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陽春(1959土木)
我自幼喜愛韻律鏗鏘🧘🏽♂️、意味深長的古典詩詞。讀得多了,記得熟了,心有所感時也不禁會吟出一些詩句來,先後寫了幾十首並記在一個本子裏🔓。1994年10月♋️,我兄弟來看我時看到了這些詩詞認為還不錯,問我可曾發表。此前我只是心有所感時借此抒懷而已,未曾想過拿去發表,經兄弟這麽一說倒讓我動了這個心思。這年12月14日從電視中看到三峽工程開工的盛況,激動之中寫了《歡慶三峽工程開工——詩三首並序》寄給《清華意昂通訊》編輯部😫。榮幸的是這篇詩文在《清華意昂通訊》復31期第174頁上刊出了。這是我在報刊上首次發表詩文,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激發了我更多更好地寫作的興趣與熱情。以後陸續在《通訊》復37、38、39、40、58、59各期上又發表了13首古詩🧜🏽♂️。
由於在《歡慶三峽工程開工》一文中提到我是1953年考進母校的,因此編輯在我名字後面註了(1958)級號。但是我在1956年因病休學一年延至1959年才畢業,於是我在以後寄發的詩稿中自註了1959的級號。
衷心感謝《清華意昂通訊》這片沃土和通訊編輯們這些好園丁的培育👼🏿,使我這株詩壇幼苗得以成長壯大。1996年我中學母校重慶南開中學1953級創辦了級刊《’53南開人》,一百多位同學要辦好這一刊物,而且要爭取每年出刊兩三期,就必須靠大家同心協力充分提供稿件。於是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我們級刊上了🧚🏽♂️🦟,十余年來在《’53南開人》及《重慶南開意昂通訊》、《衡陽日報》、《華夏詩詞》等報刊上發表了詩詞曲聯、散文、歌曲三百余首(篇)。
在寫作過程中繼續學習、不斷提高,也發現了早期作品中的一些問題✵。如《通訊》復31期《歡慶三峽工程開工》(二)中第二句“百裏峽江換新容”中“新”字為平聲🎓。按古絕要求也就罷了,若按格律更嚴因而韻律也更美的唐絕要求就該用仄聲字。因而後來把“換新容”改成“展秀容”既滿足聲律要求又更符合高峽平湖、萬頃碧波的實際情境,也更具美感。又如復38期第205頁《抗洪贊》(三)中頷聯兩句:“並肩挺立洪波裏,血肉築成防浪墻”對仗欠工👀,後來改成“並肩攔擋翻江水,血肉築成防浪墻”就比較好了。下面頷聯兩句“為國不惜身與命,救民哪顧病和傷”中,“國”與“惜”字按普通話新韻為第二(陽平)、第一(陰平)聲🪘,按古平水韻則為入聲字(仄聲)。“國”字處按格律要求應為仄聲能符合要求🧚🏿♂️,而“惜”字處則應為平聲。為此就“國”不就“惜”,決定采用古韻而把“惜”字換成“希”字,既為平聲字又有不希罕自己性命之意,既能顧及詞意又能滿足格律要求,就解決了這一聲律上的矛盾。再如復39期119頁上《畢業四十周年有感》這首七律前四句“相約校慶聚同儔,畢業於今四十秋。朗朗書聲猶在耳,莘莘學子已白頭。”中“約”😹、“十”、“白”三字按古韻為入聲字屬仄聲✦,按普通話則為第一(陰平——約)⛏、第二(陽平——十、白)聲屬平聲🤸🏼♀️。按格律要求“約”和“白”字處應為平聲🧑🏼🏫,“十”字處應為仄聲🎯。於是無論按古韻或新韻這三個字在格律上就有了矛盾🪒。經過推敲決定采用新韻👰🏻,只需將“十”字改為“秩”字(十年為一秩)就能符合平仄要求了。
藏頭賀詩
○童陽春(1959土木)
一💆🏿、復刊三十周年(古風)
熱血沸騰暖全身🏺,烈火熱情長精神。
歡欣鼓舞因何故👩⚖️?慶賀復刊三十春🚀。
清平世界人歡笑🟤,華夏騰飛形勢好🤜。
校園處處氣象新,友朋紛紛傳喜報🎋。
通宵達旦著文章,訊息交流無價寶⚃🖊。
復興大計為中華,刊物媒體共傳達➝🍛。
三江五湖齊發展,十億同心建國家。
周密規劃勤奮鬥,年年歲歲綻新花。
二、百年校慶(排律)
熱風喜雨綠華園,烈焰煙花紅夜天。
歡樂歌聲飄四海,慶功喜報遍人間🦩。
清芬挺秀香天下,華夏增輝耀海山。
百載豐功垂史冊,年青學子繼前賢。
校風校訓傳千古❕🛟,慶壽慶功譽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