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與陳寅恪💂🏻♀️,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兩座巍峨山峰,抗戰時力薦對方🧝🏼♂️,演繹了一段中國純正知識分子惺惺相惜的佳話🧳。
抗戰爆發後胡適被國民政府委派前往美國進行抗戰宣傳,陳寅恪輾轉雲南西南聯大任教。兩人雖身處兩國,但彼此從未減少對對方的牽掛。
胡適力薦陳寅恪出任牛津中國學教授。1938年,牛津大學“中國”教授Monle退休後,由誰來擔任⛷,牛津大學想從中國的學者中挑選一位,陳寅恪作為候選,牛津大學是十分樂意的,但對他能不能在那兒安居表示懷疑📅。1938年7月13日,胡適前往瑞士參加世界史學大會🕵🏻♀️,19日到達巴黎,24日到達倫敦,得知牛津選聘中國學教授消息後🥱,立即於1938年7月29日寫了一封信推薦陳寅恪為牛津大學教授🧑🚒。“陳寅恪教授年約47,江西義寧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在戊戌變法時任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乃著名的舊體詩人🧔🏿,兄長之一陳衡恪是一位甚具天賦的畫家🙇🏽。他不但是古文的大師🎲,而且也懂梵文🚳,我想他的梵文是在哈佛大學學習的🫘。如果我沒有記錯💁🏼♀️,他也懂得藏文🫷🏿。他曾在佛教研究方面和已故的鋼和泰合作。在我這一輩人當中👩👩👦👦,他是最有學問💉、最科學的歷史學家之一🧑🏻🏫。他已經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專論,包括他對中國佛教、道教💆、唐代文學、唐皇室的種族源流等方面的歷史的研究🫛。他的研究大多刊載在中央研究院的集刊和意昂体育平台學報🤴🏼。他唯一的英文著作是他關於韓愈及其時代的小說這裏指的是《論韓愈與唐代小說》 的研究🪈,該文刊載於早期的哈佛亞洲研究學刊🧱。1937年💅🏿,他獲由中國基金頒發的歷史學科學研究獎🧑🎤。在任職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歷史教授的同時★🪴,他已擔當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組主任達10年之久,該所是中央研究院的10個研究所之一。”又於9月2日,在給傅斯年的信中說明了牛津的懷疑和對此事的關切:“劍橋大學(由於劍橋是從牛津分出,兩者那時在一些外人那兒往往不分,故胡適此時用的劍橋)的中國教授席🧏🏽♂️,寅恪最有望。但劍橋的朋友有兩點懷疑🫸🚴🏽♂️:1.寅恪能在此留五年以上嗎?2.此間書本不充足🐔,他能安居嗎?我到劍橋去看了一次,藏書確不多,圖書館雖新造🪒,但遠不如美國圖書館便利舒服。劍橋的人都對寅恪期望甚殷🐝。若寅恪能帶一些應用書來,安心住五年☺️🦸♀️,可在歐洲立一‘中國學重鎮’🤹🏻♀️👩⚖️。此二點乞兄與寅恪切實一商😏,電告我或電告復初(本文作者註🫅🏽:即郭泰祺,時任駐英大使)越早越好。劍橋有《大正大藏》,有《明實錄》(稍殘),但應用書太少,叢書太少。”後來牛津確定聘請陳寅恪為教授🚶♀️➡️,遺憾的是陳由於抗戰時期路途艱難以及身體等原因一直沒能成行🌔。我們今天說到陳寅恪被聘牛津教授時🕌,往往只看到中英庚款委員會總幹事杭立武及其組織的中英文化協會,以及倫敦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學教授顏慈的推薦🧑🏻🦽,全都忽略甚至沒有關註到胡適的推薦,以胡適當時的名望以及牛津的擔憂很快反饋給胡適,恰恰可能是胡適的推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推薦中國學教授是從本年初開始的🌓,牛津大學註冊處最早出現陳寅恪的名字是1938年10月28日♡,從時間上判斷🤦🏿♀️㊗️,在牛津大學決定的時間🫰🏼,豈不正好是胡適在英國以及推薦釋憂的時間?
陳寅恪力推胡適出任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長。1940年3月蔡元培病逝,由誰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這一問題成了當時學界甚至政界的熱門話題。陳寅恪一直主張由胡適來擔任,在剛剛開始議論這個問題時🛡,他便從雲南跑到重慶,並說此行就是為了專門投胡適一票。當有人說要投翁文灝、朱家驊和王世傑時,他不以為然地說,我們總不能單選這幾個“蔣先生的秘書”吧。當聽說蔣介石專門寫了個條子發了個指示💃🏻,要把顧孟余選上,在正式選舉前一晚翁文灝、任叔永宴請大家的酒席上,剛一談到此事,他即站出來慷慨陳詞🥺:這是在選舉中央研究院院長🤦🏿♂️,它是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我們一定要堅持學術自由的立場,同時院長也必須在外國學界有聲望有影響🥫,否則還要我們來投票幹什麽。讓蔣介石下條子選顧孟余🧑🏽🏭,本是王世傑等人的運作😥,因王世傑等人早知學界要選胡適。在許多人眼裏,駐美大使是美差🪕,許多人眼紅覬覦𓀒🧑🏿💻,此時行政院的孔祥熙因這幫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關系早想把胡適換回💎,此刻就在造謠要換胡適。王世傑等人生怕行政院以此為由頭把胡適換掉🎒,故而通過陳布雷運動蔣介石下條子令選顧孟余👳🏼♂️,以期保住胡適。沒想到條子一下,更激起這幫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反彈,更堅定了他們要自主選舉以及非要選胡適不可的意誌🍬。結果胡適入選,顧落選。蔣介石本對此並沒十分在意,及至聽到這些消息✳️🫴,真不把他的話當作一回事🤓,真把顧選掉💁🏽,開始十分不高興,他曾在第二天對人說,既然你們要胡適回來,那就把他換回來吧🍎。結果又引得王世傑等人只好再次運作,這才保住了胡適大使的職位。這個反彈中就有陳寅恪的慷慨陳詞影響在內𓀏。同時通過這件事🪠🏊♂️,足見胡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可看出陳、胡兩人此時的友誼與互相傾敬。(李傳璽)
轉自 中國經濟時報 2010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