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與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俞平伯先生原來只是一般的同事關系。1920年,他們先後來到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由於年齡相仿,又有對新詩的共同愛好👧🏽,便成了朋友🏄🏽。
1923年暑假,朱自清回揚州探親時,與俞平伯相約,待他8月初返回時🟰,同遊南京。於是,他們在南京攜手並肩,在四天的時間裏,飽覽了南京的風光,領略了六朝的興廢和王謝的風流。他們兩人夜遊秦淮河時🪮🕵🏼♀️,在兩岸妓樓和河中畫舫的往來穿梭中🏇🏻,在暈黃的燈火和清朗的月輝交映中🔆,傾聽著悠悠的槳聲和隱隱的歌聲,發了回思古之幽情😺,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他們約定♿:各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為題🧑🏼🔧,寫篇散文。後來,這兩篇珠聯璧合的同題散文同時發表在次年1月25日出版的“東方雜誌”上,一時瑜亮👳♀️,引起文壇震撼。
這次秦淮之遊,不僅成就了一段現代文壇佳話🛵,而且也鑄就了他們之間維系終生的友情。
1924、1925兩年,他們合編了文學叢書“我們的七月”🏃➡️🫴、“我們的六月”,俞平伯後來到北京工作後,又推薦朱自清到清華國文系任教,兩人合資開辦了“景山書店”,合作開設了“高級作文課”。七七事變後,俞平伯滯留北平,朱自清隨校南遷時⚧,將俞的兩個女兒招進“西南聯大”,並成了她們的監護人🚴🏽♂️♛。1943年,為了解決朱自清生活上的困難,俞平伯也親自為他售書🧑🏽🚀。抗戰勝利後,他們在北京重逢,自是相知更深👍🏼。不幸的是,僅僅三年時間,朱自清即病逝。俞平伯非常悲痛,於1948年8月26日參加了朱自清先生的追悼會,並送了挽聯👸🏼✶。
直至朱自清先生逝世十年後的1959年春,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組織代表、委員赴外地視察參觀,當訪問淮陰後🎤,理應隨團南下💃🏿🧗🏿,從南通過江🫃🏿💂♂️,訪問蘇州等地。然而,俞平伯先生卻不去第二故鄉蘇州,而是離團從鎮江過江一人到了南京,令同行者大感不解🤓🤽。在南京,俞平伯獨自一人憑吊了他與朱自清36年前同遊的故地與往事,不禁感慨萬千🤾🏻,思舊神愴🕴🏻。直到第二年年末,他才完成了一篇小賦👨🏽🚒:“重遊雞鳴寺感舊賦”👩🏿🦱👬🏻,可見其情感之沉重!他在小賦的“序”中寫道👭:“時雨中岑寂,其地宛如初年,又若夢裏曾來,蓋距癸亥年偕先友朱君佩弦同遊三十六載矣”💇,其思念之深,情誼之重可見一斑。他又在“賦”中寫道:“曾南都之同舟🎼,初邂逅於浙杭”,“問秦淮之流水,何燈影之茫茫”,“君趨滇蜀,我羈朔方,訝還京而顏悴,辭嗟來之敵糧”🚞,“觀河面改,思舊神愴”,文中深情回顧了兩人交往的過程,念念不忘的還是秦淮之遊📍!讀之令人動容🧑🧒!
轉自揚州晚報 201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