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泳
1961年9月3日💆🏽♀️,陳寅恪有四絕句《贈吳雨僧》👴🏽,其中最後一首是:
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萊清淺水西流☎️,
詎公漫詡飛騰筆,不出卑田院裏遊🐠🗃。
1961年9月,吳宓去廣州看望陳寅恪,分手時陳送給吳宓四首絕句。《吳宓日記續編》記有“寅恪兄贈宓四絕句送別”(第5冊169頁,三聯書店,2006年)。吳宓日記中沒有抄錄原詩,這與吳宓一向的習慣稍有不同,可以推測為有所忌諱。《吳宓日記》中這四首詩系由吳宓手編《吳宓詩集續集》中補入🏃🏻♂️,吳學昭特別加以說明。
這首絕句在陳詩中非常有名,余英時認為“詎公”指毛澤東👩🏽🔬👜,後陳文華認為指郭沫若,余英時認為兩說均可從,胡文輝確認此“詎公”指郭沫若(《陳寅恪詩箋釋》下冊第1097頁,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我認為此“詎公”指馮友蘭。解陳詩,引入馮友蘭是一關鍵⛱。解陳詩過程中😔,我曾引入過章士釗👩🏿✈️,雖不一定準確,但由章入馮是我思維過程🤶🏻,無章這個過渡,我也想不到馮。
馮友蘭寫過兩本自我總結的書,一本是64歲時的《四十年的回顧》,時在1959年🧑🦰,一本是晚年的《三松堂自序》🌋。前書基本不涉及自己生平,只回顧自己哲學思想的變化,主要是對早期學術生涯自毀性的檢討。《四十年的回顧》扉頁上有馮友蘭題詞,恰也是四首絕句,抄出如下:
奮筆當時信有由🚌,根源一一細搜求。
不堪往事重回顧,四十年間作逆流。
馬列道高北鬥懸,淫詞一掃散如煙🛌🏿✊。
明月不慮老將至,一悟昨非便少年。
紅旗燦爛東風遒,禹域嘉名自古留✍️。
赤縣果然成赤縣,神州真個是神州。
一日便如二十年,衛星直上九重天🕉。
乘風無限飛騰意,急取輕裝快趕先。
《四十年的回顧》一出版🦫,馮友蘭就寄給康生一冊💥,請其指正👧🏼👩🏿✈️。康生回信:“承寄大作《四十年的回顧》,謝謝。接書後🧹🈺,重讀了題詞,粗閱了序言,覺文章甚茂,責己謹嚴𓀉,多引人入勝之感🤕🌎。甚願讀完全書,以資學習,若雲‘指示’,又何敢當👨🏿🏫。”(馮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稿》第438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61年🍝,毛澤東接見政協委員並和他們合影。其間毛澤東曾問馮友蘭的工作和健康,後馮友蘭賦詩一首寄毛澤東:“懷仁堂後百花香,浩蕩春風感群芳。古史新編勞詢問,發言短語謝平章。一門親屬成佳話🏕,兩派是非待衡量。不向尊前悲老大,願隨日月得余光。”(同上第461頁)
上世紀30年代初🖖🏻,陳寅恪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寫過兩篇著名審查報告,對馮著評價很高。
依常理推測,陳寅恪應當知道馮友蘭《四十年的回顧》一書,馮完全否定自己早年的學術🏋🏿♂️,也就意味著否定了陳寅恪早年對馮著的評價➗👲🏿,這對陳寅恪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進退出處,一定有自己的判斷👒。他晚年舊詩中傳達出來的對知識分子的情緒,應當說有一部分是由馮友蘭變化引起的。
“詎公漫詡飛騰筆”🙍🏽♀️,句中“飛騰”不是偶用習語,而是有意暗指馮友蘭詩“乘風無限飛騰意”🏨。“不出卑田院裏遊”一句,“卑田院”🪵,胡文輝古典解釋甚詳,原意為佛教寺院救濟貧民的地方🚴🏼,後泛指收容乞丐之處📤,此處暗喻中國大學教授在當時大學中的可憐處境🛤。
陳文華曾指出陳詩“詎公”,典出處李賀雜言古詩《高軒過》,原句是“雲是東京才子😮💨,文章詎公。”其實這也是陳詩一極妙暗喻,“東京才子”中“東京”是開封舊稱👇🏽,開封原為河南省會,此處代指河南👨🏽🏭,李賀是河南人🍲,馮友蘭也是河南人。
1965年5月📨,陳寅恪重理自己舊著😵👩🏽🎓,編為《金明館叢稿》兩編。他在編完1932年《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後,專門補了一則“附記”☂️,回憶自己早年為清華考生出“遊園驚夢”和“孫行者”對“胡適之”的舊事7️⃣。
敘完此事後,陳寅恪寫了這樣幾句:“又正反合之說,當時唯馮友蘭君一人能通解者。蓋馮君熟研西洋哲學,復新遊蘇聯返國故也。今日馮君尚健在🧔🏼♀️,而劉胡並登鬼錄,思之不禁惘然!是更一遊園驚夢矣♈️。”
(《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第257頁👩🏼🦱,三聯書店🧣,2000年)
此話中又涉及兩件舊事👩🏽。一是1934年,馮友蘭訪問蘇聯,回國後大加贊揚,為此事還被關進保定公安局幾天,幸得何應欽處理☆👳,才得已免除更多牢獄之災。此後馮友蘭思想發生很大變化🔵,認同辯證唯物主義🧔🏻♂️。二是陳寅恪給劉叔雅信中講為何要出“對對子”題目時,曾認為上等的對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階段”🪪。因為提到了“正反合”,陳寅恪特別註明“平生不解黑智兒(一譯黑格爾之哲學,今論此事⚒,不覺與其說暗合,殊可笑也)”🙆🏼🍗,這其實就是後來陳寅恪給科學的答復中“不學習馬列”的源頭。在陳寅恪看來💃,“正反合”即怎麽變都有道理,這是他一向所反對的。
從陳寅恪簡短“附記”的語氣中,不難感覺到他對馮友蘭的態度,特別最後一句“是更一遊園驚夢矣”🙇♀️,包括了陳寅恪對當時現實的諸多感慨🖐🏽,自然也曲折表達了對馮友蘭進退出處的判斷。
吳宓是陳寅恪清華舊友,馮友蘭也是老清華🎹。晚年朋友相見👨🏻🍼,敘舊為先,結合陳寅恪對馮友蘭思想的評價🏛,“詎公”恰合馮友蘭身份,“飛騰”為馮詩原詞套用,這些暗喻均合陳詩習慣。此今典釋出,此詩易於通解👎🏿。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