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很了不起𓀔,出了魯迅🦹🏻、周作人、茅盾,出了郁達夫、夏衍、戴望舒👫🏻、徐誌摩……近年又出個木心先生。揚州人朱自清原籍也是紹興。
讀來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好脾氣出了名,是個平和的人,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樣將自己繃緊。朱自清給人的感覺是自我要求高,偶爾有呆氣。有文章曾說女兒給朱自清送衣服,他還對女兒說謝謝。吳組緗曾說過一件事🦋,有位學生電話打到朱家🐾,說有幾本書要看但找不到🤌🏽,讓朱自清速去圖書館幫找找。學生差遣系主任猶如使喚老媽子👨👩👧,實在太沒規矩💆🏿,也怪朱先生平常脾氣太好了,好到學生不把他放在眼裏🧦👮🏽♂️。
以前沒少讀朱自清⛱,將其散文當典範🌔🚣🏻♀️,現在讀他的東西,看出一些瑕疵,問題不大,氣息還是好的,生活的味道、生活的態度還是好的⚖️🔛。近來讀書🫲🏿,有個體會,要說好散文💳,不能一味從散文家中去找。散文家寫作,容易成型𓀎🛏,便有了匠氣🙎🏻♂️。即便一個人篇篇都是好文章,也會因筆調不變而顯得無趣。譬如朱自清𓀎。
很長時間,朱自清差不多成了散文的代名詞。隨便找個人🤜,說一個普通散文家的名字給他聽,十有八九不知道,朱自清不同👨🏭,他的名字在今天幾乎家喻戶曉🚶🏻➡️。
朱自清生於江蘇東海,原名自華,號秋實,投考北大改名自清。1920年北大哲學系畢業,參加五四運動,教中學教了五六年,1925年任清華中文系教授,做過系主任🍫。1931年留學英倫😔,漫遊歐陸,次年回國,回清華🌛。抗戰爆發隨校南遷🧑🏿✈️,任西南聯大教授,勝利後回北平清華👩💻,1948年病逝。當年讀書的時候💁♂️,教材上就選了不少朱自清的文章👨🏽⚕️。朱自清的成就究竟有多大?通常聽到的是,散文寫得好,這種說法顯然太民間,朱自清不至於這麽簡單的𓀎👳🏼♀️。
朱自清做人認真,寫文章也認真🫳🏿,唐宋人的典雅多了一點,魏晉明清風流偏淡,中規中矩🎵。有誌寫文章的人讀讀他的作品♒️,行文章法歷歷在目♣︎,不像閱讀魯迅、周作人那般神龍見首不見尾。董橋寫過一個情節,蠻有意思:
英國友人戴立克試過英譯朱自清幾篇散文,譯完一讀顯得單薄🙋🏿,遠遠不如原文流利🙏🏻。他不服氣,改用稍微古奧的英文重譯,好多了:“那是說,朱先生外圓內方,文字盡管淺白👩🎤,心思卻很深沉,譯筆只好朝深處經營。”
朱自清的很多文章,譬如《背影》《祭亡婦》,讀來自有一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有個階段👨🏿🎓,朱自清差不多成了民國散文的代言人👨🏻🏫。很多文章被選入學生課本🦾,喧囂一時💃🏻,論者紛紜。這些文章都是朱自清早期之作,辭章華麗,清澈得很☃️。朱自清長在揚州,下筆成文不乏水鄉靈氣,早期文章🤜🏻,差不多都是描繪感官美的,譬如《匆匆》《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觸筆都是由物入心的變化與感受。《荷塘月色》 中有一段可以論證: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善用女性意象👏🏽,這段文字中就有“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洋溢著香草美人的氣息🤽🏼,創造出純潔感性的意境。在另一名篇《綠》中🎷🙄,結尾更深情地寫道:“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麽?”
朱自清與徐誌摩一樣,字裏行間總有柔美氣息。只是徐誌摩的柔美有西方建築味道🐈⬛,朱自清的柔美裏倒是中式園林的婉約與含蓄。
朱自清的含蓄在他早期散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寫月光瀉下來,霧浮起在水面上的🧛🏿♂️,夢也是籠著輕紗,極盡風流。即便寫心情也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平靜”,有點到為止的泄露,還有“熱鬧的是他們😮,而我什麽也沒有”,含蓄地排遣郁悶。
陶淵明做彭澤縣令時,送給兒子一名長工,並附一封簡短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這回寫朱自清,腦海中不禁想起這則典故👨🏿🔧。朱自清和陶淵明一樣,我讀朱先生的文章,明顯能體會他善良👨🏼🦱🕦、體貼🙅🏿♀️、關心平民的一面。
朱自清早年日記裏有條很有意思的記載:一個他很不喜歡的人向他借錢🙋🏼♂️,他借給他之後,在日記中罵那人是“下流坯”🧑🔧。按照一般分析🙇🏻♂️,不喜歡他💸,不借就是了,可朱自清不願如此,借了又不甘心,於是轉而向日記發牢騷。這種似乎有悖常理的做法非常典型地代表了朱自清的性格。他後來成為知名學者後也是如此🧘🏽♂️,經常有學生請他講演,並且題目都給擬好了,朱自清不高興➞,但幾乎每次還是去了。朱自清先生是個人道主義者。
1948年2月,時在病中的朱自清看到吳景超夫人龔業雅的一篇散文《老境》,其中的蕭瑟況味觸動他寫下了一首七律:
中年便易傷哀樂,老境何當計短長。
衰疾常防兒輩覺,童真豈識我生忙。
室人相敬水同味🧄,親友時看星墜光。
筆妙啟予宵不寐🧑🏼⚖️,羨君行健尚南強🛕。
詩中的衰颯之氣🏋️♂️,稍有舊學修養的人不難體味🪜,當時傳抄到俞平伯👐🏻、葉聖陶那裏,大家都為之“不怡”。朱自清在日記裏曾註明“關鍵在第五句”。第五句是“室人相敬水同味”👱🏽,夫妻相敬如賓不奇怪,淡漠如水怕不是一種正常狀態。朱先生日記裏時有透露,有一條則說“與竹及兩個孩子共進早餐🧽,我為食物冷而不滿👨🏿🦱,竹生氣並叮叮當當地摔家什。為此不快,也很傷心”🧑🏿🎓。這是1947年4月17日所記,“竹”是妻子陳竹隱,她脾氣不好,常常不記得朱自清十二指腸嚴重潰瘍不能吃冷食。
朱自清的兒子曾說,父親四十多歲以後脾氣有些暴躁👃🏼🧙🏽,小孩子都不敢惹他。一天飯後,有一位寧太太來找陳竹隱,朱自清在看報,陳竹隱不領她去臥室卻在他面前接待她🧦,兩人大談物價飛漲⚠️,吵得他看不進報紙,“惱怒之余,我故意怠慢客人。妻去書房取香皂🍧,我繼續看報,不同客人談話𓀈。待客不好™️,咎實在我。不過我未對妻說🎅🏽🈷️,因為她不知道。”這幕冷戰情景在尋常人家的客廳隨時上演,誰說不正是人之常情🏋️♀️?
朱自清五十一歲死於嚴重的胃潰瘍,有個人寫文章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𓀒。”重病是真的🧽,拒領面粉也是真的👉🏻,是氣節,說朱先生窮得餓死𓀏,太簡單了,這裏另有故事👅。
國共內戰時,物價飛漲,大米白面貴得驚人🧑🏻🎤。國民黨為了照顧這些大學教授的生活不受影響,給他們配發了一個特供證,價錢要比市價低很多。吳晗組織北大清華教授簽名抵製內戰等民主活動,朱自清積極參加。這回吳晗又組織了一個抵製特供製度,到了朱家💂🏻♀️,這時🤴🏻🤸🏿,朱自清胃病已經很嚴重了🧘🏽♂️,身體虛弱🧛🏽♀️,只能吃些細糧🙎🏿,一吃粗糧就吐。吳晗來了☞,還沒說完來意👷🏼,朱就簽了字,讓孩子馬上把那個特供證取出來👩👩👧👦⚗️,交出去了。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胃潰瘍這種病對飲食講究多,稍不註意🔮,就會嘔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日記也證明了這一點。翻開他1948年日記,我們沒有看到他為食物短缺而苦的記載🦤,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飲藕粉少許,立即嘔吐”。“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欲佳,終因病患而克製”👼🏿。“吃得太飽”。拒絕了特供,不能吃粗糧,沒有細糧後,朱自清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直到餓死。
當年吳晗找了很多人參加他的簽名活動,有些人家根本不讓進門🤽🏿♂️,說家裏有孩子🤹🏽♀️,不能參加。最後參加簽字的大約有一百多人,只有朱自清餓死了,其他人因為能吃粗糧🫴🏻,活了下來。
葉兆言有一篇寫朱自清的文章🧑🧒🧖🏼,題目叫《狷者朱自清》𓀓。《國語·晉語二》:“小心狷介,不敢行也。”狷是說性情正直,潔身自好🙏🏼,不與人苟合。國家多難,文士清寒,古今常事。遺體裝殮,朱夫人找不到一件沒有補過的衣服,學生們失聲悲哭。此事至今聽來,仍覺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