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棠*(1949機械)
這臺萬噸水壓機是我們自己造的
1962年春天,從上海市區到閔行的公路上熱鬧非凡。一輛輛小汽車開來了,一輛輛大轎車開來了,裏面坐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技術人員、解放軍、幹部和學生,還有來自世界五大洲將近一百個國家的幾千位外國朋友。他們都是到上海重型機器廠來參觀的,因為他們聽說一位鋼鐵巨人萬噸水壓機已經在這兒誕生了。

叫它“萬噸水壓機”,只是一個簡稱,準確的說法是“萬噸級水壓機”,或者更準確地叫它“一萬二千噸水壓機”,因為它的最大壓力可以達到一萬二千噸。
在寬敞明亮的廠房裏,這位鋼鐵巨人穿著一身淺灰色的春裝,正在歡迎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它身材魁偉,體格勻稱。廠房有四十米高,它站在中央,叫人看著真像是頂天立地。
有的外國朋友問我們:“這麽大的一臺機器,你們是從哪個國家進口的?”
我們可以自豪地用下面這首詩來回答:
鋼鐵巨人力萬噸,
友朋爭誇敵人驚。
借問此機誰家造?
中華自力慶更生。
是的,這臺萬噸水壓機是我們中國自己製造的。主力部隊是上海江南造船廠,參加大會戰的有上海重型機器廠等幾十個工廠,1958年上馬,經過四年艱苦奮戰,就把這臺一萬二千噸水壓機製造成功了。你說,這是不是個人間奇跡?
斯諾先生提出的問題
1965年,美國作家斯諾先生來我國訪問。斯諾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早在1936年,他就訪問過陜北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同誌會見了他。三十年過去了,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斯諾先生再一次來到中國,他要看看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和蔣介石的中國人民,今天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因此,這臺一萬二千噸水壓機成了斯諾先生參觀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十多歲的斯諾先生一身中國打扮:藍布衣褲,白襪黑鞋,顯得挺有精神。他手裏拿著一本精製的活頁筆記本,身上背著一架小型電影攝影機。他和我們握了握手,坦率地說:“讓我先看看,然後再聽你們的介紹。”
一進車間,看到了巨大的一萬二千噸水壓機,他點點頭笑了笑,趕快把它照下相來。然後他提出了一個我們在接待外賓中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你們費這麽大勁兒造這樣一臺大機器,到底劃得來劃不來?”
看來,斯諾先生的確很關心中國的建設事業,他很想弄清楚,中國人民為什麽要花這樣大的力量,來造這樣大的一臺水壓機。這個問題,到底怎樣回答才好呢?
還是讓鋼鐵巨人自己來回答吧,它的行動最有說服力。
“黃瓜”變“西紅柿”
加熱爐的爐門提起來了。臺車從熾熱的爐膛裏慢慢地開出來。一個大鋼錠橫躺在臺車的耐火磚臺面上,渾身紅裏透黃,看來已經加熱到一千二百攝氏度的高溫,燒得透透的,正是鍛壓的好火候。
巨大的行車——重型橋式起重機,沿著高高的行車軌道開過來,把兩根粗壯的吊鏈繞在大鋼錠上,輕而易舉地把它吊起來了。眨眼間,大鋼錠不知怎麽一翻,就豎了起來,立在一個又厚又大的圓盤上。大行車又把圓盤和鋼錠一同吊起來,直奔站立在車間中央的一萬二千噸水壓機。熾熱的氣流撲面而來,逼得人們不由得向後退了幾步。
說時遲,那時快。這位鋼鐵巨人已經作好準備,它的活動橫梁提得高高的,好像張開了一張六米多高、五米多寬的大嘴。大鋼錠被慢慢地送進這張大嘴裏,正好撐在上顎和下顎之間。
人們都在擔心,這樣粗這樣大的鋼錠,年輕的鋼鐵巨人能咬得動嗎?指示燈上一排光亮的數字在閃爍,好像巨人在自信地眨著眼睛微笑。指示燈告訴人們,壓力在不斷加大,從四千噸變成八千噸,從八千噸又變成一萬二千噸。巨人用力咬住大鋼錠,憋足了勁。只見活動橫梁慢慢地向下壓,那根像黃瓜似的、長長的大鋼錠變粗了,不到一分鐘,就被壓成了扁扁的,像一個大西紅柿。
斯諾先生看得入了神,竟忘了攝影,等他想把這個精彩場面拍攝下來的時候,可惜遲了,“黃瓜”已經變成了“西紅柿”。他聳了聳肩,攤了攤手,頗有惋惜之意。我們指著這個大“西紅柿”對他說:“先生,您看,這道工序不到一分鐘就完成了。這個大鍛件是做燃氣輪機大軸的。假使我們沒有萬噸水壓機,這個燃氣輪機的大軸和許許多多大鍛件就得依靠進口。你看到底劃得來劃不來呢?”
斯諾先生連連點頭說:“我理解了!我理解了!”
重型機器製造工人的心願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勞動人民當了國家的主人,要把落後的舊中國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生產力,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機器,要小的也要大的,要輕的也要重的,要采礦設備也要冶煉設備,要軋鋼機也要發電機,要機床也要水壓機,要輪船也要飛機。這些機器設備從哪裏來呢?
我們要自力更生,要自己造機器,造大機器。可是要造機器,有一樣東西是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鍛件。造大軋鋼機,造大發電機,造大輪船和石油化工設備,都必須有大型鍛件。而要鍛壓大型鍛件,就必須有大水壓機。舊中國連一千噸水壓機都沒有。解放後,由於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具體條件的限製,我們仍舊沒有大水壓機,更沒有裝備這種大水壓機的重型機器製造廠。
那時,我們要造大機器,大型鍛件還得從國外進口。可是從國外進口大鍛件不容易,外國人知道奇貨可居,就處處卡我們。
聽說有一次和外國人談判購買大發電機鍛件,他們不願意給,還諷刺我們說,他們是生產機器的,不是生產毛坯的。意思就是說,你們要買,就買成套發電機好了。至於鍛件,就是所謂“毛坯”,他們是不賣的。
中國人民有誌氣,有能力,一定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態。我們一定要自己造出大水壓機來,改變大型鍛件依靠進口的局面。這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心願,特別是重型機器製造工人的心願。
現在,中國人民終於造出了自己的一萬二千噸水壓機。這臺水壓機也許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但是畢竟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可以用它來鍛打各種各樣的大型鍛件,製造各種各樣的大機器。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維護我國獨立自主的政治問題。
這些話雖然沒有來得及向斯諾先生講,但是從他那個高興勁兒可以看出,他的理解和我們是相同的。
這時候,大行車已經把這個近百噸的大“西紅柿”又翻了個身,還給它安上一個長長的套筒。兩根吊鏈絞住套筒的長柄頻繁地來回轉動,活動橫梁同時不斷地上下活動。“西紅柿”每轉一個身,活動橫梁就往下壓一下。不一會兒,這個大“西紅柿”又壓成了一條大“黃瓜”。
萬噸級水壓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重型設備
世界上第一臺萬噸級自由鍛造水壓機是1893年製成的。這臺老式水壓機還是用蒸汽機做動力的。隨著工業技術飛躍發展,水壓機的結構也大大改進了。但是最高壓力噸位一直停留在萬噸級這個水平上。這不但因為製造更大噸位的自由鍛造水壓機在工藝上有困難,同時,照目前的情況看,也沒有再大的必要。現在,萬噸級水壓機仍是世界上比較少有的特重型設備。
大水壓機是重型機器廠的關鍵設備。一個重型機器廠的規模和能力,通常就拿水壓機的噸位來做標誌。一個萬噸級重型機器廠,除了裝備一臺萬噸級水壓機外,一般還要配備幾臺中型和小型的水壓機,以及相應的鑄鋼、熱處理、粗加工和精加工的設備。這樣的工廠,一年可以製造幾萬噸各種各樣的重型設備,還可以為別的工廠提供幾萬噸大型鍛件。一個國家是否擁有萬噸級重型機器廠,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這個國家的重型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水平。因此,世界上工業發達國家都爭先裝置萬噸級水壓機。
目前全世界到底有多少臺萬噸水壓機呢?這個問題沒有確切調查過。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上一共大約有十五臺。我們這一臺一萬二千噸水壓機,按誕生的次序來排列,大概是世界上第二十臺。
兩大特點
一萬二千噸水壓機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重和大。它的四根大立柱,每根大約有十八米長,直徑一米粗,八十噸重。每根立柱都有幾個大螺絲帽,一個就有五六噸重,要一輛大型載重汽車才運得走。它的三根大橫梁,每根都有幾百噸重,好像三座小山。特別是下橫梁,按照一般的設計製造,長十米多,寬八米,高三米多,重量大約在五百噸以上,是水壓機中最重最大的一個部件。
第二個特點是精密。它用的高壓水有三百五十大氣壓,要用十二臺高壓水泵、十六個蓄勢器和一二百個高低壓閥門進行聯動控製,有關的構件都要具有高度的精密性、密封性、準確性和靈活性。這些構件假使加工得不精密,機器就裝配不起來;就算勉強裝配起來了,整個機組也無法正常運轉,甚至會發生重大的事故。
大家都知道,“大”和“精”是有矛盾的:又粗又笨的大機器還比較好造;既重且大、又要求精密的機器,製造起來就很困難了。
因為這兩大特點,過去有人把萬噸水壓機的製造看得非常神秘,碰也不敢去碰它,把它看做是一個禁區。但是,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卻有勇氣,有魄力,敢於闖一闖這一禁區,在需要和可能的時候,還是把自力更生製造萬噸水壓機的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節選自林宗棠著《歷史曾經證明》)
* 林宗棠,194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是研製萬噸水壓機的副總設計師,曾任國家經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
林宗棠學長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