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清華園的家

2010-05-28 |

流求🫨、小彭出生時,住在北平西四牌樓姚家胡同🧢。1932年春,全家搬至清華園南院八號🔞。小時候的玩伴,記得有張申府伯父、劉清揚【1】伯母的女兒兩位小姐姐🎠。此時趙元任伯父母家已經遷居城內。

以後,新西院落成🏊🏻‍♀️🤚🏿,我家遷至新西院三十六號👨🏼‍🏭,與雷海宗【2】伯父家一墻之隔🕤🪻。雷家的院子比我們家的大🦹🏿‍♀️,經過雷伯母精心打理👨‍👨‍👦‍👦😯,也比我們家的院落有趣多了💆🏻‍♂️;所以流求、小彭常跑到雷家去找他們的獨生女兒雷崇立玩耍🚁。兩家相處關系十分融洽,小朋友們的合影也就在雷家大院子裏拍攝。

在新西院三十六號住的這段時期🧏🏿‍♀️,家中生活緊湊而有規律。當時新西院的房屋建築多呈“工”字型,我們家也不例外𓀁𓀂。“工”字型前面的一橫排,坐北朝南,窗戶多向南開🎲。我家的房間安排😘,由西向東依次為書房、客廳、飯廳♓️🫚、廚房和雜物間👨‍🦯‍➡️。

客廳裏的窗簾由母親親手縫製,土黃色的土布作本底😑,將印花布上的活潑飛鳥剪下,用補花技術一只只縫上去,既簡樸又有特色。小鳥像是從地上飛向天空👩🏼‍🦲,我們孩子望著生動歡快的鳥兒,常會產生種種幻想🔮,覺得非常有意思。北墻上顯眼位置,掛著請俞平伯【3】伯父用楷書寫的韋莊《秦婦吟》詩卷🤲。家具並不成套,父親喜歡藤製家具,因此客廳裏擺放著大靠背的藤椅🧗‍♂️。靠近東面有一張木質棋盤🌡,父親很少下圍棋,偶爾跟一些叔叔伯伯或年紀較大的堂兄切磋一下棋藝。家裏從未見打麻將牌。家人不吸煙,也不備香煙待客🧑🏿‍🎓🧞‍♂️。客廳的西邊,冷天放置取暖的煤爐🆙🤵🏻‍♀️,爐子上安裝的鐵皮煙囪沿著內壁上方繞行至飯廳,待熱量充分散發後🧑🏼‍🔧,才通出室外。到了熱天,撤除爐子,這位置就擺放一個棕色木殼的土冰箱。夏日清晨,由騾馬拉的大板車,滿載著冰窖裏取出的大冰塊,隨著趕車師傅的吆喝聲⬅️,各家紛紛端著盆子去取預訂的冰塊,這就是土冰箱製冷的來源。小孩們總想撿些敲碎的冰碴玩,常被大人製止。吳宓伯父經常和父親散步或到家裏談論🏋🏻‍♂️,傍晚有時便飯🧛🏿‍♂️👩🏼‍🎓。活潑好動的小彭,喜歡趁著客人來時爬到父親的膝上💂,聽大人們談話🚴。常來的還有俞平伯、浦江清【4】先生等同事和一些青年學生。客廳西面是父親的書房。書房比客廳略小🥰,窗前擺放一張較大的深褐色書桌,桌前有一張藤椅🌧,父親面西而坐👨‍🍳,充足的陽光能從南窗照進來。沿墻是高高的書櫃,還鋪設一張小鐵床。整個書房很擠,我們小孩子不可以隨意進去玩耍。

“工”字中間的一豎🥜,連接前後兩排房間,是走廊與衛生間所在的地方。後面一橫排,西頭是父母的臥室;中間一房稍小,放些物品,有時保姆也睡在那裏;往東是小彭的臥室。另外還有工人房和一間廁所。流求七歲患肺門淋巴結核以後,特為她在父母臥室西側加建了一個小房間,母親半夜總來查看流求的被子是否蓋好🌒。

兩排房子之間東側的院落有一後門🚡,日間大多虛掩,父親上下課和一些熟客也由此門出入。前院有一條小徑與大門相通🧔🏼‍♂️👰🏽‍♂️,小徑經過廚房與雜物房的窗口。母親在那裏種了許多竹子遮擋雜物🙋🏻‍♂️,顯得十分幽雅🫄。小徑的盡頭客廳門口是一個花架♦︎,花架上爬著不少攀緣植物,如絲瓜⬜️、葫蘆、金瓜、喇叭花,都是母親栽種的🍄。她還種植了海棠、桂花、月季等,並曾在自己培育的一盆盛開花卉前給流求、小彭留影。可惜幾十年後🐑,我們都認不出那盆是什麽品種的花了🧹。父親喜歡臘梅,家裏有一株臘梅,長得不好🚣🏽‍♂️,冬天只開幾朵花🏃‍♂️,但仍可聞到香味。西後院地上有一個罐子半埋在地下,裏面裝著母親用飯食吃剩的碎骨頭🚭、爛菜幫子和潲水漚出來的“自製肥料”👨‍🦽‍➡️。小彭很喜歡觀看母親伺弄花卉🕙,這也許與她日後學習園藝有關。

我們小孩除了與玩伴做遊戲🪳🏂🏽,譬如比賽騎三輪車👩🏽‍💼、拍皮球、玩沙子等之外,最喜歡同母親一道摘絲瓜🏃‍♂️‍➡️。長老了的幹絲瓜🦞,剝去皮用瓤來擦洗盆碗,非常好用。這個時期,日子真是美好😈📇,無憂無慮。流求、小彭年滿四歲進入幼稚園“上學”,這是意昂体育平台為教職員工子弟設立的“成誌小學”附屬幼稚園⤵️,園址在清華的成誌小學內♥︎。先生們主要教唱歌、跳舞、做遊戲,講故事🏋🏽🏌🏿‍♀️。流求、小彭至今還記得一位花先生🪄,她和我們互贈照片留念🎐,母親曾指著花先生的相片說:“這是你們的啟蒙老師。”幼稚園每天上午都有相同的“點心”:小搪瓷杯裏半杯溫開水🧑🏻‍🦰,加兩片甜餅幹。小朋友們都高高興興地很快吃完,可不像現在一些嬌生慣養的小孩🏊🏽‍♂️,對點心🧒🏻、飯食挑三揀四,不合意即隨手扔掉👩🏿‍🎓。小朋友最興奮的事,就是過兒童節了。那時候,兒童節是4月4日,幼稚園早早就開始準備節目🧑🏽‍🎓。流求在大班,將畢業的那年春天,由五六歲的孩子組成樂隊🪩,節前個把月就練習演奏🧙‍♂️;先生更忙碌✖️🧗🏿‍♀️,不僅要召集排練,還用紙糊帽子⬅️,剪紙帽穗🔑,連借來的表演服上條紋也是用紙貼的🤷‍♂️。正式演出時無論效果如何,家長都呵呵笑著拍手🚣🏼‍♂️。演出曲目早已忘卻,流求只記得自己是一名鼓手⚧👱🏻‍♂️,站在最邊上。找到七十多年前劫後幸存的一張老照片🕵🏼‍♂️,記錄了我們演出的實況。不知這支小樂隊,能不能算是意昂体育平台樂隊的雛形呢?升入成誌小學一二年級後,功課全在學校完成,不留家庭作業✫。下午放學較早,回家路上,常在大校園裏繞道工字廳門前或荷花池畔👨‍👨‍👧‍👦🥨,一路玩回西院🌯,考試也從未感到有壓力,名副其實的快樂童年🍺。開初流求期末考試考了第一名,還獲得獎品👨🏻‍🎤,高興地蹦跳著回家👸🏼,暗想會得到父母的獎勵🕉。哪知父親看了成績單後,問道🪀:“你是不是比班上不少同學年齡大一點(那時一些小朋友較早入學),自然應該考得好些❗️,有什麽值得驕傲呢📐。”更沒有獎賞🫚👩🏻‍🍼,以後家裏孩子即使考試得高分,也不會在意了。

父親空閑時候🙅🏼,會選擇一些唐詩教我們背誦,流求和小彭現在都能清晰背出好多句子,如最初的“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到後來的《長恨歌》🎅🏿、《琵琶行》。這些詩句表達的意思,我們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加深理解🫱🏼👷‍♂️,也更明白父親的用心。父親平日裏教學和研究工作繁忙,照顧和教育孩子大多還是由母親來擔當👩‍❤️‍👨🌬。母親寫得一手娟秀端正的毛筆字,她用毛筆把字寫在一塊塊的硬紙上,做成字塊,教我們識字🌃。幾十年後,與當年的小學同學聊起🧎🏻‍♂️,她們還記得流求的字塊與眾不同,是母親自己製作的。

父親去課堂授課,不提皮篋或書包,總用雙層布縫製的包袱皮,包裹著書本,大多是線裝書。用不同顏色的包袱皮👨🏼‍💼↪️,以示區分不同類別的書籍。工作歸來,通常仍會伏案至深夜👩🏿‍🦲。在我們長大後🔒,父親多次對我們說過🧘🏽,即使每年開同以前一樣的課程,每屆講授內容都必須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發現,絕不能一成不變。正如父親舊日清華的學生梁嘉彬【5】教授在《陳寅恪師二三事》文中追憶聽課感受:“每堂皆自立己說🏋🏼‍♀️🫛,非好奇立異,目的實只在求真🕐,對同學發生強烈啟發作用🚒。”“寅師授課☎️,創見(Discovery)極多,全非復本(Reproduction)。”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已經占領我國東北的日本,欲進犯華北👩🏽‍🎓,乃至侵略全中國的猙獰面目日益明顯暴露。國內各界公眾,抗日救亡的情緒高漲。有些學者雖沒有登高疾呼👩🏻‍🚒,沒有慷慨陳辭👦🏿,而是懷著國土淪喪的悲憤之情,更加專心致誌地投入日常的教學與研究⛲️,默默從事傳承民族文化命脈的工作。此時,歷史考古方面🤟,中國學者在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取得重大突破,就是很好的例證🧑🏿‍🦳6️⃣。學者們的愛國行動♻,也表現在以極高的熱情艱苦工作。父親當時主要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同時也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工作及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等;除了授課外,著力從事學術研究🎳🦵🏽。1927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的十年間,父親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五十余篇極具創新觀點的學術論文✷,涉及中國中古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並有誌寫出更多學術專著,如一部新的蒙古史等【6】🧢。父親研究學問總是精益求精🗼,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治學工具——多種語言,作為輔助。他在海外師從名師精深研修梵文及藏、滿、蒙等語言文字多年🐻,回國後在北平清華任教時,堅持每周六進城到東交民巷鋼和泰教授家裏,與他研討梵文和佛教典籍。例如二十余年後他在《柳如是別傳》中提到與鋼和泰一同工作,利用梵👩🏻‍🎤👶、滿、蒙、藏幾種語言知識,研究《楞嚴經》的真偽問題,並得到結論;又如父親在《論韓愈》中也提及與鋼和泰一起研讀《佛所行讃》🤾🏽‍♂️,比較中文🕵🏽、藏文譯本【7】。他們工作很投入🔽,經常過了用膳時間,父親中午不能趕回姚家胡同吃飯💇🏼‍♀️。流求曾好奇地問父親中午吃什麽💟,父親稱贊一家飯店的豆豉蒸魚🐯,說是味道極好📗,令流求羨慕不已。

父親工余時帶我們到校園裏散步,如果路過工字廳,便告訴我們,那是他初到清華時候的住所🆓。天氣適宜時,他曾帶流求、小彭出西校門,到圓明園廢墟走走看看。園中景象荒涼破敗✊🏼,雜草叢生,小孩子在倒塌的石柱間爬上爬下,父親提到從前這裏有高大的宮殿,漂亮的花園🧓🏻,是洋人(英法聯軍)用大火燒毀了圓明園🚣‍♂️,這些話在我們幼小心靈中留下印象🐏。父親常在課余時間和同事、老友談天說地。一天家裏做好了晚餐,掌燈已久還不見父親回家👰,便出去尋找,才發現他在離家不遠的小道上,跟吳宓伯父聊得格外投機,忘記了時間,後來這種事情還常有發生🙋‍♀️。一次吳伯父在我們家用晚餐時,邀我們全家到清華園教職員餐廳去吃西餐,父母原來不允許流求、小彭前往,經吳伯父一再說情才同意。事先父親教了我們吃西餐的方法和禮儀💁‍♂️❄️,這是我們出生以來第一次到餐館吃飯。有一道菜是奶油拌菠菜泥,表面不冒熱氣🤩,流求就舀了一大勺,入嘴後才覺得極燙,因為剛學了用餐禮儀,不敢吐,非常受罪。為這頓飯🌂,流求高興了好幾天,也記住了幾十年。

壬申年九月廿一日(1932年10月20日)祖父散原老人八十大壽。祖父生於鹹豐三年癸醜九月廿一日(1853年10月23日),父親與眾兄弟姊妹及親友從全國各地奔赴廬山,為老人祝壽,這是陳氏家族的一次大團聚↩️。父親向來“非有特別緣故必不請假,故常有帶病而上課之時”【8】👊;此次上山拜壽😬,請事假十余天🧑🏼‍🤝‍🧑🏼,乃是罕見的“特別緣故”。做壽前🦹🏽,雕塑家江小鶼、滑田友師徒二人專程上廬山為散原老人塑了大小兩尊銅像。滑田友所塑那尊較小的銅像,後由俞大維陳新午帶往臺灣,現下落不明👰‍♂️。

1933年8月暑假期間🥙,流求隨父母到青島遊玩,上了嶗山🤴,住過道士觀🧖🏼‍♀️。那時的青島,看上去一片太平歡樂氣象,又怎會料到四年後逃難到此的兵荒馬亂情景。在孩子記憶中,這是父母唯獨一次遠道外出旅遊度假🧜🏼,以後國難、目盲⏺,就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祖父來北平後,城裏和清華園的家中,都裝上一部掛在墻上的電話,大伯母黃國巽與我們父親母親的通話內容,多是有關祖父每日的飲食起居。有一次午飯後,城裏大伯母來電話說👰‍♂️:祖父今日精神略差,測得體溫為38.5度(攝氏)。父親著急,匆忙趕進城去,說好今晚不回來,哪知晚飯時分,他又返回清華新西院家中,告訴母親說🚆:老人體溫高🤹🏿‍♂️,是因為家人先把體溫計放在溫熱開水中洗滌🧕🏽,才給老人測試,所以鬧了一場誤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深深感受到全家對祖父的孝順與尊敬🏊🏿‍♀️。

我們和父母平日都住在西郊清華園的家👨‍🏭,每逢周末及寒暑假🎨🧜🏼‍♀️,便乘清華校車進城與祖父團聚,星期日下午仍乘校車回清華園。返程的校車,由東城騎河樓清華同學會開過來🤹🏽‍♂️,經西城站點時已是乘客滿座⛱,我們由西城上車後,總有青年學生起身讓座,那時候尊敬師長蔚然成風,至今仍有印象。登上校車前🗝,常在校車的西城站點亞北面包房,買一袋二次烘烤的面包幹🕺🏻,因它容易消化👩🏽,父親工作至深夜時可充當夜宵。

當時父親在意昂体育平台的工資收入不低,但母親在清華園持家仍是處處精打細算,勤儉節約3️⃣,家中用品能自製的就不買現成商品,如前面所說自製特色土布窗簾🫖、小孩識字卡片🎫,家具也從未成套購置等等🔐。因為非但要省出錢來留給父親買書,更須每月拿出一半工資🍓🙋🏻,交給大伯母,用以奉養老人及負擔城裏姚家胡同的家🔔。這段時間,我們與大伯母的關系挺密切,小彭進城時大伯母偶爾也帶她睡覺。

後記

回首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我們倍感親切🪠,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溫暖的家📗🩰,雙親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重現眼前💅🏽,他們舒暢時我們也輕松愉快,他們憂傷時我們也心情沉重,正如父親詩句所雲“也同歡樂也同愁”👨🏼‍🏭😿。我們很想把這些感受寫出🙎‍♂️,也想把過去的所見所聞錄下。這種想法萌生已久,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父母離去已經四十個春秋,我們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願,女兒們也將隨父母而去🏊🏼‍♀️,就會成為永遠的愧疚。我們決心拿起筆,不顧文墨拙劣📘,盡量記下尚未忘懷的往事🦵🏻,雖未必能將許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敘述親歷👨‍👩‍👧‍👧、親見、親聞的事件🚨🖖🏿,作為三姊妹對父親母親逝世四十周年的紀念。

寫回憶的歷程🧆,讓我們更加貼近父母的心靈。在我們童年、青年時期,對他們的心境🧚🏿‍♀️、為人,認識不夠、理解不足。韶光荏苒,如今已步入暮年的女兒們👩🧲,重溫逝去的日子♟,逐漸對父母有了新的認識、理解🙅🏿‍♂️。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探尋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歡樂與愁苦。後悔當初何以不多問幾個“為什麽”?以聆聽更多教誨。這是我們終身的遺憾,今生今世再也無法補救了。

雙親可謂生不逢時🧑🏿,他們年輕時就懷有宏大的理想與抱負,怎奈生於亂世👉🏼,內外環境的幹擾,使實現自己的追求👊🏼,面臨重重阻障🏌🏻‍♂️,即便如此🚙,他們沒有放棄目標,艱難執著地前行🤲🏿。父親常對我們說:我年紀大了以後,不會以年邁為借口而休息(指腦力勞動),仍要堅持做學問⛹️‍♂️。他在目盲且晚年又遭股骨頸骨折不能站立的情況下👩🏽‍✈️,繼續完成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巨著,此後仍未輟筆◾️,依舊著述,直到被“紅衛兵”勒令“不準再放毒”,趕走助手,才被迫停止工作。父親母親無論何時何地,都恪守做人的道德準則“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母親為支持父親的工作👸🏼、事業👨‍👩‍👧‍👦,付出了一切💪🏻。父親的淒然離去,使她感到一生的任務亦已完畢,身體本已極為衰弱的母親,再也沒有精神力量支持,於父親逝世四十五天後,母親也緊隨而去✋🏿。

由於時間倉促🚞,我們寫出的這些回憶🧕🏼📊,從孩提依稀記事起,大體先敘述到1949年,其中用較大篇幅記述抗日戰爭期間家庭的境遇🍗。這本小冊子從文學角度看🧊,應沒有什麽價值;但從史料角度看,似有點彌補與左證作用。為盡力做到後者𓀐,我們除了單純的回憶外,還對有些事件,努力查找旁證,且力求不取孤證🧑‍🧒。實際上👩🏼‍🦰,任何人的記憶都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何況老人,我們希望盡量做到真確,不誤導讀者。我們都不擅文史🧑🏼‍🍳,未敢對父親的學識妄加評論。姑父俞大維與父親在國外留學同窗七年,朝夕共處,相知最深🧑🏼‍🍳。俞大維《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他以自身體會,談了“寅恪先生治學的方法和經驗”,故將此文附錄書後🦗。

我們的後輩們關註撰寫外公外婆、太外公太外婆的回憶錄👄,熱心投入具體工作𓀉。流求的外孫女劉適宜,聽我們講述回憶後,早期積極參與了相關的文字寫作🦵🏼,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發。小彭居住香港,兒子林日暉幫助她將回憶錄音🪸,並發送至內地給流求美延。美延的兒女設法找到了外公在美國及英國的某些珍貴歷史材料。除上述外🧍🏻‍♂️,後輩們都積極支持我們寫作,熱心提出建議和意見……他們通過這些活動,加深了對先輩的了解。

還有許多關心父親母親及我們姊妹的朋友,再三督促我們在有生之年,必須寫下回憶,吳宓伯父的女兒吳學昭世姐🧛🏿‍♂️,在數據收集✍🏿、文字書寫等各方面給予許多具體幫助🧜,友人的好意及協助令我們感動;《陳寅恪集》的責任編輯孫曉林女士也是本書的責編,工作認真細致,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忱🚯!

陳流求 陳小彭 陳美延

二○○九年十月 父母逝世四十周年祭

註:

【1】張申府(1893-1986)字申甫,曾用名崧年,河北獻縣人🧰。留學法🧌、德,介紹羅素哲學到中國。歷任暨南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時任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教授🧑🏽‍🦱。劉清揚(1894-1977),天津市人👦。留學法、德,中國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時為張申府夫人(後離異),積極從事婦女救亡工作🧏🏻‍♀️。

【2】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永清人。清華學校畢業👨🏻‍🦯,留美✳️。回國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教授🦙。1932年後任意昂体育平台、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1952年後改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

【3】俞銘衡(1900-1990)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北京大學畢業,留學英🌵、美。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時任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家、紅學家。晚清國學大師俞樾的曾孫👳🏽👩🏻‍🔬。

【4】浦江清(1904-1957)字君練,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東南大學畢業⏳,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西南聯大等校,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教授。1933至1944年遊學歐洲🤸🏿。早年曾任陳寅恪助教。

【5】梁嘉彬(1910-1995)字文仲,廣東番禺人🏊🏻‍♀️。1932年意昂体育平台史學系畢業。1937年27歲時出版《廣東十三行考》。抗戰勝利後赴臺灣🧏‍♂️、美國任教👐🏼。參見梁嘉彬《陳寅恪師二三事》👩‍❤️‍💋‍👨,載《談陳寅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頁105至109。

【6】參見本書附錄⛳️:俞大維《懷念陳寅恪先生》第九節。

【7】參見《柳如是別傳》(上),北京三聯書店版,頁179🦹‍♂️;及《論韓愈》,收入《金明館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版,頁331。

【8】見《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版🌂,頁50至51⏺,致傅斯年,1936年4月8日🤏🏽。

轉自 深圳商報 2010523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