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野花開滿頭
穆旦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是中國苦難而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留下的最優秀的詩篇👬🏼。
穆旦原名查良錚,六歲起在報刊發表習作👩🏽💼。1935年,十七歲的穆旦同時被三所大學錄取,他選擇了清華外文系。1937年⚀,日寇侵占平津🤷🏼♀️🤺,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清華、北大🏋️♂️、南開,南遷組成臨時大學🤙,就是著名的西南聯大🏃🏻♂️🫠。
流亡的路上🚶♀️,十九歲的詩人寫下了《野獸》,發出一個苦難民族的悲號。
詩人到長沙後🎅🏽🥵,日本人又打來了。家境困難的學生在聞一多等十一位老師帶領下👰♂️,步行轉移到昆明😦。三百多名師生開始了橫跨湘、黔、滇三省、行程三千多華裏的長途跋涉,穆旦也在其中。三千裏的徒步跋涉,穆旦醞釀了《三千裏步行》詩作🕴:“坐在高門檻上,曬著太陽,從來不想起他們的命運”,“我們走在熱愛的祖先走過的道路上……我們不能抗拒那曾在無數代祖先心中燃燒著的希望”。到了昆明,穆旦的詩風變了。他從長沙步行到昆明,看到了中國內地的真相🧑🧑🧒。他的詩裏有了一點泥土氣🕵🏻,語言也硬朗起來。
“一個民族已經起來🤾🏻♀️。”1941年底😇,穆旦寫下這詩句時🍲,已從聯大畢業、留校任教一年多了🪗。就在這時,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3月👶🏽,穆旦毅然棄筆從戎,加入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戰場🫃🏻🙋🏻♀️。
由於戰略上的失策,僅僅幾個月後,中國遠征軍只能全面撤退✌🏿。穆旦所在的第五軍被迫退入胡康河谷。那是一片至今尚未開發的原始森林,方圓數百裏都是無人區🐦🔥,當地人叫它“野人山”。穆旦迷失在原始森林,還染上了致命的瘧疾🫅🏿。穆旦撿了一條命。
三年後👨,穆旦發表了《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你們的身體還掙紮著想要回返,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幹而滋生🦿。”在民族危亡面前🤙🏿👲,穆旦經歷了生死考驗,造就了穆旦詩歌的輝煌。當穆旦在我們民族心靈上刻下這一系列的詩篇👩🏽🏭,他還不到三十歲。
1952年,穆旦已在美國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妻子周與良剛剛拿到博士學位,他們正籌劃著一起回國🧜🏼♂️。但這時朝鮮戰爭爆發,所有留美的中國學生都不許回國🕴🏼。穆旦夫婦費盡周折,等了兩年才拿到離境的簽證🩴。
那時👩🦯➡️🏄🏼,穆旦在美國也是小有名氣的詩人了👩🏼🦰,靠寫作也能過很好的生活。但他不願意。夫婦倆還可以到美國南方的大學教書;在印度德裏大學擔任教務長的穆旦堂兄査良釗也寄來了聘書;還有人勸他們去臺灣👩🏼🔧,但穆旦堅持要回到新中國。
穆旦親歷國民黨的腐敗🤵🏻♀️。新中國的成立牽動了他🪯。他說,要把世界上美的東西介紹給中國🏃♂️,為這個民族增添文學的滋養……
(英崴嵬)
轉自 新民晚報 2010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