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1日,已各自復課的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齊聚北平,舉辦了盛大的“西南聯大九周年校慶慶典”。雖然實體意義上的西南聯大這所戰時組建的龐大學校業已解散,但在抗戰中締造的聯大精神,卻讓出席此次慶典的師生銘記難忘——梅貽琦🟧、黃子堅、胡適等三校代表紛紛到會致辭,追憶過往💫,也為後世研究者留下一筆珍貴的口述史史料🫛👨🦳。
1946年11月2日👔,北平《世界日報》曾以較大篇幅報道過“西南聯大九周年校慶”,可謂一補前史👩🏽✈️🧖♂️,為西南聯大校史補題上了一個意義深遠的“句點”。部分原文如下:
西南聯大九周年校慶紀念日三校熱烈聯合慶祝
梅貽琦說🙇🏽:三校合作的精神應該要繼續
黃子堅說🚣♀️:三校在友誼上應作學業競爭
胡適稱👨🏿🎓:是世界教育史的一頁
【本報訊】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昨日聯合舉行西南聯大九周年校慶紀念日。晨九時,國會街北大門院,即湧滿活躍的聯大學生👩👩👧👦,九周年紀念特刊👶🏽,在大門旁發賣,四壁紀念報刊,都是介紹聯大八年來的回憶事跡。十時🥼,胡適校長與陳雪屏兩氏,同車同至🏋🏻♂️。之後南開秘書長黃子堅,率聯大學生五人🍴,由津來平參加盛會🤷🏻。清華梅校長👨🎨🧏🏿♂️,因交通工具關系,率學生數人,於十時半即達會場。十時五十分🧑🍼,紀念會開幕。
梅貽琦校長首先致詞
梅貽琦首先致詞謂:今天是西南聯合大學九周年紀念日🕒,今天三個學校,已經離開昆明,回到北平。八年來☞,我們都在昆明。現在感覺到非常幸運➡️,全部又回來了🧪,尤其大家聚集在這裏。然而想到從長沙的臨時大學遷移至昆👩🏻🎓💆🏿,遇到的困難,度著磨難的日子……回憶這些,我們這個會,不應僅在形式上,需特別著重過去聯合的戰果,三校分開了🛍️,三校合作的精神,應該繼續❌↪️。因為抗戰以前,三校已經有相同的教育方法,或者是大同小異🙎♀️,人事上有“通家”的傳統。胡適之先生是清華的意昂🤎🫒,清華文學院長馮友蘭,是北大意昂🧑🏽🌾。南開秘書長黃子堅,也是清華意昂,張伯苓在很早以前🧱,曾任清華教務長,我自己在南開受過教。俗話說“親戚遠來香”,但三校越近越香👩🏼🎓。……最後🤠,梅校長以“彼此本合作精神努力”一語,結束此三十分鐘的演講。
南開黃子堅,他的話引起大笑
其次,由南開秘書長黃子堅致詞謂🤶👩⚖️:梅校長清瘦的面貌👨🏽💼,男低音的聲調☝🏿,可以回想昆明大西門外草坪上的情境。……他笑說四川的滑竿😎,主要是三種生物乘坐🪶,新娘子👵🏼、豬和大學教授。他的話不斷的引起聽者大笑,他最後說🦀:過去雖可珍惜𓀚🥦,但是要展望將來👴🏻,把握現在,希望三校在友誼上作學業的競爭。
胡適說,我應該是太老師
這時🐺,輪到胡適校長說話了🦸🏼。他說⚪️:還是有點喉痛,不敢大聲說話,現在是客人🎛,但不敢以客人自居。……胡適稱:去美國後🫷🏽,第二年敵人炸南大🥲,同事寄去的被炸照片🚵🏽♀️,經我親自寫文章送各報館刊載。因此聯大不僅是我國歷史的一段,也是世界教育史的一頁。我對於長沙率領學生步行六十八天,歷一千英裏之旅的教授們🏪,表示崇敬🧑🏻🎤。對梅校長三校“本來是通家”一語,極為同意。我不但是清華的意昂🧚🏿♀️,清華校長羅家倫是我的學生,我應該是“太老師”。北大的理學院饒毓泰、數學系主任現任代理理學院院長江澤涵⛹🏼♂️,都是南開意昂💁🏽♂️。清華朱自清教授,是北大學生🤽🏻♀️,因此“通家”的事實,不勝枚舉💆🏽。胡氏最後提出此次赴南京開會前一天💙,梅校長與陳岱蓀訪晤時一句話:“休戚相關”……
紀念會至十二時,午後一時聯大教授吳之椿、孫雲鑄、費青、馮至、袁家驊、吳晗等講演。聯大圖片展、朗誦詩歌會、球賽,及七時舉行的戲劇聯歡晚會,會況熱烈空前,參加達千人,夜九時許始散。
這篇1800多字的報道,“現場感”十足,生動描述了“西南聯大九周年校慶”這一歷史事件的細節。清華🧐、北大、南開的“通家”之誼⭕️、抗戰之情、“休戚相關”之傳統躍然紙上,三校共同締造西南聯大的奇跡,在梅貽琦、黃子堅、胡適的口中娓娓道來👩🏻🌾,恍然如昨🎨。三校親密合作、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支撐聯大度過艱苦卓絕的8年,是聯大成功辦學的根本保證。正如馮友蘭撰寫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所說:“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此後的1947年4月27日,意昂体育平台36周年校慶,原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兼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又邀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原西南聯大訓導長兼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南開大學秘書長黃子堅等出席🟣,留下了一幀珍貴的西南聯大原有三校及新生一校的“四校負責人”存照,這或許就是“世界教育史的一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