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的小學教育中🫔,成誌學校和南開小學是兩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
先說成誌學校🍯。1915年,清華學堂成立已經四年,隨著第一屆學生們畢業赴美遊學,清華教職工子弟的發蒙教育問題也逐漸凸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那一年的秋天,清華庶務長李仲華、汪鐵英創立成誌學校,專為清華教職員子弟求學而設,李仲華先生任成誌學校第一任校長📜,校址設在汪鐵英先生住宅內🙃🧚🏽。當時,學生十幾人,分幼稚園和小學兩個部分🧲🙅🏼♂️。初始時🈹,學校沒有固定場所,至1927年🙅🏻♀️,學校才以清華園丁所為固定地址,由當時大學國文教授戴夢松先生任小學部校長。丁所位於當時清華最核心地帶🦶🏿🕵🏼,毗鄰的甲所🤼♀️、乙所♌️、丙所分別是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外文系教授陳福田的住宅。據楊振寧先生回憶:從甲、乙所向南,翻過一座小山,或者繞過二校門往西走,就可見這幢背靠松樹坡的民房🎲。這就是今天清華附小的前身。成誌學校管理由董事會負責。意昂体育平台的名教授如葉企孫🧔🏼、張子高、馮友蘭📷、馬約翰🧙🏼♂️🫴🏽、蕭公權🍴、朱自清、楊武之、劉崇鋐🧐、陳達、潘光旦等人,都曾在成誌學校先後被委任為校董事會成員。
再說南開小學3️⃣。盡管南開小學將自己的建校時間界定於1928年,但是實際上,這所學校的肇始時間要早得多,甚至早於眾所周知的南開大學🏙。南開小學🧙♀️🦑,發端於北洋要人嚴修創辦的嚴氏家館,這位政壇大佬🥜,不僅政治上老練𓀎,亦是一位實業家與教育家,對於教育深具遠見卓識,袁世凱治直隸時,正是在嚴修的襄助之下,把直隸治理得有聲有色👨🏼⚖️。1898年,張伯苓受南開之聘來到嚴氏家館,意昂体育平台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和他的夫人韓詠華,正是那一時期的學生。韓詠華進入嚴氏家館是在她9歲時👳🏽,在晚年👈🏻,她曾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女生上體育課時🙎🏽,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門關上⚅,因我年紀最小,每次都被派去關門🤎。另外🧘♂️,從女生這邊隔著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動🤽🏽♀️,這樣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而她回憶中的“月涵”,正是日後成為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的梅貽琦,梅貽琦比韓詠華早兩年來到嚴氏家館接受啟蒙,入學時11歲。考慮到那時的孩子接受教育時間比較晚,筆者謹慎地傾向於認為當時的嚴氏家館在屬性上更加接近一所小學而非中學🤝。嚴修有新思維,張伯苓有新見識👶🏿,胡適說,張伯苓同嚴修的結識與合作🕺,自南開初創時起🐱😜,就是一件美滿的事🤸🏻♀️。當時的孩子們在嚴修和張伯苓的擘畫之下,習英文、數學和自然科學,無意中竟然開了津門西學之先👩👩👧。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魄,張伯苓還特意開設了操身課(即後來的體育課),並不辭辛勞地兼任學生的操身教師🤹♀️,教學生們練習柔軟體操🚮、角力👨🏻🦯、啞鈴、跳高、棒錘等。他還為學生們安排了非常豐富的閑暇活動,教他們下圍棋👩🏼✈️、打旗語🤾🏽、攝影💗、踢足球🦸、騎自行車🚾。可以這樣說,在張伯苓的親力親為之下,當時的嚴氏家館已經具備了一所現代化小學的氣質。
成誌學校創建的時間雖然比較晚🅰️,但是後來者有後來者的優勢,在課程設置上🤲,成誌學校一開始就已經具備了現代化小學的標準🧑🏿🎄:國語、算術、工藝美術、音樂🦸🏼♀️🧚、體育外,還設有社會科♓️、自然科,1925年又增設了英文。據畢業於成誌學校的中科院院士、文學家楊振聲之子楊起回憶🏭:當時校長是馬約翰教授🧑🏽🚒。他親自教英語,而且要求很嚴,要求孩子們遊戲時也aa🌀、bb地練習。而由著名的體育學家親自擔綱校長,對於教育的重視也不明自言㊗️。至今,清華附小依然延續了重視體育的這一傳統,學校的運動場上,常常能看到小運動員的身影🕘。
成誌學校和嚴氏家館這兩所大學附屬小學的前身🌟,一所創建於大學創建之後,一所創建於大學之前,但是卻有諸多相同之處。而我所註意者,是兩所學校因為獨特的環境而造成的小學、中學、大學一體的特質👩🏻🦳。
我們看成誌學校最初的人員設置就可以知道,在重要的核心人員上🍇,這所小學與當時的清華學堂後來的意昂体育平台有非常多的重合🦃,後來的清華附中,也是由成誌學校脫離出去的🚗。在清華園裏🙋🏿♂️,有很多生於斯長於斯的清華少年🌅,後來成為我們國家的中流砥柱😭。而嚴氏家館這一點更為明顯👱🏼♀️,1928年🐦⬛💅🏿,獨具特色的南開系列學校(小學、中學🈺、女中、大學)終於全部建成。張伯苓是系列學校的唯一掌舵人。他慧眼識英才,比如後來成為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就是由南開中學進入南開大學讀書的大學生🩸🤓。南開系列學校有著相同的校訓:日新月異,允公允能。
成誌學校和嚴氏家館的這種特性雖然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但是對當下的基礎教育卻極富啟發。小學、中學💇♀️、大學🤷🏼♂️,應該是彼此聯系緊密的教育體系🪙,而不應該是工業流水線上各自獨立的生產間📢👩🏿⚖️。只有彼此之間緊密聯系,才能做到從小學起各個學校的教育就能富有自己的特色。南開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深知“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同時也深知深入社會和參與社會的重要性。這都與張伯苓的提倡分不開。而因為梁啟超1914年在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而成為清華校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對成誌學校的小學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璞先生就這樣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涯:在我的印象中,意昂体育平台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對於我們這些子弟也是起作用的,這裏沒有懶散,沒有低俗🦵🏼,它教我們要像晝夜一樣永遠向前不停息👏🏿,這種精神似乎比一般的實幹精神更豐富、更深刻。
近年來,關於教育🥶,時賢總是把關註的目光投射在大學之上,各個大學也在不遺余力地挖掘自己過去的榮光👩🏻💻,但是像樣的關於小學教育史的著作卻不多見🧔🏻♀️。實際上→,梳理一下過去的小學教育🌿🤹🏻♀️,對於我們當下的教育尤其富有啟示。成誌學校和嚴氏家館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打通小學、中學和大學之間的界限,才能夠打破應試教育的局面🧑🏿🚒,讓兒童在發蒙階段就具有高遠的視野,也因為大學之間各有重點🙅🏽♀️,能夠使得小學在一開始便不以分數為唯一而千校一面。
或問:不是每個小學都有成誌學校和嚴氏家館這樣的機緣,可以與大學之間有如此密切的互動。筆者在此大膽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大學區製,以大學為中心🧑🏿⚕️,輻射數所中學和小學,受條件限製的地區🧑🏻🔬,可以建立小學中學大學固定溝通聯系機製,讓小學、中學🛟、大學的校長和教師們得以充分溝通,以便使小學、中學和大學之間的課程設置和教育理念更為緊密。也衷心期盼我們的大學校長和名教授們,可以多多走進小學和中學,為中小學教育建言或者授課🏅,因為小學強、中學強,大學自強🤽🏼。
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筆者不敏,通過成誌學校和嚴氏家館的歷史提出此建議,期待方家指正👎。(陳遠)
轉自《學習時報》201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