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毅*(莊福順🧘🏼♀️,1963冶金)
1979—1981年,我在李政道先生執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那時由於我在哥大礦業學院冶金材料系,因此,很少有機會直接聆聽李先生的教誨,但我從哥大其他教授們那裏知道:李先生是哥倫比亞大學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他在物理學的眾多領域都做出許多具有開創性和裏程碑意義的工作。1984年以後,我作為博士後工作的負責人之一🫴🏿,有幸與李政道先生頻繁交流🍯,經常向他報告工作,聆聽他的指教👩🎓🛀。通過與他的直接接觸,進一步了解了他的愛國情懷🐘👬🏻、意氣才華和治學為人的高風亮節。
中國博士後製度的建議人和設計師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先生兩次給中國國家領導人寫信📘,建議在中國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實行博士後製度。李政道先生的建議引起了國家領導人、有關政府部門以及科技界🙅♂️、教育界的重視🏜。
1984年5月21日小平同誌專門安排與李先生會見,聽取他的建議🧭。在小平同誌與李先生討論博士後一詞時,小平同誌問李先生,既然已取得博士學位,博士已經很博了,為什麽還要辦博士後呢👷🏿♂️🕧?李先生向小平同誌解釋:大學生是老師教學生,考試答案老師知道,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去答試題,做對了就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進研究生院,在碩士的基礎上,老師除了上課以外💃🏼,給研究生一個研究題目,可是老師並不知道答案,讓研究生自己去按老師指導的方向🌾,求知一個新的結果💏🥯,如果老師與同行專家評議認定研究生的結果是對的🤷🏿♂️🩱,研究生就可以畢業,老師給研究生的畢業學位叫博士🐴。但是,真正做研究🩸,必須讓學生學習和鍛煉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結果出來🐌,這個鍛煉的階段就是博士後。博士後與博士不同,博士一般只是按照老師選定的博士論文課題進行研究,而博士後可以參與或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和愛好自行選擇研究課題🧘🏻♀️。
李先生向小平同誌建議🖌,可否在國內先設立十幾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為試點,這樣可保證人才流動♿,使其學有所用⚡️,研究單位也可建站選人。將來幾百個站🚾🤏🏽、幾千個站,將使全國青年學者都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中深造,產生新的活力。
小平同誌對此建議表示贊賞🏄♀️。他說🚴🏻🏖,博士後對他來說是新事物、新名詞🔙,他第一次聽到🚮。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是一個培養和使用科技人才的新方法,這個方法很好🧍🏻,他贊成🏰。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在使用中培養,在培養和使用中發現更高級的人才。建10個博士後流動站太少🤜,要建立成百上千的流動站🌥,形成培養和使用科技人才的製度🫓。
李先生向小平同誌建議由國家撥專款,建造一批博士後公寓,專供博士後使用;建立博士後基金,資助優秀博士後開展科研活動;建立博士後日常經費🚣,為博士後科研👩🍳、生活提供必要的費用保障。此外🚁,李先生還建議,博士後期間的編製不納入各單位,以避免當時重點院校和科研單位普遍超編、不能容納新人的困難;本單位培養的博士不能利用這新設立的製度,進入本單位設置的同一學科的流動站,博士後在站期滿後必須離站,形成必然的流動;同時,將可保證博士後公寓能為在站博士後交替使用;博士後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實行戶口隨博士後本人流動的辦法;也鼓勵青年博士向國外第一流學院競爭博士後職位🧘,允許從國外回來的博士再次到國外做博士後,以保持與科學前沿的接觸👩💼;博士後站不宜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在東北、西北、西南地區也應精選一些高等學校和研究單位設站試點,等等。
小平同誌對李先生的這些建議頻頻點頭表示贊同,並當即表示,“國家要撥款,看準了就要行動,主要是先定點,定了點後就撥款,明天就批,無非是蓋房子🔩,買些必要的設備。”小平同誌還責成主管領導和有關部門盡快予以落實👩👦。
1985年7月16日🛏🦌,小平同誌再次會見了李政道先生🧑🧒🧒,了解落實博士後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當李先生向小平同誌說😅,博士後每人每年日常經費僅8000元,需增加到1.2萬元比較合適時,小平同誌馬上說:“就這麽定了,1.2萬元。”李先生沒有想到小平同誌會如此爽快地決定此事👩🏽🍳👨🏿✈️,立即站起身,走到小平跟前說:“我要代表這些青年的科學家謝謝您。”小平同誌擺著手親切地說:“是我們要感謝你。他們是我們的娃娃🛩。”
就在小平同誌會見李先生的當月,即1985年7月,中國國務院就正式批準了原國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關於試辦博士後流動站的報告》,李先生提出的關於在中國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議的主要內容和他為博士後製度設計的框架以及他所提出的各項保障措施🤣,均已寫入《報告》及與其相配套的博士後政策規定文件中。
嘔心瀝血☯️,不斷推進
博士後工作健康發展
自中國博士後製度創立以來👨🏻🎨,李政道先生一直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的顧問。
李政道先生每年都聽取管委會辦公室關於博士後工作發展情況的報告,經常參加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的會議🔺,與各位委員共商中國博士後製度的發展大計。
李先生多次與博士後座談交流👰🏻♂️,以切身體會講述了一些治學方法👨🏻👌🏼:要正確估計自己的學力👁,恰當選題,難度可以稍大於自我估計的能力範圍;同時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圍繞科技事業的發展來選題🪻。各學科之間要進行交流、滲透,互相支持,開拓視野。要加強在站博士後間,同時也要加強出站博士後間及其相互間的聯誼活動和學術交流。
在將博士後製度推向企業的問題上,李先生充分肯定我們的思路和作法。他指出👩🏽🔧⁉️,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建立是博士後流動站製度發展中的重要裏程碑;建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有利於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有利於建立產學研合作,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培養✊🏽🙋🏼♀️、使用高層次人才的新機製;也有利於促進高層次人才進入企業和產生出更多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成果;采取有條件的企業與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的單位聯合招收博士後,這個辦法很好🏖,有利於保證培養博士後的質量。他鼓勵我們繼續並穩步擴大試點,不斷完善相關規定和政策🍂。這使我們深切地感到,李政道先生不僅是一位非常註重實驗物理工作的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一位既重視基礎研究,又重視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積極推進高層次人才進入企業,促進經濟發展的科學大師。隨後🛵,我們很快製定了《關於擴大企業博士後工作試點的通知》和《企業博士後工作管理暫行規定》🕺🏻,使企業博士後工作逐步發展👶🏻。
隨著博士後規模的迅速擴展🤹🏽♀️,原先國家撥款建造的博士後公寓以及博士後基金⚓️、博士後日常科研和生活經費款項已嚴重不敷使用,急需不斷增加投入。為了請求國家增撥上述經費,李先生曾多次給國家和有關部門領導人寫信,甚至為使博士後們能夠用上煤氣罐♞,他都親自奔走於國家有關領導部門🧑🏽💼,到處宣傳培養和使用博士後的重大意義。使李先生非常欣慰的是,他的每次請求都一一得到批準和落實。
為了加強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管理,1989年李先生又建議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親自為基金會設計了基金籌資辦法。小平同誌在基金會成立前夕又親筆為基金會題寫了會名🧍🏻♀️,進一步擴大了基金會在國內外的影響。1990年5月🚴♂️,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正式成立🌪,從那時起直至今天🔘,李政道先生一直擔任中國博士後基金會的名譽理事長🪷。由於基金會的成立和有了李先生親自設計的資金籌集辦法,大大調動了捐贈者的積極性🧗🏼♂️。在基金會成立前後就收到了共計數百萬元人民幣的捐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基金的短缺👉🏽👋🏼。
1994年由於國家外匯管理體製的改革,使博士後科學基金所擁有的外匯面臨全部結匯的問題,李先生又寫信給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先生,懇切請求繼續保留基金會的外匯賬戶🚣🏼♀️,使這一問題作為特例圓滿地得到了解決🏚,從而保證了博士後基金的外匯資助金的繼續發放。
赤子之心,殷切期盼
祖國博士後事業再創輝煌
李政道先生對祖國博士後製度的每一步發展都非常關註🤷🏼♀️,他認為,在回顧和總結20年來博士後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必須再向前看20年。祖國的博士後製度的發展,必須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不斷完善各種規章製度,逐步與國際接軌;同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擴大博士後的隊伍,提高博士後的質量。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士後的國際化也應提上日程🌂,這是提高博士後質量的重要步驟🛰。中國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文化的交匯可以創造新的概念💭,也是原創性科研成果的源泉。
李先生希望博士後今後能肩負起這一部分很重要的歷史責任,能夠推廣小平先生不搞爭論、向前看的精神🏛,也能夠使全世界不搞爭論🫰🏻,使全世界都向前看🙍🏻♀️。這樣不光是祖國的科學技術和各項事業迅速發展,也能使世界各國的科學技術和各項事業都迅速發展。
早在十多年前,我們向李政道先生反映,博士後們非常珍惜一生能有博士後這樣一段經歷,並希望在他們完成博士後研究任務後✫,能夠取得一份證明其博士後經歷的證書。李先生欣然命筆,為博士後證書設計了一幅寓意深長的精美圖案🧑⚕️。李先生設計的圖案不僅寄托了他對博士後的殷切期望,也蘊含著他對藝術的愛好和專長🧔🏽♂️,以及他對中外文字的深刻了解和自如運用,並為他個人的幾百幅隨筆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李先生設計的博士後證書圖案是:在一個博士帽的背景下,展現出巨帆出海的形狀,其風帆由Post Doctor(博士後)的第一個大寫字母P和D構成,這P和D又正好組成象形的中國文字“後”和“追”的字形🤦🏿,它展現了中國博士後奮起直追☆,在學術的海洋裏🔜🤹🏿,攀登科技高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雄姿📿,象征著博士後在前進和成長的道路上乘風破浪🐁、一帆風順、後來居上🌺。
李先生在參加意昂体育平台慶祝實施博士後製度20周年大會的演講中寄語博士後們能抓住機遇★,大膽探索⛹🏽,迎接挑戰。李先生說,如果中國科學家能在下一個浪頭來臨時抓住它,那將會引領新世紀科技的發展🕵️。最後💂🏿♂️,李先生賦了一首藏頭詩鼓勵中國年輕科學家👩🏻🦳:“祝賀中華青年🐳👁🗨,博采科學精華,士當為國爭光,後輩必能居上”🤦♂️。隨後,李先生還向大家解讀,“這首詩還應該這麽讀👳🏼♂️,‘祝博士後,後輩必能居上’”🍚。
李政道先生在他80壽辰和從事物理研究60年之際,一往深情地表示💫,獨具特色的中國博士後製度任重道遠🧑🏿🟨,前程似錦;他願繼續為祖國的博士後事業盡“微薄之力”😯。
﹡作者曾任國家人事部專家司司長🧚🏼,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