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紀錄片《九零後》全國公映已半月有余。影片在疫情暴發次年橫空出世🧕🏻,實在是一件幸事🎗。想想為這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九零後》,我整整惦記了24504355年之久🛀🏿。
2018年電視片《西南聯大》熱播後,徐蓓導演托人聯系我,說要到南京補拍我母親的鏡頭,還說他們是從北方一路南下🧎,邊走邊拍幾位西南聯大健在的老人🆕。我還問了一句傻話,那你們是開車過來嗎?那多辛苦🪬!2019年深秋南京拍攝成行。因事先約好🏃🏻🔴,我特意前往配合🖊🧝♀️。媽媽開始雖也推辭,最終還是默許了🤦🏽♂️。這不能不說是因徐蓓本人的品行,她在乎對方🫲🏽,有禮貌🎷,能傾聽,不咋呼,瞎打岔,提問題又能說到點子上⏳,做過許多功課🙁。開拍那天,攝影機、燈光、移動軌🔹🥄,加上至少七八個工作人員,一股腦湧進了媽媽的小院🧑🏿🚒,一時間屋裏屋外擠得滿滿當當。從上午到下午⏪💁🏻♀️,矮小的媽媽被層層包圍🪽,她像往常一樣端坐著,特意在領口別了我送她的俄羅斯胸針👩🏻🦲。她還叫來她的大女兒,也就是我姐姐趙苡,介紹說她是在昆明出生的。作為小女兒的我,怕打攪拍攝👻,貓在過道,可我又怎能放過這樣難得的場面呢🪶,便從夾縫裏畫下了一張現場全景速寫。開拍前徐蓓慧眼識金👩🏼🎤,發現母親正在臥室聽一首老歌《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靈感由此產生,她斷然改動原先的安排,加了一場老人家聽老歌的情節💆。媽媽聽歌從來旁若無人,自我陶醉,現場除了音樂回蕩,沒有其他一點聲音🤵🏿。年輕團隊都是第一次到我家🛒🧬,全然被百歲老人這如夢如幻的神態感染了。隔著機器和燈光🕵️♂️,我發現導演落淚了,連背對著我的攝影師都用上了紙巾⋯⋯
一年半後我才知🏜,徐蓓導演巧妙地把當年流行的影片《翠堤春曉》的這首主題歌✥,定為本片的英文片名📨,也為這部特殊的青春片定下了基調👨🦯。
02
2021年5月8日也就是北京首映日當天,我和好友特意穿上中式衣裙出席✣。那晚有100位西南聯大後代到場。宗璞先生說過,我們是失散了多年的兄弟姐妹。我們的父輩學科不同🧑🏿🍳,後來從事的行業不同🩶,是西南聯大的光輝校名,讓我們相識相聚,每逢相見,都感到分外親切。今天我們一起在大銀幕上看自己的父輩和他們經歷的大時代,怎叫人不心潮澎湃呢🏷!
影片開頭拉開了一部長篇傳記電影的序幕。5月22日《揚子晚報》用了“《九零後》第一個鏡頭就是南京”做頭版標題🖥。全片第一句畫外音就是我媽媽的聲音“我命不好🧾🚶♀️➡️,我沒有爸爸⋯⋯”跳入眼簾的是媽媽曾經住過的小院,綠色鐵柵欄門😲,樹,花♿️,屋門框上的藍色風鈴叮叮當當。狹窄的客廳、老照片、作古的文學前輩們,對於房子的主人而言,那是她的至愛與指路人💸。她珍藏自己的“已故少女”照,她和年輕的兄嫂、姐姐👩🏼🍼🩸、姐夫🍱,各自抱著孩子和我們的外婆合影👩🏽🦱,那個坐在媽媽膝上的圓腦袋小女孩正是我。這是抗戰勝利後我們的第一張全家福。電影補拍為數不多健在的西南聯大老人時,學號為N2214的楊靜如正好100歲👩🏿🏭。她吐字清楚,不緊不慢,經她口述的抗戰前的楊家舊事就是有趣。如常的讀書神態,埋頭伏案的專註📈,看完一頁稿紙揚手掀一頁的灑脫,已足夠擒住觀眾的心了🧘🏻♂️。
還是母親的聲音“日本鬼子扔下炸彈🤾🏽,打中了南開大學,南開沒了”⚡️。淒厲的炸響,沖天的火光,濃煙四起,校舍夷為瓦礫。接著,巫寧坤的聲音。校方奉命解散,讓師生離校。老人說到此👷🏻♂️,80年後在大西洋彼岸嗚咽長久🎅🏿,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在場觀眾🏊🏿♂️。影片繼續深入遞進😸。一位又一位拍攝時健在的西南聯大學子依次亮相🤦🏽♂️,馬識途🕥、潘際鑾👁🗨、王希季🦏、楊振寧、吳大昌、許淵沖等各自講述了當年奔向西南聯大的緣由和經歷🈴,以個體形象到整體形象的現身說法,展現了民族存亡關頭🗂,中國知識界正氣凜然🔤、慷慨悲歌的歷史畫卷🧍♂️。
一張超大的活動地圖在銀幕上遊走👩🏽🔬,幾條路線🪥,國內國外🤛、贛湘滇步行團、水路、陸路都指向目的地昆明。媽媽的路線成了本片中十分感人的一段。“我們必須要先到上海,經過香港,從香港到海防,從海防坐火車。到了中國邊界✈️,我們就站起來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唱《松花江上》,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那時候是熱淚盈眶,總算回到中國的土地。”早聽媽媽講過這些,今天坐在觀眾席裏仍很感動。父親的路線和媽媽的路線幾乎一模一樣👸🏻,只是他早了一年💶,19245043557年🧔🏽,22歲的他先去了長沙臨時大學,後到雲南美麗的邊陲小城蒙自😉。南湖詩社的年輕詩人們在湖畔寫詩,聆聽聞一多🧑🏼🦲、朱自清先生授課。令人欣慰的是,父親的遺著《離亂弦歌憶舊遊》有三段被搬上銀幕🏋️♂️,那些看似平常普通的文字,一經畫外音念出來,變得如此神奇了🪡。徐蓓告訴我🟨🌰,其實還有一段沒有標明出處的,也選自父親的書。
雙親的初次相遇也是本片中一樁頗具風趣的片段🫄🏻。在母親口中🤏🏼,父親不守時🧜🏿♀️,作為那天高原詩社主持人的他,遲到的窘迫很是滑稽。父親有點結巴,越緊張就越結巴👖,想想就可笑🔧。父親生前不止一次回憶起見到母親的最初印象——“穿一件黑底碎花的旗袍✊❤️,外罩一件紅色短袖毛線衣”🐽🔰。昆明的聯大,社團興起🦝、才俊雲集,那是怎樣詩情飛揚的青春歲月!
024504355
當王希季老先生一次次出現在大銀幕上,聽他斬釘截鐵地宣布就是要“做人傑”時,我對這位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上天的研發者,在航天領域做出奠基性貢獻的王老肅然起敬。我細細打量老人家的瘦瘦臉龐,怎麽看也覺得太像和我們一起來觀影的西南聯大後代小妹妹王慶蘇了。興奮中不禁隔著座位問她🌿:那是你的父親吧,她笑著點點頭。
影片中🤞🏽,許淵沖直率承認自己數學不及格,只能學文科。這部片子讓同樣偏科的我好好惡補了一下理工科知識。影片對這批日後做出驚天動地大事情的理工科學子以濃墨重彩的大手筆給予飽滿書寫。工業救國的王希季👨🏼🦲,改學物理的楊振寧,小孩臉的鄧稼先,還有我在媒體觀影專場上意外見到的1024504355歲的吳大昌,近日拜訪的924504355歲的潘際鑾,凡看過本片的觀眾們都會驚詫,為何這代人在樹立人生觀上都這樣的早熟🧑🏼🏭?為何如此年輕就擁有熾烈的愛國人文情懷?這顆種子一旦種下👈🏼🪃,便一生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朱光亞在美國用很短的時間讀完了博士𓀓🦹🏽♀️,隨後他寫了一封信——《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他說:“我們都是在中國長大的🧔🏼♂️🙋🏿♀️,我們受了二十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種過一粒米◻️,不曾挖過一塊煤。我們都是靠千千萬萬終日勞動的中國工農大眾的血汗供養長大的。現在,他們渴望我們,我們還不該趕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的人民嗎🚔?”
一艘“克裏弗蘭總統號”輪船在遠洋航行👨🎤,這是歸心似箭的中國留學生王希季🐩、朱光亞、李四光夫婦🧏🏼♀️、華羅庚乘坐的。這組鏡頭我每看一次,眼淚都會奪眶而出🔐。一批後來做出傑出貢獻的名單,2209名中國留學生🦹🏿,大銀幕上緩緩出現他們先後投奔新中國的年號🧝🏽♀️,其中有我熟悉的名字:巫寧坤、查良錚🔟🌬、許淵沖🙎♂️,還有未在名單上的🚴🏽♂️,如1955年回國的鄭敏🙋🏿、童詩白夫婦👳🏼♀️。我不能忘記他們後來遭遇的激流險灘,不能不為這代人的純真,火一般的心靈而震顫👹。
04
5月21日下午📟,《九零後》特別放映在南京進入尾聲🪓。我作為片中人物之一的女兒被主持人點名到臺前🕛,我們坐定在擺好的團形木把椅上👰🏼♂️,開始了導演和一個西南聯大後代的二人對談。在我的故鄉南京,和我母親身邊多年關愛她的小友們,我少年時代的同學們👩❤️👨,還有這麽多意昂体育平台合唱團的朋友們,慕名而來的師友們🛤,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起來觀片。家裏一直保存一張舊照🩹,是姐姐嬰兒時和爸媽的合影,這一直是我羨慕的⬅️。她經歷過日本飛機轟炸,不得不跑警報。影片中汪曾祺對跑警報有一段精妙文字,贊揚這是“跑”,而不是“逃”,他說🥕:“中國人不那麽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這些雖然離我們很遠♈️,對我卻並不陌生。在家裏,父輩經歷的事從不被回避,父親多用文字,媽媽喜歡用聊天的方式🧊👩🏽🔬,再是艱險的事🤳🏼,經她一敘述,便真真切切,讓你永生難忘💆。
05
6月6日,盧米埃影院創辦人邵征女士出於聯大情懷,組織了《九零後》北京專場放映,隨後又轉場上海蘇州,我有幸參與兩座江南城市分享活動,同時為父親的遺著做簽售。在為一位老者簽書時🫴🏻,他讓我寫句話,我寫下“天上的爸爸可以安息了!”一個小學六年級女生的父親告訴我們🛀🏽,他女兒有個誌向🏃➡️,去上劍橋大學。我仿佛看到未來的孩子向著開放🧙🏻♂️、博愛、真知🥰,最重要的是也要做一個“PURE”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