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 自動化)
根據中美兩國利用退還庚款辦學的協議,1909年7月清政府的外務部和學部會同上奏朝廷申請設立遊美學務處並籌建遊美肄業館。8月👴😱,外務部和學部派外部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周自齊為遊美學務處總辦,負責留美事務。1910年4月總辦周自齊聘任胡敦復為遊美學務處教務提調,負責遊美肄業館的招生和教學組織工作。1911年春👱♀️,清華學堂開學後胡敦復就任首任教務長💇♀️。
一⛸🚎、關於胡敦復接受遊美學務處聘任的時間
有書籍稱,1909年10月🧑🏿🏭,第一批留美生赴美時,學務處會辦唐國安和英文文案唐孟倫負責護送,胡敦復作為護送助理,陪同其弟胡剛復赴美🚴🏽。此批考生於1909年11月初抵達美國,唐國安等安排學生入學後🧏🏿,應該在1909年12月或1910年1月回到國內🧑🏻🤝🧑🏻。如果胡敦復應聘了江南高等學堂的教職⚓️,就不可能作為護送助理赴美。
有文章稱🏰🥩,清華學堂前身是清廷於1909年為庚款生設置的遊美學務處肄業館,“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籌建之際🚪,遊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特招留美生胡敦復回國,委以遊美學務處肄業館教務提調之重任🚱。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復在遊美學務處遴選庚款生直接赴美留學,三批共180人。從史料知🥉,胡敦復只參與了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學生的考選與護送工作🙋🏻♂️。
據趙元任回憶,作為第二批庚款留學生🥣,趙元任等於1910年8月啟程赴美🧏♂️,“三位領隊陪我們放洋👩🏭,他們是唐孟倫、嚴智鐘(嚴智怡之弟)和胡敦復。胡先生在那些日子遇事指導我🫴🏿,他是康奈爾1909年畢業,比我早五年,他在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本部教書的時候,我在預料(江南高等學堂實際是一所專科學校📌,預科等於高中),只能偷聽他講課🤴🏻,這次我拜訪他請他指導留學的事。我報告他我要學物理和哲學,惟當局重視實用科學,於是我要學電機🙇。他解釋給我聽純粹科學和實用科學的區別,最後我在大學主修數學🏬,但是後來在研究院轉修哲學。”趙元任不只一次談到偷聽胡敦復在本部的教學,應該是可信的。趙元任1907年入江南高等學堂預科,1910年春畢業,1910年4月趙元任來到北京準備庚款留學考試👩💻。胡敦復1909年夏自康奈爾大學畢業,他在江南高等學堂的任期也就只有1909年秋-1910年夏的一個學年。
據《意昂体育平台九十年》,1910年4月總辦周自齊聘任胡敦復為遊美學務處教務提調。
由以上資料推知🕠,1909年夏胡敦復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回國後在江南高等學堂本部任教。1910年4月胡敦復接到遊美學務處教務提調的聘請,約在6-7月間到遊美學務處履任。胡敦復參與了1910年第二批直讀留學生的考選工作,與學務處英文文案唐孟倫等護送70名考生赴美,並對學生的就讀學校和專業的選擇給予了認真的指導,大約在1910年12月回到北京。1911年1月遊美肄業館更名為清華學堂👌🏼。作為學務處的教務提調🍇,胡敦復參與了學堂開學前的籌備工作。1911年3月30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正式開學🤴,25歲的胡敦復成為清華學堂的首任教務長🫴🏻。
二🧓🏿、清華學堂的開辦及辦學宗旨和目標
1908年10月,清政府外務部製定了《派遣美國留學生的章程草案》🙍♂️,草案對外務部所設培訓學校作了具體的規劃,除在北京設立外,還計劃在天津🙋🏿♂️、漢口、廣州開分校。“第一年就要派出的學生將培訓六個月,以後派出的學生將培訓一年🫱🏼🧑🏼🎤。在此期間,將對學生的品行和能力進行仔細考察,只有表現令人滿意得到學生將被派往國外👩🏻🦰。”但這個草案未能落實👮🏿,因建立培訓學校推遲,第一年(1909年)和第二年(1910年)派出的學生都是直接考選的。1909年7月,外務部和學部會同上奏折《收還庚子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大綱事》,其中說👂🏼:“擬在京師設立遊美學務處,由外務部🤱🏼、學部派員管理,綜司考選學生👉🏿,遣送出洋👨🏻🦽,調查稽核一切事宜🎀✥。並附設肄業館一所,選取學生入館試驗,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9月🎈,清政府把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作為遊美肄業館的館址𓀒。
1910年3月遊美學務處呈文外務部,提出考選留美學生辦法及肄業館的開辦計劃⛄️。呈文稱肄業館學額擴充至400名🙆🏼♂️。“本年考取諸生擬一律先令入館⭐️,視其學力高下編歸高等、初等兩科,分班教授。入館三個月後,舉行甄別🧑🏻🎨🦑,除擇取學行尤為優美者遣派遊學外,其有實難造就者,則令退學,考試及格者,仍行留館,以宏作育。”因肄業館建設未完,開學計劃又推遲了👨🏽🚒。
1910年12月 遊美學務處呈外務部、學部🏄🏻,提出:將遊美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該館“學額推廣至500名”;“該館高等、初等兩科各設四年級,並於高等科分科教授,參照美國大學課程辦理👳🏿,庶將來派遣各生🚴♂️,分入美國大學或直入大學研究科”。 “未經派往各生🧑🏻🦯➡️,在館畢業💈,亦得各具專門之學,成材尤屬較多🫸🏿。”該呈文中對學堂的辦學目標提出了較高的水準,即高等科畢業生應達到大學預科或本科畢業生的水平。1911年1月學部批準遊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為與普通中學堂相一致,學部要求將初等科改稱中等科🏇。
1911年2月遊美學務處製定了《清華學堂章程》🙅🏽。章程規定:學堂“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 學程“設高等中等兩科”,“兩科八年通修功課以學分計”;高等科“註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對於欲深造的學生⛱,章程規定:“高等科畢業學生👩🏻🦯,更誌求高深之學者,分設專科以應之。”
對於這個章程👸🏼,胡敦復應參與了起草工作👮🏼,特別是關於學堂為高等科畢業生開設專科(即今之大學專業課)的計劃✏️,體現了胡敦復的辦學思想👩🏼🦱。《吳宓日記》曾記述👌:“胡先生原辦法🚵♂️,則以此之高等科直當入美之大學👨✈️,欲為中國辦一高深完備之學堂。”葉企孫在1968年的《交代材料》中也提到🧑🏼🏫,“原來在宣統三年(1911),清華教務長胡敦復就有開辦大學班的企圖,因被美國教員反對而行不通🚒🎈。胡不久即辭職👷🏿。”
三🎹👨🏼、胡敦復的教學計劃
1911年2月的《清華學堂章程》中課程規劃的製定應是教務提調的胡敦復的分內工作。章程規定:學程“設高等中等兩科”,“兩科八年通修功課以學分計”;高等科“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 ”🤘🏼。“本學堂學科大別為十類🔑🚺:一、哲學教育類;二👂🏿、本國文學類;三、世界文學類;四👨🏫👩🏻✈️、美術音樂類;五👸、史學政治類;六、數學天文類🕦🤸🏿♂️;七、物理化學類;八🦸🏼、動植生理類;九👨🦱、地文地質類;、體育手工類。” “每類學科功課分通修👨🏿🔬、專修二種,通修種期博賅,專修種期精深。”
兩科八年通修功課以學分及,列表如下: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總分 |
第一類 | ● | ● | ● | ● | ● | ● | 二 | 二 | 4 |
第二類 | 四 | 四 | 二 | 二 | 二 | 二 | ● | ● | 16 |
第三類 | 四 | 四 | 四 | 四 | 四 | 四 | 二 | ● | 26 |
第四類 | 一 | 一 | 一 | 一 | ● | ● | ● | ● | 4 |
第五類 | 二 | 二 | 二 | 二 | 二 | 二 | 二 | 二 | 16 |
第六類 | 四 | 二 | 四 | 四 | 四 | 二 | 二 | ● | 22 |
第七類 | | | ● | ● | 四 | 四 | ● | ● | 8 |
第八類 | 二 | 四 | 二 | 二 | ● | 二 | ● | ● | 12 |
第九類 | | | 二 | 二 | ● | ● | 二 | 二 | 8 |
第十類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8 |
學分 | 18 | 20 | 18 | 18 | 17 | 17 | 11 | 7 | |
由於是清華學堂的首次開學,中等科和高等科各采用一套試卷一次招考四個年級的學生👩🏻🚀,學生的年齡差別,文化程度的差別給教學工作的安排出了難題。胡敦復根據這種情況在國內首次采用了選課製🧚🏽♀️。選課製有別於通常采用的年級製,是一種分組教學形式👂。學生沒有固定的年級,課程安排打破中等高等科的界限,按各個學科課程的深淺程度分成級別👗,同時依據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安排在相應的級別就讀。胡教務長把全學堂的通修課程分成十大類,按課程的難易程度,確定了八個級別,對應中等科至高等科的8個年級,每個級別再分為上下學期。通過對學生測試🦙,給學生安排相應難度的課程,為每位學生製訂一張課程表。在課程表上用數字和符號代表各個級別和班次的課程,如數學6b2😫,表示六級數學下學期第2班課程,英文4a1,表示四級英文上學期第1班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課程表和學堂統一的各科教室安排表,到相應的教室上課💍。
從《吳宓自編年譜》也可印證當時的課程設置,胡敦復將全校課程,依照難度分類🚣🏽♀️,例如:英語有訂立英文一、英文二🤹🏻,數學有數學一(筆算)🥐、數學二(初等代數)、數學三(平面幾何)、數學四(立體幾何)🏵、數學五(平面三角)、數學六(高等代數)、數學七(解析幾何)、數學八(球面三角)等,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頒布全校課程表🤽🏻♂️。每門課程標明授課老師、上課地點與時間以及參考書目等。學生經過老師口試而不用分班考試✋🏻,被製定修習不同難度課程🧰。這是一種效率較高、能兼顧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辦法,類似現在通行的大學選課之法🧟。但該計劃🧑🧑🧒,給數學安排了過多的課時💸,且選擇教材偏深,遭到了美國教員的反對🔔。
從《吳宓日記》讀到,1911年3月31日😭,吳宓領取了“課業總表及修業時間表。”並稱:“此校於學生不定班級,惟將各學科別為若幹等級,而視各生於各科已有之程度優劣如何🖖🏻,定其入該學科時班次之高下。故一人往往於國文班次甚高👩🏼💼,而英文則反甚低。”吳宓的英文為2b👨👦,即中等科二年級下學期程度🧛🏿♂️。他自己覺得是“吃虧亦已甚矣”。但數日後的日記寫道,“今入此此校,目睹他省學生有年齡幼稚而英文程度極深者頗不乏人⏸👨🎨。余班次之分🐸,英文列在2b,極為低微🖋。乃上課數日🛩,終朝溫理課本,殊覺費力🟠。”當時吳宓是陜西宏道高等學堂的優秀畢業生,年齡已17周歲🍚,與12-13歲的兒童一起上課🥜,吳宓認為是大失顏面了👸。但吳宓的物理課為1a3,與第一格學生同上🤛🏼,達到高等科的程度👯♀️。
1914年4月7日《清華周報》“清華陽秋”欄記述:“方範靜生(範源濂)先生之長斯校也🔲,百事草創,諸費籌劃,然而佐之以胡君敦復規定教務,分析級次,按照全校人數💆🏿♀️,都為百有余班,而沿用一格二格之名。”如此之多的教學班,面臨課程安排🚴🏻♂️🔢、配備教師、安排教室🤸🏿♀️、升級考試等具體問題✋,實際操作起來絕非易事🔞。
四、美國教師關於教學的意見
在建校之初,遊美學務處委托“美國和加拿大大學校際間基督教青年會(YMCA)”選聘合適的教員。負責此事的約翰• 墨特先生擔任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秘書多年,與美國有良好資質的教師組織有密切的接觸🧖🏻,並且有必要的辦公場所。經過縝密細致的選聘,第一批教師17人於1911年2月抵達北京🐋。這批教師中有Richard Arthur Bolt(校醫)👉🏽,Carroll B Malone(授歷史),Ernest Ketcham Smith(授英文),Peter Irving Wold(授物理)🚳,Julia Pickett(授歷史)等👷🏼,來清華前已在美國大學或中學任教👩🦱,有一定的教學和學校管理經驗。
從Peter Irving Wold網站上讀到,因Wold在康奈爾大學曾指導過胡敦復,有師生之誼🗡,所以教務長胡敦復任命Wold任物理組長。此說在校史文獻中尚未查到。據《意昂体育平台校史稿》,Wold主張多讀英文和美國文學、美國史地,少學理科課程👆🏽,與主張多學理工科課程的教務長胡敦復意見分歧。後來💅🏻,美國公使出面幹預,使教務長胡敦復被迫辭職。為什麽美國教師不主張修高深的理科課程💁🏿♂️,是有理由的。因為當年夏季就有一批學生赴美🆒,在學堂只有2-3個月的時間,提高英語程度🦀,熟悉美國文化,準備選拔考試是當務之急。應該說,派遣留學生赴美留學是中美兩國政府的教育合作計劃,雙方都有責任使之得到落實。美國使館必然對本國所派教師有交代,其主要任務就是為美國大學選送合格學生👩🦲。所以在開學後的一段時間,教務長對留學選拔考試沒有具體安排🪮,讓美國教師大為不解🧑🏼🤝🧑🏼,所以才有投書美國使館之事。同時美國教師們也向學堂提出建議👩🏼🦲,
這個建議大約在1911年4月底5月初提出,具體內容是🏇🏼:
“1)課程設置須符合進入美國大學的要求🙎🏽♂️。”(直到此時,所設課程根本沒有考慮這一目的);
“2)對於上述要求🙋🏽♀️,應近早通知學生,並予以重視🤼。(在此之前,學堂決策一直猶疑不定);
“3)立即采取措施,全力準備(選拔考試),以使更多高等科學生於本年秋季升入美國大學。”(教務長的政策似乎要阻止完成此關鍵目標);
“4)教師密切參與對教學計劃的製定和學校工作的安排🚣🏿♀️。(直到此時,學校沒有召開教師團體會議,學校的各項規章製度大多由教務長個人製定,並以中文公布。只是在認真交涉後,才將譯文交給美國教師🤏🏻🏂🏿。教務長排定的所有教學工作根本不與教師商量,而且所設課程極不協調。)”
應該說這些建議是合理的。由於前兩次庚款生考試錄取的學生均未能達到中美協議中派送100學生的名額。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生有130人🌔,中等科有300余人,若能在2-3個月的培訓後有更多學生通過選拔考試,是外務部和美國駐華使館所期望的。從各自政府遵守協議的角度講,學堂也應該把準備留美考試作為首要任務,胡敦復的教學計劃顯然背離了這個首要任務🦅,自然要受到美國教師的質疑。
另外🤓,美國教師還認為,“第一任教務長是個年輕人👩🏻✈️,剛從美國大學畢業不久💁🏻,他在學生時代,成績名列前茅,尤善數學。但他缺乏實際工作能力而且在管理學校方面毫無經驗。顯然,這位沒有經驗的教務長既不打算與美國教師合作,也沒有辦法激勵教師的信心完成教務工作。他的第一個課程安排,數學內容過重🦵🏿,使其他課程課時不足。事實上🤵🏼♂️,這個課程安排幾乎把英語教學擠到第二的位置上了。他還有一個愚蠢的想法👎🏻,開世界語,他把這所新的教育機構稱為“La Kolegio de Juna Hinujo”(世界語:青少年學校)。美國教師曾委婉而禮貌地探尋教務長對學堂發展的一些想法,結果令人失望。”
胡敦復辭職後🙂✮,學務處代理總辦顏惠慶與學堂監督範源濂主持了在清華學堂舉行的1911年夏季的留美考試😟。參加了這次考試的高等科學生羅邦傑後來回憶說:“最終甄別學生采取何種方式,當時傳說紛紜🤸♂️。有的說是學分製,有的說是年級製🕳,莫衷一是。在此關鍵時刻,外交部派了顏惠慶前來辦理解決。他接洽了美國教師🖕🏻、學堂等各方面後,提出本屆清華學堂學生仍按第二批考選學生方法在清華學堂考試,及格者派送赴美留學🧑🦲,以後就照此執行。錄取留美學生59名,第一名黃國棟最末一名張景芬🧎♀️➡️🔯。”實際上,本年考試采用了平時排名成績占50%🧛♂️,期末考試成績占50%的方法🥼。
五、關於胡敦復辭職
1911年5月11日 清華學生中傳說,教務長已由美國教師擔任🤽🏻♀️,胡敦復辭職,已不來視事。據《吳宓日記》記述🩳:“本堂所聘之美國教員,學問淺薄😵💫。數學稍高深🧑🏻💻,即不敢教授。而幾何一科👨🏿⚖️,亦嫌艱深🍴,日前請教務長為換課本👎🏼,言此本我力不能教授🚴🏻。教務長未之允。”吳宓認為👮🏿♂️,“胡教務長學問高深,品行完善🚣🏽♂️,辦事周密而妥協。”由此推知,胡敦復在當年5月10日之前辭去教務長之職,其在教務長任上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5月12日,總辦周自齊召集各室室長開會,通告胡敦復辭教務長事及新聘張伯苓繼任教務長👩🏻🌾。總辦周自齊談了對胡敦復的意見🗓:“胡先生為人才學極富,且就任以來辦事亦極有條理,但諸種舉動皆嫌過於專製,自拿主意🈶,不與眾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國教員狠不和睦🧚♀️,而且性氣高傲,連我們總辦🧽、監督全莫有放在眼中,眾職員亦不喜他。”周氏一席話🏟,暫且不論對胡敦復辦事能力的肯定與對其不免專製有所批評🏛。後面“同那些美國教員狠不和睦”一句🧝🏿♀️,卻是真正道出了胡敦復去職的原因。由於課程規劃不易操作,也就會使“眾職員亦不喜他”。
周自齊還說𓀄,“因為那些美國教員👨🏻💼,時常竭力運動充當職員。非特想當教務長,並且總辦🚏、監督之位置,亦謀竊據,居心已久,屢示其意。”“假如將來教務長同我們鬧決裂了🧜🏻,他們必出來幹涉,說中國辦不成事,還是給我們辦理😊。他那時硬來要求🙎♀️,我們卻無法抵製他。所以我與胡先生商量:與其決裂沖突於後日,何如和平撒手於當時。胡先生也明白這個意思,願意告辭。”
胡敦復辭職的表層原因是與美國教師在課程選擇及難易程度上的分歧🧑🦯,深層的原因🧸,胡敦復的理想是把清華學堂辦成與江南高等學堂相當的高等學堂(即今之專業學院或大學),而清政府外務部和學部以及美國使館的主旨是清華學堂首先是留美預備學校。總辦周自齊與胡敦復談話🧏🏼♂️🍾,講美國教師總想找機會取代中國人主管學堂,應該避免與美方教師產生直接矛盾👩🏿✈️,不讓美國人乘機左右學堂管理權。總辦周自齊欲以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胡敦復知其辦學理想無法實現👇,也就只有辭職了。5月上旬胡敦復並未等新教務長到任,離開了清華園🧑🏿💼。5月15日🙅🏻♂️。因新聘教務長張伯苓不能立即到任🧙🏿♀️,由學堂監督範源濂代理教務長🧓🏿。
據《吳宓自編年譜》中說📩,1911年6月初(應該是5月初),美籍教師向中國外務部提出:“胡敦復教務長不能與美國教師合作,應即撤換👄。”外務部以清華為美國退還之“庚子賠款”所辦敢不聽從,立飭令胡敦復“自請辭去清華教務長職”,而改聘天津私立南開中學校長張壽春(伯苓)為清華教務長。
1911年8月,新教務長張伯苓到任,廢止了選課製☆,采用按年級分班教學🤘🏻,重新選擇教材,比之此前,降低了難度。同時👱🏻♂️,修改《清華學堂章程》,改變學製👨🏼🍳,中等科改為五年製🌦👳🏽,高等科改為三年製。刪去原章程中“高等科畢業學生🎟,更誌求高深之學者,分設專科以應之。”等條款。
1912年9月9日《民立報》的評論說:“胡君前主持清華學校教務,力主按科分班,以權限不專,未行其誌。至今清華學生猶思之。”學生的觀點應難免偏頗,在作為留美預備學校🤾🏼♀️,清華的教學重點放在英語和美國文化上是很正常的⛏,學生將要到美國學習5-6年,若想順利進入美國大學學習,那些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就胡敦復的教學計劃而言🚔,因其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在日後胡敦復自辦的大同學院及大同大學中也未繼續貫徹。
附錄 胡敦復小傳
胡敦復(1886-1978)。1897年10月🧑🏽🔬,胡敦復入上海南洋公學剛設立的外院學習。1898年春,南洋公學成立中院,他即考入中院學習🎈🦶🏽,至1901年中院畢業。時值南洋公學新設特班招生🖕🏿,胡敦復又被選入🦛,其時🧑🏿🚒,蔡元培為南洋公學特班教習👋🏻。1903年,在南洋公學執教的蔡元培商請在徐匯公學的馬相伯開辦學校🧔🏽♂️,教授西學。胡敦復從馬相伯學拉丁文。隨後🫔👩🏼🚒,胡敦復也轉入震旦公學讀書,未待畢業,時值兩江總督端方在江南學校挑選出國留學生👵🏻,經過考試胡敦復被選中。1907年由遴委候選道溫秉忠護送赴美🔈,胡敦復入美國康乃爾大學主修數學👩❤️💋👩,同時兼習文理多科,僅兩年時間就學完了規定課程的學分🧑🏼🌾🎸,在康乃爾大學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09年夏回國🕛,在江南高等學堂本部任教。1910年4月胡敦復接到遊美學務處教務提調的聘請🦹🏻♀️,參與了1910年第二批直讀留學生的考選工作,並護送70名考生赴美。1911年3月清華學堂開學💁♀️,胡敦復成為清華學堂的首任教務長💁🏿。5月因與美國教師產生矛盾且辦學思想無法實現胡敦復提出辭職。
1911年夏👎🏽,胡敦復與一批主要來自江南地區的教員朱香晚♈️、顧養吾♢🏇🏿、、顧珊臣🌧、周潤初🐦🔥、等成立“立達”學社胡敦復任社長。1912年3月在上海肇創辦大同學院,自任院長,以後逐步成立文、理、商各科及附屬中學🎆🌰。1922年,經北洋政府核準改為大同大學。同年🎷🫥,中國科學社首次成立董事會,胡敦復成為九人董事會成員之一,1927年任大同大學校長🤟,同時兼任上海交通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主任。1935年,胡敦復當選為中國數學會首屆董事會主席;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遴選首批部聘教授。1950年代應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任客座教授☁️,1961年冬退休。1978年12月1日,胡敦復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