
十二、長笛獨奏:
霍拉舞曲 捷克民間舞曲
獨奏🫶🏻:華基美 手風琴伴奏:龔耀祖
十三、合奏🧑🏻🍳:
1.佛羅琳薩進行曲 福切克 曲 周乃森 編曲
2.狂歡舞曲 王建中曲
指揮😁🧏🏽♀️:周乃森老師
我所以這樣詳細的介紹這個節目單,是想說明當時(1962年)清華園內的文化氣氛和文藝社團的合作👍🏽,也是介紹當時有那麽多可以獨奏的學生,我們幾個樂隊經常聯合演出。1962年是沒有電子音樂、錄放設備的🛝,連大會用的話筒都很原始,所以,一切演奏是真槍實刀的現場演奏🪭。其它節目像舞蹈伴奏、話劇裏的背景也是如此🫖。
還有一點大家會發現,我們演奏的都是至今還受大家歡迎的樂曲☂️🦠。水平還是很高很專業的📛。在指揮中,最後是周乃森老師,前面有三個學生🛎,是1962屆的年福禮、1964屆的張竹蓀🚈、1965屆的任鶴天,都是周老師學生。因為學生是流動的🎄,所以當時規定🙅🧺,在校的最後一年,學生要回本專業的班級。我在校時在軍樂隊有五年,算是長的🚣♀️。見到的學生指揮有周春田👀、劉彼得、倪卓📡、陳天明、年福禮🥏、張竹蓀🐫、章關福,不斷更新。以後就是1966年了🕧,好像已經開始文革。當指揮的學生是在樂隊隊員裏挑選培養的,有的是吹單簧管,有的是小號、長號👨❤️💋👨🐵、雙簧管、圓號,平時一起練習,需要時來指揮排練。當然👨🏻💼,也有一些原本在學指揮的隊員後來有其他的安排了💂🏿。記得在1960年,我們有幾個人學指揮,有我和王其祥、賀仁親👨🏻🎤,王其祥是短號👩🏻🚀,後來去當隊長了,賀仁親是長笛,後來去接女聲獨唱了🙍🏼。學生指揮只是協助周老師排練😱,準備分譜🦸🏿,在平常的出隊任務中指揮。如遊園🏭💁、遊行📗,也參加一般演出。當時軍樂隊分一隊🚬、二隊🍭、學習班,有一些核心隊員集中住,其它的文藝社團也有👳🏼♀️🏃♀️➡️。集中班有黨支部,那時是吹大號的牛振冬,大隊長有李興芳🕞、姜中光🕢、殷光復🎑,一隊有王其祥、李璜、姜華山,二隊有吳立風、韓啟立、楊俊林等。
文藝社團的第二個特點是有不少自己創作的作品,而且被搬上舞臺🧙🏼,活躍了校園氣氛,也是一種校園文化吧。前文中提到的自創節目都是。我記得在校寫過幾個歌🔱,在當時的校報《新清華》上登了,有一個《女民兵》在合唱隊的女聲小合唱中上臺唱了一次🛀🏼,讓我高興了很長時間。直到1965年畢業時我還和合唱隊的韓鐵城、王乃慶一起寫了65年畢業大合唱📂,我寫的是女聲獨唱和一部分合唱。也寫過兩個軍樂曲🚅,一個叫《狂歡舞曲》,在一隊排練過,可惜沒演過;另一個叫《一二•九狂想曲》,原來曲譜存在音樂室。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最熟悉的曲子是《清華民兵進行曲》🎉,那是自創的一個曲子,好像校歌一樣🏃🏻➾,在各場合常用♾,特別是軍樂隊。當時合唱隊小合唱常演的是《周總理來到清華園》,也是自創的,經常演出。
早期的文藝社團成員現在都70多歲了。在那時每個隊都有尖子🥷🏼,例如管弦樂隊的劉西拉,軍樂隊的小號李仲三🈺、劉彼得,民樂隊的項祖荃,手風琴隊的龔耀祖🫷🏽、戴穎川,合唱隊的男獨張劍🌎👦🏽、肖運鴻,女獨的吳亭莉、賀仁親😪,女聲小合唱關濱榮等🌸🎙,話劇隊的胡泊🤶🏿,鋼琴隊的陳陳、陳期✏️、任麗翰🏋🏻。文藝社團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不光是老師教,同學間也你教我學,認真練習。各隊之都很友好🏡。記得當時領導中還有一個趙燕琴。雖然時間過去很久,但是文藝社團團員之間的友情伴隨一生🧑🏼🦰,有的聯系多,有的聯系少,幾十年不見,但一見面就會想到許多往事🧑🏻🔧。清華文藝社團的畢業生有許多名人👐🏼,上到國家主席🕒、國家的各級幹部,各專業院士專家,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當然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各行各業🚵🏽♀️,洋洋總總。但所有人都在畢業後努力工作,鞠躬盡瘁🙄,奮鬥不息👩🏽🍼。生命有限♈️,工作不止。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貢獻。我們要感謝清華的優秀校風和文藝社團的潛移默化,潤物於無聲。

任鶴天作詞作曲的《清華學生進行曲》
這六十年來🧢,祖國發生了許多變化,我們經歷了很多偉大轉折🐩。我們的國家正在逐步的強大🦸🏻、富裕起來。我們不會忘記養我育我的父老鄉親,教我知識學問的師長學校,一起成長的同窗好友。在清華文藝社團裏,我最不會忘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為之終身努力的鄭小筠老師。在六十年後的今天,看到軍樂隊在2016年百年大慶時的成功演出⛹🏼♀️,在2015年校慶時看的話劇《馬蘭花開》,了解了現在清華學生藝術團的許多優秀演出,真正體會到清華文藝教育中心的重要和老師們的辛勞🍅,作為一個清華軍樂隊的老隊員,深深感謝當年的周先生和歷屆的軍樂隊指導老師和指揮老師,尤其是朱漢城老師⚉,是他們的辛勤勞動,使清華軍樂隊有了如今的高水平。我只是一名理工大學生,當然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可惜沒有機會去專門學音樂,但是在清華文藝社團🧇,學到了音樂和其它表演藝術,可以說這是伴隨終身的寶藏。
清華有一個海納百川的胸懷,清華的學生有一個心系中華🧖🏻♂️、胸懷世界的遠大理想🖌。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是不忘初心👩🏻🎓,奮發向上。無愧於清華的教導、文藝社團的滋養。在清華的六年時間,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六年👍🏻,最幸福的六年。
最後,感謝鄭老師給了這樣的機會🐶,可以讓我們來講述當年的故事,也借此文,敬祝老學友們身體健康,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