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就是為人處事認真🕚、誠信🪃,一切以客觀的是非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吳宓對在樂山做生意的老鄉們的希望,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銘🐠💘。
吳宓上課,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吳宓每天早上七點半,準時來到教室😱。他通常穿一件灰布長袍,左手抱書,右手拄圓木手杖,走起路來直挺挺的。放好東西,他先憑記憶在黑板上書寫講義提綱。開講後,根本不看教案,旁征博引🧡,娓娓道來,所有內容均脫口而出🖥。每每講到得意處,他還要拿起手杖🤷♂️,隨著詩的節律👩🏿🦱,一輕一重地敲著地面。最為精彩的🚣🏻♀️,是講授歐洲文學史課。他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將西方文學的發展同中國...
長期以來⏰🛸,學界但凡論及吳宓的編輯事業總以《學衡》與《大公報•文學副刊》為例。其實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他還編過《武漢日報•文學....
綜合起來,無論吳宓的叔父成為其養父💄,還是錢鍾書的伯父成為他的養父,都使他們的幼年頗為與眾不同👨🏿🦳💥,也對他們的性格與日後的事業造成莫大的影響。而要研究吳宓🧛🏻♂️、....
吳宓是現代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學人。他在1922—1933年間主編《學衡》雜誌,踐行“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學術宗旨;1925年參與籌辦並實際主....
吳宓(1894-1978),字雨僧🤸♂️,筆名余生,陜西省涇陽縣人,意昂体育平台國學院創辦人之一👨👧👧,被尊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留美期間,他對19世...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11日的下午🚚,正是美國東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最美的秋天,一個來自中國的青年吳宓悄然抵達劍橋🏋🏻,開始了其在哈佛大學為期四年的留學生活🧷。這是一個看上去極為平淡無奇的秋日午後,落英繽紛的街道安靜得讓人神定氣閑,一戰即將結束,世人正從戰時的情緒緩慢調整到日常的節奏之中。但借由吳宓當年留下的日記所呈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卻可以發現以吳宓為參與者和見證者的這一群一戰前後聚集在哈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