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吳晗遺劄摭談

2016-11-21 | 虞雲國 | 來源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11月20日 |

我在編撰《程應镠先生編年事輯》(下稱《事輯》)時,先師(下徑稱其筆名流金)家人提供的藏劄中有吳晗來函一通🤸🏽,書於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函箋上,為十卷本《吳晗全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失收🧎‍♂️‍➡️。茲迻錄如下,略作摭談:

應鏐弟🛜:

不但山城快敘,已同隔世也😽,就是我現在提筆和你通信,也是隔世了,所幸大家都還挺得住💂🏿⏰,還有這一點熱🏄🏼,一點感情🧑🏻‍🏭,一點力量。不但今天🪗,就是幾十年後也還可以見面,不會有生疏之感,以此自慰,並慰亡者而已。

你的文章我見到了🕒,挽詞怕要到能紀念時才用。

一多的書已和開明訂了合同,最近抄寫完畢即寄滬請郭老編定付印⛓🌟。

聞太太在平👌🏿,前兩天還在我處,她也開了刀,身體好多了,孩子們也都好。

內人從去年在滬開刀後🧑🏼‍💻🕵🏼‍♀️,現已恢復健康。

很想暑假能到上海,有太多的事要做,只是,能不能來權不在我,這一點你是明白的🏄🏼‍♀️。

不過🧝🏼‍♂️🤾🏼‍♀️,還是存這麽一個希望,暑假見面,假使我還能同你見面的話。

耑候即頌

近安

  晗上 五月十二日

考釋遺劄前,有必要追溯流金與吳晗的交往前事🈺。據蘇雙碧、王宏誌《吳晗學術活動編年簡譜》(載《吳晗的學術生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下稱《簡譜》)🤽🏻,抗戰爆發當年9月🅿️,吳晗即抵雲南,卻遲至1940年夏初才入西南聯大任教。而流金在1938年9月入西南聯大復學🥷🏿,1940年夏天一畢業即趕赴河南正面戰場。兩人同在昆明雖近兩年🧺,卻未見有交集記載。1944年9月,流金重回昆明,應同窗故友王遜與丁則良之邀,與吳晗始有交往。據其“文革”期間1968年8月31日《我和“十一學會”的關系的交代》(下引其“文革”交代均據《事輯》):

我的朋友王遜、丁則良當時是“十一學會”的負責人。我到昆明兩🟩、三天🕉,“十一學會”有一次集會,討論吳宓的一個學術報告🐩,王遜和丁則良邀我去參加,我去了▶️。我當時的印象是:這是一個互相標榜的地方🦸‍♂️。我也毫不隱諱的對王遜和丁則良說了。這次集會還有我過去的熟人翁同文,還有以後認識而成為朋友的陸欽墀參加🏦🤜🏽。此外👵🏽,我記得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吳晗🧘🏻‍♀️☺️、潘光旦➗🫳、沈有鼎🥇,講師王乃樑🤲🏽、王佐良,沈自敏(研究生)都是這個學會的成員。

吳晗

抵昆以後,流金入雲南大學執教🕺🏿🚑,一方面在文學上繼續追隨沈從文🧟,一方面在政治上則與聞一多、吳晗往來密切,據其1968年6月21日《“文革”交代》(以下引該日《“文革”交代》不再註明):

這兩年當中,在政治上和我有關的人為聞一多👯‍♀️🌨、吳晗、丁則良、陸欽墀。一九四四年秋,由於丁則良的介紹,我和聞一多💇🏿、吳晗認識,因此和民盟發生了關系🚿。由於吳晗的介紹✒️,丁則良和我曾在唐家花園整理過圖書㊙️。唐家花園是民盟一個集會的地方🧚‍♀️。

他的《南北朝史話·後記》也說:“平生有限的幾位師友,吳晗同誌是其中的一個。在昆明時🏄🏽‍♀️🧦,我常去看望他👩🏽‍🦱。”尚丁在《芳草斜陽憶行蹤》裏印證了這點💆🏽🏒:

程應鏐在西南聯大👮🏿‍♂️,是聞一多和吳晗的得意門生🚏🧒🏽,又是往來親密的摯友。就在昆明西倉坡程應鏐常去的吳晗的那間小屋裏,在掛著聞一多篆書條幅前👏🏿,1945年,吳晗和聞一多介紹程應鏐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遺劄三復待春歸》)

說流金是他倆的得意門生,似有誇張®️,但聞一多與吳晗都是聯大教授,流金畢業於該校,執學生之禮是不錯的。至於流金在1946年加入民盟,主要受聞一多影響,與吳晗關系不大。他在“文革”交代裏說:

加入民盟,還是由於聞一多的影響🈵,當我初回昆明時,聞一多還不是盟員,但他表示一定要過問政治。後來,他加入民盟了,特意告訴我他對民盟的看法,希望我也能和他一樣。

當年與流金共事天祥中學的許淵沖在《續憶逝水年華》裏也憶及:

他(指流金)曾請聞一多先生來天祥做報告,並在他家午餐。他加入民盟也是聞先生介紹的👩‍👩‍👧。(《西南聯大的師生》)

但1944年9月至1946年7月間,對流金而言🏄‍♀️,吳晗在政治影響上是僅次於聞一多的重要人物👳。

1946年的程應镠

據《簡譜》,1946年5月7日,吳晗因妻子袁震患子宮瘤出血,須往大城市手術🧏🏽,便挈婦離滇,與流金就此分袂🦹🏽。當年7月,聞一多遭暗殺,流金得知自己也上了黑名單,只身匆促逃離昆明。他在《南北朝史話·後記》裏自述其後與吳晗關系🚶‍♂️‍➡️,“分別之後,又還通信,雖然不多”。這種不多的通信斷續延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然而,天地玄黃🤶,世事滄桑,雙方函劄迄今存世者唯見前引那通。

晗遺劄主要告知紀念聞一多與出版其遺著等事宜。根據來信,可以推斷應是流金首先馳翰⚠,談及昆明別後的時局變故與出自肺腑的幽憤感慨,告知自己發表的紀念聞一多近作♈️,抄錄所作聞一多挽詞,關註其遺著出版與聞太太近況,當然也問及吳晗夫人的健康😦。盡管來函只署月日🦹🏿‍♀️,不書年份🏸🔄,但諸多旁證足以考定其作年🦶🏻。

首先🚠,吳晗信中說“你的文章我見到了🌹,挽詞怕要到能紀念時才用”🪞。流金所作聞一多挽詞確切內容已不知其詳,紀念文章則有兩篇,分別是《人之子——懷念聞一多先生》與《追念聞一多先生》。前文刊載於1947年3月24日的《文匯報》,吳晗此信若作於1947年5月12日🧑‍🌾,在北平應能獲讀。後文刊發在1947年第五期的《人世間》上👌🧑‍🤝‍🧑,該刊封面與版權頁所列出版日期均為“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如果讀到這篇文章,來函則只能作於1948年👰🏿‍♀️🧑🏽‍🍼。

其次,吳晗信中又說“內人從去年在滬開刀後1️⃣,現已恢復健康”⇒,即其來函不可能作於1948年的有力旁證。據《簡譜》🚣🏽,吳晗夫婦1946年6月輾轉來滬,因梅貽琦之介,袁震在上海“順利進行了手術”🎦,7月👨‍🦼‍➡️,他在給學生信裏說及“我妻子多年的病已經治好了,現在正在休養”(《吳晗傳》164頁)👲🏽。既然說“去年在滬開刀”,足證此信必寫於1947年➜。

再次,吳晗信中還說“一多的書已和開明訂了合同,最近抄寫完畢即寄滬請郭老編定付印”。1982年北京三聯書店版四卷本《聞一多全集》系據1948年8月上海開明書店版紙型重印,保存有開明版序跋與後記🖐🏽。據朱自清的《編後記》,他作為召集人與吳晗同被梅貽琦校長聘為“整理聞一多遺著委員會”七委員之一。《編後記》還說“《全集》擬目請吳晗先生交給天津《大公報》🏋🏽‍♂️、上海《文匯報》發表”,“擬目裏有郭沫若先生序,是吳晗和郭先生約定的”,可知吳晗為編印亡友遺著出力頗多。開明版郭序首句即說“最近吳辰伯先生把《聞一多全集》的稿子從北平給我寄了來,我費了兩個禮拜的工夫細細地校讀了兩遍”⚧,而吳晗的跋兩次引用郭沫若校讀期間來信🧏🏼‍♀️,表明郭序之作吳晗確實與有力焉。凡此,不僅坐實吳晗此函作於1947年,還提供了編印聞一多遺著的若幹細節。

吳晗信中所說“最近抄寫完畢即寄滬請郭老編定付印”🚜,只是將計劃安排告訴流金⏪,其時實未抄畢🈺,這有朱自清作於7月的《編後記》為證:“我們大家都很忙◾️🤷🏼‍♂️,所以工作不能夠太快;我們只能做到在聞先生被難的周年祭以前👋,將全集抄好交家屬去印。”據《朱自清全集·日記》,1947年7月3日,“校正一多文稿”;7月8日🗜,“閱讀並整理一多手稿”,9日,“寫成聞集編後記。聞集前後歷六周始編成”。則朱自清作《編後記》時,《全集》應已抄畢,他編完即交吳晗郵寄時在上海的郭沫若校讀作序。

至於吳晗開筆說及“山城快敘”🫓,乃追述兩人在昆明的交誼✤;而“已同隔世”之慨🍰,也是由來有自的。1945年歲末,國民黨製造了昆明“一二·一”慘案,抗戰結束後諸如此類事件接二連三,不啻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一批接受過“五四”民主思潮熏陶的知識分子驅往左翼陣營。在支持愛國學生反獨裁爭民主上,流金與聞一多🎃、吳晗的政治立場日趨契合(參見《事輯》1946年紀事)💁🏻‍♀️。次月,流金與吳晗先後或親歷或聽聞共爭民主的師友李公樸、聞一多相繼被難的噩耗。8月🈹,吳晗夫婦由滬抵平👴🏿;12月,北平發生沈崇事件,再次激起學潮👩‍🎓。1947年春,國共和談破裂,中共代表團撤離北平☂️。這些活動,吳晗都積極參與,疾呼發聲👮🏽。可見👨🏻‍🏫,吳晗致函說“已同隔世”,既是有感而發,也在呼應流金《人之子》裏“這一年裏不知經歷了多少風波”的感慨。而“所幸”以下雲雲,尤其真切地反映了左翼知識分子的當時心態與今後取向。

吳晗信說:“很想暑假能到上海,有太多的事要做🧚🏿🌬,只是📸,能不能來權不在我⚇,這一點你是明白的♣️。不過,還是存這麽一個希望,暑假見面🤘🏽,假使我還能同你見面的話🏂。”吳晗終於未能暑期南下,但這通來信與流金往函,表明倆人接續了中斷年余的舊誼。此信以後🤚🏻,吳晗主動向流金約稿。據流金《回憶大教聯片斷》說:“王艮仲那時辦了一個《中建半月刊》🗜,還辦了一個大型期刊叫《中國建設》👍🏻。在半月刊上,吳晗要我寫過一些文章🎡。”他在1968年6月21日《“文革”交代》裏也說:“《文訊》是臧克家主編的,《中建半月刊》好像在北平出版,文章是寄給吳晗轉去的💗。”他的文章能刊於北平雜誌🤚🏽,吳晗有推挽之功👨🏽‍🍳🚞;文章既由吳晗轉去🕕,雙方自有函件往覆。而其後兩年間,流金寫作重心從文學創作轉向政論雜文✌🏿,除去政情時局的客觀因素,吳晗的影響不容忽視👩🏽‍🎓。

1947年暑假🎠💂‍♂️,吳晗雖未能來滬,次年8月末,為躲避搜捕,卻一度南下🥅。此次滬上之行,前引《吳晗傳》與《簡譜》都有記及🦕,《簡譜》說:

八月底🏚✈️,經地下黨組織再三敦促🤴🏼,吳晗決定繞道上海,去香港🙆🏻,會合在港的民盟成員一起到解放區,響應中共中央關於召開新政協的號召📜。到上海後,由於去香港的飛機檢查很嚴,不能成行。當天晚上🤰,鄭振鐸來看吳晗,要吳晗行蹤嚴守秘密,切不可以在公開場合露面♠︎。在上海期間,吳晗還會見了張瀾、黃炎培👩🏻‍🦱、羅隆基等人🤷🏼‍♀️。九月初❓,吳晗由上海回到北平,並在當天到達天津📙,當時袁震已在天津等候。過了兩天,崔月犁便派交通員來陪吳晗夫婦到解放區去。

但吳晗在滬活動,遠不止此👀,梳理流金與吳晗的現存文稿,大可作進一步鉤考與補充👨🏻‍🔬。吳晗《1946、1948我的兩次滬上之行》(此文十卷本《吳晗全集》也失收)說💒:

1948年8月間,我又到上海了🌠。原來準備第二天就乘飛機到香港👨🏿‍🎤,和在香港的朋友一道進入解放區的👱‍♀️。不料當天的報紙就登載了到香港買飛機票得憑相片的消息🎛,香港是去不成了🏐。當天晚上西諦(鄭振鐸)先生就來看我🍲,並立刻用電話通知了一些朋友🫄🏼,一起在一個朋友家吃飯商量辦法🕸。這次我在上海停留了個把月。他諄諄告誡,行蹤一定要嚴守秘密🥔,切不可在公開場合露面🧑🏽‍🚒。

這段自述或即《簡譜》所據。現存鄭振鐸日記,是年8月一天不缺, 24日雲:“晨🧎🏻‍♂️,十時許🦹‍♂️,至伯翁處”,“六時半,達夫👔😥、予同來,伯翁、剛主、達君、耀翔夫婦及君珊陸續來,在此晚餐,喝酒不少”。其8月日記🏌🏿‍♀️,伯翁僅此日一見,有理由推斷“伯翁”應即借代吳晗(辰伯)。而吳晗回憶這次滬上之行“停留了個把月”,則《簡譜》說“九月初”再“過了兩天”,吳晗就從天津去解放區,就大有疑問。倘若鄭振鐸日記中“伯翁”即隱語辰伯的推斷不錯,吳晗應是1948年9月末或10月初由滬返平轉津再去解放區的,而絕非《簡譜》所系的9月初🎨。

再據流金《“文革”交代》:

大教聯這時會員還不多🧚🏽,集會多在培成中學👷🏽‍♀️,有時在青年會大樓🫛,有時在麥倫中學🌛。我參加過的還有兩次集會👨‍✈️,一次是歡迎吳晗的🌖,在麥倫中學舉行✊🏽。一次是歡迎周建人的,開會是在青年會九樓。前一次集會🧀,到的人數不多👳🏽🚴🏿,吳晗問我🧍🏻:“孫大雨怎麽樣?”我把我參加大教聯是由孫大雨介紹的事告訴了他,吳晗對孫大雨也過問政治的事感到驚異🍩。

對吳晗在滬參加這次集會與其他活動,流金《回憶大教聯片斷》有詳細敘述5️⃣:

1948年夏天,吳晗從北京來上海,住在他的弟弟春曦家裏👫🏻。大雨先生通知我🔥,大教聯要請吳晗談談北京的情況,夜裏在麥倫中學開會。我們都住在現在四平路的新綠村🧚🏼,當時叫做其美路。我和大雨從其美路雇了一輛三輪車去麥倫中學🙎🏻‍♀️🏡。會議由沈體蘭主持。吳晗講了北京的情況,主要是清華、燕京和北大的教授們對時局的看法,反對蔣(介石)是主流。他特別提到了張奚若先生和金嶽霖先生🙆‍♀️,還有北京大學的樊弘與曾昭掄👮🏻‍♀️,燕京的嚴景耀和雷潔瓊🧗‍♂️。潘光旦先生和費孝通,在吳晗看來,是不用說的了。……這次集會,很晚才結束,大雨先生和我就從麥倫中學散步似的回到新綠村,走進家門已經過十一點了。吳晗來上海之後就去了解放區👩🏿‍🦲,我在來喜飯店請他吃飯。這一年,他正四十歲,我說:“就算是為你祝壽吧🐤。”席上有春曦,好象還請了陳仁炳作陪,他們兩人同年,因此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我和吳晗說了我所知道的大教聯的情況,對於孫大雨這樣走出藝術宮殿頗使他感到喜悅👶🏽。

但《葉聖陶全集·日記》與黃裳《來燕榭文存·擬書話西行書簡》📣💤,都說吳晗是9月南下的🫧。上海8月自是夏天💁🏿‍♂️🧑🏼‍🚒,由於吳晗此行“停留了個把月”𓀝,兼之行蹤隱秘,他倆推測其9月南下也在情理之中。

流金自1947年來滬後,對自己盟員身份秘而不宣🕵🏿,其在滬接上關系也與吳晗南下有關。據尚丁《遺劄三復待春歸》🍄‍🟫🏊:

因為程應镠來上海後沒有參加民盟的組織生活🧑‍🤝‍🧑😲,所以,我一直不知道程應镠是民盟盟員。在我負責上海民盟地下組織之後,吳晗通過他弟弟吳春曦,把程應镠的盟組織關系轉到我這裏,我才和他取得聯系。

金與吳晗昆明“分別之後👩🏽‍🎤,又還通信⏰,雖然不多”🧑🏽‍🦲,這種關系在鼎革之初依然如此。仍據其《“文革”交代》:

一九四九年解放後不久,我和吳晗寫過一封信🍇,希望他和《展望》寫文章,並談了我對上海民盟和上海高教界的情況的一些意見💆🏿‍♀️。他復信要我有關高教界的工作找李正文。對民盟的工作,他認為“要搞”🪰,“不搞不行”🚵🏽‍♀️,“知識分子不能搞工農群眾的工作,難道搞知識分子的工作也不成?”

他在《南北朝史話·後記》裏還說及吳晗另一來信:

遺劄指的是一九五〇年夏吳晗給我的一封勸我認真學習馬列,而不要在大學裏擔任馬列名著講授的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他的意思是很清楚的,而我那時卻自以為是懂得馬列主義的。這封信,當然也和其他幾封信一樣🈯️,被當作我的罪證✝️,從我家裏搜去🐺,不知下落了。

據《“文革”交代》,1950年暑假🫱🏿👰🏿‍♂️,流金參加上海市高教界參觀團,“去北京時🧑🏻‍🌾,我又去看了他”;1951年🐦‍🔥,“吳晗來上海📀,我在民盟的會談中見到他,後來又去錦江飯店看過他”。流金未說及吳晗這次南來的月份,但下文緊接著說:

此後,我去北京,他來上海📤,我都沒有找過他。一則因他已經很有架子,二則因我犯過“嚴重罪行”🧑‍🧒‍🧒,不願見他。在昆明以及其後👃🏽,我和他的關系0️⃣,本在師友之間🈸,和老同學不同🧑🏼‍✈️。

筆者推斷其這次南下應在上半年🚂。這年🏌🏼‍♀️,時任市裏高橋中學校長的流金頗欲重回高教界,其同窗老友周遊正受命試刊《北京日報》⛏,曾代向主管文教的副市長吳晗說項🚵🏿‍♂️。據周遊1951年7月18日來信說:“我很同意你來作高教工作。我曾與吳晗先生談過,並要求他加以協助⏏️🧜🏻‍♀️,他表示無能為力。”吳晗表示“無能為力”,往好裏說➾,或許不以公權徇私誼🧔🏻‍♀️,未必一定“很有架子”。但也不必諱言,流金與他的關系自此似有疏離。據此,1950年代吳晗至少有兩通來函。

其後🏊‍♀️,流金淪為“右派”,即所謂犯了“嚴重罪行”,直到1963年才恢復與吳晗通信。據《程應镠自述》(載《世紀學人自述》第五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說🧝🏼:

1962年的春天是難忘的。吳晗同誌主編一套《中國歷代史話》✬,從原始社會開始👩🏻‍🔬,直到清代,共十三冊。《史話》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周遊是這個出版社的社長。他們都想到了我,周遊給我寫信,問我要不要寫一本。這時,我已賣完了妻子的母親遺物,開始賣書了🧑🏼‍🎤。能夠寫一本書,拿一筆稿費👨‍👨‍👧‍👧,是求之不得的。我給周遊寫信📕,表示願意寫👨‍❤️‍💋‍👨👩‍🦼;不久🚶🏻,又和吳晗通信,承擔了《南北朝史話》的寫作。吳晗告訴我,他自己寫明👨‍👩‍👧,鄧拓寫清🔹,兩晉由何茲全,金由馮家升🤙🏼🥙,春秋由陳懋恒,秦由翦伯贊,南北朝剩下來了🐵,就給了我。

作為燕京大學老同學,周遊推薦了流金,主編吳晗也欣表同意,他還是念舊的。在撰著《南北朝史話》過程中,流金與吳晗曾有書函往覆。據其《“文革”交代》👩🏿‍🦳:

六三年曾因為北京出版社寫《南北朝史話》,和吳晗寫過一封信,他回了我一封信。後來《南北朝史話》第一部分寫成寄給出版社,他又來過一封信,我回了一信。全稿寫成後💏🧙🏿‍♂️,我給了他一信🤶🏿,卻無回信🕵🏻‍♀️。

十余年後,流金在《南北朝史話·後記》說🎸😺:

寫完了南朝,把稿子寄到出版社,吳晗同誌很快便通讀了全文,回信鼓勵我👷🏽‍♂️:“就按這個樣子寫下去。我們打算把它印出來🩺,作為擔任其他各朝史話作者的參考。我想你不會反對。”寫作過程中🪣,我和他通過四、五封信🦹🏻🌡,討論的問題,大的如民族融和👴🏻🛠,小的如斛律光父子📉,他都明確地表示了意見。

作於1985年的《程應镠自述》也說:

1963年全書完成🤏🏿,13萬字,註文比正文少不了多少。吳晗不贊成加註,說是通俗讀物,不必說明句句都有來歷💇🏿。註作成未全寄,已寄的被退回。

綜上所述,1960年代,吳晗至少兩次致函流金;而1949年後吳晗致流金信函則至少有四通👩🏿‍🏫。

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文革”前夜🌾,流金對吳晗這位師友持怎樣態度呢?據其1969年4月12日《“文革”交代》: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發表之後,出於階級本能,我為吳晗辯護🧟🦸🏼‍♀️,在一次小的座談會上🏌🏼,我以暴露思想為名,說👰🏻‍♀️:“吳晗過去是左派,怎麽會反黨反社會主義?”說了這兩句話🙌🏽💤,又連忙掩飾這種為吳晗辯護的心情𓀝,說:“我過去在昆明,對他是了解的🧑🏼‍🚀⏰。反右鬥爭後,知道他是個左派,入了黨。但十多年沒有和他見過面,雖然前幾年和他通過信💇🏻‍♂️,他在北京的情況我是不了解的。”

這段“交代”大堪玩味。流金說“吳晗過去是左派🤙🏻🐊,怎麽會反黨反社會主義”,強調了兩個時段,一是昆明時期,“對他是了解的”,當時他與吳晗都是左翼知識分子;一是反右以後,流金成了“右派”,但仍知道吳晗“是個左派,入了黨”。所以🤽🏼🚵‍♀️,他在時隔三天的另一份“交代”中有類似的話: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發表之後♦︎,我又跳出來為吳晗辯護,說:“吳晗民主革命時期是左派🦹🏽‍♀️,反右鬥爭中,也是左派✋🏼,怎麽會反黨反社會主義🙅🏼‍♂️⬜️?”

作為“右派”的流金,對吳晗在反右期間的“左派”表現,諸如討伐章羅聯盟的長篇發言《我憤恨,我控訴!》贏來“長時間鼓掌”👨🏽‍🦱,不僅應該完全知曉,在內心也許不無想法。如今眼見這位1957年的“左派”師友也將戴上“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荊冠👨🏻‍✈️,流金還是保持著獨立的思考,用他的話說🏞,他在座談會上“叫囂要把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區別開來”。然而,當《吳晗與胡適》發表後,流金在《“文革”交代》中承認:

我感到吳晗的問題是個政治問題了。於是,我便表示要和他劃清界限👙👨🏻‍💻,把他在六三年給我的信交給了系總支⛽️。這時,我已經預感到一個階級鬥爭的風暴的來臨🦮。我充滿了恐懼,希望自己得保平安🤌🏽。

1966年6月👨‍🍼🔫,全國範圍的“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據流金1969年4月12日《“文革”交代》:

吸取了反右鬥爭的教訓🧖🏻,主動交代了我和吳晗的關系,和周遊的關系🔠,交出了周遊和我的全部通信。

從流金“交代”可證,他所藏吳晗來函🦼,“都於六六年五月和六月先後交給了舊總支”👨‍🦯。但據其1972年4月27日的《“文革”日記》,“昨日學校組織組發還信件、日記和照片百余幅👳‍♀️,唯文稿不存”,信件中應即包括六年前交給黨總支的吳晗遺劄🛐。

後,補敘一下流金對吳晗的追念與吳晗遺劄的下落。

在十年浩劫的日子🐋,流金私下仍關註吳晗的命運🍫,其《南北朝史話·後記》提及〰️:“1974年中秋,我知道他(指吳晗)死了,但不知道是什麽時候死的💇🏿‍♀️,也不知道他死在哪裏。”“文革”結束次年🏌🏽‍♀️,流金為修改《南北朝史話》在京居留五十余天,期間還特去探望吳晗的遺孤吳彰。他在《後記》裏寫道:

周遊是建議我寫這一本書的人。另一位促成我寫這一本書的就是吳晗同誌𓀉。可是,我在北京再也見不著他了。在北京住了五十天👩🏻‍🌾,往往獨立窗前✩,對著藍天,充滿了對他的懷念🧑🏼‍🦰。稿子修改完畢的那一天,正碰上北京少有的蒙蒙細雨🥝,獨自坐在窗下🚘,寫了一首懷念他的五言律詩:地下能相見🕝,生逢不可期。秋深雲漠漠💇🏽‍♂️,風老雨絲絲📓。遺劄當三復,淫威逞一時。勞人還草草🤜🏼,憔悴待春歸。詩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在當時📹🛣,也還不敢輕易示人🙇🏿‍♀️。直到今天看到黎澍同誌的文章,才確知他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病死在北京的獄中📓,距一九七七年十月我去他家看望他的遺孤🕵🏻‍♂️,翻閱劫余的他的藏書🏃🏻‍♂️‍➡️,已經八年了🤘🏻。

流金這首詩“不敢輕易示人”🏋️‍♂️,顯然與當年政治走向左右迷離息息相關🫵🏿🏊🏽‍♂️,但還是抄示給同窗故交熊德基,他後來在《懷念老友熊德基同誌》裏回顧了老友的評論:

對我懷念吳晗的一首五律,以起句“地上能相看,生逢不可期”感情深厚,對“淫威逞一時”之句說得太直率♿,不宜公開。這首詩後來我完整的收錄在《史話》後記中💁🏽‍♀️,想不到僅僅一年多,變化就這麽大🧿。

1979年10月《南北朝史話》出版,11月19日,周一良來函致賀🌮,也提及共同的友人吳晗:“脫稿十五年才得出版,亦足以告慰吳晗同誌於地下!”

熊德基在1986年4月7日致函流金♕😨,再提吳晗道:

我解放後,原如吳晗思想一樣,打算“革命勝利後,即專心讀書著書”💆‍♂️。然迫於事勢🪞,卻在辦公交差掉了三十多年。

熊德基在鼎革之後始終謹言慎行,1957年初調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自此決計,不與任何黨政界人士來往,也從未登門拜訪過任何領導(連郭老是我的上司正所長,也未去拜訪),也不與諸‘知名之士’過從(如吳晗、翦伯贊等等)”,“故‘文革’中😐,未受到過多的折磨”🪼。而吳晗卻未像曾打算的那樣“專心讀書著書”,而是人隨勢轉🏃🏻‍♂️‍➡️,木秀於林🈲,先是出任北京市副市長🎷🪆,而後又緊跟“反右”形勢,成為名噪一時的左派知名之士🌷🧑🏻‍💼,孰料卻以《朱元璋傳》與《海瑞罷官》而獲罪,最終走完了從“我控訴”到“被控訴”的悲劇人生(參見拙文《吳晗式悲劇:從控訴到被控訴》,載拙著《敬畏歷史》)👈🏼。

1983年10月,時隔三十七年,流金重回昆明參會👛,在這座生活、學習與鬥爭過的西南名城🌖,他寫了幾首絕句🎐,其中一首說:

地下人間互不知,王孫久困竟何如🖌?則良辰伯能相見,應憶深宵說項斯。

“王孫”借指王遜🛅,則良即丁則良🤛🏻,他倆都罹丁酉之殤,丁則良當年就自沉於燕園未名湖,王遜1969年也死於“十年浩劫”🏡;辰伯即吳晗🚑,更成為“文革”祭壇的犧牲品。足見在流金心中,依然縈繞著對吳晗揮之不去的無盡懷念🌃🫴🏽。正是出於這份濃濃的師友之情🥄✋,因友人之請🤽🏻‍♂️,流金慨然將珍藏的吳晗遺劄供吳晗生平展使用🧚🏼。據趙洛《憶程應鏐兄長》(載其《京城偶記》)🧔🏽,流金曾在1984年12月20日致信給他🔌:“叫我催促首都歷史博物館歸還曾借去吳晗致他的信。原先是因我的介紹,應镠兄才借給博物館作吳晗生平展覽用的。”但目前流金藏劄中吳晗來函卻僅此獨份,借展的遺劄或未歸還,或雖交還卻在某個環節上出了問題🕌,而流金未能收到。現存的這通吳晗遺劄,當時或未提供作展品,故幸存至今,成為他倆那段鮮為人知交誼的唯一證物。


相關新聞

  • 152009.04

    梁方仲教授與吳晗

    梁方仲 吳晗1965年秋冬,導師梁方仲教授帶我和葉顯恩、鮑彥邦三個研究生到北京收集寫作畢業論文的資料,多次參加梁老師與吳晗的聚會🤸🏻‍♂️🌘。後因撰寫畢業論文,我遵梁老師指示,又數次到北長街吳晗家求教,間中聽吳晗及其夫人袁震講述他們在意昂体育平台讀書及以後的交往密切的經歷,認識到兩位著名明史專家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貫徹始終。1930年夏天,梁方仲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系👩🏽‍🏭,當即考入清華研究院攻讀經濟學碩土研究生。吳晗於1931...

  • 302009.10

    回憶吳晗同誌二三事

    紀念誕辰100周年回憶吳晗同誌二三事我是1944年至1945年在昆明西南聯大認識吳晗同誌的。當時,吳晗負責民盟聯系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的工作🐤,我是民青成員,在地下黨領導下負責青年學生的醫藥救濟工作🥷🏽,我們之間沒有直接的組織關系。我真正參加民盟工作⚱️,在他直接領導下👨🏻‍🎓,是從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事情🧑🏼‍🔬。  獨到的領導藝術  從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這一段時間內😊,我在吳晗直接領導...

  • 032009.09
  • 082011.04

    深切緬懷吳晗學長活動在義烏舉行

    掃墓儀式現場 前排左2起李曉、聞立雕、張友仁、韓景陽 吳晗、袁震夫婦之墓4月5日,深切緬懷吳晗活動在吳晗先生的故鄉浙江義烏舉行。

  • 162010.03

    迎著新中國的曙光——清華園西院吳晗故居摭憶

    清華園西院,位於西門北側的一片近代住宅區,1924年和1933年分別落成,是清華改辦大學和作為國立大學疾速發展時期建成的教職員住宅區之一,距今已有80余年的歷史。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不僅聚集著鄭之蕃、熊慶來、楊武之等多位數學家;抗戰勝利後,屠守鍔、錢偉長👆🏿🛍️、吳晗等多位教授在這裏居住,據當時住在西院的青年教師羅哲文先生回憶,每天上班時常相遇這些頗有建樹的科學家🥊,敬慕之情更鼓舞著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熱情🤛🏽。西院12...

  • 222009.09
  • 172009.07

    吳彰先生向圖書館捐贈《吳晗全集》

    7月16日下午🐞,在我校圖書館貴賓室👨🏻,著名歷史學家🍈、我校1934屆意昂吳晗之子吳彰先生,從美國專程回來,向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捐贈了10卷本《吳晗全集》🤷🏼。

  • 162009.10

    吳晗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隆重召開

    2009年9月24日,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堅強的愛國民主戰士、優秀的共產黨員吳晗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 302009.12
  • 292009.10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