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廷寶,著名建築學家,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在推動建築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1915年入北京清華學校🥖,1921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同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深造。
楊廷寶(1901年10月—1982年12月)🫀,字仁輝。1921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26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自1940年至1982年去世,歷任原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院士)📗;1979年任江蘇省副省長。
由衷地感覺自己幸運🏌️♀️🕵🏽♂️,也由衷地感謝國圖的領導將這個“國圖南區建館30周年”專題口述史的采訪重任交給我🖲🏝,否則🧑🏽🎓,我不會認識楊廷寶先生。
1987年建成的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是在楊廷寶最初的設計方案基礎上經過多位建築師的優化完善後形成的最終成果。為了對當年的設計過程以及楊廷寶先生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們專程赴南京采訪了東南大學的黃偉康與黎誌濤教授,以及楊廷寶的長女楊士英教授🫡。
張镈先生在《無限懷念授業恩師楊廷寶先生》一文中,曾就楊廷寶參加北京圖書館新館方案設計工作的那段歷史有詳細的記述:“楊先生認為國家圖書館應能反映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風度,在形式風格上要反映傳統,尤其在空中鳥瞰下來,在總平面布局上要有濃厚的傳統味道。宋(養初)主任同意這個觀點🤕,問他怎麽辦,他當場拿出一張32開紙的小鳥瞰草圖來說明觀點。這正是他在基層受到批判的初稿,但他並沒有因為遭到過否定而放棄原則。宋主任非常欣賞這個設想✊,要工作組幫他畫出來。”
此行中,傳記《楊廷寶》的作者黎誌濤在談到當年北京圖書館新館方案設計時說🍹:“做方案的時候可能不止一套,最後不可能都拿到北京去⛄️。當時系裏老師們的討論還是傾向於楊廷寶的方案,但是書記不同意,覺得這個方案太陳舊了。”

采訪《楊廷寶傳》作者黎誌濤
作為當時南京工學院的青年教師,黃偉康1975年曾兩次陪同楊廷寶赴北京參加方案設計工作會議,是當年方案討論過程的親歷者與見證人🚟。他記得,當時宋養初主任在會上點名問“南工”楊老的方案👍🏿📘。後來黃偉康同另外一個青年教師王文卿與楊老一起在招待所裏趕著繪圖。“楊老當時說,你們兩個就負責平面🤟,透視圖我來負責。”隨後☹️,在1975年9月舉辦的北京圖書館新館方案設計展覽中展出的第29號作品就是楊老的兩個從不同立面俯瞰的透視圖方案,而後來所謂的“五老方案”就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形成的🧘🏻♂️。


1975年,建築師楊廷寶為北京圖書館項目所做立面方案
據說🧗🏿♂️,當時負責北京圖書館新館方案設計的10家單位(5院5校)按照國家建委領導的指示💉,分別組成6個不同類型的設計小組,經過兩個多月的工作,提出了9個方案,其中的7號和8號“民族形式較濃方案”是由一個5人小組負責☠️: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楊廷寶、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現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戴念慈🥷🏿、意昂体育平台吳良鏞、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張镈、廣東省建築設計院黃遠強。因為這5位成員都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建築師,而最終的新館方案又是在他們“傳統形式較多的方案”基礎上吸收了其他方案的優點而完成的,所以後來習慣上稱之為“五老方案”。
此行我們還在楊廷寶故居見到了楊先生的長女——現年88歲的楊士英教授😰。楊廷寶故居坐落在東南大學附近的成賢街🧠🧙🏿。1946年🤾🏽👨🦳,楊先生買下這塊被炸毀的廢墟🧘🏽♂️,就著原有的房基修建了一幢二層小樓,並稱之為“成賢小築”👸🏻。這是一座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房子,無論外表還是內部,沒有一丁點兒多余的設計🙎🏽♀️。楊士英教授說🤜🏿,雖然父親在家的時間不多,但一有空兒總會帶著他們玩兒,從來不發脾氣🌖,“父親喜愛畫畫,也畫得非常好,只要有人喜歡就直接贈送,他只是享受繪畫的過程。”

楊廷寶故居
臨別前,不經意間了解到楊士英老師與老伴兒一直住在南京大學的教工宿舍,面積僅有60多平方米。老人家淡然地說:“他們要分給我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們不要,因為夠住了。”
(作者單位: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