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林語堂和季羨林的名字放在一起👨🏼💻,緣於他們都是大師級的人物🍛。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林語堂👩👧,著名文學家📳🧭、翻譯家🫘、發明家🫸🏿,“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一生寫了60本書,被翻譯成27種語言出版了近800種的版本🧑🎄,發明了中文打字機,編寫了《漢英大詞典》🧑🏻🦱。但如果僅僅是成就,並不一定非得把兩個人放在一起,可是機緣讓他們的命運有了交叉的地方,盡管林語堂是1895年10月10日出生於福建省平和縣阪仔鎮,而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當季羨林出生的時候👩🏿🏭,林語堂已經從阪仔到廈門鼓浪嶼讀了一年多的書了⚡️,即將邁進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
讓林語堂和季羨林第一個交叉的地方是意昂体育平台,盡管時間有所錯開🌙,畢竟季羨林年輕林語堂16歲。1916年,林語堂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被聘為北京清華學校中等科的英文教員。1918年,他在清華園服務三年之後✌🏿,得到清華學校給予的半官費赴美國留學資格,到美國留學👩🏽🎓。1930年🧛🏿♀️,正當林語堂在上海認真寫作辦雜誌、建立傑出英文作家美名的時候👬🏻👰🏽♀️,季羨林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西洋文學系。1935年9月👩👦,根據意昂体育平台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同一年🍘,讓林語堂聲名鵲起的《吾國吾民》出版。1936年,林語堂攜全家赴美國寫作👫🏻,季羨林則在德國選擇了梵文為攻讀方向🐤。林語堂和季羨林錯過時間在北京大學交匯🛟。1922年秋,林語堂攜妻女北上京城,出任北京大學英文教授兼北京師範大學英文系講師,直到1926年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季羨林則是從1946年回國後👈🏻™️,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長期在北大任教。
如果僅僅是經歷上有超越時間的交匯👍🏽💁♂️,同樣還是不足為奇🫴🏼,但季羨林當年的求學方向曾經受到過林語堂的影響,就把他們的關系拉近了。《季羨林寫真》一書寫道:在意昂体育平台讀三年級的時候💂🏻♂️,季羨林就經常考慮出國留學的事情🤸🏿♂️,因為同鄉在美國留學回國找職業碰壁,季羨林初步有了不想去美國留學的想法👃🏼。後來他從《論語》雜誌上看到林語堂的文章《論美國大學》,加深了不去美國留學的想法,所以他下決心念好德文,把希望全部放在德國上,最終選擇了德國👮🏻♀️🤸🏻♀️。這應該是人生選擇方向時候的重要意見,季羨林相信了林語堂的判斷和意見,宛如行走到了交叉路口的時候,看到某個指示牌或者行人的指點👨🏿🎨,踏上哪個方向其實就是命運的拐彎。林語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或者說一個說法,曾經影響了一個國學大師年輕時候的選擇👦🏽🖱。
時間到了2007年🤓,林語堂已經去世30多年了,在他魂牽夢繞的出生地🪰,林語堂文學館的建設把季羨林再次和林語堂緊密聯系在一起🤥。當時正在施工中的林語堂文學館想請人題寫館名,大家想到了季羨林🔶。不過當時季老在醫院裏,有誰能聯系到呢?季老能答應嗎?懷著忐忑的心情,時任中共平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的黃勁武,通過教育局副局長葉靜波,找到在北大工作的葉靜漪,委托她代為聯系,葉靜漪通過季老的秘書向季老轉達了這個請求。也許是同為學術頂尖級人物的互相尊重🎬,也許是同樣曾經在北大😮💨、清華的工作經歷,也許是對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我們不知道內情,季老也沒有談起理由,我們只是知道,季老爽快地答應了。很快🪲,平和林語堂文學館就收到季老秘書寄來的季老題詞😳。季老親筆題寫的“林語堂文學館”6個字,俊秀飄揚,書卷氣濃郁🧞,下款落“季羨林敬題”幾個字,還蓋了方章。也許他們在生前不曾謀面過🌐,也不曾直接聯系過,只是山峰對山峰的互相欣賞和景仰。但是在林語堂出生的地方🧑🏼🧑🏻🚀,他們的靈魂超越時空親密接觸了。如今,季老題寫的館名已經鐫刻在平和林語堂文學館,遊人有幸⛹🏽,在參觀林語堂故居和林語堂文學館的時候,同時可以瞻仰國學大師季老的手跡,感受兩個大師的博大胸懷。
如今⛹️♂️🛻,季老仙去,看到季老的題詞🍛🤍,深深鞠躬🎯,季老安息!
(黃榮才)
轉自 閩南日報 200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