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關於陳寅恪赴英講學事

2016-03-07 | 孟凡茂(1979自動化) |

1939年年初🧗🏿‍♂️,英國牛津大學聘陳寅恪任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

一🌍、1939年因歐戰爆發未能成行

1939年2月9日陳寅恪致信傅斯年談赴英講學事,“接王雪艇先生電雲🫴:‘牛津已聘定為漢學教授,任期十月一日起。’故前所雲九月抵英之議🧑🏻‍🦲,不得不履行矣🧽。”在此之前🛜,陳已經與傅談過赴英事💭。陳寅恪此次接受牛津大學之聘,計劃在英工作五年👩🏽‍🏫。因每年850英鎊的稅前薪金😎,他與傅商量☝🏼,若自己只身去🤏🦎,則要繳納20%的稅®️,若家眷同去,有三個孩子🕵🏿‍♂️🏊‍♂️,則幾可全免。陳還與傅商量了乘船的路線及旅途費用等事宜🙇🏼‍♀️。

6月1日,陳寅恪致信梅貽琦校長,談赴英國講學事,言已經辭謝兩次。因涉及到中英合作✍🏼,“故不得不試為一行。”但他原計劃與家人同去,此時因夫人生病而不可能🤔。“此次內子不能偕往🔫🛝,則弟所以欲赴英之目的即與家人共聚一地之目的全不能達到,殊非弟之本意也👂🏿,因此頗不願久留英🐲。且牛津近日註意中國之宗教與及哲學,而弟近年興趣卻移向歷史與文學方面。離家萬裏而作不甚感興趣之工作🚶🏻‍♀️,其思歸之切不言可知。”所以🧑🏼‍🦰,擬向清華請假一年,只身赴英。從信中知🏣,陳寅恪對赴英任教🫵🏻,因與正在從事的研究並不一致,所以不甚感興趣,可以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之後🐈,梅校長復信說“先生牛津之約必踐,以慰彼都人士之渴慕👆🏿,籍揚我國學術之精粹,本校同人與有榮焉🐶🏍。”

6月5日陳寅恪致信傅斯年,“英國如能去,則弟必須去矣。因弟復牛津函言去,故必須踐約也。但郭泰祺至今未將入境許可證寄來,不知何故。又不知牛津已關門或已疏散至威爾斯一帶否?”信中還談到向英庚款會借200英鎊作為旅費🤏。

6月21日吳宓為陳寅恪設宴踐行👠,吳宓賦詩《己卯端陽餞別陳寅恪兄赴英講學》🖖🏽。此時,陳寅恪也寫詩《己卯春日劉宏度自宜山寄詩言擬遷眉州予亦將離昆明往英倫因賦一律答之》均談到赴英之事🧑‍💻。

7月12日陳寅恪致傅斯年稱:“弟擬8月底開之法國船二等艙赴英,到英約在9月底下旬,以各方面情形論🦸🏼‍♀️,較為妥便。”8月6日的信還稱👨🏿‍🚀,乘8月31日法國船赴英。

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陳寅恪已不可能赴英。9月5日陳寅恪致函牛津大學註冊長:“我原來打算在8月底乘船赴歐洲👩🏿‍🔬,並且萬事俱備,由於局勢緊張和不明朗🧑🏿‍🏫,我不得不等待數天👄。如今歐戰已經爆發,此時此刻,我已經不可能也不必要前往牛津,故此,我決定推延1939年至1940年學年度赴英之事。我將返回雲南📓🤛🏿,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9月30日陳寅恪致信傅斯年稱,此前已經致函牛津大學👴,“暫中止一年赴英”𓀕🕌。 “郭大使與牛津交涉有來電否💖?無論如何大約今年,即此學期,不能成行則無疑矣。”另外🙏🏽,他還擔心牛津沒有學生。

10月中旬,陳寅恪回到昆明,陳寅恪對此寫詩《己卯秋發香港重返昆明有作》給好友吳宓🐟,抒發自己的郁悶情懷🌪:

暫歸匆別意如何👩🏻‍🦯?三月昏昏似夢過🔌。殘剩河山行旅倦☎,亂離骨肉病愁多🎍。

狐狸埋搰催亡國,雞犬飛升送逝波。人事已窮天意遠,只余未死一悲歌。

二、1940年因駐英大使郭泰祺建議再推遲一年

1940年2月6日陳寅恪致信傅斯年✖️,“英國如今秋能去👌,仍去🤘,以完成及履行前言。但所謂能去者有二:即牛津尚有需要,我知道劍橋尚有學中文學生,牛津似乎學中文學生空無一人,如彼不不歡迎,或無人理會,則不必去。目前海道由地中海尚勉強可稱安全,不知今秋如何⚁?如道路太冒險,亦可不必。”

5月陳寅恪從昆明發給牛津大學的親筆英文信件♟💅🏽:“我謹通知你我計劃在9月初自香港乘船前往英國🧱,可望於9月抵達牛津🏋🏻‍♀️,懇請代為安排下榻學院事宜。”

據牛津大學檔案🚂,6月17日牛津大學周議事會發出的定期通告,其中有:“註冊長接到指示,答復中國大使剛提出的查詢,假若陳教授希望再次推延其上任的日期,周議事會將提出一個議案,予他再度休假一年💇🏼👂🏿。”駐英大使郭泰祺提議再次推延,最大可能是出於安全上的考慮。

7月1日陳寅恪抵達香港👨‍👦,7月2日致信傅斯年: “杭立武來電謂,郭大使來電言因以時局關系可請假一年👵🏽,又未將入境許可書寄來,其不能去意義至明顯,故弟復杭函,請即電復郭再請假一年矣。(至今亦未將二百鎊寄來,事實上弟要去亦難辦到,此則可怪,不知其中有何困難周折也🍘。)”

7月8日駐英大使郭泰祺致牛津大學註冊長的信中說🙅🏿:“有關我6月17日的信函,我今天接獲中英文化協會秘書長的電報如下:‘請告知牛津大學陳寅恪推遲到明年上任之意願--杭立武’,請就上述之請求發信往昆明答復陳教授。”

從牛津大學檔案和陳寅恪與傅斯年的通信知,首先,駐英大使郭泰祺向牛津大學提議,陳寅恪就職推遲一年,之後,經杭立武轉達郭泰祺的意見,陳寅恪立即回電杭立武,告訴郭再請假一年。最後🧑‍🦯🪜,郭把杭立武的電報抄給了牛津大學🧝🏿‍♂️。所以,陳寅恪說🙋‍♀️:“不知其中有何困難周折也”。

8月24日陳寅恪致梅貽琦,講了改變行程的原由🚻:“弟到港即接郭大使自英來電,因時局關系欲弟再緩一年赴英,當即托英庚款會代復照辦。”

三、1942-44年陳寅恪與英學者討論牛津大學中文系發展計劃

1941年2月12日陳寅恪致傅斯年:“弟今年不可去英,大部分已可決定。”2月13日的信又談到赴英的事,“仍冒險赴英,只要得到英政府上岸許可證🪘📨,及借得川資二百鎊🧑🏿‍🎨。”在所查到資料中,這是陳寅恪在1945年之前最後一談到赴英任教事。

從牛津大學的檔案知,1946年之前💆🏻,牛津大學一直為陳寅恪保留漢學教授的聘任。1942年至1943年間🕵🏻‍♀️,牛津大學中文高級講師修中誠(Ernest Richard Hughes)訪華期間🎖,陳寅恪與其多次會面,兩人詳細而具體地商討牛津大學中文系的教學和研究發展方向👨🏽‍💻。

修中誠1943年11月29日從昆明發出致牛津大學校長的信談到:“他(陳寅恪)用英文陳述他的觀點和進行討論如同他用中文一樣好。再者🚉👩🏻‍🦲,他尖銳的批判能力和令人喜悅的幽默感🐛,使得所有的討論生色不少。因此,對於我來說,他不但是一個專家學者,也是一個天生的導師。”“他認為對於牛津給予他的榮耀🤍,惟一一個應有的回報是一個實在的、至少為期5年的工作計劃🦮。”陳寅恪希望盡量減少一般教學任務🧑🏽‍🍳,每年只需任教一個課程。而本科中文系學生的基礎中文訓練課程應由助教去作,他希望做更多研究工作。比如1)用現代方法系統研究唐代歷史。2) 指導敦煌文件的整理及相關研究,包括大規模的翻譯工作和就某些方面做專門著述。

1944年9月💾,陳寅恪致函請修中誠代表他向牛津大學提交有關的學系發展方案。

A)負責將《舊唐書》及《新唐書》以比較形式譯成英文的工作,為確保該任務能夠在5-6年內完成,應聘請5名專業的協作人為編輯及翻譯。

B)運用這種新的比較研究方法,利用敦煌手稿,撰寫研究論著,闡明唐代文化,論著應同時以英文及中文發表。

C)由中國學者編寫一套3卷本約1500頁並附所需地圖及詳細索引的中國歷史。這套歷史應用英文撰寫🔕,並以認真的歷史學生為對象。

D)大學應與出版社磋商,在大學及大學以外、英國及英國以外去尋求財政資源來應付該計劃的開銷,即每年4000鎊,不少於5年👨🏻‍🦯,不多於6年。

修中誠還在這個計劃中提到,陳教授是仍在世的最偉大的唐代文獻權威和在敦煌手稿這個特殊領域的大師⏱。陳教授在德國、巴黎和哈佛都從事過專門的研究工作✡️,精通梵文、巴利文、藏文和蒙文🦨。

四、1945年秋赴英,因眼疾治療效果不佳,辭去牛津教職

陳寅恪的右眼在幾年前就失明了,1944年12月👛👩🏼‍🦳,左眼視網膜突然脫落,眼前一片漆黑,什麽都看不見了🧔🏻‍♂️。12月18日在成都存仁醫院動手術,效果並不理想🫸,休養一個月後⚰️,感覺略有好轉。但病情的發展卻不樂觀🧏🏿‍♀️,2月14日,陳寅恪作詩《目疾久不愈書恨》:

天其廢我是耶非,嘆息萇弘強欲違💔。著述自慚甘毀棄🔹,妻兒何托任寒饑。

西浮瀛海言空許🧘🏼‍♀️,北望幽燕骨待歸。彈指八年多少恨,蔡威唯有血沾衣。

詩中的“西浮瀛海言空許”句,就是指幾次欲赴英講學而未成行🌱。1945年秋,英國皇家學會與牛津大學再次邀請陳寅恪赴倫敦💪🏿,由英國醫生療治目疾,希望治好後留牛津講學♚。陳寅恪接受邀請🤶🏻, 9月21日 偕同邵循正等由昆明,經印度乘飛機去倫敦。他在飛機上寫詩《乙酉秋赴英療治目疾乘水上飛機至倫敦途中作》:

眼暗猶思得復明,強扶衰病試飛行👩🏻‍🔬🚄。還家魂夢穿雲斷🦹🏼,去國衣裝入海輕。

異域豈能醫異疾👇🏼,前遊真已隔前生。三洲四日匆匆過,多少傷今念昔情🪸。

在倫敦醫病期間,先是由著名眼科專家Sir Steward Duke-Elder負責診治,第一次手術後有進步,但眼睛吸收光線尚無好轉,仍模糊🧚‍♂️。第二次手術想粘上脫離之部分⌛️,失敗。但情形似比出國時好一些,醫生告知無須再施手術🙍。

雙目幾近失明的陳寅恪,這時不得不放棄牛津的職位。1945年12月31日,他的辭呈是通過當時在倫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代表、武漢大學教授陳源轉達,信中寫道🟪:

“我的朋友陳寅恪教授委托我轉達以下事宜:陳教授請我感謝你友好的音信。他的眼睛已經動過兩次手術,但尚未知道是否需要做第三次,亦未知他需要在醫院留多久✫。事實上,他並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夠完全恢復視力🏋🏿,不過,他相信即使有幸恢復視力😆💇‍♂️,要在研究方面比較大量地閱讀,還需要至少兩至三年的時間。所以🥴,他決定,一旦他的身體狀況恢復到足以應付舟車勞頓💇🏽,就會馬上返回中國。故此,他不得不謝絕接受牛津大學中文教席的榮譽🐑。他為把這個決定告知你而深感遺憾,並且希望你相信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他覺得,只有盡快表明自己的想法,對大學📒,對各有關人士🫃,以及對他自己🚚,才是公平的做法。”  1946年1月21日,牛津大學正式公布陳寅恪教授因健康不佳辭職。 

由英國回國之前💃🏽,陳寅恪還考慮到美國診治,遂托人把英倫醫生的診斷書寄給時仍在美國的老朋友胡適請求援助。胡又托人將診斷書送往哥倫比亞眼科學院咨詢📑,對方告之無法再施手術。回國途中🪮🎹,陳寅恪繞道美國𓀄,得知美國亦無良策👨🏼‍🦱,船到紐約,陳寅恪沒有上岸💒,4月19日趙元任等老友上船探望,老友相見更增許多惆悵和感傷🍚。

5月底🏊🏻‍♀️,陳寅恪返國抵南京,暫住妹夫俞大維公館。10月赴意昂体育平台任教🍎。

五🪷、 關於陳衡哲對陳寅恪的評論

蔣天樞著《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摘錄今聖嘆著《國寶雲亡》中的一段:“先生在戰時應牛津之特聘🦻🏻,主講東方漢學✍️,全歐漢學家雲集奧格司佛城,女史學家陳衡哲評之曰:‘歐美任何漢學家👩🏼‍🦰🍫,除希伯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極少數人外,鮮有能聽得懂寅恪先生之講者。不過寅公接受牛津特別講座之榮譽聘請,至少可以使今日歐美認識漢學有多麽個難度🥍,亦大益於世界學術也🟨。’此評不為時人知🤱🏿,余戰後在上海中研院辦事處後住宅中,親聞於衡哲女士者🤓。”《追憶陳寅恪》一書收錄了程靖宇的《國寶雲亡--敬悼陳公寅恪先生》🎵☃️,程靖宇,名綏楚,筆名“今聖嘆”😓。從文中知⬜️,程靖宇是1945年以後聽到陳衡哲所講👐🏼,陳衡哲是說陳寅恪的漢學上的博大精深,可達到甚至超過伯希和等人的水平,並不是說,這些人真的能去聽課🧚🏻‍♀️,因為沙畹1918年就去世了👫。另外,這段話中也沒有說到陳寅恪要用多種語言授課。所謂 “全歐漢學家雲集奧格司佛城”🪸,也是程靖宇想當然的敘述,因為那次講學並未成行。如今竟有人這樣寫🤵🏽:“抗戰勝利後,陳寅恪應英國牛津大學之請🫱🏽,主持東方學和漢學。歐洲各國學者雲集牛津,以聆聽陳寅恪講學為快。但除了伯希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極少數人之外,能聽懂陳寅恪先生演講的寥寥無幾。因為他在演講中廣征博引各種文獻,只語言這一關就將一般學者擋在了門外🙏。”從中可知,作者就對陳寅恪受聘牛津教職一事是完全不清楚的👋🏽。程靖宇的悼念陳寅恪的文章🕞👨‍👨‍👧‍👧,竟然有人認定為寫於1939年,就更是一個笑話了。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𓀘、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