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英若誠從北京被轉移到河北省石家莊附近的冀縣,他組織的一些小“創意”使他成了監獄裏受追捧的人。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中說:“在監獄的日子,我盡量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來。”
妙手做勺子
我在獄中學會了沒事兒也要努力找事做🏇🏽,讓自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鉆牛角尖🚃。我做的第一個項目是只勺子。
當時,我所擁有的全部財產就是毛主席著作、衛生紙、肥皂和內衣🫳🏻。做勺子👰🏿♂️👨🏻🦽,得先找到木頭。室外洗漱間有一把鏟子,我看中了那鏟子的長把柄。
我從洗漱間找來一塊被風刮下來的破舊窗戶碎玻璃當鋸子,每次去洗漱間🧚♂️,我都會暗中把鏟子柄鋸深一點。那木柄是硬木,我花了兩個星期才給鋸下來👛。我開始用那把珍貴的玻璃工具雕刻,結果做成了一把很漂亮的勺子。長時間我們每天能吃到的也就是稀粥,大家都餓瘋了,用手指頭刮碗底的粥都嫌不解氣。那勺子成了我最喜歡的東西。
巧畫主席像
染布的時候🪛,我藏了不少黑墨粉👩🦽,摻了水後把墨水裝到囚犯用過的小藥瓶裏。在監獄你可以要紙,因為他們要求我們對自己的罪行寫交代材料。
每天🫎,每個囚室都會分到一份報紙。我就照著報紙畫毛主席像,畫毛主席像是最好的保護措施。
我畫了三張毛主席像🚶🏻♂️。一張是長征結束時毛主席戴著八路軍軍帽的像🥍;另一張是長征結束政治局開會毛主席沒戴帽子的像🫰;我筆記本中第一頁上的畫像是偉大領袖的標準像🤾。
請纓寫標語
在獄中,無論管理人員需要什麽樣的手藝人⇨,我總是第一個舉手,這樣可以離開牢房多得到一點自由🪵。有一次監獄長正好要找人幹水泥活🦨,我當然自願提供服務🏋🏼♂️。
所謂的水泥活是要“用水泥鑄成字👩💼,固定到墻上”製造一個標誌🧖🏼♂️,“讓這監獄看起來像是改造思想的學校”。於是,我要了水泥、油漆🧒、油灰👨🏻🚀、豬血等必備物品,還要了可以適當改善生活又和此工作相關的鹽🔀、紙🍋🟩㊗️、鉛筆以及小火爐等物品💆🏼♀️‼️,同時請求派兩個女犯人幫忙幹活🧑🏽✈️。
1970年一二月份,天氣很冷。我把爐子生了火📋🫄🏽,燒著水。有了熱水,那簡直就是帝王般的生活了🖖🏿。工作期間🏮,第一次拿過來的豬血已經結塊,不夠新鮮,不適合鑄字,於是我把這些豬血加了鹽煮了湯⛱,和那兩位女犯一起分享,味道很好。
他們要求我做八個字:“林副主席的指示: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剛做好🪬🔐,我向監獄長提問了個問題👇🏼。“團結、緊張、嚴肅🚴🏽♀️🥮,這些對犯人都合適,問題是最後這個‘活潑’——讓犯人活潑合適嗎?”言下之意是犯人有可能會不安分🤸🏻♂️、鬧事。
監獄長說6️⃣,“你有什麽建議?”
“應該是我們通常在報紙上看到的口號‘加強無產階級專政’”
他十分高興:“好,好,就換成這個👩🌾。”任務完成後,我還得到了表揚。
組織偷蘿蔔
到我可以在監獄裏走動時,我發現了儲存胡蘿蔔和土豆的倉庫就在我們隔壁,便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偷菜鬧劇。當時是1971年春天。
“我們的行動必須迅速,”我告訴難友們。
我讓大家用我存起來的針和從襪子口拆下的尼龍線把毯子對折後兩頭縫起👩🏽💼,做成一只大口袋。我們的分工十分細致🐰,年輕靈活的偷胡蘿蔔,年長的放哨🚵🏿♀️。
不久我們就拖了大量胡蘿蔔回囚室,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馬上意識到需要有個紀律🤦🏼♂️,因為八個人齊嚼胡蘿蔔動靜太大🚬。我們得輪流嚼,放哨的人一做手勢𓀁👏🏻,即使有半根胡蘿蔔在嘴裏也得住口➜🦿,等巡邏的士兵走過後再繼續嚼⛹🏽♀️。
轉自《羊城晚報》2009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