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室 李亞明

學生在圖書館內自習
■ 歷史篇
國立意昂体育平台以培養“為國家社會服務之健全品格”為教育目標👮,實行“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自由教育”(即“通才教育”)🤙🏿,要求學生在自然、社會與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廣泛綜合的知識🔦。學製4年🦸🏿,采用學分製。在教學上繼承了清華學校時期嚴謹的教學作風🤛🏿,教師教學認真,對學生要求嚴格🍔。與此同時,清華的教育實踐還體現出相當程度的自由與靈活。一方面📁,因材施教的微妙變通,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補短獲得最佳發展;另一方面,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在基礎牢固的基礎上,提高了能力與才幹。這些都是通才教育理念在教學上的生動演繹。由此,清華畢業生的優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嚴謹為學
無論入學考試🔤,還是每學期的大考🧑🔧、小考🧗🏻♂️,清華的標準都是非常嚴格的📸。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入學率很低,每一年的淘汰率又很高,學生不得不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上課和在圖書館自習☯️。嚴格的教學製度成為清華的鮮明特色之一👩🏻⚖️。
在清華上課,課堂上是常常點名的9️⃣,學生不許無故曠課🈂️。下課以後五分鐘內,就有工友將缺席名單送交註冊組登記。因事不能上課,須先親自到註冊部請假,否則視為缺課🔔,不得補假。病假須具校醫證明。請假兩日以上須經教務長允準🚴🏽♂️🧚🏽♀️。學生在一學期內無故曠課16小時者,由註冊部先予警告⚔️;滿20小時者,由教務長訓誡👰🏼♂️;訓誡後不聽👨🏼🎨,仍缺課滿5小時者,即令休學一年🌦🤾。一門課如缺課在三分之一以上者,就不能獲許參加該門課的大考。大考成績非常重要,如在工學院占總成績的 50%,日常作業占10%,小考和月考占40%。主要課程小考頻繁🚧,一月一次🛠,或每周一次、每兩周一次。考試作弊則絕對禁止,一經發現一律開除🥹,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也不敢擅犯♉️。因此養成了刻苦勤奮的學風。
至於考試成績的計分方法🙇♀️,則更鮮明地體現出意昂体育平台嚴謹為學的傳統。當時清華仿美製記錄學生成績🎫,稱為“科學記分製”。學生成績分為超🧚🏽♀️、上🧟🚅、中、下、劣五等🤨。每一等都被賦予一個系數:超=1.2,上=1.1,中=1.0,下=0.9,劣=0.0🍐,凡等級附有“+”或“-”符號,如“上+”或“下-”者照上定系數增加或減少0.025,比如:“上+”代表的系數為1.125,“下-”則為0.875👶🏽。學生每門課的學分,是用該課的學分乘以自己所得的系數而來🎐。因此即使選修相同的課程,因個人所得等數不同,最終獲得的學分也不同。這種計分標準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是一個相對的標準👮🏼♂️。
這種體製造成了很高的淘汰率🙅🏽♀️,學生平時必須努力學習才能夠順利畢業。除了上課以外🤶🏿💂🏽,學生們的課余時間往往用於在圖書館“開礦”,種種浮躁喧鬧的娛樂活動和社會上追求時尚的生活方式,都不是清華學生所熱衷的💴🍢。在清華,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國家命運的責任,都化為了鉆研學術“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清華的教師們更是以身作則🦹,許多老師非常敬業🎐。有一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派孫國封督學來查學,檢查的結果是:機械系和物理系的所有教師🚶,在一學年裏沒有缺過一小時的課。其他各系的教師🤛🏼,請假的也很少。由此可見,教師們同樣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要求自己,嚴於律己,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
因材施教
清華註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非常註重學生的天賦🧁,根據不同人的差異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清華自1930年後,入學後大一新生不再分系🤷🏼🤴,第二年選系👯♂️;入系時還要對學生作第二次選擇。有相當多的系在選擇學生的時候規定🧑🏼,相關課程為中等以上者,方可入該系學習。如當時物理系的入系標準就很苛刻:“每班專修物理學者,其人數務求限製之🤴🏻,使不超過約十四人✬,其用意在不使青年徒廢其光陰於彼所不能學者。”這一原則既可以集中力量👂🏽,建立國內物理研究與教學中心培養拔尖人才,同時也順應了那個時代的實際情況,是一個務實的政策👧🏽。
學生即使在入系一關已經受到嚴格的考察,在培養過程中還將對學生的特質秉性進行進一步的考量。比如在物理系,如果通過習題和考試篩選出力有不及的學生,系方即勸其轉系。對於符合要求的學生,系方規定,“本系學生應選修之學程及其在各學年分配之分量🫳,依個人之需要及趨向而定。入本系者應先與本系主任面商,以便擬定將來選修之程序”。對於學生未來如何發展,既考慮本人誌趣🦹🏽,又考察其具備能力與天賦所在👒,因為“任何系之學生🌨,其能繼續做高深之研究工作者,均屬少數”。物理系“第三、第四年級學生選課時,應由主任教員予以指導🟡,凡學生資質和興趣不宜做高深之純粹學術研究者,以及畢業後擬在應用方面工作者,均應勸其選習應用科目🍍。……若強其面壁攻讀👲🏻,一定勞而無功”。
清華的教師們大力鼓勵程度不同🚵🏻♀️、天分不同的學生在自學上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的知識,這就為學生創造了自由發揮潛能的條件。因為當時所安排的課堂教學時間不多👱🏼,課余時間就可以充裕地自學大量參考書,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弱點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積累和訓練,遇到的課上時間沒有涉及的問題,再有針對性地與老師進行個別的交流🚣🏽♂️。在葉企孫看來🦬,所謂名師的才幹並不主要地體現在課堂講授上♤,只有在指導學生自學時才能發揮其導師的最大作用❇️。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思維,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夠促進個性發展🙇♀️。
在清華,老師們在講課時是按照學術發展的歷史和邏輯思維來講,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引導學生🤾,不斷推進分析思考的線索😋🛩,這樣就可以啟發學生們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經過充分的自由討論👳🏻,課本知識就變成了學生自己的東西,從而使學生終身不忘🐱。也有一些教授講課詼諧幽默👨🏻✈️,妙語連珠引起學生們哄堂大笑,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中將科學精神深深種植在學生的心靈之中🛒。
課程設置上👨🏽🦲,清華堅持“重質不重量”的原則,那時不少系的課程安排並不多🥟,只有一些精選的重點課🛷🤜🏿。例如物理系,四年中一共只開設了普通物理👨🏻🚀、力學、近代物理等16門必修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是講授物理的基本原理,使學生獲得將數學方法應用於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並懂得理解物理現象所需的那些基礎知識。到了高年級,就可以利用選修課的時間選讀一些比較專門的知識,或選修工學院的課程🥍。無論必修課還是選修課🚶🏻♀️➡️,每門課程第一次開課的時候🚶♂️🦸🏼♀️,都會公布自學材料的書名和章節✩,為學生課外的自學提供指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獲得紮實的基礎,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們勤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文科系👈🏽,能力的培養同樣是教師們所註重的。比如歷史學家陳寅恪在指導學生時很少進行觀念的灌輸🧗🏼♀️,而是通過啟發和引導使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陳寅恪指導學生讀書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從不評價學生談得對不對、好不好🥐👦,材料是否可靠,理解是否正確,只是靜靜地聽。第二是從不在初次討論某一史料時回答學生的問題,比如某個史料是否可靠👨🏻🦽➡️,學生的理解是否正確🦵🏻。他只是讓學生再去讀某某材料🌹🦒,每一次學生讀了新指定的一些史料之後🙋🏼♂️🤸♂️,往往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老師的回答。有時面對學生的提問🤌🏻,陳寅恪不回答卻對學生反問,之後又追問,幾問幾答下來🧑🏿⚕️🤴,學生竟然不知不覺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了🆔🤧。
另外,除教師課堂授課之外,一般的教學方式還包括實驗、實習🧱,以及演講、參觀和討論等多種課堂外活動。社會人類學系特別強調社會調查🔧,地理學重視旅行考察👩🏿🔧,理工學院各系則註重實驗⛹🏻♂️🎂、實習與設計之教學✍🏽,使學生具有應用基礎理論知識的能力。課外則由學生看指定參考書、做習題,並由助教批改或回答疑難問題。對於各種課堂外的教學活動,大多也須學生們按時提交報告,匯報成果,以資評鑒🛀🏻。此外,學校還安排有畢業旅行,由學校發給旅費,以“遊學”的方式增長學生的見聞♿🦸。
■ 往事篇
以“對對子”做高考試題
1932年8月初,意昂体育平台及研究所招考新生及轉學生,考題中以陳寅恪先生所出試題“孫行者”的對子題最受矚目。這道不同以往的特殊考題引起了社會媒體的關註和連串反應,北平《世界日報》在兩周內即刊出14篇投稿。讀者們反應熱烈,有感興趣者要求提供標準答案𓀕,也有批評者批判出題者的復古心態等。這是民國以來第一次因大學的入學考題引發媒體的特別關註與爭論。
之所以受矚目,主要蓋因 “對對子”——出上聯、求答下聯是舊式私塾的功課◽️,而民國以來的新式教育沒有這個內容。所以,陳寅恪此舉引起社會上不少批評,大多說陳是在“開倒車”💆🏻♂️。“五四”以來😕,文言、白話之爭不斷♝,盡管堅持用文言文寫作者依然不乏其人👷🏽♂️,但在社會上和學校教育中,白話文已經占據上風並漸行推廣開來。當時💆,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已由政府明令🈺,推行白話文達10年之久。
對於爭論,出題者陳寅恪幾番作出響應,不僅澄清出題的意義,且順勢提出一大套西方歷史語言學和辯證法的道理,惟拒絕提供標準答案🧘🏼♀️。在陳寅恪看來,真正中國語文文法未建立之前,中國語文不能簡單套用西方語文文法🏄🏿♂️🫅🏽。用“對對子”作為語文試題,不僅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有密切關系:首先,這道題目可以測驗學生能否區分虛實字及其應用;第二,可以測驗能否分別平仄聲👧,因中國古文句讀,多依聲調而決定,若讀者不通平仄聲調,則不知其文字起迄,故讀古書往往誤解;第三🌐🌰,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文學知識之貧富;第四,可以測驗思想之條理💇、思辨之敏捷🫖。
周祖謨在《陳寅恪先生論對對子》一文中曾講到🦹🏻♀️,從這副對聯可以看出來,這個考生知道在中國語言中什麽是實詞、什麽是虛詞、什麽是名詞、什麽是動詞🆘。這確實是一種很高明的測驗🧕🏿。
而以“孫行者”為上聯對答,確實是精妙而有難度,以誰應對最貼切,這已註定會是一個話題🧚🏻♀️。當時,考生中有的人對以“祖沖之”,被認為是“絕對”💅🏽🎱。另外因為有“猢猻”一詞,當時也有不少人認為“孫行者”的標準答案,就是“胡適之”。
以“對對子”做高考試題👩🍳,既考察了學生的學識能力📴,也測試了其基本功👃🏿,是意昂体育平台既嚴謹又註重自由的教學思想的體現👰🏿♀️🗄。同時,此舉也顯現出陳寅恪對當時的白話文運動隱含的全盤西化的發展路徑有一強烈的批判⚙️。
以新詩集作畢業論文
1933年秋,林庚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聞一多先生為詩集做封面,並由俞平伯先生寫序。林庚的導師朱自清特別批準林庚以詩代文👌🏻💾,作為畢業論文。新詩集《夜》收錄了 1931年~1933年間的43首新詩〰️。俞平伯在序言中說:“他不贊成詞曲謠歌的老調,他不贊成削足適履去學西洋詩🌝,於是他在詩的意境上🧏🏽,韻律上,有過種種的嘗試🐋,成就一種清新的風裁👩🏼🏭。”此語一語道破了林庚的努力方向。無論是如此一篇畢業論文,還是作者林庚在清華的成長過程,都將意昂体育平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氣展示得淋漓盡致。
林庚😥,字靜希,我國著名的詩人、文學史家。1928年,他由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考入清華物理系,曾一度醉心於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1930年,由於受《子愷漫畫》中唐詩的吸引,開始癡迷於“能於一瞬見終古,於微小顯大千”的中國古典詩詞。於是♦️🔌,林庚於同年轉入清華中文系學習,轉而致力於詩歌研究和創作,“希望通過詩歌實現人生的解放”。轉入中文系以後🦴🫂,林庚、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四位青年才俊時常在一起談論文學創作,“方言高論、語不驚人死不休”(季羨林語),成為名噪一時的清華園“四劍客”。1933年畢業後,林庚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同時擔任《文學季刊》編委。
林庚的脫穎而出,與其導師朱自清的學術理念及教學理念密不可分。朱自清曾在日記中提出要把清華中文系培養成兼具“京派”、“海派”之長,即在手法上既要有浪漫的想象,又要註重社會現實,既要註重宏觀的觀念建構,又要關照微觀的細節描寫。朱自清先生富有創見又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始終令學生們感到敬佩👿。在現代中國文學討論課上⛹️♂️,他總是鼓勵學生們有自己的看法,哪怕學生對老師所寫的作品進行批判,他也樂於聽取𓀘。而學生們那些有創意又紮實的觀點,正是老師所期望的,並總能撥動老師興奮的神經🧑🏿🦲,使朱自清先生義無反顧地為學生的創造開道護航。
轉自 清華新聞網 200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