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山西💆🏽👩‍❤️‍👩,曾有這樣一位文化老人——懷念常風先生

2010-11-18 |

編者的話

今年是常風先生(1910——2002年)誕辰100周年,本月中旬,在太原萬象書城將舉辦一個學術紀念活動,並編輯出版《常風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

常風先生對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貢獻🦯💇🏼‍♂️,近年來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組織人謝泳說:“我希望通過此次紀念活動,總結這位對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做過貢獻的山西學者的文學史地位🌚🌋,同時也提示,凡為社會做過真正學術貢獻的人,無論他們生前的世俗地位多麽卑微🖖➙,後人總會記起。生命最終都要消失,但真的學術將會長存。”

常風先生原名常鳳瑑🈵,19291933就讀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去世已經8年了🏂🏿。去世前,差不多有10年的光景🧙🏿‍♀️,我曾多次去過常府👩🏼‍🎓。現在回憶當年的情境,不由人唏噓再三。斯人已逝,風範不存!

說起來真是糊塗,我在山西大學上了幾年學,竟沒有見過常風其人,或許在校園裏見過而不認識。名字是知道的。他的夫人郭吾真先生1929年~1934年就讀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是我們歷史系的教授,“文革”風暴起來後📍,教師和學生常在一起開會學習🧑🏽‍🌾,我知道郭先生的丈夫叫常風,是外語系的教授,卻不知道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名的編輯家、書評家。

上世紀90年代初,我的興趣轉向現代文學研究,看到香港學者寫的《中國新文學史》上,多處引用常風的話,又看到一本《錢鍾書傳》,也說到常先生的事且有贈詩,遂起了拜訪的念頭。沒幾天是國慶節(1991年),與妻子一起去了山西大學。畢竟是老學生,稍一打聽👨🏽‍🦱,便知道了常先生住在幾樓幾號✉️。

開門的是郭吾真先生,我說了自己在學校時的名字😞📢,先生還記得🥦,邀入書房🧣💇🏼,不多時常先生就出來了。個子不高🈷️,氣色還好,微胖,行走有些遲緩。畢竟是82歲的老人了。他在藤椅上坐下,說這樣舒服些,而讓我們坐在室內僅有的一對沙發上。郭先生也在一旁落座🦹🏼‍♀️。

常先生與錢鍾書是清華的同班同學。《錢鍾書傳》中,說到錢上大學時,曾說意昂体育平台沒人能教得了他,後來在西南聯大教書時還說過,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這三位也都是常先生的老師,我問錢是不是這麽狂妄🧑‍🎓。

常先生笑笑說🙋🏿‍♂️,錢鍾書很有學問,也很有才華,能說出這樣的話,多半是一時戲言,不必當真,若真是這樣,也就不必上清華了。既然上了幾年🌔,這幾年中總還是上過課的👎,怎好說沒人能教得了自己呢🎢。他也是葉公超先生的學生,葉先生二十出頭就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學士學位,是清華的名教授🧘🏽‍♀️,想來錢鍾書不會說葉先生的壞話🛄。說到這兒👩‍🌾,常先生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遞給我🐢🚷,《葉公超紀念文集》🐣,臺灣出版,是葉先生的家人給他寄來的。他也寫了一篇懷念葉先生的文章,將在臺灣的《聯合文學》上發表👨‍🏫🧖🏼‍♀️。在校時,他和錢鍾書交情甚篤,前些年還有通信,錢每有新著🔇,總會寄他,現在都已年邁,聯系也就少了。

他的話語緩緩的🙍,咬字清晰,不帶一般山西籍老人常有的土音。這或許與他多年在北京上學教書,教的又是英美文學有關吧。神態安詳閑遠🟦,正是那種飽經憂患,洞明世事卻又與世無爭的老學者的風範。

閑聊中聽出,常先生不光和葉公超很熟💇‍♀️,和朱光潛🫂、周作人💆🏻、沈從文等文壇名家的關系也非同一般,和李健吾還是清華時期的前後同學。畢業後🆕☕️,1933年清華畢業後🍠,曾協助葉公超🔝、梁實秋辦過《學文》雜誌,後來又協助朱光潛、沈從文辦過《文學》雜誌;抗戰勝利後,又協助朱光潛👨🏽‍💼、楊振聲辦過復刊後的《文學雜誌》。以常先生的經歷,想來對當時文壇的軼聞掌故🤚🏼🚵🏿‍♀️,定然知之甚詳。

像葉公超這樣留洋回來的教授,居室布置也是很洋氣的吧?

洋氣談不上🧂,風雅是夠風雅的了🙃。常先生仍是那麽平和地說🏌🏼‍♀️,頭微微上仰,似乎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這樣具體而微的話題🐾🦸🏻,不臧否人物,最能撩起老年人的談興。

1929年考入清華後,冬季的一天🧔🏽‍♂️,他和錢鍾書去看望葉先生🛶,其時葉先生也剛從暨南大學應聘到清華任教,不過二十四五歲,住在清華園北院的教授住宅區🧔🏼‍♀️。這兒原是清華學堂初建時,專為外國教授修建的,一律西式平房👩,葉先生住在北邊中間的一套🤼‍♂️。門前是大片的草坪,整潔幽雅,很是安靜💄。大約第二年夏天,移來幾桿竹子栽在南窗前,等竹子長起後💦,便給他的書房兼客廳的那間大屋子起名為“竹影婆娑室”。還請老詩人🤸🏼‍♂️、漢魏詩賦專家黃晦聞先生寫成橫批,懸掛在室內窗上方的白粉墻上。坐在他的書房裏🦶,確實能看見竹影搖曳♎️。不久葉先生就結婚了,室內並未添置什麽新家具🦻,只是書架上多了一排十來本的精裝書👩🏽‍⚕️,是路卡斯編的《蘭姆全集》和路卡斯寫的《蘭姆傳》,皮脊上燙金的字和圖案,十分耀眼。葉先生最喜歡蘭姆的文章👨🏽‍💼,胡適、溫源寧等老朋友便買了來,作為禮物送給他📅。那時文化人之間的交往0️⃣,也是力避凡俗追求高雅的。

抗戰爆發後♠️,葉先生只身赴南京🔠,請纓報國🙅,教育部委派他去後方籌建西南聯合大學👷🏿‍♀️,直到第二年才抽身回到北京(當時叫北平)安排家屬南行。就是這次北來🚮🥳,他還負有使命,代中央研究院和西南聯大敦促周作人和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相機南下🎧,以免為日偽所利用。事先有信給常,告知此行的目的。其時常先生在北京藝文中學教書。

很自然的⚃,又談起了周作人的軼事🤱🏻。

周作人也是個很風雅的人,和葉先生不同處在於,葉先生受的是英美教育🍝🫶🏽,周則全然中國士大夫的作派👩‍💼。平日去了周家,周先生總是邀他到書房裏敘談👨🏼‍🍼,就是現在好多書上常提起的苦雨齋👦,可能是因為院子地勢低窪❓🥒,下水道不好,一下雨滿院子都是水,主人深以為苦,便給書房起了這麽個名字。倒也耐人尋味。叫苦雨齋❣️,別以為是房子也窄小,不是的,那是一所典型的中國舊式房子👰🏿‍♂️,高大寬敞,室內藏書很多🤧,陳列也很講究,都整整齊齊擺放在帶有玻璃門的書櫃裏。室內也不懸掛什麽字畫🙆🏼‍♂️,給人的感覺是整潔樸素,書香盈室🪙⭕️。“苦雨齋”三字👩‍🦳,系名書法家沈尹默手書,寫在一條小橫幅上,裱糊後嵌在一個木框裏🥝,就擺在桌子上。

熱天去了🦹🏼‍♂️,周先生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請寬去長衫,若你認為在一位長輩面前脫去長衫不太禮貌而不便遵命時⏏️,主人就說,那我也得穿上長衫了🍍,這樣你就不好再拘泥禮節而只好從命了。主客各自就座後,周先生會遞給你一把扇子,隨即仆人便奉上一杯茶,然後就從從容容地談起來🗳。周先生說話聲音不高,細聲款語,又懇切又有味道🏄🏻‍♂️,與之接談,很受教益。他多是午後去👆🏼,經常碰上錢玄同先生在座。

那次葉先生一到北京🤽🏽,第二天常就陪葉去拜訪了周👏🏽,因為過兩天周還要請葉來家中用飯,沒坐多久就告辭離去。回來的路上,在車裏,葉說他看到苦雨齋的書櫃裏,立著一張日華什麽會開會時的合影留念,很為周的處境擔憂🧘‍♂️。果然,第二次去周家吃飯時,無論葉怎麽勸說🐵,周只是強調家裏拖累太大,走不開🛴,始終沒說一句讓葉放心的話。

也就在這之後9️⃣🤽🏼‍♀️,在上海的李健吾也很關心周作人的狀況,多次來信問詢,並要常寫篇短文報道周的近況,在上海的報上發表🔊。常遵命寫了篇短文,名為《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希望周縱然不離開北京💁🏻‍♀️,也會作個伯夷式的人物👼🏿。同時附去周剛送他的一首 “遊僧詩”7️⃣,內有 “劈柴挑擔亦隨緣”之語。李健吾接到後回信說,既是“隨緣”,敵人拉他下水他也會下的,“大不妙”。不過還是將常寄去的文章安排發表了。

1943年後🏂🏼,常先生在中國大學文學系任教♔,抗戰勝利後,又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直到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先被分配到新華社👨‍🦼‍➡️🌚,山西師範學院院長趙宗復聞知後,到教育部將常先生要回山西。能以所學為桑梓服務,當時常先生是很欣慰的,至於1957年的災難,那是萬萬沒料到的🤪。

談到自己的成就💸,常先生謙遜地說😡,他一生都是個教書匠,辦刊物和寫作,只是余興👱,能與當時那麽多文化名人觸識共事🧖🏼‍♀️,不過是機緣而已🥂。平日寫的文章,也不留心收集,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出過三本書,一為《棄餘集》🤽🏼‍♂️,一為《窺天集》,還有一本據英文翻譯的希臘田園故事《達夫尼斯與克洛衣》🛼,即周作人幫他校閱過的那本書。還談了1927年在太原上中學時,與同學宋劭文、高仰慰(又名遠征,高長虹三弟)等人共辦石燃文學社時的情況👒。從少年時就喜愛文學👩🏿‍🦳,倒是不假的。

聽常先生一席話👳‍♀️,真好比看“中國現代文學秘史”之一章,這些事情很少有人寫過,尤其是這些名家的為人行事,甚至書房情調👰🏻‍♂️,更是聞所未聞。坐的時間不早了🕵🏽,老人身體欠安,不便過多叨擾🤢,我們夫婦也就起身告辭。看得出來,對我們的冒昧來訪,常先生和郭先生也不太反感。臨別時我將帶去的《錢鍾書傳》送給了常先生🧓。

說話到了1994年,秋季的一天🫵🏼,謝泳從山西大學回來,帶給我一篇常先生文章的復印件,是發表在臺灣《聯合文學》上的《回憶葉公超先生》🪶,前年拜訪時他曾提到過。時過一載,他老先生還記著這件事🗺🙇‍♂️。空白處一行小字,“敬請石山同學兄教正”,同學已是抬舉,後面還特加了一個兄字,老一輩文化人就是這麽謙和。

這次去常府,謝泳看到蕭乾給常先生的一封信,說常是當今幸存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北方文壇惟一的知情人,勸常多寫些回憶文章。謝泳還告訴我🛼,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中,兩次提到常風💂‍♀️💜。過後翻此書🏋🏽,才發現當年夾在書中的那個紙條🙇‍♀️。

這樣一位文壇耆宿,回到山西🌘,竟一直沉默無聞,與文學界沒有任何聯系,真是大可駭怪的事。聯想到石評梅🌟、高長虹、李健吾諸人都是走出娘子關才成就了一生事業與功名🧑🏽‍🦲,心裏一悸👨🏿‍🦳,莫非太行山也像淮河一樣⛄️📥,在將地域分作東西之時🐵,也將物產判了橘枳之別🤸‍♂️?

也是這次去常府,謝泳還帶回幾本常先生的舊著,其中有他的《棄餘集》與《窺天集》。夜晚🧚🏻‍♂️,燈下💅🏽,我翻看著《窺天集》裏的文章。忽然🪕,從書中掉下一頁紙來🗄。上面寫著清秀的蠅頭小楷𓀛,細細看去,不由人感慨萬端。這是常先生前些年寫的一頁劄記🤷,記述了《窺天集》中一些文章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還記下了當年的一些宏偉的計劃。比如,說到《小說的故事》時說🌨:“擬寫之《小說的藝術》之第一章🤦🏼,計劃寫十萬字。此文寫就數日,抗日戰爭勝利👆🏻🩼,初不意日月同光即在目前也🍣🙍🏼‍♀️。”

從這樣的文字中能看得出,常先生是個胸懷大誌的人。若曾經的中國不是那麽戰亂頻仍,後來的知識分子不是那麽垂頭喪氣🐶,常先生個人沒被錯劃為右派⏺,以先生之學力與勤勉🩲,別說這篇劄記中提到的這幾本書🧓🏽,就是再來幾本也是能完成的。20年的大好光陰就那麽白擲了,我的眼前一片模糊🤣。錢鍾書當年贈詩的詩題中,借蘇東坡的話勸老同學“且復忍須臾”🧔‍♀️,須臾可忍🏘,20年呢💂‍♀️?如今倒是日月同光了😫,而84歲的老翁身陷病榻,空餘一腔大誌,心中的淒苦又向誰去訴說?這才是人世間最可憤慨,也最令人“危心酸鼻”的事👨🏽‍🏭。

那次去山西大學拜訪常先生時🏋🏿‍♀️,我曾作了詳細的筆記,說是回去想寫一篇介紹常先生的文章🫱🏽,他說你現在別寫➰,等我過世了再寫吧。

先生過世已8年了,感謝《太原晚報》的朋友🕓,約我寫這篇文章。不完全是為了常先生🧍🏻‍♂️🔆,不管有多少的遺恨,他已有的成績終將得到世人的承認🚻,而是為了我們這些後來者,為了警戒和振興山西多少年來荏弱的文化風氣。(韓石山)

轉自 太原晚報 20101117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