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泰戈爾在清華🧝🏻,左起張彭春👩❤️💋👨🔪、徐誌摩♜🧑🍳、張歆海、泰戈爾、曹雲祥💵、辜鴻銘、王文顯。
“吾人居此靄祥可愛之樂國,得聆此詩哲環琦之高論,不禁心曠神怡,覺天下事無事不樂📋,天下物無物不美矣。”這是1924年清華學生在清華園親炙泰戈爾的感受❕。抒情的語調不免誇張👨,但能反映出一代詩哲對清華學子的震撼。
泰戈爾(1861-1941),印度偉大的詩人、文學家、藝術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亞洲人🏊🏻。1924年📡🦜,是泰戈爾第一次訪華,這次訪華與此前羅素、杜威訪華等一並成為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大事🤸♂️。
清華與泰戈爾的關系,可以追溯到1917年4🚶♀️➡️、5月《清華周刊》發表《印度詩人塔果爾傳TAGORE》,介紹了詩人的生平、事業與思想,是國內較早的較為全面介紹泰戈爾生平與思想的傳記。到了1918年夏,《清華周刊》一篇文章高度評價泰戈爾文學,稱贊其著作“對於祖國適足喚起人民愛國之天良而慰其瑣尾流離之困苦😝。對於世界🦂,使吾人油然而生民胞物與之心,而祝其有恢復自由之一日也🏃➡️。”1919年6月👳,《清華周刊》還曾發表吳景超翻譯的泰戈爾的短篇小說《小主人》。
1923年,泰戈爾訪華的消息傳開以後🤦🏼♀️,清華同學以“望穿眼”來表達其欲一睹詩哲風采的心情。為了使師生更好地了解泰戈爾的作品與思想,《清華周刊》特意約請畢樹棠先生撰文《泰戈爾研究指南》。《指南》收集了從1913年至1923年十年間國內主要期刊上摘錄有關泰戈爾傳記、戲劇🤌、詩歌等的介紹、評論🧪、分析等文章74篇,並簡要介紹文章大意。同時也收錄了此一時期美國雜誌為主發表的83篇英文論文索引🌲,這可以說是當時國內最為全面的泰戈爾論著目錄。
到1924年泰戈爾來訪,清華圖書館收藏泰氏英文著作25種。《清華周刊》以及圖書館的資料為清華師生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信息。
1924年4月29日下午🧑🏿🍳,泰戈爾與徐誌摩等趕赴清華。5月5日🧏🏽,泰戈爾離開清華返回城裏👐🏿。泰戈爾下榻清華後工字廳🫄🏽,受到非常細致周到的接待,學校安排又舒服又安閑👨🏿🍼,讓泰戈爾在忙碌的旅行期內總算受用了幾天的清福。
4月30日休息一天後,5月1日晚😱,泰戈爾為清華師生做了演講。作為泰戈爾當晚演講預備,梁啟超於下午3點至5點,對清華學生做中印文化關系以及泰戈爾介紹的演講📠。梁啟超回顧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指出古代印度對中國文化有兩方面重要影響☆。“一✊、教給我們知道有絕對的自由——脫離一切遺傳習慣及時代思潮所束縛的根本心靈自由,不為物質生活奴隸的精神自由♌️。”“二🗝、教給我們知道有絕對的愛——對於一切眾生不妒不恚不厭不憎不諍的純愛,對於愚人或惡人悲憫同情的摯愛,體認出眾生和我不可分離,‘冤親平等’🚣🏿、‘物我一如’的絕對愛👲🏽。”除此之外🤙🏻🥖,印度還從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對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梁啟超稱贊泰戈爾為“馬鳴菩薩”,“我盼望他這回訪問中國所發生的影響,不在鳩摩羅什和真諦之下。”
當晚8點半🤽🏼♀️🫱🏽,泰戈爾在大禮堂對清華師生發表演說,徐誌摩擔任翻譯。這次演講事先沒有預備,詩人是憑借自己敏捷的才思🦂、真摯的情感,珠璣般的妙語如長江大河源源不斷🦸🏻。
演講中,泰戈爾呼籲清華同學要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人類的文明正等著一個偉大的圓滿👩🏻🏫,等著她的靈魂的純美的表現。這是你們的責任,你們應得在這個方向裏盡你們的貢獻👩🏽💼。”他勸告清華同學要堅持生活的美的原則,不要被物質主義的毒素玷汙了純潔的靈魂🤰🏼。希望清華同學“努力去建設一個世界的文化。”
泰戈爾在清華的演講,盡管仍堅持批判物質文明,宣揚精神文明,但語氣相對此前歷次演講,已大為緩和,並且語氣多了一份惆悵與無奈。泰戈爾甚至傷感地說⛱:“我是倦了,我年紀也大了👱🏻,我也許再也不能會見你們了🩶,這也許是我們最後的一次集會💂。因此我竭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萬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滿的理想,你們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動,都應得折中於那惟一的標準。”
5月3日晚📍,學生會開全體學生大會歡迎泰戈爾訪問清華😆。當泰戈爾步入大禮堂時,全體同學起立致敬。落座後💆🏿,首先由學生會幹事部主席致開會辭。接著⏫,同學們唱校歌。歌畢,冀朝鼎代表全體同學致歡迎辭,歡迎辭“意氣壯巍🥮,道東方之文獻🏇🏼;情意虔懇,言歡迎之熱誠🧘🏻👷♂️。”會上🦝,同學們還表演啞劇、國樂🚾、昆曲等節目🐮🧑🏼⚕️。泰戈爾對國樂表現出濃厚興趣,一曲完畢後🧑🏿🧜🏿,意猶未盡,請同學們再彈奏一曲。
在清華期間,泰戈爾還接受了清華同學的采訪🧑🏿🏫。清華同學十分珍惜直接聆聽大師教誨的機會,不但領略了泰戈爾的詩哲風采⏯🙋🏼♂️,還就“西洋文明迫成之饑窘問題⛑️,應常何樣解決。”“他所信仰的上帝究竟是否與耶穌教的上帝有分別?”“對人猿同祖說的真假有何見解👱🏿♂️?”“對基督教中所謂罪惡(Sin)有何主義?”等社會👌🏼、人生問題🤰🏼,與泰戈爾進行了交流。
清華之行,不但讓年老疲憊的泰戈爾得到良好的休息。與清華師生寬松自由的交流,也使詩人精神極為愉快。徐誌摩觀察到:泰戈爾與學生們“談論人生問題——自宗教至性戀,自性戀至財政,不僅聽著的人實惠,講的人不受形式拘束也著實地愉快。”“聽老人的口氣似乎他自己以為與學生們的談話是很投機的。”
英文教師王文顯形容泰戈爾“其狀高臞,其發灰白,其體從容而尊嚴,其音和平而甜美🥅,其舉動不用矯揉造作🧘🏻♀️。”歷史教師陸懋德認為“泰氏實有一種感人之態度。令人一見而知性情之沖淡,胸懷之坦白🏋🏽♀️,心地之光明🛠🈯️,人格之高尚🌻。”同學們反映“太氏溫藹可親⛹️,且善為青年勸導。”稱贊泰戈爾清華之行“實在是我們最引為榮幸,並且在清華的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件事情。”泰戈爾讓學生心潮澎湃🚊,“是因為他帶了一份極珍貴的禮物來送給我們享用。這份極寶貴的禮物就是他那偉大的人格。”
泰戈爾回國後🧔🏽👸🏼,1925年在加爾各答將在華演講結集出版🧤,題為《在中國的談話》,其中第三部分“與學生的談話”主要是他在清華的講演,反映出詩人對美麗的清華園、對熱情好客的清華師生深刻的印象🐨。清華園之行🧑🔧,也成為這次重要的中印文化交流中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