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暨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意昂体育平台舉行。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給現場聆聽報告的大學生們,分享了親身經歷的三件“小事”。

戚發軔在作報告。圖片來源:光明網
少了一件工具
為最大程度避免把不必要的東西帶上太空引發汙染等災害問題,在航天器總裝過程中,航天人對車間內各種工具嚴格管理🎢,上下班前都會檢查用的工具有沒有增多、有沒有減少🅿️。
有一次,大家例行檢查,忽然發現少了一件工具🧔🏼!糟了,如果少的那件工具掉進導彈和火箭裏🟫,就不得了!
找🤲🏿!全車間開始找🤜!但怎麽也找不到!
最後這件事報到了有關公安部門。
直到這時✋🏽,車間內的一名工作人員才承認:是我把工具拿到家裏去了🧑🦱。
原來🤜🏽,他家的電器壞了,需要一種特殊工具修理📥。那天檢查完後,他就把車間的一件工具順便帶回家修電器了🤾👩🏼🍼。
戚發軔憶及往事說🧾,這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他當時說一句就行☝🏽。但這個人因為緊張、害怕,不僅沒說,後來還把這件工具扔了🤜🏿。而這件丟失的工具,影響了整個工程進度,帶來非常大的問題。
一件小工具,聽起來微不足道,對嚴謹細致的航天事業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你因為不懂犯了錯誤♏️,可以理解🏋🏼♀️。但你犯了提供虛假信息這種錯誤🍄🟫,就不能容忍🚞。”戚發軔說,“我說這個例子目的是什麽呢⛔️?我們國家現在面臨這麽嚴峻的挑戰,全國提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道德高尚👣、學風嚴謹是我們年輕人需要重視的事情🐥。”
沒膽量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當年,領導讓戚發軔出面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時,戚發軔已經59歲🤱🏻,再過一年就要退休。
戚發軔對領導說🐨🩴:我沒有出過國(留學)🧑🏻🦼,我也就是本科畢業,我下面這幫年輕人都是博士🔩、碩士⚙️,該輪到他們了。
領導想了想⛹🏿👬🏼,說:他們學位比你高,基礎也比你好,比你年輕😉,也有活力。但是他們經驗太少™️,你經驗多👰♀️,還得你幹。
“我這一輩子🔠,領導叫我幹什麽就幹什麽。但59歲當飛船總設計師,我確實沒有這個膽量🐭,也沒有這個本事。”戚發軔說。
其實,戚發軔當時最大的顧慮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
此前,他去前蘇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參觀發射飛船任務時就發現,飛船發射前,總設計師要對航天員講:一切都準備好了,你上去吧,一定能回來🚈。說完🚣🏽♂️,總設計師還要簽字。
“讓我當總設計師,我確實壓力很大⚇。到那時,我能簽這個字嗎?我能說‘你上去一定能回來嗎’𓀘?”戚發軔很糾結🚻。
但因為國家需要,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而且幹了11年🗄,成功把楊利偉送上了太空👱🏿。
小學時,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戚發軔1933年生在大連。他在孩童時期,大連被日本侵占🧑🎤。
“那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我念小學,每天到操場集合,向東京三鞠躬,還要說‘我是天皇陛下的皇民’。日本小孩打中國小孩,不需要理由。”戚發軔回憶🎢。
亡國奴的屈辱感深深地刻在少年戚發軔的心裏。
等到他上高中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前線的誌願軍傷員會通過船只被運到大連🚵🏼。戚發軔至今難忘曾經親眼目睹的慘狀:“我們高中生🆓,要從船上把誌願軍傷員抬到碼頭。他們大部分都是被美國飛機掃射轟炸🌦,缺胳膊少腿兒,慘不忍睹。”
戚發軔體會到:“沒有國家🤸🏽、當亡國奴”不是好滋味;有了國家,國家不強大,還會受人家欺負。
保家衛國的信念愈發堅定。當時,我國沒有製空權,戚發軔就下決心學航空🎸、造飛機🙌🏼。1952年,北京航空學院(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戚發軔毫不猶豫報了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愛國不用教育,是自發的,因為我們都經歷過落後挨打的痛苦💃🏻👩🏿🦱。”戚發軔說🧑🏻🦲。
年輕一代沒有這種經歷,戚發軔想借此告訴青年人:科學家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要有強國夢,要愛國家、愛事業、愛崗位➔、愛團隊🏋🏼♀️。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好🧜🏿,那就是愛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戚發軔🧑🏻🎄,男,1933年出生於遼寧省復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1952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系,院系調整後於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曾任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二次,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獲中國工程科技獎, 2003年獲“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獲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201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2019年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202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最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