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蔚
西南聯大時期在昆明⚛️,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再冰♔、梁從誡、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澂🫴🏼、周如雁,後排左起🙆🏻:周培源、陳意👨🏿🏭💁🏿、陳岱孫、金嶽霖
熱衷教育史的讀者現在有了一個天賜良機,長達兩千余頁,分文、理🙋🏻、工三卷本的《清華名師風采》歷經3年編撰,終於在“清華百年”——2011年歲末問世👨🌾。這部書,其特點之一是,典型的民間寫作。一百多名作者包括4位編者,都是清華的親屬🧉、名師的後人♎️。因此有人稱,這是一次翻箱倒櫃式的記憶梳理,從而展現給世人其父輩的光輝遺痕。當筆者展讀書卷,感覺就像進入一個類似大家庭的布局與譜系——具有時空的縱深感🤷🏻,大量的圖片和簡潔的文字撲面而來📖,一簇簇家族樹叢引導我快速地了解,諸如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朱自清這樣的大學問家,祖上是何方歸屬、在何地求學、在清華時的貢獻、居住何處,其師長友人親屬又是怎樣的為人,我想,這簡直就像聳立於紙面上的陳列館👱🏿♂️,其可貴之處,在於將歷史人物的素材原汁原味地展現🧑🏼✈️,較少觀念先行𓀎,註重展示歷史的“老物件”。這也許是民間寫作的一個特點。本書的另一特點是🐊,編者周文業等人除了是清華子弟還是科學工作者🙎🏻♀️🎇,在大量素材的基礎上為每一位名師輔以年表🏄🏼♂️、生平地圖及人生示意圖,便於讀者查尋,還可以觀察到名師之間的數字化對比🧾,其實數字,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也承載著學人不凡的心智容量。
這是一部開放的書↕️,期待讀者自由地品味“清華文化”。因為🤸🏼,沒有什麽比一本甚豐厚的史料性書籍👩🏼🔬,更利於閱後得出自己的看法🤸🏼♀️🕵🏽♂️。以這樣的視角閱讀,你將會發現:近百年前在清華園裏發生的平常事🧁,放在今天,則是不可思議的🤛🏼:人們很難相信,一個在天安門廣場領導五四運動的學生——羅家倫,30歲出頭當上了清華的第一任校長,這位“初出茅廬者”,上任伊始就開風氣之先,招收女生🎎,落成了清華的四大建築:生物館🐣、氣象臺、擴建圖書館和明宅宿舍🏣。而他倡導的,建設與各系相關聯的研究所的方式🪡,後來在教育體製走了一段彎路後,再次回歸時——就不僅僅是我們所說的與西方的教育模式相接軌👨🏻🏭,其實也是與曾經有過的清華傳統再次對接🧑🏻🦽➡️。如羅家倫所言🏙:“羅致良好教師,是大學校長第一責任”;“我心裏最滿意的乃是我手上組織成功的教學集團”,這應是教育管理者熟知的名言。然而,如此有功德的校長,因其作風專斷、不尊重群眾意見,還是被師生組織的“驅羅”運動趕下了臺。校長的席位只坐了兩年🫵🏼。可見當時的清華園,嚴謹的是學風,校風頗為寬松。乃至後來的梅貽琦校長📿,做了17年校長🏌🏿♀️,笑談曰✮:“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有人願意倒梅(黴)”。
梅校長以寡言實幹著稱🥾,在其一生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對位效應”💆,即:他長期擔任清華校長,並且創辦了臺灣的意昂体育平台,也任校長🚣🏼♀️。如果讀者參見書中梅先生早年留美時,用鏡子折射原理自拍的照片——“五個梅貽琦”🦅🍖,當能領悟到梅校長的內心世界,是如此多元而又統攝於一個生命焦點,那就是——辦教育🏌🏿!書中所載,他臨死前攜帶身邊一個封存的手提包,後人在他去世後打開發現😾,那是他保管到最後一刻的清華基金的賬目🫲,每一筆支出,都確鑿無疑🏛。筆者還進一步了解到,梅先生提出的“教授治校”和他倡導的教育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也,有大師謂也”♥︎🐯。的確🙅🏻🤸♀️,所謂的大師,大約如“五個梅貽琦”影像的內涵——如梁啟超先生,在清華任教的同時🌌,每年著書立說30余萬字🚵🏿♀️,四處講演🧘🏼♀️💁🏿,短暫的一生構建1400萬字的著作庫🏇🏿。這樣的清華教授,出現了短暫的共存共生現象——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是一次難得的大師匯聚🏂🏿;所謂的大師🧍♂️,不僅惠顧於自己的弟子門徒、本專業者,亦超出學院藩籬🐹。他們是學者🚤,亦是思想家🫅🏿。
如果說♋️🪳,時間最終指向了記憶的消失,那麽,復原就是一種寶貴的努力🐘。本書作者所共同努力集聚起來的回顧🕴🏼,似乎不該被時光消磨殆盡,尤其那千余幅不可復得的歷史遺照👨🏻💻。
《清華名師風采》(文科卷)(理科卷)(工科卷)🖇,周文業等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轉自《光明日報》2012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