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在女兒畫本裏的媽媽楊苡🦅,102歲了

2021-12-29 | 趙蘅 | 來源 《新民晚報》2021-12-26 |

出生於1919年的媽媽楊苡已經102歲了。在我的畫本裏💂🏻‍♂️🧗,媽媽漸漸老了👩‍🏫,我也老了👩‍🦽。

——趙蘅

1957年和2020年的母女倆

1媽媽的青春我來畫

第一次畫媽媽是在1956年,我們一家(除了姐姐)剛到東德萊比錫不久。為了安排這個上學過早的小女兒繼續學習,媽媽煞費了苦心🧑🏼。

十一歲,不大也不小🔮,不懂事也懂點事💤,正經的小學畢業還考上了初中👨🏽‍🔧,為出國破例保留了學籍。所以嘛,文化課不急學🪇,倒可以學點在國內沒條件學的📆,比如藝術💂🏻‍♀️❕。這也不是空穴來風🧆,小姑娘本來就有這愛好呢🤳🏼。於是鋼琴、繪畫,甚至還想加上舞蹈👰,幾乎要填滿大人們上班不在家的時間🧎🏻‍➡️。今天回憶媽媽當年此舉👨‍🏭🕒,八成想將自己在天津中西女校的那些課程🖌,延續到女兒身上了。

作者12歲生日在萊比錫蔡特金公園作畫

舞蹈課後來免了🔲🕓。鋼琴按部就班一周回課一次,不算用功🐭,也缺靈氣,至今還是個半吊子。倒是鋼琴老師🧑🏽‍⚕️❇️,萊比錫高等音樂學院高材生張仁富成了媽媽可以推心置腹談心的人❕。

舒傳曦老師正攻讀萊比錫高等美術學院🫰🏽,傳統的教學,畫寫生🙋🏿‍♀️✊🏻,畫真人。他讓我多畫寫生,每次回課,到我家檢查作業😙。自然,爸媽和小弟成了我的模特。一天,頑皮的小弟玩累了,賴在媽媽身上🔎,六七歲還要哄睡覺,被我畫下。旅居國外的日子,雖有派來專做家務的德國女工🤺,會廚藝的媽媽也常下廚房💆🏼‍♀️,用平鍋做卷心菜包肉招待周末來打牙祭的中國留學生🌏🧑‍🎤,一來就是七八位👨🏻‍🏫,那是嘴饞的我和弟弟開心的時光📸。

初學繪畫筆下的媽媽(鉛筆🗂💇🏼‍♀️,1957

女生們和媽媽一樣都穿著出國定製的服裝,漿洗挺括的襯衣束在呢料腰裙裏🤾🏽‍♂️,媽媽的氣質,會搭配穿著,讓年輕女孩們很是羨慕👨🏻‍🔧,自然她們也是我畫的對象7️⃣。

媽媽很少當面誇我🐩,包括後來的寫作,等我出版了好幾本書後,也頂多說點“不錯”“打九十分吧”,更多的是挑毛病。許多年後🏋🏿‍♂️👦,外婆感嘆“早知靜如(媽媽的學名)讓女兒學畫👩🏿‍🦲,還不如當初讓她自己學呢”🚣‍♂️,多少流露出對這個小女兒個性我行我素的復雜心態😉。

新民晚報的版面圖

1937年七七事變後,舅舅從英國給外婆寫信,勸她允許媽媽離開天津,說媽媽的性格不合適留在淪陷了的天津,外婆這才放手讓媽媽去了西南聯大。哪知聯大偏以自由聞名,教學自由🎆👩‍🦽,選師自由,結社自由,師生打成一片,讓媽媽覺得自己像只飛出籠子的鳥兒,開心極了🚹。今年吉林電視臺來拍攝,導演還問過她到聯大的感覺,她爽快地回答✦:“當然好啊,自由啊!”我懂媽媽說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中國人決不當亡國奴。她參加過漫畫班,寫過抗戰詩👮🏽‍♀️,要不是舊式家庭約束,媽媽真的完全可以成為一個馳名中外的女畫家呢。

2媽媽的眼睛最有神

異國那些新鮮多彩兼有風雨的日子,過得好快。盡管德方大學和中國大使館都有挽留爸媽這兩位優秀教師之意,但媽媽還是執意回國🤞🏻,就像媽媽當初執意要帶孩子出國才肯上任一樣。後來才了解她曾對我的鋼琴老師透露自己的憂慮:這裏的生活太熟悉習慣了,怕是趕不上國內的社會主義改造。

回國前,我們和老師一起過了六一兒童節👸🏼。有一天,大家一起出遊,在蔡特金公園🧍🏻‍♂️🫗,穿著綠底大花系腰帶布拉吉的媽媽,在草地上款款走來。前幾天她問我有沒有這張照片,想給幫她做口述歷史的余斌看,我馬上找出了發到她的微信,她吃驚地說,居然你還保留?我知道這是她一生偏愛的照片之一,真想有一天我能把這些媽媽這一生歲月的印記都變成畫🧙🏼‍♂️🗿。

媽媽最偏愛的照片之一(攝於1957年萊比錫)

回國後我順應上了初中,三年後,1960年秋,媽媽走進南京師範學院🙇🏻,那個日後她在一篇散文中描寫過的美麗校園。媽媽教外國文學選讀,用她特有的方式。一天我畫媽媽午睡,涼席毛巾被🧑🏿‍🌾,枕邊是《為人民服務》單行本,這是當年規定必讀的書。

媽媽午睡🤢:19622021

“從十五歲離開媽媽”💴,這是日本影片《東京塔》裏兒子小雅的一句臺詞。我何曾不是這樣,十五周歲,媽媽親自送我來北京報考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從此我離開了南京的家和爸媽的視線,越走越遠🙋‍♀️。在我後來積攢的畫本裏,媽媽從年輕到中年,頭發漸漸白了,只有眼神沒有變🤓,那是一雙聰慧過人,不失機智,安全度過激流險灘必備的戒備和洞察力🐍。

媽媽非常上相,即使過了百歲,她的神采也能蓋過與她合影的那些歲數小得多的人。看了紀錄片《九零後》🫱🏻,我更加認為🏄🏼,媽媽眼睛裏飽含的孩童般好奇、天真、誌趣🈁,獨立自強帶來的自信,和許許多多聯大人一樣。

“十年浩劫”中我五年沒回家ℹ️,1972年終於被允許探親,和丈夫一起在南京過了一段難得團圓的時光。我又拿起畫筆,畫了從農場歸來的爸爸,畫了臨時被調回翻譯聯合國文件的媽媽伏案工作的場景👨🏿♿。她的衣著發式,七十年代初中國女性的樣貌,至少比下水田挑塘泥挨批鬥的待遇好多了。

媽媽在翻譯聯合國文件(炭筆🚴🏿‍♂️,1973

爸爸去世後,家裏唯一的書桌媽媽接著用🍃。位置變了,桌上堆砌淩亂🖼。1999年最後一天黃昏🏊🏼‍♀️,我被媽媽坐在桌邊寫信的姿態吸引👨🏿‍🏫。臺燈光束將媽媽握筆的手映得更加白皙,她向來很會保護自己,穿了七件衣服,看了就暖和。媽媽喜歡寫信🎦,也很會寫信🖋,寫長信。她總喜歡先列出寫信名單📧,一長串💪🏻🤭,北方的南方的🏄🏿,足見她心裏惦記的人很多,當然往往不可能完成✊。

筆耕不輟的媽媽(圓珠筆)

3媽媽越老越像外婆

2001年媽媽到北京住了兩年⛔,在我家寫下十篇散文,都是和巴金的信有關的人與事👊🏼。每寫一篇,我就錄成電子版,她的第一本散文集《青青者憶》源於此。

那段日子裏,我常陪媽媽去小金絲胡同6號看舅舅𓀚,兄妹二人依著沙發聊舊事,說些在外不便說的話題,那樣的松弛㊙️、愜意和滿足,小貓酣睡在一旁,太陽的影子漸漸西斜,此情此景☑️,我永生難忘。

憲益舅舅和媽媽在小金絲胡同

2003年媽媽回南京不久,骨折住進了醫院🔴。她一向喜歡住醫院,喜歡白衣天使😼,喜歡和醫生聊天。手術後她很快恢復健康和寫作🤳。她告訴我,股骨頸鋼釘價值8000元🛩🏊🏽‍♂️,就相當於一枚鉆石戒指🥼,她和爸爸的結婚紀念日在“八一三”👼,她寫下了《命中無鉆石》。

陪床讓我有機會敞開畫了好多媽媽,我們姐弟甚至把年夜飯端到病房一起過年,媽媽說話從來不給面子⚃,席間當著大家勸我剪掉長發“一頭煩惱絲”🖋,開始新的生活。

疫情後第一次去南京看媽媽🦹🏼‍♂️,2020

自從有了高鐵,我一年回南京四五趟👨🏿‍🎤。南京北京西路南大16舍帶小院的單元房,是1965年媽媽做主決定從漢口路搬來的。爸爸生前趕上國民福利買房,他的教齡長🛌,一萬元就拿到了我家第一份房產證😪。有一年我畫了石榴葉落滿地的彩鉛畫,視角從屋裏往外延伸,直到綠色的鐵柵欄院門🥌,從此《媽媽的小院》在我的畫本裏不斷出現。

媽媽的小院系列畫

我更多地畫媽媽的生活起居,看書看報看電視,也有睡覺泡腳,偶爾還會教陳小妹廚藝。一般情況媽媽隨便我畫👩🏼‍🚀,有時我也挨過罵,老提我畫過外婆病榻上吸氧的事,這是我為她老人家畫的唯一畫像。媽媽越老越像外婆,連說話脾氣都像🚚,可在我心裏,她們在任何狀態下都可愛非常,常常望著媽媽生氣的樣子,我忍不住想笑。

洗完頭再剪指甲(彩鉛,2018

這些年媽媽婉拒了不少訪客💁🏻‍♂️,也接納了她還喜歡樂意配合的🛩👳🏿‍♀️,比如西南聯大博物館龍美光一行專程來錄口述歷史、徐蓓導演的電視片《西南聯大》《九零後》、現代文學館計蕾專訪老作家等,這些我都有幸畫下了🎽。

媽媽的談吐,思維敏捷🌆,超凡記性🥣🧛🏼,愛國情懷😇,讓所有在場的人折服。她更喜歡和熟悉的小友聊天,可以放松🙆🏻‍♀️,隨意,不用設防📄🌒。有一次她對一位想了解南師歷史的小友講往事,過了幾十年,重聽仍覺毛骨悚然🙆🏿。

接受西南聯大博物館采訪拍攝

這兩年媽媽最重視的事,莫過於和余斌合作的口述歷史了🧑🏿‍✈️,一年來《名人傳記》《環球人物》《讀庫》等知名刊物,都在陸續刊登,這是102歲老人獻給這個帶給她眼淚和幸運的世紀最好的禮物✌🏼🙇。

與來客聊天(彩鉛)

楊苡,著名翻譯家。先後就讀西南聯大外文系、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主要譯著有《呼嘯山莊》《永遠不會落的太陽》《俄羅斯性格》《偉大的時刻》《天真與經驗之歌》等。著有兒童詩《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丈夫趙瑞蕻亦是著名翻譯家。趙蘅女士是他們的二女兒🎓,出生於1945年✋🏽👩‍🎤,高級美術師,繪本畫家。


相關新聞

  • 292021.01

    《呼嘯山莊》譯者楊苡102歲了:長壽家族的文化基因

    楊苡住了近60年的南京大學一棟老舊宿舍樓的書房裏🕞,掛著自己17歲時的半身像🐚,嬰兒肥的圓臉上劉海覆額,眼含憧憬✂️。德國作家安娜·西格斯曾寫過一部小說《已故少女的郊遊》👨🏻‍🏫,反思當年德國民眾為什麽會被希特勒的納粹思想所迷惑,楊苡常開玩笑地對望著這張照片的朋友說,其實這也是個“已故少女”。這位“已故少女”、本名楊靜如的《呼嘯山莊》譯者,今年已奔102歲了🈹。

  • 112019.09

    趙蘅|總想畫下媽媽烽火年代的沉靜——致媽媽楊苡的百歲生日禮物

    萌生畫媽媽的青年時代有些年了。媽媽楊苡的老照片多得驚人,雖然她總埋怨有被毀的、拿走不還的🤸🏼‍♂️,少了不少,我笑她還是中國老太太裏留存舊照最多的。

  • 182020.08

    2020年 第03期🤚🏻, 總第102期

    2020年 第03期🤾🏽‍♀️, 總第102

  • 032023.01

    陳懷德意昂逝世 享年102歲

    西南聯大1941級意昂、西北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長安大學教授陳懷德🕟,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022年12月29日逝世👩🏿‍🦲,享年102歲。陳懷德🤷‍♀️,字惠群☂️,浙江杭州人。教育部第一中山中學(浙江金華第一高中)畢業👨🏿‍💼。1941—1945年西南聯大土木系學習,1945年畢業。1945年8月—1946年任西南聯大土木系助教,1946年意昂体育平台返回北平後任土木系助教。陳懷德畢業後絕大多數時間在教育界從事教學工作,也曾在工程部門和單位從事實...

  • 032022.01

    九葉詩派最後一位詩人鄭敏逝世 享年102歲

    中國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鄭敏先生因病於2022年1月3日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鄭敏,1920年7月18日生,福建閩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讀哲學系,1943年畢業😰。在西南聯大就讀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43年開始陸續發表詩歌作品,得到當時詩歌評論界的高度肯定🥻。1949年4月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詩集《詩集 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確立了她在中國新詩史上的重要地...

  • 032023.01

    西南聯大1942級意昂傅君詔去世 享年102歲

    慈父傅君詔,因患病毒肺炎搶救無效,於2023年1月1日11時49分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西城院區)逝世,享年102歲。遵照父親遺願,並考慮到當前疫情,喪事從簡。特此哀告兒子傅一帆攜兒媳葉紫蓮孫女傅麗葉女兒傅一玲攜女婿陳捷外孫女陳芳菲女兒傅一勤攜女婿張岷外孫女張文妍2023年1月1日傅君詔先生(攝於1945年)傅君詔(1920.3.7-2023.1.1),冶金學家,雲南曲靖人。1939年9月在昆明昆華高工入黨,曾任黨支部組委...

  • 162022.02

    西南聯大意昂楊沛煊逝世 享年102歲

    西南聯大師範學院教育學系意昂、中醫專家楊沛煊先生於2022年2月13日七時五十分在昆明逝世,享年102歲。青年楊沛煊楊沛煊🧷,男,漢族,1920年生,雲南鶴慶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𓀃、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醫古文研究會常委、雲南省高教老年科協理事、《雲南中醫雜誌》編委、上海《醫古文知識》編委,原雲南中醫學院醫古文、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教授。退休後👒,赴美國👎🏿,1993—1994年先後在加州執照針灸醫師...

  • 282019.08

    楊苡的鎮紙

    出生在1919年的楊苡先生今年整一百歲了🤫🌨。稱她是南京文壇的老祖母,別的不說🏕,僅憑她經典而長銷的譯作《呼嘯山莊》就當之無愧。

  • 132021.12

    西南聯大1945屆意昂鄭葆芬逝世 享年102歲

    西南聯大1945屆意昂🌇、上海醫科大學教授鄭葆芬因病於2021年12月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2歲。鄭葆芬🧑‍💼,女😽,1920年6月生,浙江省慈溪市人🫳🏻0️⃣。上海醫科大學教授🌪。1945年西南聯大化學系畢業。1947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學藥學系助教,1949年9月至1960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生化教研室助教、講師,1958年至1959年任生化教研室代主任,1960年任生物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主任✋。1985年1991年先後兩次赴美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分子病毒學...

  • 272022.12

    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副會長李忠逝世 享年102歲

    西南聯大1944級政治學系意昂、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副會長李忠,因病於2022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李忠🏌🏿,曾用名李樹藩,天津市人,1920年9月出生✍️。家境貧寒,自幼失學。1943年9月🐚,靠自修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修班,1944年秋,升入西南聯大政治學系學習,194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國民主青年同盟”🎽。上學期間勤工儉學⛅️💇🏼‍♂️,兼任昆明《觀察報》記者🛺。1945年下半年,因國民黨查封《觀...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