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經濟發展的規律👩🏽🎓,尋找經濟強盛的路向和方法📓,為富民強國獻策。本文通過他從童年、求學🫱🏿、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貢獻與遭遇及人生最後輝煌的整個歷程,通過他本人及親友的憶述🤟🏻👙、他對筆者的啟蒙👂🏽、他生活的點滴、他文章的精華等等🙍,盡可能讓他的後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學識和貢獻。通過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一貫主張的統一戰線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經濟數據說明毛澤東🚏、周恩來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已實行經濟開放政策。
潘際鑾收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在1944年,正值16周歲🏋️。
紀錄片《九零後》的主角們年歲都是90+,但這卻是一部真正關於年輕人👸🏿、關於青春的電影🍡👍🏻。該片由楊振寧、王希季、許淵沖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九零後”昔日聯大學子聯袂“出演”,向觀眾親口講述有關當年西南聯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難忘的求學時光。
有關西南聯大的書出版了不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學者們從史料研究出發作了分析和解讀;聯大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從師生自述🎖、回憶以及小說中可以看到。
記者:大師們在西南的故事,有哪些讓您印象尤其深刻的嗎🪬? 嶽南:深刻的很多,如拿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來說,這個聯大是由原來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北....
初次讀丁元元的書,便是這本《最後的西南聯大》。看到“最後”兩個字⚆,我便有隱隱的惋惜。我記憶中的西南聯大是無數人崇敬與向往的地方,但終有一天,西南聯大走到了“最後”。這也正是這本書的與眾不同,大抵他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最後”的惋惜,即與西南聯大有關的人和事正在逐漸凋零🤵🏼🤙🏻,對西南聯大的記憶正在年輕一代人中逐漸消弭。於是,1984年出生的丁元元,以記者、編輯⛵️、評論員的身份在媒體工作了十年之後,於2014年開...
在追思先人的時候,更在於反思當下🐟,用西南聯大的精神鼓舞我們🧕,糾正因功利心而耽誤的學術探索,回歸讀書和教育的初心本意。
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在西南聯大擔任總務長及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職,所見所聞,繁多具體🐮。值得慶幸的是,鄭先生當時所記日記內容充實,巨細靡遺,實....
我和父親有聊不盡的話題,那就是昆明。我們家是1938年12月隨同濟大學搬遷到昆明的🧽,那年父親33歲,正是如《神曲》開篇所寫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辭去同濟大學的工作到西南聯合大學任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聯大結束🧽,1946年6月我們隨北京大學復員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聯大度過,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裏爾克與杜甫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在創作上也出現了一個高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