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校史研究室網站 2010-08-16 作者 吳再生
內容摘要:1928-1934年,吳有訓與葉企孫合作,引進、建立美國“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他們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和理學院建立起“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的“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在中國首次組成了既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又是優秀教師的一流師資隊伍,實現了教育與科研共同跨越式發展;提交出一系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時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科學人才,造就了清華物理系和理學院的歷史輝煌,使之成為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隨後,上述教育模式又為國內理科教育界所接受,推動了國內理科教育和科研的大發展。
以上歷史實踐的結果,表明了:“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體現了高教發展規律,以及這一模式在中國的實施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高效率和行之有效的。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建議教育界關註、研究這段歷史。
本文講述的是一段推動了中國理科教育和科研大發展,卻被長期遺漏的意昂体育平台校史。
中國的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是由一部分中國留學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從美國引進,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實踐、逐步建立的。在這一過程中推動了中國理科教育與科研的跨越式發展,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科學人才,而成為我國理科教育史的一大“亮點”。希望通過對這段清華歷史的回顧、研究、總結,能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歷史借鑒。
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重視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所以它在美國的科研和精英人才的培養方面占有重要、獨特的地位。“研究型大學”基本的教育模式是:將教學和科研視為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故教師既要從事教學,也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並且教育與科研相結合,實現教育與科研共同發展。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都擁有一支既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又是優秀教師的一流師資隊伍,其中很多教師是世界公認的學術權威和知名學者,還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中國的留美學生群體中,帶頭依據科學的指導思想,系統的、積極且有計劃有步驟的、引進建立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並由此取得了教育與科研重大成就,進而推動中國教育、科研發展的代表人物是:吳有訓和葉企孫。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學部委員、兼學部主任,中科院副院長。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師(即後來的國立中央大學,解放後拆分、改名為: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1921年冬考取江西官費留美。他在1923年至1926年間,師從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A.H. Compton)教授做研究,於1925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期間他對著名物理發現“康普頓效應”,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共發表十篇論文,對康普頓效應的確立與理論的充實做出傑出貢獻;“康普頓效應”的發現被視為近代物理學發展的轉折點,康普頓本人因這一發現而榮獲1927年諾貝爾物理獎,吳有訓也因此成為國際知名物理學家,他是中國物理界參與“諾貝爾獎”研究工作並作出重要學術貢獻第一人。上述工作經歷,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與美國的巨大差距,並且這一差距除了體現在科學實驗研究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科學、教育思想、理念方面,具體來說就是:體現在國內傳統教育模式與美國“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之間的差距。基於這一認識,形成了吳有訓的早期科學、教育理念,他將其表述為:
“理學院之目的,除造就科學致用人才外,尚欲謀樹立一研究科學之中心以求國家學術之獨立”;“在中國的學術現況下,大學主要工作的一種,自然是求學術的獨立。所謂學術獨立,簡言之,可說是對於某一學科,不但能造就一般需要的專門學生,且能對該科領域之一部或數部,成就有意義的研究,結果為國際同行所公認那麽該一學科,可以稱為獨立,所以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是決定一個學科是否獨立的關鍵”。
概而言之就是:要建立“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的“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推動國內大學理學院向“研究型大學”轉型。
葉企孫(1898~1977)上海市人,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學部委員。1918年在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後,以庚子賠款留美公費,插班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大學三年級。192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先後師從著名物理學家W.杜安(Duane)和P.W.布裏奇曼(Bridgman),進行實驗物理研究。1921年在杜安教授指導下,葉企孫與帕爾默(H.H.Palmer)合作,用X射線法重新測定了普朗克常數h值,這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公認為最精確的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達十余年;他並繼續研究了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性金屬的磁導率的影響。1923年6月,葉企孫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先任東南大學副教授,1925年夏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並受命創建了清華物理系,任系主任。葉企孫的留學經歷,使他深知“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對教育、科研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努力尋訪具有科研突破實力的人才,並且十分重視實驗物理教育;他充分運用清華有“返還賠款”這一經濟優勢,購置了大批先進實驗設備、儀器;到1930年清華物理系已擁有了“國內無出其右的實驗室”,為後來建立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926年秋,吳有訓謝絕了導師康普頓熱情挽留,返回祖國。 1927年應聘為他的母校、當時已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副教授、物理系主任。1928年經胡剛復(吳有訓的老師,也是葉企孫在東南大學任教時的系主任)介紹,吳有訓與葉企孫結交,並彼此對科學、教育思想達成共識。他接受葉企孫聘請,於1928年9月辭中央大學物理系主任,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任教授。吳到清華不久,發表講話:“……以後我們希望在本校得幾位大物理學家,同時還希望出無數其他大科學家”,可以認為,這就是吳有訓與葉企孫(以下都簡稱為吳、葉或葉、吳)對意昂体育平台理科教育目標的“共識”。
從此,開始了吳、葉合作,共同實踐吳有訓早期科學、教育理念,即: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推動建立“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的“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
一、從實現“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入手
1928年秋,吳有訓在葉企孫的支持下,從實現“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入手,著手實踐他的早期科學、教育理念。他在完成教學的同時,用了近三年期間,對近代物理學的有關X線散射系列課題,進行了理論與實驗研究,共發表13篇論文(其中1篇與陸學善合作);根據《清華物理八十年》所述:以上論文中有8篇先後發表於國際主流學術刊物,即2篇《Nature》、3篇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刊》、3篇《物理評論》;其中的首篇論文1930年發表於英國《Nature》,這也中國人在中國本土做的近代物理科研成果,發表於國際主流學術刊物的第一篇論文,著名學者嚴濟慈先生當年曾贊譽此事:“這還是破題兒第一遭,確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他在清華物理系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開創了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實驗研究,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實驗研究體系,從此掀開了我國近代物理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第一頁,他的上述研究成果,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受到國際同行普遍重視,被美國著名學者康普頓,沃蘭(Wollan)等多次引用。他也是我國第一位,因在國內的科研成就被發達國家學術機構(德國Halle自然科學院),授予學術榮譽的物理學家,德方來函稱“這是表示承認和欽佩閣下在物理學上的特殊貢獻”。
嚴濟慈先生當年曾對他的學術貢獻評價:“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上述這些“第一”,使吳有訓成為實現我國近代物理“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帶頭人。
吳有訓並且始終堅持了“立足於世界科學發展前沿”,正如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所說:“他(指吳有訓)對物理科學的兩個主支學科——核物理和固體物理,更是百般關註”。從一開始吳、葉就達成共識,關註正成為世界科學研究熱點的核物理及固體物理,並考慮如何能在清華物理系開展研究。他先是指導余瑞璜(後成為早期中科院院士),在1930年就研製成了中國第一個蓋革計數器,可用來測鉛對γ射線的吸收系數,當時蓋革計數器是核物理研究最新的測定儀器,清華物理系學生就已能使用了;後又與葉企孫商議,委托當時在巴黎留學的施士元購買了鐳源;他們想方設法為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創造條件,使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能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前期,就開展了核物理實驗研究;並於1938年在昆明成立了由吳有訓兼任所長的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研究所。
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的科研,在吳有訓的帶領和葉企孫的支持下,不僅開創中國近代物理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並且還逐步形成了:立足於世界科學發展前沿,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隊伍,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其研究課題具體如下:(按時間前後的順序排列)X線散射系列課題(吳有訓)、電路雙矢量方法及真空管的性質與效能(薩本棟等)、廣義相對論(周培源)、核物理γ射線散射和中子共振吸收(趙忠堯)、威爾遜雲室(霍秉權)等,且相繼做到了“成就有意義的研究,結果為國際同行所公認”;另外,此前葉企孫所進行的建築聲學研究及指導施汝為進行的磁化率研究,也開我國對上述研究之先河。
繼吳有訓之後,趙忠堯(在1933年至1937年)、余瑞璜(1942年在昆明金屬物理研究所)都分別做出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物理系教師的科研也普遍達到了國際水平,在中國學術界形成了很大影響。
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首次實現了“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革新理科教育體製,終於建立起了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
(一)堅持教育與科研結合,形成了理科教育新體製,從體製層面為建立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提供了支持。
吳、葉倡導、實踐、推行“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師不脫離科學前沿”,提倡大學教師要做實驗研究,以逐步實現教育與科研結合。由於吳的全力推動和葉的大力支持,“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師不脫離科學前沿”延伸成為物理系聘請教師條件之一。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的教師普遍重視實驗研究,既教學又做研究,而沒有所謂“純教學的教師”了,從而在我國首次明確了: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首次在我國實現了教育與科研結合的新體製。
對這一重大轉變,吳有訓曾作以下論述:“以前國內大學的教師,資格很隨便,只要是留學生,似乎什麽都可以教;結果當然不免有缺點。現在大學聘請教師,不但要問所學的專門學科,且須顧及己發表的研究工作及其價值。此種轉變,不是偶然的結果,……一個學科在國內獨立的程度愈高,在國外專攻該科者所受的估定也自然的是愈加嚴厲”。
清華物理系的教師們始終不脫離科學前沿,使物理系每位教師就是科學家,他們處身於世界科研一線,因此他們也成為有關學科領域的國內權威學者。
由於強調科研能力對理科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教師進入門檻,因此從體製層面為建立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提供了決定性的支持。
(二)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提出了“理論知識與實驗能力並重”的教育方針;同時又堅持了高水平教學和嚴格要求學風。在中國首次組成了“一流師資”隊伍,終於建立起“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
在教育思想方面,吳、葉倡導“理論知識與實驗能力並重”的教育方針,其目標是培養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驗研究能力的科學人材,這也成為清華物理系的既定教育方針。對此,葉企孫指出:“在教課方面,本系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科目之分配,則理論與實驗並重,重質而不重量”;對這一方針,吳有訓更強調了實驗研究是近代物理學發展的基礎,他具體地敘述為:“理學院的訓練……課程不尚高深和數量,唯著重於基本的學程,力求切實與徹底。……另一方面,……對於實驗的技術,手眼的訓練,特加留意。……實驗工作之能否成功,有時全在這些工作之是否精巧……所以這一期的訓練對科學工作,立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他按自己科研實踐的親身體驗來安排、指導實驗課,使學生置身於模擬科學實驗研究的“實戰”環境中進行實驗課學習,從而做到了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對學生日後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這方面的具體情況,很多當年的清華物理系學生,後來的著名學者,曾有過一系列生動的回憶。應該說,當年清華物理系密切結合科研實踐的要求,來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研究能力,在當時的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吳有訓很早就曾自豪地說過:“(物理系畢業生)要是有機會出國,便立可加入歐美任何大學的研究室進行工作”。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如王淦昌、龔祖同、趙九章、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余瑞璜、何澤慧、陸學善、葛庭燧等諸院士,都深受上述教育方針之教益。同時也引領了當年我國實驗物理科學的發展,為我國近代物理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同時吳、葉在教學方面的講授,更體現了“與世界科研發展共進”。例如吳有訓的“近代物理”課程,向學生系統介紹了20世紀以來國際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和一系列重要物理實驗,內容令人耳目一新,且緊密聯系世界科研發展,受到了清華師生的關註,成為當年“著名的講授”,並在教育界產生影響。據錢三強院士回憶:他正是因為在北大聽了吳有訓的課,認識到清華名師的水平,被其吸引,就轉到清華物理系來了。葉企孫的教學也同樣具有以上特點。
並且清華物理系的教師們,做到了每位都具有個人的教學特色。
吳、葉還始終堅持了: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在學習方面的嚴格要求。從吳有訓所寫《清華物理系概況》(1931年初夏)對新生的學習“指引”所提出系列的、具體要求,即可窺得這種嚴格學風之一斑。
綜上所述,清華物理系在吳、葉的倡導、示範、組織、推動下,首次在中國組成了,既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又是優秀教師的一流師資隊伍;同時,實現了教育與科研結合,共同發展。
吳、葉終於在清華物理系,系統的、成功地建立起了“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的“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
(三)營造了良好的學生素質培育環境。
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使清華物理系成為教學與科研的結合體。
開放性和民主性,是形成“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的基礎,因此其管理必定是學術性的(絕不是行政性的),這就註定了吳、葉必然始終在物理系,堅持民主辦學的方針(即由衷的尊重每一位教師和工作人員)和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從而營造了物理系良好的“綜合性教育環境”(即包含學術環境、人文環境),在清華物理系造成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關系親密、融洽;教師們在認真授課的同時,又全力做科研並做出了可稱道的科研成就;國際物理大師多次應葉、吳之邀來清華講學等等,喜人的良好局面。
對上述情況,吳有訓曾在他所作《學術獨立與留學考試》的演講中做過介紹:“由一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便可造成一種風氣……似乎逼著人不得不感到學術的興趣和工作的決心,便是這種風氣的一個表現”,在物理系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與“和諧、勤奮、進取”的風氣。同時吳、葉又嚴控主課的份量,要求學生選修理科其他專業和文科、工科課程,鼓勵學生探索、鼓勵自由討論,成立學術社團等。而上述這一切,對於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著名學者錢偉長院士曾回憶當年的學習環境:“在葉企孫、吳有訓老師的倡導下,鼓勵自學,鼓勵在學術上自由爭論,鼓勵選讀化學、數學,甚至機械、電機、航空等外系課。系內學術空氣濃厚,師生打成一片,學術討論有時為一個學術問題從課堂上爭到課堂下。系裏常有學術研討會,有時還有歐美著名學者如玻爾、朗之萬等講學……”,他得出的結論是:“使我在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方面建立了較為廣寬的基礎,而且學到了一整套自學的科學方法並樹立了嚴肅的科學學風,為我一輩子的科研教學工作打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在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推動下,成功地營造了當年國內少見的,以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諧、勤奮、進取”的風氣、聯系實際的學風所主導的育人環境。
三、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的成就和貢獻
(一)“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的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造就了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和理學院的歷史輝煌,使之成為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大學。
1.中國近代物理學和清華物理系,都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同時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科學人才。
吳有訓在清華物理系開創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帶領的清華物理系科研“團隊”(也是教師),作為先驅者們的主要力量,推動中國近代物理學,從只能在口頭、紙面上“清談”,躍進到有了自己的實驗研究體系,成為立足於世界科學發展前沿的科研隊伍,提交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形成了可以持續發展系統;使中國近代物理學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由於擁有了既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又是優秀教師的一流師資隊伍,並有著良好的學生素質培育環境,使意昂体育平台(含西南聯大)物理系人才輩出,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優秀科學人才。
物理系近半數畢業生成為中外院士,清華物理系實際上成為研製中國“兩彈一星”科研人才的“搖籃”。
因在科研和教育二方面突出的成就,使清華物理系成為一流學科,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就如何祚庥院士所說:“據我所知,在解放前,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在中國物理學界是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在理學院的鋪開,帶動了意昂体育平台的“崛起”。
正如老意昂体育平台資深教授陳岱孫先生所說:“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清華從一所頗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變而為名實相符的大學。在這一突變過程中,應該說,理學院是走在前列的,而物理學系是這前列的排頭兵”。
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的鋪開,使理學院“整體的”科研、教育驕人成就,更成為當年清華最引人註目的特色,意昂体育平台成為國內學子心目中的科學“殿堂”,並帶動了意昂体育平台的“崛起”,在短期間內一躍而成為一流大學。
總之,吳有訓和葉企孫通過對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的成功創建,為實現他們的意昂体育平台理科教育目標“共識”,奠定下基礎,形成了良好開端。
(二)中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對中國大學理科教育和科研的發展,形成了以下具有全局性意義的作用和影響。
1.中國理科教育界,逐步達成共識,接受了上述教育模式,並且付諸於行動;中國各大學理學院,根據當時自身的學術條件,就一直不間斷地、不同程度地、在實現著朝向“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這一目標的轉變,並最終形成為巨大“合力”,推動了中國科研和教育發展。
從此中國理科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2.它也為十幾年後新中國理科教育及科研發展奠定下基礎——為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系統支持與保障,為發展準備了人才,為發展鋪平了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教育模式雖經歷曲折,但通過實踐,經過全面比較後,仍作為一項有用的“方式”而被延續使用。
結束語
從1928年秋吳有訓、葉企孫開始合作。先約用了六年時間(1928~1934),在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系統的、成功地建立起“科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教育與科研結合”的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1935 年吳有訓在清華24周年校慶發表題為《學術獨立與留學考試》演講,以“求學術獨立”為題,系統的總結、介紹了此項工作。
1928年至1937年成為吳、葉合作“黃金階段”,清華物理系在這九年期間的60位畢業生,後來近半數成為中外院士,多人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當時所取得的科研、教育成就,也對我國高教界產生影響,並成為當時中國理科教育的“先行示範者”(且這一“示範”,經受住了後來七十余年歲月的歷史檢驗)。可惜的是緊接而來的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打亂了所有的一切。
回顧這段歷史:吳、葉是以學術性管理貫穿著全過程,保證了實實在在的學術進步,又同時做到了科研高起點、學術高水平,凸現了創新意識,從而脫穎而出,獲得成功,因此這是集學術和管理兩個方面共同的成功。
吳、葉所建立早期“研究型大學”教育模式的大獲成功,體現了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應該尊重這一基本教育規律。實踐也表明了這一模式在中國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行之有效、高效率的。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因此,建立現代“研究型大學”應該作為我國高教發展的選項之一。具體的說就是:如何按鄧小平理論的“拿來主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實際的現代“研究型大學”。
中國未來的現代“研究型大學”,必將超越吳、葉的成就,培養出中國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精英人才。
同時建議中國教育界,關註、研究上述這段歷史。
本文承蒙華東師範大學繆小春教授和意昂体育平台田芊教授提出修改意見,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