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後,引起熱評↪️。《無問西東》的拍攝本是為了紀念清華百年誕辰,主旨是反映百年來每個時代的清華人追尋內心的真善美去做人🚵🏻♀️,去報效國家,而不計較外在的得失榮辱。影片很多情節源於史實,烘托出一代代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毅堅卓的奮鬥精神和深深的愛國情懷,同時影片也折射了苦難中人性的光輝與真愛。
“無問西東”一詞🚹,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也以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拉開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說⏺:“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同情”👨🏼🏭💀。影片中出現了1924年5月泰戈爾在清華演講的鏡頭,泰戈爾說:“因此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萬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滿的理想,你們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動都應得折中於那唯一的標準。”這些也都可以看作是對影片《無問西東》主旨的解題🙆🏿。清華校歌中反復詠嘆的“服膺守善心無違”也可以說是電影《無問西東》主旨🙎🏼♀️。
清華校歌作於1924年,歌詞作者是國學部教授汪鸞翔。汪鸞翔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對西方科學也有了解🍦,可謂學貫中西。汪鸞翔追隨過張之洞👩🏻,受其中體西用思想影響很大。在校歌歌詞第一段中🍉,汪鸞翔就強調“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第二段又說“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則在第三段。顯然,“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中的“西東”💪🤽🏽♂️,與“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中的“東西”是呼應的👨🏻🦯。
汪鸞翔曾在《清華周刊》發表《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一文,他解釋說:“此首再將東西文化贊嘆一番。地有東西之分𓀚,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醜🐶、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很明顯👨🏼🦰,“無問西東”中的“西東”是指東方人📇、西方人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體現的是儒家一貫強調的“心同理同”的天理觀🎱。宋儒陸九淵曾說“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汪鸞翔所說“無問西東”本於此,表達的是一種普遍的天理觀和人性論🫶🏻。
更進一步,校歌中“無問西東”的思想主旨實際上是強調東西文化的交融匯通。汪鸞翔在《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中認為“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東西之文化”,強調“僅守固有文化👨🏼🍳,而拒絕外來文化者固非;而崇拜外來文化,以毀滅固有文化者✅,更無有是處也🧙🏽♀️。本校之最大責任與目的⛑️,即是為本國及世界作此一件大事”。很顯然,此校歌之微言大義,即是融匯中西文明,開世界之大同🎚👩🏽🍳,可以說充滿了強烈的文化自信,由中華文明生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自覺——世界大同之願景🤚🏽。
汪鸞翔是一位開放的儒者🆚,他對儒家的精神有很深的理解🧙🏻,清華校歌也很好呈現了儒家思想義理中那些跨越時空、具有永恒魅力的內在價值💆🏽。校歌“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表現了雍容自信、開放包容、融匯古今、貫通中外、創造創新的恢宏氣度☦️,這種堅定、自信、胸襟和識度是多麽得難能可貴,就此而言,可以說汪鸞翔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儒👩🏼💻,有歷史遠見,有文明見識。這首校歌為清華的發展奠定了崇高的格局。校歌所言“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表達了對國家和整個人類社會的一種美好希冀和堅定信念🏊🏽♀️🧪。“祖國以光”可以解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同爰躋”實際上也可以說談的就是世界大同問題。清華校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在今天仍引起人們思想和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就在於它表達了清華人的偉大心聲,同時也道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夙願:文明融匯,人類和平,世界大同。
(作者☢️:翟奎鳳🈶👉🏽,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