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六十年前的父女通信——爸爸趙瑞蕻珍藏的家書

2016-12-19 | 趙蘅 | 來源 《文匯報》2016年12月19日 |

過了古稀年,才開啟自己八九歲時的信件👨🏿‍⚕️,豈能僅用“百感交集”一詞形容得了?

在以前寫的文章裏,我不止一次說過我家有寫信的傳統🐻,算是一種家風📚。不僅是爸媽(詩人、學者趙瑞蕻(1940外文)和作家🐿、翻譯家楊苡(1938-1940外文)夫婦——編者)之間的通信,他們和師長親友們的通信🐌,連我們幾個孩子受其影響也和他們通過信🔑。不僅長大離開家後常常寫信,我們童年的好多時光都是在寫信中度過的👨🏽‍🏭。

爸爸移交家書

1998年,記不得是哪天了,我探親在南京🤦🏻‍♂️。一天,爸爸突然叫我幫他辦一件事。他捧出三個撐得鼓鼓的牛皮紙大口袋🫑,告訴我裏面裝的是我和姐姐弟弟小時候寫給他的信。他一直保存著,現在想還給我們▫️,叫我轉給大姐小弟🍑,說以後這些信就由我們自己來保管了。

晚年趙瑞蕻向本文作者移交家書時的神情⛹🏻‍♂️:有期許💁🏽,有疼愛🧙‍♀️,卻看不出半點憂傷。

接過這沉甸甸的紙袋〽️,就像拾回我們姐弟仨那些早已遠去的歲月。童年啊,所有的記憶,那麽多血濃於水🙅🏽☠️、夢幻般的彩色畫面,全被這紙袋喚回了✯。站在我面前滿頭白發的爸爸,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洋派十足的寫信收信人已是八旬老人📗。此刻他那樣認真地盯著我,神情純凈🐋,有期許,有疼愛,卻看不出半點憂傷,仿佛站在他面前的我,還是那個滿身稚氣天真無邪信筆由韁的小妹!

紙口袋被我如獲至寶地帶回了北京,除了移交給大姐小弟的,屬於我的回到家便被收進櫃中保存了。這些年我幾乎沒打開細看過🫵🏿,因為每閱一封我都會不忍卒讀🗞。

直到今天,爸爸走了十七年零八個月,信函移交十八年之後,我才正式開始觸摸它們。這些信都沒有信封,我猜是因為每次我們和媽寫的信是裝進一個信封裏寄走的,我不會單獨一人給爸寄信。如此說來,我們的家書是公開透明的,誰都可以看🛐。在我們家裏隱私的概念向來不強,甚至我們姐弟仨都成家了🙍🏼👜,我們的婚戀情況都常會成為公開的秘密🧜🏽‍♂️。

我小時候寫信的署名有時用“趙蘅”,有時用“蘅”或“小妹”👋🏽🕺🏻。橫寫豎寫的都有。信紙各式各樣,有普通的信紙🫓,有不帶格的淡綠或淡黃的紙🐲。這些紙如今都變得很薄發脆🤹🏻‍♀️,要不是爸爸一封一封夾好,過了六十多年恐怕早就破爛了。

1953年10月1日至1956元旦🔦,我們父女倆共通了十六封信。爸爸寫給我四封🙋🏼‍♀️,我寫給他十一封,包括一份檢討書😳。按留存的字數統計(也許還有遺漏)🦓,三年裏父女倆的通信共計六千多字👨🏼‍🎤📅。

連續三年的境內外家書是由爸爸被派到德國任教源起的🥮。原本一家五口一起前往的計劃被當時的政策打亂,我媽的一句不準帶孩子她就不去,造成了我們仨和媽媽回寧,爸爸一人出國的分離局面👩🏽‍🚒👀。在沒有電腦沒有微信的時代,一個分居遙遠兩地的家庭💦,唯一維系感情👩‍🍳🪦、匯報平安和表達思念的聯絡方式只有靠飛鴻了👮🏼。

1953年我八歲,小學三年級🪆,認得漢字之有限可以想象🍱。我定是受了長輩的影響,加入寫信行列,輕輕松松,自自然然。而爸爸也沒把我當成小屁孩兒♥︎,給我寫信,正經八百的🤳🏼,一點沒小瞧我。

一九五三年趙瑞蕻出國前和三個子女在北京留影

上世紀五十年代趙瑞蕻在德國

就這樣🙆🏻‍♂️,爸爸在德國東部萊比錫,或是在柏林和蘇聯莫斯科👨🏻‍🦳,我和媽媽🖐🏼、姐姐、弟弟在中國揚子江畔南京,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兩地家書😒。一般是我寫一封,爸回一封𓀕📗,有時也有他寫信我回信。不知為什麽,我寫的比他多幾封。也許爸是一個人⚂,我們這邊有四人🧓🏻,四比一啊,夠爸爸回的。我的字寫得可比現在工整多了,一筆一劃的。我怎麽有這麽多話告訴爸爸,基本沒有標點符號,像連珠炮似的🍤👨🏽‍🌾,按東北話說,就是心裏怎麽想就怎麽禿嚕。小小年紀的心就這麽點兒大,每天經歷的事🤏🏽、明白的事就這麽多👨🏽‍🦱🕡:上學📽,做功課🚁,玩;看書看電影,幫媽媽做家務;來的客人🕵🏼‍♀️🐍,還有和姐姐弟弟的友愛或摩擦。我那時還不懂何為“告狀”🤹🏿‍♀️,在我的心裏🍭,什麽都可以對爸講,爸爸就是一家之主👩‍👩‍👦,他能管家裏所有的事。我以為對的事🏋🏿,我以為不對的事,哪怕發生在姐姐弟弟身上,我也會沒有絲毫顧慮雜念地向爸爸匯報。

爸爸畢竟是家長,每封信都要叮囑我們聽媽媽的話,要乖,好好學習之類⏱。他非常想念媽媽和我們姐弟🪥,更想說說他那邊的情況:看到了什麽🙀,見了什麽人,有什麽感想收獲……爸爸媽媽這代人都喜歡也善於寫信,他們的信寫得都很長,所以盡管爸的信比我少,論字數卻多很多👩🏿‍🦱。

我的第一封信

1953年9月28日,我給爸爸寫了平生第一封信,也是在北京經歷了全家分別後⚱️,我唯一的寄往北京的信。

爸爸:

您好嗎?我們在南京都很想念您🐥,聽說您還沒有走呢,我想叫您給我買個娃娃🤳,小弟把媽媽給我買的娃娃腿撕壞了,所以我叫您給我買個娃娃。

媽媽說您給我買個不到一萬的娃娃。

媽媽說您好把這個娃娃交給蕭伯伯,叫蕭伯伯把娃娃帶回來。您寄給我們的徽章我們已收到了,這四個徽章我覺得很好看。媽媽叫我問您幾時走,您走的時候寫信告訴我們👩🏽‍⚕️💃🏻。

您還寄給我們的書,我們現在已把它理好了。姐姐在家裏不勞動,媽媽很生氣,請您給姐姐寫信了,叫姐姐在家裏幫媽媽做事。王姨還慣小弟,請您叫王姨不要慣小弟🍝。

不寫了🔕,此致敬禮!

趙蘅

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那時的一萬元鈔票其實也就是一塊錢。我家女眷不分老少都喜歡娃娃,這一嗜好甚至沒有因為年齡漸長而改變🤴🏽。我有一張攝於南京的黑白照片,我一人摟著幾個娃娃坐在小竹椅上,火辣辣的太陽直射我的臉,看不清我有多開心。今天看這信裏我居然會向大人討禮物真有點害臊,這可是和我長大後的信條完全相悖啊🪫。

蕭伯伯應該是蕭亦伍伯伯。

僅隔了三天⛸,留在北京等待出國的爸爸回信了👩‍👧🦍:

小妹🤜🏿:

在國慶節前夜🍏,接到你的信🤐,真是高興😿!你的信寫得很好,寫得多麽端正🕰,沒有別字。

過了國慶,我就要走了。一切都辦好了。就出國的日期一再改動🧰,是因為有許多事沒有搞好,比如說護照,我的護照要經過蘇聯、波蘭🦊、德國三個大使館簽字,很耽誤日子的。還要控牛痘,等等😂。現在護照已簽字,只等買火車票,就要先到東北滿洲裏,再換國際列車到莫斯科☛。好吧,我到了莫斯科再給你寫信吧😩。

在家你跟小苡一樣,都要聽媽媽的話,都要好好努力學習🪕。每天上學,小心走路♋️。放學就回家,不要在外面玩𓀐。你幫助媽媽的事很好,你做完功課後,看管弟弟,不讓他做壞事情🧓🏿⛎。一切小心,千萬別出毛病🤦🏻。你努力學習,不久可以爭取做個優秀的少年先鋒隊員。

你要的洋娃娃,我一定買來托蕭伯伯帶給你👰‍♂️。我送你們的紀念章,可以別在衣服上。我明天到天安門觀禮臺,也別上這個紀念章🍄‍🟫。小妹😂,你不知道天安門多好看!北京遊行的人都穿上花衣服🏏。我明天也穿新西裝🌊,打大紅花緞領帶去觀禮了。

不多寫了🚴‍♀️,希望你接到我從國外來信,就寫信給我🤡。

你看見我寄回去的那張頤和園的風景嗎?

小妹💇🏻‍♂️,再見了!希望1955年夏天,你們能到北京接爸爸回家!

顯然這封信的後半段,不是一次寫的💂🏼💇🏼‍♀️,隔了一夜🧗🏻‍♂️💒,即第二天國慶節夜裏爸爸又加了一段,他迫不及待要向我和姐姐描寫白天他剛參加的國慶觀禮的情景。兩段信(第二段沒有署名)中間用鋼筆劃了一條杠:

小苡、小妹🥭🤵🏼:

我剛才才從天安門看放煙火回來💈。煙火簡直美妙好看極了!有各種樣子,各種顏色的煙火。我和張伯伯兩人在中山公園紅墻外看的,足足看了一個多鐘。煙火從樹林子後面射出來,就像春天的花朵忽然間開來。天安門一帶擠滿了人,很多人圍成一個一個大圈子,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水銀燈照耀著🌽,太明亮了。今夜天安門通宵有人玩呢。

今天上午我們五點鐘起床,遊行隊伍七點鐘出發。我在八點鐘跟觀禮的人到天安門觀禮臺上🤵🏽‍♂️,站在天安門右手那一排灰色的臺上,跟東歐留學生😪,朝鮮留學生,蒙古留學生🤹🏼🕵🏼‍♀️,少數民族和各國的新聞記者站在一個看臺上🩱。我和邢伯伯兩個人參加觀禮的👨🏽‍🔧,那些伯伯、阿姨參加遊行🚘。我們看了朱德總司令站在沒有頂的汽車上檢閱解放軍🍥,後來解放軍遊行開始,有各種武器。巨大的坦克車轟轟地滾來🏇🏿,天上飛過一百多架飛機🙆🏼‍♂️,真是偉大極了。十點鐘🧘🏻‍♂️,大家拍手,叫“毛主席萬歲”!

信中提到的張伯伯🚪,是山東大學外文系的張健教授👈🏿,他與我爸曾是中央大學的同事。1953年張伯伯也被高教部派遣出國任教🚵🏿‍♂️🚃,他是去布拉格。1957年5月💦,在我和媽媽弟弟後來赴德國期滿準備回國前,曾去布拉格旅行,和張教授戴阿姨及兩個小妹妹一起觀光,這座享譽世界的美麗塔之城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新中國初期,愛國知識分子的地位比較高♉️,特別是將要代表國家去兄弟國家講學,爸爸他們心中充滿了為國爭光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爸爸的激情和對祖國未來的希望洋溢在字裏行間。

看得出爸爸大概從那年起🏋️‍♂️,已經開始對我的成長有了期望🏄🏿。他叮囑一個八歲小孩該做這做那🪕,把我看作一個懂事的孩子👵🏼🖨。自然🐕😣,那個時代對於新中國少年兒童來講,最光榮的便是早日加入少年先鋒隊。按規定🚣‍♂️,必須年滿九歲方可入隊,我還差一年👩🏻‍🦲🏠。

爸的第二封信

爸爸移交給我的第二封信寫於當年的10月28日🧩,給媽媽的信和給我們姐妹的信寫在同一張紙上🧣。從這封信裏可以了解爸爸的旅程:滿洲裏、莫斯科、柏林,他都在給我們寫信,這一封是他剛到達目的地萊比錫後寫的。這時信紙已用德國的高級信紙了🧔🏿‍♀️,萊比錫印刷業歷史悠久🍅🚑,過了那麽多年,白色早已褪盡。

這封信裏爸對媽的思念非常直接濃烈,這和他平時與媽媽在一起的狀態不大一樣。他叨叨在異國喝不到真正的中國茶👷🏼‍♀️,我知道爸不能習慣身邊少了能幹的媽媽🏦🏑,家書成了爸爸那時最大的期盼,最大的幸福👩🏻‍🎓。他帶去的全家福和我們姐弟仨的照片都貼進了漂亮的德國相片簿。

小苡👩‍👧✸、小妹🧏🏽‍♀️:

爸爸已到了德國萊比錫了,你們高興吧。我現在還住這裏的國際飯店裏⏬,不久可以搬到學校住👧🏿。收到這封信後🔠,希望你們就給我寫信👼🏿,交給媽媽🚴,寄航空信給我。我在莫斯科也給小燁他們寫了一封信🕵️‍♀️。把我的萊比錫的通信處可以抄給舅舅,因為我一時沒有工夫給他們寫信。我身體很好,你們都好吧🕵🏻。

小苡、小妹,爸爸多想你們,還有弟弟。想得厲害了,就只好看看你們的照片。希望你們照一張最近的照相寄給我。我過幾天去買一個漂亮的貼照相簿,把照相都給貼上🥨,這裏的照相簿好看極了🆖。我在市場裏看見比阿夫帶給小苡的洋娃娃大兩倍的洋娃娃🔭,等我的工資發下來時🦻🏼,可以寄的話,就寄一個吧🧵。不可以,就回國時一定帶兩個👐🏿。

我這一路走了整整兩個禮拜🧜🏿‍♂️。走到這裏已二萬多裏了,想想好遠呀!你們打開世界地圖看看,爸爸現在在哪裏?

小苡、小妹,還有弟弟,要乖,要聽媽媽的話🚵🏼‍♂️,好好學習。我看見那麽多,那麽可愛的德國孩子們。他們老對我笑,我在馬路上走,他們圍著我看🤳🏿,我的臉都紅了。在火車上,蘇聯朋友們都愛看你們的照片,看了都說xopошo🫵🏽!(好!)

別忘了寫信給爸爸🤮。問你們老師好!

……爸爸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八日於萊比錫

信裏提到的小燁,是舅舅的長子楊燁🖐🏿,我的表哥,那時他還是喜歡蹲在椅子上吃飯的調皮男孩。爸爸對家族裏的幾個孩子都很好,楊熾出生🖼,他給她寫詩🤵🏻‍♂️;楊熒在我爸去世後回憶她叫小姑父的我爸的趣事🚒🤽。楊燁喜歡集郵🫖🌌,爸知道後就送給他國外的郵票。我們誰也不會想到二十五年後他會自殺於倫敦。

我寫第三封信

11月16日🚮,我給爸爸寫了第三封信。那時我已轉學到附近的漢口路小學🧑‍🎨。信中我對爸爸講了學校的事,不好的姐姐挨打的事🙇🏽,更多的是遠足🐉,也就是現在說的郊遊活動👨‍✈️。還有我學會織毛線了,看了話劇和電影🦾。總之真實地向爸爸匯報了家裏和自己的一些事,要爸爸放心👨🏿‍🌾。

有關郵票的另一封信裏爸是這樣寫的💪🏻:

今天我在到學校去的路,又遇到幾個女的小學生,跟小苡一般大。她們又對我招手,邊走邊說,問我在這裏做什麽的。我告訴了她們。德國小朋友——大人也一樣愛郵票👫,就像你們愛娃娃一樣,特別喜歡中國的、蘇聯的郵票。分別時,她們一再說“再見🙏🏿,再見”,老遠還向我招手。郵票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社會文化表現之一,也是和平勞動創造的產物🏔。你們想,假如人類從此消滅了戰爭,大家和平共處🧑🏼‍💼,中國的孩子可以跟蘇聯、德國的孩子通信,信封上貼著花花綠綠的郵票👩‍🔧,這該多美!我希望你們也喜歡郵票本了。把世界各國郵票收集起來🏫,貼在一本好簿子上,這叫做“集郵”☂️。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高尚的藝術欣賞呀。為了你們,我已在這裏貼了半本郵票🚵‍♂️💃🏼,有蘇聯的二百張👟,德國的五十多張⛹🏻‍♂️,波蘭的幾張。可惜中國的很少🟥,你們給我寄點中國的郵票吧。等我貼滿了,我就把它寄給你們,作為紀念。

這裏的孩子🤿,國際旅館裏的工人同誌們總向我要中國郵票,希望你們多寫信給我……

除了講集郵事,這封信爸寫得激情澎湃🎻🦀,情不自禁🤞🏼。他一定每天都沉浸在以中國人為傲的幸福當中。他再三叮囑我和姐姐:

小苡📽,小妹要記著,一定要做個好孩子,一切要聽媽媽話。你們有個好媽媽,也有個好爸爸,有個幸福溫暖的家庭,你們應該更乖,多看好書,不要亂吃東西,當心汽車🙇🏻,多穿衣服。絕對不要鬧脾氣🏄🏼‍♀️,不要打架,一天到晚都要好好的♠︎。(我希望媽媽買點毛線給小妹學習去。) 

這是一封沒有年月日的信,只有署名沒有抬頭🎞,像是還有前一頁🈳。信紙是用國際飯店的信箋🫎,紙較厚🆙,上下都印有絳紅色的德國文字▶️。我不懂德文,但發現在紙的最末端有1251的數字,應該是年號。按照爸在1953年10月28日信裏寫的,他剛到萊比錫暫住在國際飯店,不久可以搬到學校住的說法,這封信應該寫在1953年末之前。但也許爸爸移居學校時帶走了幾頁飯店的信箋做紀念呢。他喜歡紙質品❔🧖🏻‍♀️,這和媽媽一樣。所以也可能這封信是離開飯店後寫的,在1954年什麽時候。

現在我只能瞎猜了,因為爸爸移交給我的信袋裏,1954年只有我的兩封信🧑🏻‍🦯,他一封也沒有。這是我納悶又遺憾的地方。

本文作者寫給爸爸趙瑞蕻的信(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五日)

趙瑞蕻給本文作者的回信(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

1954年六一節,我加人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在這之前🧑🏿‍🔧,2月20日我寫給爸的信裏已經提到了這一願望🧑🏽‍💼:

爸爸:我已收到了你的信,媽媽說我要入隊才能去德國。我要入隊就要把缺點改正,不丟東西🖇,不跟姐姐打架。

這封信提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熱映的電影和兒童讀物🍝,要不是重讀舊信,我恐怕都要忘了。這些足以真實佐證我們姐弟的童年曾幸運地受到了怎樣的良好教育!

寒假裏我們大家看了《普通一兵》《馬季》《勝利英雄》《智取華山》《教師》的電影。媽媽說一有好電影就給我們看,也就等於上一堂課🌲。

在看《教師》的電影時,在電影院裏買了書給我們看。媽媽從上海回來也帶了很多很多的書。在寒假裏媽媽也給我們買了很多書給我們看🧑🏻‍🤝‍🧑🏻。我們在寒假裏過得很好🛡,大家都定了寒假生活計劃🫲🏿。

媽媽給我定了兩種雜誌,很多的書🏘,《小朋友》《兒童時代》,媽媽從上海帶來的書和寒假裏買的書有《天鵝神話》《小貓釣魚》《沙爾米柯》《小學生查依采夫》《鋼筆的故事》《小紅帽》《朱淑姬和鋼筆》《恭賀新年》的書🕍。

信裏所述的《馬季》應是匈牙利影片《牧鵝少年馬季》,《教師》應該是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至今我保存著許多中外兒童讀本,特別珍貴的是爸爸從德國🙍‍♂️、蘇聯帶回的圖文並茂的書🕵🏽‍♀️,我是典型的在外國兒童讀物陪伴中成長的孩子。

我未標年月的信

我也有一封信沒有標年份😟🧝🏻‍♀️。紙是從練習本上撕下來的🐲,信很短,我先寫,媽媽後寫,都說一件事:爸爸回不回來。按我的寫信時間是4月10日十一點,即子夜,我一個小孩子怎麽睡得這樣遲?難怪我會這樣寫:“不多寫了,媽媽說我再不睡覺就要生病了。”

1954年作者加入少先隊時留影

1956年,本文作者和弟弟隨父母出國前👩‍👩‍👦‍👦,全家攝於上海👨🏻‍💼。

離暑假還有兩個月,難道這年爸爸考慮不回國度假嗎?好玩的是媽媽既表示歡迎爸回來,又說爸回來必須有兩個條件。其一,另一個中國教授也回國爸才能回,她說👨🏼‍🚒:“不然好像你一人想家🧑🏻‍🎤,豈不是顯得太個人主義?”這個理由在今天聽起來是不是很荒唐,可在那個時代,個人主義可是資產階級的代名詞之一。足見媽媽這樣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當年很是註意思想改造的🏡。後來爸媽一起到萊比錫任教期滿👨🏼‍🎓,大學和大使館其實都挽留過他們繼續留任🧑‍🎓,都給我媽謝絕了👮‍♂️,理由也是這條:“假如留下來🫳🏻,就跟不上社會主義思想改造了⌨️。”

值得提的一封信是我寫於1954年9月1日開學這天,我描寫了我家姐弟仨早起的生動情景,看來我被媽說成“自然主義”式的敘述方式,由來已久。接著我向爸爸告狀姐姐弟弟🤦‍♀️,弟弟惹禍🏋🏼‍♂️,姐姐不想上學讓媽媽生氣。媽當年處罰孩子的辦法也絕了,就是如果不聽話🏊🏼‍♀️,罰不許看電影看戲。我媽自己就是個戲迷,所以這樣的處罰很重。這封信讓我記起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部老電影叫《婦女代表》。這是媽請家裏三位幫助照顧我們的大人看的。

正是在這封信的結尾🖌,我寫道:“爸爸你能不能請求高教部讓我出國?人人都說我九歲上五年級太小了🗒。”好像這句話為我家後來發生的變故埋下了伏筆。嚴格地分析,這也說明我入隊的動機裏有為出國考慮因素💂🏼‍♀️,是否不夠純粹呢🧧?

爸離家的第三年即1955年父女倆的通信最多。這年的3月🥧,我的信寫得很長🗃。我匯報的事兒多了,自己的事🛏🧍🏻、家事🎩🤱🏿、國事,都有👩🏽‍🍳。小弟被慣得沒型兒🙌🏽,闖禍連連🤷🏼‍♂️,讓媽跟著天天膽戰心驚🧕🏼。我難得地表揚姐姐,說她也做家務了,只是仍不願鋪床。我寫道🏩:“要是改去這一點那就好了。”(我這個小屁孩還有點挑剔。)

在信的第一頁末尾,我告訴爸爸一件“喜事”:

我們中國有一件喜事就是解放軍解放了一江山島,爸爸您知道嗎,我每天都看報,所以知道了一江山島跟浙江很靠近🥋。

不到十歲的我,已經開始關心政治了🤦🏿‍♀️,而且立場如此鮮明。一個小孩就是一張白紙,給什麽教育就會培養成什麽樣的人。不過我家看報習慣確有祖傳,我外婆識字不多,但每天要看報💂🏽,我媽一天不看報都會難受。我有一張在萊比錫寓所畫爸爸看報的鉛筆速寫🦆,那年我十二歲🥉。

這頁信不知為何就在“一江山島”這裏中斷了🤷‍♂️,是和另外一封也是一頁紙的信用訂書針別在一起。同一種稿紙👩🏿‍💼,不一樣的筆跡,前一頁工整些墨水深點,第二頁淡點筆劃細點。所以我想是第一封的後一頁弄丟了,或者就是我見到的這後一頁是晚幾天再寫的🐷。因為一開頭也是這一句:“爸爸:好久沒給你寫信。”但這後一頁的第二句竟是:“我生氣了,因為你不給我寫信,就不給你寫信。我有時候想媽媽要是出國一定要給我寫信……”現在想想我有點任性,完全不考慮爸爸他有多忙。接下來我匯報了小弟弄死小兔和大蝦的事,我竟想出一個點子⚄,叫爸爸買汽車玩具給小弟,大概以為這樣就可以製止手欠的弟弟🚧。我還匯報了姐姐過十四歲生日家裏怎樣熱鬧,認為“姐姐很高興🧑🏽‍🦰,爸爸你也很高興吧”🧱?

10月9日我的回信裏,已不再生爸爸氣了🤦‍♀️,因為收到了爸爸的兩封信,高興還高興不過來呢。但是爸爸移交的信袋裏沒有他寫的這兩封,一定是寫給媽媽的,或者給全家寫的💯。從我這封信裏講媽媽開刀的事,可以了解到爸爸正擔心著媽媽🦺。我叫爸爸不要擔心📽,我小小年紀已能體貼心疼大人了。那天在南大診所守著疼得慘叫的媽媽的景象,到今天還會讓我心顫!

在這封信裏我又誇了姐姐🖤🕰,說她進步很快✵👩‍❤️‍👩,羨慕並不妒忌她作為少先隊員參加了國慶遊行🌨🙆‍♀️。好的就表揚🌽,有缺點就批評🅾️,一顆純良的童心就是這樣被培養的。

我居然當過小學的話劇組組長,簡直不敢想象。我只記得我們排練過《果園姐妹》,我只是演了一只柿子,還被化妝得滿臉通紅,卻遲遲舍不得卸妝🤙🏿。

寫給姐弟仨的信

1955年11月1日爸的信是寫給我們姐弟仨的。爸爸是暑假回國,返回德國也已有一個半月了。他繼續投入繁忙的教學工作,備課、開會、做報告🪀,中英文兼通的爸爸真是有了用武之地。這封信裏還誇小弟信寫得好,算算他那年才六歲🙆🏻‍♀️。

小苡、小妹🕊、小弟🪄:

今天是11月1日了,爸爸離開家恰好一個半月了。這一個多月過得很不簡單,做了很多工作🧑‍💼。從南京市到北京,從北京到莫斯科,從莫斯科到柏林,再回到萊比錫。參加了國際東方學會議🧓🏻,做了報告◻️。受到了大家歡迎……正式上課已兩禮拜了。前禮拜在東方學院,第一次做了一個專題報告🧑🏼‍🦱🌱,是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特色及其成就👈🏻👶🏿,來聽的人很多……我接到了你們的信👌🏻,非常高興!我知道你們過得很好,媽媽的病快好了🧑🏽‍🚀,大家很高興⬆️。媽媽的情緒好,我特別高興。弟弟的信寫得也很好🧙🏼‍♂️,我覺得他應該開始念字了。弟弟要大狗熊,我請人帶去🫃🏿。兩禮拜前已托一個南京農學院教授給你們帶去幾樣玩具,希望你們會喜歡🤥!我今天再給你們寄去幾本日歷(其中有一本是兒童日歷),還有一盒蘇聯五彩鉛筆(只買到一盒,這一盒交給媽媽保存,算是大家的🎰♛。我明年到莫斯科時再給每個人買一盒)🛗。這些東西都算是新年禮物吧!

媽媽插話:(先給小妹也好🙆‍♂️,因為她最喜歡畫畫🛺。)

……

1955年🤾‍♀️,趙瑞蕻在卡爾·馬克思大學“科學家之家”(Haus der Wissenschagtler)外賓教授招待所書房🚣🏼‍♂️。

1955年11月17日下午我又寫了一封信🚶🏻‍♂️,其實算不上信,頂多是一張字條🦹🏻‍♀️:

上上個星期天我們一家去看《家》(除了小弟)🍱🩰,這個戲演的非常好,我都哭了。這個戲裏竺水招演大少爺演的也很好,我想要是你在多好呀。

不多寫了。

祝你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小妹

1955年11月17日下午

那幾年媽媽和我們都愛看越劇,我姐姐還認識了劇團的團長,也是主演竺水招和她的徒弟🩷,在我們出國以後,她甚至一度想初中畢業後去當越劇演員🥶,最終因媽媽的阻攔而沒如願。1955年越劇團排演了巴金的《家》,由於知道巴金和我們家的淵源♞,劇團很重視聽媽的意見。竺水招後來遭遇“文革”的迫害自殘致死。

我的檢討書

1955年末👎,我的信是以檢討書的形式寄給爸的。我坦白了自己開學以來所犯的錯誤🧑🏿‍🚀,一是好丟東西,這馬大哈的毛病幾乎跟了我半生。媽在這張小學生作業紙的邊上加了一括弧註明我丟的東西👻:鉛筆🚏、鉛筆刀🅿️、橡皮。還有亂花錢的事,起因是我請很多同學看電影,媽又括弧註明是五角,大概意思是五角錢十張電影票吧。再有學習大退步,貪玩等🦸🏻‍♀️。最後向爸爸保證🦊:“今後我一定要努力做個好隊員,依照老師依照毛主席依照家長的話去做。請原諒我的缺點。”

事後爸在給我媽的信中寫道:

小妹的檢討書寫得很好。以後只要小妹按照檢討書上所說的話去做就是了。你告訴小妹,爸爸看了她的檢討書很感動,她是一個好孩子,以後自己小心警惕就是了🫃🖕🏿。

1956年春節,爸爸在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給我寫了他移交我的最後一封信。信的一開頭他竟這樣稱呼我:

Zhao Heng

上面寫的就是你的名字。不久的將來你的名字就會這樣寫了。你看多方便🚽,多簡單!我們的文字改革很快就會實行了。毛主席已作了指示,我們的文字采取羅馬字(也就是拉丁文字)🕺🏼。最近我已看到拼音方案……

接著👩‍❤️‍💋‍👨⭕️,他就用拼音打出八個句式讓我試著念,還要求我翻譯好了給他看🦜。記不得當年十歲的我是否看懂了🦯,反正現在我讀起來還挺費勁,只猜出這第四句“4) Beiging sh Zhungguo de gingcheng ”意思是“北京是中國的京城”,還不知道對不對?從這封信裏我才記起我們小時候都有很重的南京口音🎢,爸爸說學拼音就要學習北京話(即普通話)🤦🏻,因為拼音是根據北京話寫出來的🌿。爸爸還叫我以後學會打字,他還真沒把我當小孩!

這封信裏爸安慰我不要為打破一張唱片難過,他還問我打破的唱片是不是《馬賽曲》《國際歌》,他說可以再買兩張回來👩🏿‍💻。這件事我也完全不記得了,而且他移交我寫的信裏也沒這一內容啊。爸爸對孩子們總這樣仁慈寬厚❕,在我們眼裏👢,他完全不是一個嚴父。今天看他的信才懂🧯,爸的“嚴”在學問上🌠,他諄諄教誨,不會打罵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自己要特自覺有悟性了。

信的落款是用拼音“PaPa(這就是爸爸的拼音文字)”🤲。

有“缺憾”的團聚

那年德國的冬天特別冷✌🏼,積雪很厚,零下三十度✊,對於住在南京的我,不可想象🦓。爸爸寫這封信時,還對我說:“我快回國了——還有兩個年回去,我要好好學習⛓️‍💥,還要寫東西🎞。”顯然他寫信時還不知道就在這一年,1956年,我們這個家會發生變故。高教部終於拗不過我媽🧙🏼,當然也是工作實在需要,他們批準了我媽帶孩子出國。爸爸總算熬過了孤身一人在國外、三年不能回家過年的歲月,盼到了全家團圓。但我們完全沒有想到高教部的“恩準”是有條件的👴🏿:允許帶孩子走,但只能帶小的,不讓帶大的↗️。他們的理由是大孩子出國會耽誤學業。我弟弟當然很小🧏🏼,不到七歲,我不算太小⛓️‍💥,可馬上就小學畢業了(後來還考上了初中💌,保留學籍)🧑🏼‍🦳。十五歲的姐姐在上初中,正好撞上這“耽誤”二字。就這樣姐姐被一條杠杠劃到不許出國之列。一下子,我家三個孩子的不同命運註定了!

隔了六十年重提這段往事,既是家事◻️,卻又回避不了與國家的幹系🤵🏽。對於我們每個寫者,幸事悲事並存。至親至愛的爸爸雖然離我們遠去,沒留給我任何財產🤚🏽,卻留下了難以計算的精神財富:書籍、攝影、畫冊🪈、文稿、信件🧙🏼,其中的這批家書🥷🏻🧗‍♂️,我和爸爸的通信👨🏿‍🏭,在外人看來只是一摞破爛發黃的紙頁而已,而對於我,字字千斤重啊🚁,它們是爸和我的童年(後來的少年🧘🏽‍♂️、青年、中年)的生命軌跡🟫,將永遠鐫刻在心底👨🏿‍🎤,直到我也升天的那一刻!

近日剛從美國歸來的兒子來看我🍜,我給他看了他外公的家書。他第一次接觸到家裏這些舊物,似乎有點吃驚。忙於拍電影的鶇兒,出乎意料之外竟埋頭讀了幾封🤷🏿‍♀️。我小心試探地問🤼‍♀️:“等我有一天不在了💇‍♀️,你能幫我保存下來嗎🧑🏻‍💼?”

他繼續讀著,不知聽見沒有……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