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九零後》的主角們年歲都是90+🧙🏿♂️,但這卻是一部真正關於年輕人、關於青春的電影🧗🏼♀️🧙🏽♂️。
該片由楊振寧、王希季🤙🏽、許淵沖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九零後”昔日聯大學子聯袂“出演”🧑🏽🎓,向觀眾親口講述有關當年西南聯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難忘的求學時光。

《九零後》劇照
那個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的年代🧜♂️,群星閃耀的氣象漸成,而身處其中的人尚且渾然不知。一個個如今已是暮年卻仍然眼神光彩熠熠的“中國驕傲”講述他們一生中激昂而迷茫的求學時光,令人激蕩而神往🧙🏻。影片把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校訓🤚🏻,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通過電影屏幕呈現給當下觀眾。

導演徐蓓攜《九零後》在上海圖書館與讀者分享幕後故事。
《九零後》將於5月29日在全國影院上映。5月10日,該片出品方大象點映在上海影城發起一場首映禮。再前一晚🤓,導演徐蓓在上海圖書館和讀者們分享了關於西南聯大的歷史往事🎿,和自己身為這段歷史研究者的所思所悟。
為什麽這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
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在抗戰時期聯合成立的臨時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這三所大學躲避戰亂💆🏿♀️、輾轉到雲南昆明,延續文脈⛹️♀️。
這所大學存續8年,卻影響中國長達80年。先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
而這座 “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如何拔地而起,導演徐蓓試圖用紀錄片的方式去“回答或部分回答”這一問題。

導演徐蓓
2016年🌐,徐蓓接到新聞電影廠的一個電話,聽到對方請她拍攝關於西南聯大選題的紀錄片,“有一種被電流擊中的感覺”,但她沒敢立刻應承下來,“因為選題一方面是那麽的好👩🦼,但是另一方面又覺得太沉重了。”
那麽多的大師那麽厚重的一段歷史,如何去呈現?徐蓓梳理出對這個選題的認知框架,才鄭重接下這個沉甸甸的任務♠️。
徐蓓是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紀錄片導演🐈⬛🚣🏼。2018年她完成了紀錄片《西南聯大》,一共5集,每集52分鐘👩🦱,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講述了西南聯大 “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歷史故事,展現和解讀這所大學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豆瓣評分高達9.4🤛。

《西南聯大》的豆瓣評分🧑🏼。
在拍攝紀錄片的采訪過程中,徐蓓發現,不管被采訪者的年齡多大,都能對自己的老師校園同學記憶猶新,“這一定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學🫳。”而作為一個紀錄片的創作者,徐蓓在這個過程裏❤️,試圖去回答“為什麽”👨🏿🎨。
“當時的中國大學起點非常的高,大學這個製度在我們之前的教育體系裏面是沒有的🧖🏻♂️,面對當時完全的一張白紙的情況,怎麽辦大學呢🐊?很好辦,我們照著學就行了。所以當時中國開辦的大學從一開始它就是國際化的,它的起點非常高。”
徐蓓列舉了當時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三位校長的“強強聯合”🪁,“一方面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的精神在他們身上深深地紮下了根基,同時他們在青壯年的時期,他們在西方學習了很先進的教育體系科研方法🚡,所以這批人回到中國來做教育是那一代大學生的福氣。”

《九零後》劇照
而同時🙆🏻♂️👵🏻,當時的學生的水平也是極高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可以說雲集了當時中國最好的學生🎑。“當時百分之九十幾的都是文盲🗞,所以能夠考上大學的📹,應該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博士的水平,可能還要高一些🈸,當時的人又特別的早熟🙇🏽♂️。你把三個學校的學生放在一起,出人才的幾率客觀上要大得多。”

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時,徐蓓希望在片中強調的是,西南聯大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不要小看了一個歷史的背景,對於一代的人才產生的作用👷♂️。在《九零後》的紀錄電影裏我非常強調突如其來的戰爭🫄🏽,對當時的學生和老師他們生活的一個徹底的改變🧯。我覺得那種國破家亡的危急的時刻🧓🏿,戰爭給予了他們一個極大的壓力🐥。”

《九零後》劇照
西南聯大選址昆明也是這所大學能夠獲得得天獨厚優勢的原因之一🧑🦯➡️。“從北平到昆明🧓🏿,迢迢長路🧑🏿🏭🏊🏼♂️,是非常遙遠的過程🧑🏽🏭。可是昆明跟滇越鐵路接軌,多多少少的還是可以跟國際有相對通暢的聯系👩🏿🚀。同時,雲南由於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處於一種相對自由的‘獨立王國’的狀態,而學術是需要這份空間的𓀈🥌。”
活生生的年輕人🤷🏼♂️,每一個都閃閃發光
作為一個人類學者,雖然10年來一直在做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選題,但作為一個和平年代長大的人,徐蓓自認並不能真正理解戰爭對那一代人意味著什麽,“直到去年的新冠疫情期間,我突然明白那一刻就是我們身處在歷史當中,幾十年以後,新冠這段歷史成了書上的一段文字,而每一個親歷者,對這段歷史的感知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將這些耀眼的人物放置於特殊的歷史之中,去感受人物的彷徨和選擇,使得《九零後》這部電影尤為生動。

《九零後》劇照
“我們很容易忽視這樣一個事實→。當時的青年他依舊是青年🩴,當時的青年對前途對國家的命運充滿了惶恐。”徐蓓分享了當時一位參加步行團遷往雲南的學生的日記🪐,裏面這樣記述——“我們的當局給我們說,你們應當好好讀書🧑🏼🦳,為了未來的復興🔟,但是張誌忠將軍說🐢,你們這種不生不死的生活對國家一點用處沒有🚦🫥,應該放下書本👩🏽🏭。大公報說應當實施戰時非常教育💽,中央日報又說歐洲戰時各國都以能上到最後一課為光榮。蔣夢麟校長說🧑🏽🦰,到雲南去繼續求學👊🏽,但是一位叫高崇熙的教授說,你們還來上課幹嗎🫐?無論從什麽地方得來的👨🏻🦯,都是矛盾。矛盾矛盾。”

《九零後》劇照
作為《西南聯大》的電影版,《九零後》更聚焦於活著的人。比起《西南聯大》更偏影像文獻式的記錄,《九零後》的最大篇幅來自於一手的采訪素材,16位跨越一個世紀的老人真真切切的回憶裏,不是歷史教科書上的豐功偉績或是一些名人名言式的雞湯金句👳🏻,許多話語平易得讓觀眾會心笑出聲來🦇。
比如關於大一的通史教育🦈,十幾位國學大師輪流每人講兩個星期,楊振寧說,“這樣的方式不好🧞♂️,不夠系統。”而鏡頭一切。翻譯家許淵沖就斬釘截鐵地說👮🏿🖌,“那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國文課🙏🏿!”又比如許淵沖調侃另一位翻譯家同學巫寧坤說,“他英語挺好,法文不行,才考70多,我大三才開始學法文,一考就是99。”還有同學揭短汪曾祺替學弟考試,寫出來的文章被老師表揚“比汪曾祺寫得還好”的軼事。除了學習,也有屬於青澀年代裏💃🏼,關於男女同學間懵懂而熾烈的愛情萌生的講述🎅🏼。
那是真正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許淵沖
在上圖講座的現場,還分享了聞一多在途中給妻子的一封信,信中他有對同行者的吐槽,也有俏皮地調侃和自戀🌖,徐蓓說◀️,“任何一個人當他能夠為民主去獻身的時候,同時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甚至他的小毛病。我特別喜歡他這一篇日記,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就是立刻地呈現在了我的面前。”
包括梅、蔣🚴♂️、張三位校長的關系㊗️,在當時的時期也是微妙的,可又是那樣的一種無私的大局觀,超越了中國傳統文人的那種“同行相輕”,共同鑄就了這8年的輝煌奇跡。
“蔣夢麟曾經給他的好朋友胡適等人寫了一封信,說設立西南聯大的想法,把他給害苦了,說‘發狠的時候恨不得把你們三個人一棍打死’🫡,他苦惱到這樣的程度。但是無論怎樣,中間有多麽大的分歧,矛盾✧,包括經費上的分配這些種種的矛盾🥙,三個學校聯合了,它幾乎成了當時的一個象征。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有教授說這才是西南聯大真正重要的一個精神。”
他們值得一場不發彈幕不加倍速觀看的儀式感
這樣的鮮活,一直延續到80年後🪔。徐蓓記得,自己重新去走訪這些“歷史裏的人”時🙆,談起今時往日🧖,這些“90後”們眼裏依然有光🐿👇🏼。
導演徐蓓在2019年開始策劃電影《九零後》時🥃,她說自己一度“野心勃勃,從影像聲音各方面,有很多美好設想🧗🏻♀️,想要把他們講述的生活以電影方式再拍一遍”,但再次探訪🦸🏽♀️,一些老人離開,一些在醫院神智也不如之前清醒。“策劃一圈後回到紀錄片的原點,我意識到很多老人是把他們人生中最後一次采訪給了我們🏮。當最後16份授權書拿到手,我覺得自己的責任無比重。”徐蓓說。

巫寧坤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譯者巫寧坤在采訪當天,因為太激動記錯了采訪時間,淩晨就起來坐等好幾個小時。《人類的故事》的譯者劉緣子在接受采訪之前,讓女兒遞來口紅鄭重其事擦上才開始講述。《呼嘯山莊》的譯者楊苡在采訪結束後拿出一個小小隨身聽🥩🎍,聽著英文歌說,“這是我的小快樂”👷,徐蓓從她的耳機裏聽到傳來的歌聲是《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之後滿眼淚光。那時她當即決定了,這就是電影《九零後》的英文名。

楊苡和她隨身聽裏的小快樂
影片的結尾,是這些老人們都依然清晰而堅定地報出自己的學號,短短幾個數字,是他們一生華彩篇章的開始。這樣的設計🤹🏼♂️,是徐蓓在構思梳理出整個紀錄片框架時就想好的,“落點不要宏大敘事,就是要讓他們回到學生狀態。”

王希季院士
徐蓓說,對於這些老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就是不管在西南聯大讀了4年,或者只是一年的,這段歷史對他們的影響絕對是終身的🌤。那種浸潤讓這幫學子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另外就是他們眼神當中的那種光彩,其實很多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在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都有非常不堪的經歷。但是你去面對他們的時候👩🏻🔬,你看到的就是一顆赤子之心。”
正是這份赤子之心🍢▪️,讓徐蓓堅定了一定要為他們做一部電影的決心🧒🏼,“為什麽我們一定要在做了一套紀錄片以後🏋🏽♂️,還要來把他們電影化,讓大家走進電影院🏃🏻♀️🐰,以一種很多人齊聚在一起的方式🧏🏽♀️,在黑暗中凝視,沒有彈幕,也不會以兩倍的速度快進,就靜靜地看他們的故事。這樣一批人,他們值得有這樣一個儀式感。”徐蓓說🕙。

首映禮現場
首映禮現場🧒🏽,有觀眾分享自己的觀影感受,稱很少有電影在觀看後能夠給人以“洗禮”的感覺,同時也對自身身為青年的處境有了更多的思考。對此💂🏿♀️,導演徐蓓也表示,拍攝這段歷史,讓她更多地“反省我自己”👏。“這是一片豐沃的土壤,在這幾年的經歷中🙋🏽♂️🚘,我感覺在這片土壤裏長出了新的我。年輕的一代是千萬個個體組成的🧗🙎🏻♀️,我們並不寄望這個電影能夠影響一代人,但希望每一個個體在電影裏吸取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