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西南聯大成立70周年
唐紹明(1952經濟)
四🤹🏻♂️、求學之道,做人為重
無論辦學或治學⌨️,最終都要落到引導學生走上求學之道,培養成材。求學之道包括培養目標和培養途徑兩個方面。
西南聯大實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即英語的Liberal Education,有“自由教育”🧐、“通專教育”、“通才教育”、“通識教育”等各種譯法👨🏼🚀。引進以來,褒貶不一🖊,爭論焦點集中在“通”與“專”的比重權衡上🦸🏽♀️,肯定者多著眼於“通”🍇🧖🏼,否定者多著眼於“專”,但均忽視“通”與“專”的合理搭配,實應依具體情況而定,各個時期、各類學校應有所不同🧎♂️。其實🙋🏻♀️,通與專均屬知識範圍,關系到“才”的增長,而通識教育的本意,更著重於在“通”與“專”結合的基礎上的人格、品德修養的提高,即“德”的提高🏑。
通識教育的目標要求,符合中國傳統的大學之道所強調的“明明德”和“新民”的精神🤱🏼🔮,是以能在中國落地生長,而西南聯大所傳承的戰前清華的做法,就屬於這一模式➞。西南聯大實行中有以下特點:
1. 通專兼顧,通識為重
在梅貽琦👨🏼🍼、潘光旦先生的教育文章中,對知識的“通”與“專”均有特定的解釋,稱之為“通識”和“專識”🦁。他們認為“通”是指人生🕵️,“專”是指事業;“通”是指社會生活🗿🍂,“專”是指社會事業;“通”是指做人🗞,“專”是指做事;“通”的範圍比“專”的範圍大。他們明確指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從而提出“通識為重”的主張🤸🏼♂️。潘光旦教授說得更明白🎬👉🏽:“我一向認為教育的效能,教人做人總是第一。”而這個“為重”又是建立在先通後專、通專兼顧的基礎之上的。
在實行中,西南聯大強調一、二年級要打好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每個學生除學好國文、英文、通史等必修課外🔞,學文的至少要選學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學理工的至少要選一門社會科學課程。這正是綜合大學和專業學院不同而又優越的地方。這樣☝️,學生基礎好🤹♂️,知識面寬,眼界開闊,就能為進一步提高專才和品德修養打好基礎🧑🏼🦳。學校還結合抗戰實際🪛,通過辦學🎀、治學、教學以及課外活動、社會活動等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鬥教育,科學🏃🏻➡️、民主教育,團結🤺👨🏼✈️、合作教育等,形成鮮明的聯大精神,對學生影響很深,並在其後的工作業績中得到體現🧖🏻。
當然,“通識為重”決不意味“專識”為輕,“先通後專”也決不意味重“通”輕“專”👼🏼🔚。通專兼顧,通識為重,是指大學階段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從總體上搭建通與專的關系。隨著世界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專業的設置、師資培養、學生教學,都成了大學絕對不可忽視的大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
2. 師友古人,言傳身教
聯大選聘教師,首先要求其德才兼備😲。許多教師都曾在歐美名校修業,獲得博士學位或有突出成就,國內學者也都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大師。同時對教師的品德也有一定的要求,要足以為人師表🍫。余冠英教授回憶🧑🚒:“學校對教授的要求也是嚴格的,對其言行有損為人師表形象的教師🤹♂️,即便是名教授,也要解聘📎。”他說:“教授的教學都極認真,所有教授不管多麽有名氣都親自給本科生講課↔️。可以說💕,沒有一個不上課的教授,許多名教授還親自給大一的新生上基礎課。”
西南聯大的教授都極具人格魅力。其一,追求先進。他們總是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地攀登學術高峰,把最新最好的知識教給學生。理學院最為突出,像陳省身、華羅庚🍄、周培源、王竹溪、吳大猷🌯、趙忠堯💁🏿♂️、張文裕等教授都能結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開出新學科課程。據楊振寧教授說🎖:他在聯大做畢業論文時🧐🖐,受吳大猷教授指導,進入物理學中群論這一領域;做研究生時,受剛從國外學成歸來的王竹溪教授的指導,進入統計力學的領域。他在聯大“受到極好的本科教育和同樣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對於物理學的愛好和鑒賞判斷大部分是在聯大的六年(1938—1944)期間形成的”🏋🏿♀️。
其二👨🚒,腳踏實地。他們重視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如費孝通教授的農村調查📝;曾昭掄教授的西康調查;吳韞珍教授的雲南植物調查;馮景蘭教授的西南礦產調查;馮文潛教授的邊疆人文調查;張印堂教授的邊疆地理調查👩🏻🦽;羅常培教授的藏緬語系調查等。這一點在工學院尤為突出,陶葆楷教授說,他們的教學盡量聯系實際🧎🏻♂️➡️,“以土木工程系而論,工程測量的實習,往往是城市🧑🏿🍼、公路、飛機場等地的實地測量📬。水力學方面,與水利部水利實驗處合作設立水工試驗研究所。道路工程方面與交通部公路處合作設立了道路材料實驗室”💃。他們還適應戰時形勢🎗,開出兵器學、堡壘工程、軍用橋梁等課程🧜🏽♂️。
其三🧍,嚴謹學風🚴🏻♀️。工學院有些基礎課的考試甚嚴🙇🏿,有時一場考試不及格者竟占1/3。劉仙洲教授的考試,學生會因誤算小數點後一個數而被判得0分🫲。李賦寧學長感謝吳達元教授的辛勤、嚴格的教學,使自己“學會了一絲不苟的嚴謹學風🥰,對準確和不準確,像對真理和謬誤、是和非、美和醜𓀈、善和惡一樣,加以涇渭分明的區別🧚🏽♂️,而且作出了選擇🤵🏼♂️🤟🏼,養成了習慣。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智育😋、德育和美育是能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吳達元老師做到了教書育人💬👨🏿🎤。”
其四,關愛學生。訓導長查良釗教授一向關愛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在處理學潮中也多從愛護學生出發,盡力調解,怕學生吃虧。1947年春清華校慶日👩🏽🍳,查先生從昆明返回母校💂🏻,招來學生潮湧般的歡迎,直將他抬進大禮堂,這充分反映同學對他的愛戴。查良釗先生的工作準則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弟🛌🏼👨✈️,一切為他們著想”,而這一準則也普遍存在於聯大教師們的心中。如金嶽霖對殷海光,吳大猷對李政道,……從學習到生活,關懷備至👮🏿♂️。從來是學生受感動於老師🧝,此時,老師也受感動於學生🎉。師生情深,正是西南聯大辦學又一特色👨🏿🦲。
3. 自我教育,課外活動
西南聯大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不斷啟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要求,鼓勵自由發展🧘🏿,自覺修養,並為此積極創造條件。
一是結合戰時環境🤿👨🍳,不斷啟發學生艱苦奮鬥、堅忍不拔、刻苦學習的意誌。當湘黔滇步行團長途跋涉到達昆明時,帶隊人之一黃鈺生教授總結指出🧎🏻➡️:同學們經過實地考察👩🏻⚕️,看到中國農村的落後🫶,定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刻苦學習💂🏼♀️,報效祖國。同學們經過總結後說🪂,對這次長途步行的意義,認識更加深刻了,社會責任感大為增強🤚🏼。“從此🪐,我們這幫人學習格外努力,做事特別認真,畢業後到工作崗位,也一貫如此🦸♀️。”這話道出了聯大學生普遍的學習自覺性。
二是開展交友活動❤️,參與課外活動🤵🏽♀️。同學間年齡相仿,情趣相投🟰,又生活、學習在一起⛹🏽♂️,更易相濡以沫🦵🏼,互相切磋。如楊振寧、黃昆、張守廉的友誼,王浩和何兆武的友誼,何炳棣和黃明信的友誼,等等。他們彼此所產生的影響🦻🏽🦸🏿♀️,都為各人日後的成就和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還有一些共產黨員,按照黨的“三勤”方針,廣泛聯系群眾🚟,引導一批批同學走上追求進步、爭取民主的道路👮,如馬識途和李曉,王漢斌和李淩,等等。他們日後都為革命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至於課外活動,聯大早期即有各種學術講座、學術座談會,推動學術交流👩🏼🔧;成立各種學生社團,如群社、南湖詩社、聯大劇團、聯大歌詠團、工學院引擎社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專長,活躍學生生活🆖,有助於學生性格的全面發展;開展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學生服務社、學生閱覽室等;出版壁報,給學生發表各種意見的機會,包括發表政治見解🔘。1941年皖南事變後🧖♀️,進步勢力受到迫害🎾,一些進步同學被迫疏散到雲南各地👨🏼,暫時隱蔽👨🏼🍼👟,深入做群眾工作🙅🏿♀️,既保存了實力🤽♂️,也借機接觸實際,了解社會。以後形勢好轉,又陸續回到學校上課。
三是開展愛國民主運動。自我教育絕非閉門修身養性,它離不開社會、政治形勢的大環境🦹🏿♂️。1944年春,經過皖南事變後的短暫沉寂,學校風氣開始改變,首先從學生開始。他們辦起壁報,自由發表意見,經常出版的便有十幾個,如《冬青》🫲🏿🗿、《耕耘》🌵、《文藝》↘️、《生活》✨、《現實》、《學習》等;相應地學生班級活動也開始活躍起來🤒。1944年5月,圍繞紀念“五四”,開展了兩次群眾性活動,一掃沉寂郁悶的空氣🟨,帶動了各方面活動的開展🥓。冬青社、文藝社🫶、新詩社、劇藝社、高聲唱歌詠隊、陽光美術社🏆、悠悠體育會等後期影響較大的進步社團👨🏽🔬,也均在此時紛紛成立🌇,使得進步勢力在1944年秋季學生自治會選舉中贏得勝利。從此🧑🏿✈️👍🏽,聯大學生自治會便一直在共產黨的實際領導下進行工作,掀開聯大學生運動的新篇章。1945年開展紀念“五四”周活動🤹,歷時六天👨🔧,聲勢浩大🛕,得到社會各界支持💁🏼♂️,標誌著昆明學生運動日益走向成熟。學生們勇敢地挑起了要和平、爭民主的重擔🥂🧑🏼🦱,團結廣大教職工,開展愛國民主運動,一次次和反動勢力進行鬥爭,為西南聯大贏得“民主堡壘”的稱號。
五、興學之道,引領風尚
西南聯大不僅以其辦學🏑、治學🤰🏽、求學之道👨🎓,為國家造就人才,為社會培養棟梁,而且它本身的存在,已在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學一解》引古《學記》論述大學之道,其任務除培養人才🧘,以達“大成”之外🧑🏻🦼➡️,還有“化民易俗”,“近者悅服”,“遠者懷之”的要求。也就是說🦶,興辦大學,最終是要開風氣之先,引領時代潮流👨🏼🦳🔫,由近及遠🐃,擴展影響,推動社會前進🟡。
第一🙅🏽♀️🫣,最直接的是對國防的貢獻👼🏻。抗戰初期在長沙臨大👨🎨🍋🟩,就有一批學生投筆從戎👨💻🧑🎓。1944年👨🏻🦽,日軍逼近黔滇🍲,為配合美軍反攻,有400余學子從軍,轉戰緬北各戰場🧕🏽。總計聯大學生先後從軍有800多人👎🏻,他們英勇戰鬥,年僅19歲的繆弘就犧牲在戰場上。
第二,最主要的當推為社會培養了8000余名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成了社會各行各業的棟梁、骨幹👩👩👦。
第三,聯大立足於雲南🧖🏽♀️,為雲南籍學生入學提供了更多機會🦚。聯大初期就成立了師範學院🛌👩🏻🏫,為雲南培養師資;後又特設為期兩年的師範專修班,多方面為雲南培養人才。
第四,聯大以其先進的文化優勢👉🏻🕰,影響和帶動了當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諸多方面的發展。如潘光旦🍔💂、曾昭掄、費孝通等教授到滇西👨🏼🌾🥌,甚至貴州去講學🦶🏻,做學術報告🥅。不少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社會各種崗位任職。還有不少進步學生在皖南事變後隱蔽到雲南一些邊遠的縣,就任中學教職,由此推動了雲南的教育事業,傳播了革命的火種。
縱觀世界教育史🛎🤛,大學因其集中了許多最優秀的人才,是國家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也往往是國際思潮的聚焦點。歐洲中古文化史有名的三大社會運動,都是由大學發起的。一是巴黎大學解決東西教皇之爭👳🏼♀️;二是牛津大學孕育和支持威克利夫宗教改革;三是布拉格大學孕育和支持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前奏——胡斯宗教改革運動🪯。中國近代史亦復如此。對推動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五四”運動發軔於北大,“一二·九”運動發軔於清華。而1945年“一二·一”運動發軔於西南聯大,是近代中國大學推動社會前進的優良傳統的又一次傳承。
“一二·一”運動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時代潮流的產物😿,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西南聯大精神的集中體現。這時的聯大廣大師生,總體來看,深受戰後世界形勢的影響,特別是經歷了抗日戰爭的血與火的考驗,思想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們走出平津大城市,經過萬裏長征,走遍大半個中國,切身體驗到中國經濟的貧瘠,政治的腐敗,社會的落後,人民的疾苦。昆明八年,又忍受著一般老百姓經受的物資匱乏,骨肉流離,信息阻絕,生活艱辛的苦楚。八年抗戰對聯大人來說,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萬裏長征”,也是一次時間上的“萬裏長征”,而更是一次心靈上的“萬裏長征”!——由生活優裕到貧困交加🐨🚵♀️;由個人獨處到來到民間🪡,了解社會;由不關心國事到關心國家命運👨🏿🦳、民族前途🧑🏻🦽、人民幸福;大大加重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那時聯大人普遍期望並且相信戰後的中國應是一個和平🐋、民主⛩、法治🫙、進步的中國。在學生運動的推動下,進步教授的影響下,不少人逐漸拋棄舊思想,走上人民民主的道路。聞一多教授就是一個鮮明的代表🔥。他的思想演變進程👌🏿,反映了相當一部分聯大人的思想演變過程🖕🏼,他的道路指引了聯大人前進的方向。
西南聯大以其巨人的精神、道德和文化力量🚳,在時代洪流中孕育和推動著潮流前進🦸🏻♂️,完滿地實現了大學教育的根本價值。
西南聯大所走出的成功的大學之路😶,值得我們珍視🦢💃🏼;它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人們希望能夠從中汲取到辦好中國大學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