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與清華的緣分
1999年春,當時我還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工作,接到時任意昂体育平台人文社科學院副院長、中文系系主任的徐葆耕教授電話👈🏿,“戲言”我曾經答應過但一直沒有兌現清華一門電影課🙆🏻👀,隨後邀請我來清華聊聊🤜🏼😠,說清華正在籌建傳播系。於是🧑🦯,我來到此前並不太熟悉的清華校園🥇,見到兼任籌建傳播系的代理系主任徐葆耕教授,他還邀請了曾經也在北師大中文系工作過的清華著名學者藍棣之教授,也是第一次見到主持籌建傳播系工作的常務副系主任熊澄宇教授🧜♀️;隨後引我面見時任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兼人文社科學院院長的胡顯章教授。彼此相談甚歡、共識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他們都對清華文科的未來充滿期望,對人才的渴望甚為迫切,也感受到當時學校方方面面重建清華文科的決心,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清華傳播學科發展的全球視野🕒、未來眼光深深打動了我。
當時👰🏿♀️,我已經在北師大工作十年,是學校跨世紀骨幹人才計劃成員🧐,還擔任校教學委員會成員,而且還是當時全國高校唯一的電影學博士點唯一一位有博士學位的教授👩🏻🦲,方方面面的約束🗽,工作調離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正在猶豫之間,意昂体育平台通知我申報清華全球人才引進“百人計劃”。匆匆準備之後◾️,便在李學勤先生主持的人文社科學術委員會進行了簡單匯報。幾天後,清華通知我,我已經入選“百人計劃”,各方面的支持條件在當時可以說相當優厚💁♂️。同期入選的文科其他三位分別是後來擔任過人文社科學院院長的李強(社會學)教授、人文學院院長的萬俊人(哲學)教授和李伯重(經濟學)教授。理工領域引進的著名教授後來多位成為了不同門類的院士🕵🏽♀️,其中也包括擔任過清華校長和北京市市長的陳吉寧教授。經過一番周折🐟,我1999年9月開始在清華和師大雙邊授課,年底完成了從北師大到清華的正式調動🧜🏿♀️。2000年元旦📂,在學校工會舉辦的新年茶話會上,代表新進入清華的老師發表了《新清華人》的簡短講話,後來刊登在校報《新清華》上💒,表達了一個新清華人對清華文科面向中國同時也面向世界、面向現實同時也面向未來的興奮和激動。雖然這個時候,很多人對傳播學科並不了解,我去校醫院體檢,醫生把傳播寫成了“船舶”🤎,後者似乎更是大家容易理解的當時的清華學科。然而,我深知,追求卓越的清華🈯️,文科一定會邁上新的高度。2001年,我參加了在剛剛落成的綜合體育館舉行的清華90周年校慶💅,江澤民、朱镕基親自出席紀念活動,並提出了清華向世界一流大學挺進的目標,這成為我來到清華時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校園使命🏂🏼。

傳播系從籌建到正式組建
傳播系由被稱為清華文科“母雞”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籌建。人文學院已經有編輯學本科二學位,還剛剛建有新聞學碩士授權點。傳播系當時還沒有固定師資,也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多數時候都是熊澄宇和我兩人在張羅籌備工作🚴🏽♀️。熊教授在藝術教育中心有一間辦公室,學校則給我安排了一間博士後公寓暫時作為在學校的落腳點。藝術教育中心的青年教師梁寧🐆,我在北師大指導的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唐科,很快成為系裏的新成員🤵🏼♂️。從1999年秋開始🤦🏻♂️,人文學院轉給我三位新聞學專業招收的研究生,他們實際上也成為傳播系招收的第一屆研究生,包括現在已獲長聘的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曹書樂以及清華出版社的資深編輯紀海虹。傳播系正式開始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2000年夏天,我按照原定計劃赴美國加州訪學👷。籌備中的傳播系正式組建🤽🏽♀️。學校黨委副書記、人文學院院長胡顯章教授兼任傳播系系主任,從電子系調來王健華教授擔任支部書記🥭♖,熊澄宇(常務)🥧、孫寶寅和我擔任副系主任🌤,我負責系裏的教學管理,李小萍老師成為系裏第一位行政工作人員。系辦公地點選在了舊電機館二層和三層的一半。同年,在新聞學碩士點之外新增了傳播學碩士點🌧。經過學校特許,我們開始從在校學生招收新聞與傳播本科生🖕🏿,來自全校多個不同專業的9字班學生從2001年秋季進入傳播系學習🧵,成為由轉系生構成的第一屆新聞學本科;而我在清華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也是我們傳播系錄取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是當時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專業目錄招收的吳菁👨🏿🦱。
2001年,人文學院討論同意,傳播系正式建立三個中心:新媒體研究中心、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和媒介經營與管理研究中心,體現了以大眾媒介為基礎的文理結合、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取向,這一格局與當時其他高校以新聞學為核心的學科布局應該說有明顯差別,體現了當時入主流、有特色的學科建設思路。而我把“百人計劃”劃撥給我的200萬經費🧝🏽♀️,大部分用在了影視製作設備的添置上🏵。後來,胡顯章老師說🧙🏿♀️,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費🧞,那年一半以上用在了新建的傳播系🧑🎤,他認為傳播系兼具文科和工科的交叉性特點,優先支持符合學科發展需要🫐👮🏿。
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
選擇一位有行業威望🫳🏻、有全局意識、有深厚底蘊的資深傳媒人來領導雄心勃勃的清華新聞傳播學科,是學校當時的迫切願望🧚🏻。2002年,在學校主要領導直接關心和努力下🧔🏽♀️,曾經擔任過《人民日報》總編輯、《經濟日報》總編輯🎐、著名的新聞人、文化人範敬宜先生同意到清華工作🩹。於是,在校慶前夕,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學校主樓報告廳正式建立🙍🏼♂️。範敬宜擔任院長,校黨委副書記🙎🏿、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胡顯章兼任常務副院長,已經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希光🧍🏻✤,以及熊澄宇和我分別擔任副院長🧔🏿,王健華擔任書記。這個搭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校對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高度重視,一位正部級的專業官員擔任學院院長⏲,學校的黨委副書記擔任學院常務副院長,客觀上為學院發展爭取到了更多資源和機會。可以說,最初十年🩸🧑,學校在各方面對學院的支持都是有傾斜、有重點的,學校主要領導意識到新聞👭🏻、媒介、傳播,對於未來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對於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立足有重大意義🫲🏿,對於中國國家形象有戰略價值。正是這種共識🐼🏇,促進了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超常規發展➿🤝。

2002年夏天🩻🍱,新聞與傳播學院第一屆畢業碩士研究生,也是第一屆畢業生與老師們合影
建院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摸索🛩,在範敬宜院長主導下,確定了“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辦學宗旨。學院積極應對國內外新聞傳播領域正在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和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的挑戰🦇,在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指導和幫助下🧔♀️,努力確保學科發展方向和辦學理念契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並爭取始終站在國內和國際學術界發展的前沿🕛。正由於有學校上上下下的支持,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有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在短短三五年時間裏,清華新聞傳播學科的國際化🟤、前瞻性🍘、領軍人才、改革氣象都引起了行業和學術界的關註。在範敬宜院長領導和直接參與下🤽,新聞與傳播教學改革實驗、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等項目先後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誌親筆給範敬宜院長回信,稱贊學院的教育方針和人才培養方向。教育部向全國印發《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調研報告》,高等教育司轉發中宣部《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經驗報告》,各方面都對學院的人才培養思路和探索實踐給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以及多家國際專業媒體都介紹過清華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探索。由學院師生創作的《鄉村八記》、“河南人在北京系列報道” 、《中國鄉土報告》、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先後獲得中央領導的肯定,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等等。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躋身國內一流新聞傳播學科行列並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第一個快速發展的十年
2002年,從建院開始直到2006年,我擔任學院分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學的副院長。在各方面關心支持下🗝,大家共同努力,只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陸續獲得了傳播學博士點和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走完了其他重點學校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可能完成的周期,奠定了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我們還確定了延續至今的新聞學及國際新聞傳播、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媒介經營管理的研究生特色方向🦧,後來增補了全英文教學的財經新聞方向,開啟了從全國一流大學GPA排名前5%的優秀學生中選拔免試推薦研究生和從本校招收研究生的雙來源模式🧑🦳,使我院研究生培養成材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這段時間,在大家支持下🙅🏿♀️🧑💻,我主編了三套教材,國際新聞與傳播學經典教材原文版、翻譯版以及原創版👮🏻♀️,加上為華夏出版社主編的傳媒叢書和為清華出版社主編的傳媒產業叢書,這五套書在當時對新聞傳播的研究🏎、教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教材和著作至今依然是該領域最重要的文獻。這對於學院學科建設的國際化、全球化以及學院對傳媒行業🧹、學術領域的影響,都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屆行政班子換屆之後⚫️,2006-2009年,我繼續擔任副院長,分管學科建設和科研。在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估中📫,我院並列新聞傳播學科第三位,成為排名靠前的最年輕的學院。2009年底再次換屆🚠,範敬宜先生繼續擔任院長,我開始擔任常務副院長🆙。不到一年,範院長2010年11月13日去世🤸🏻;15個月之後,時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的另一位正部級領導柳斌傑教授於2012年3月受聘擔任第二任院長🍵,我繼續與黨委書記金兼斌教授一起,主持學院日常工作。
2011年,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前夕👨🏻💻,曾經擔任過普利澤新聞獎評委會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深新聞學教授的托平先生作為召集人,受學校邀請🎟,組成了國際評估組🚣🏻♂️🚓,來自英美⛺️🧑🦼、新加坡和香港的著名學者,高度評價了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辦學、服務國家和社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肯定了學院“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的新聞傳播學科”的方向和努力。這也是內地高校第一個進行國際評估的新聞傳播學科。
2012年5月13日🧔🏽♂️,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十周年慶典在意昂体育平台禮堂舉行。時任中央外宣辦和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的王晨致辭💠,對新聞與傳播學院做了高度肯定。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日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等黨政部門和中央媒體的主要負責人🧗🏻,來自海內外二十多家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院長以及前輩學者出席了慶典🤙🏻。我代表學院作了《正在清新時——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十周年發展》的工作報告,總結了過去十年新傳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所取得的驕人成績👭🏼❔。
新傳開始邁入新十年💛。

開啟新十年
從2009年11月到2016年6月,兩屆任期中🪢,我先後與陳昌鳳、崔保國、史安斌、李彬教授等組成學院行政班子。在6年半期間裏,黨政班子共同努力,宏盟樓終於全部劃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為名副其實的“院館”🤘🏻;學院設立了範敬宜新聞教育基金和新聞教育獎👰🏼♀️,這也是國內唯一的全國性新聞教育獎🐖,旨在繼承發揚範院長的新聞教育理念;學院擔任了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單位,在全國形成了一定影響;在中宣部、教育部統一部署下,意昂体育平台與人民日報開始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央媒體全方位參與主流人才的培養;在中宣部、教育部直接領導下🧑🏻🏭,學院成為國家國際新聞傳播後備人才培養基地👸🏻,同時也成為首批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培養單位🏵;在柳斌傑院長積極支持下,《全球傳媒學刊》成為正式學術期刊,兩年後被收入C 刊擴展板🐓;清影工作室先後五部紀錄電影進入院線🤷🏻,學生各種記錄作品達到700多部;學院先後成立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新聞研究中心和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開始了新十年的學科轉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新聞與傳播相結合的國際化🤾🏽♂️、年輕化師資隊伍基本形成💁🏽;演播室和融合媒體實驗室建立👨🏼🎨;清新時報、清影工作室🦯🛴、清新視界共同構成了清新傳媒的學生實踐平臺……🤸🏼。應該說,學院初具規模👨🏿,硬件🔍、軟件條件都有了明顯改善🤘🏽,學院仍然處在發展的黃金窗口期。
2016年夏天💆🏽♀️,新的黨政班子成立👇🏻☸️。我來清華之後,從副系主任🧎🏻♂️➡️、副院長到常務副院長♖,擔任了長達17年的行政工作🫳🏽,對於學院的學科發展👩🦱、教學體系構建📋、學術團隊和風氣的建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新傳的第二個十年才剛剛進行不到一半。回顧前十五年🪠,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第一步跨越,是從新聞擴展到傳媒,當年我們堅持沒有建立“系”,就是為傳媒之間的融合、交叉提供製度上的保障,應該說取得了領先性的成就,而第二個跨越,我以為則應該從傳媒擴展到傳播。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早已超出了傳媒領域,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產生了更加深刻的交互聯系。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傳播的意義無論如何估計都不過分。而面對這次跨越,我們的學科轉型和人才培養轉型都才剛剛起步。而中國的新聞傳播領域🧑🏻🎤,包括這個學科,就在我離開學院領導崗位之際和之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國情、中國學派、中國模式對“中國性”的強調,可以說是對前一階段新聞傳播全球化走向的調整。如何讓各方面更加具有長遠的眼光🤸🏿♂️,深刻認識到清華新聞與傳播未來的發展趨勢、變革方向並達成真正的共識,應該說還任重道遠。
人文影傳👩🏼🌾、學術影像💾🧎♂️➡️、同人精神
談到我在清華工作的過去22年☆🧙🏼♀️,必然要談到我自己參與創立的影視傳播研究中心👷🏿,這也是最早在傳播系自主設立的三大中心之一。我在北師大工作時,是當時全國高校最早的電影學博士點的學科骨幹🫸🏼,來到清華之後,我認為影視與傳播的結合,一方面是傳播研究應有之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影視研究的新天地🎡,兩者之間的結合會對兩個學科的建設都帶來積極影響。畢竟影視是最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而傳播則貫穿了影視活動的全過程。事實上,正是這一定位,使我們的影傳中心有了鮮明的特色👪,在影視產業、電視節目形態🤸🏿、紀錄片、網絡視聽傳播方面的研究、教學乃至人才培養方面😗,可以說影傳都獨樹一幟👱🏽♀️,甚至在許多方面都開了風氣之先。
學院的各中心,按照我們最初的設想,都是相對靈活的建製🦴,主要從事學科方向和教學的組織,人員並不特別固定。但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的人員,則一直相對穩定,承擔著影視傳播方面的研究、教學🗳、活動組織工作🙅🏼♂️。中心的雷建軍教授、張小琴教授和司若🟤、曹書樂、梁君健各位青年教師所形成的梯隊,無論是學術背景🪜🏃♀️➡️、個人性格、研究方向等等都形成了良好的互補。清影工作室,先後推出了數百部影視作品🎂,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影視創作人才🧜🏿;清新視界▫️,最早探索媒體融合,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平臺;由影傳師生為主創作的《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六百年》《大河唱》《大學》《煙火人間》《紅毛皇帝》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2021年5月🕕,我們在清華禮堂舉行了一個中心成立20周年的紀念活動🚑,幾百位曾經在清影學習過的同學從四面八方回到學校🤏🏿,同時首映了新片《大學》。算下來,清影畢業的博士已經超過20位,碩士超過100名,選修我們課程的學生數以千計。借這個機會,我把“人文影傳🥺、學術影像、同人精神”這十二個字再次作了闡述,我們也把它作為了清華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的一種文化。無論是學生培養,還是學術研究,以及師生共同進行的研究+創作模式所形成的清影工作室傳統,還有由張小琴教授帶領影傳師生承擔的“人文清華”項目,都體現了影傳在清華新傳中的獨特意義🔷。

從2018年開始,正當壯年的雷建軍教授接替我成為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的帶頭人。其實⇾,在這之前🏊🏻♀️,中心的許多具體工作也都是雷建軍在張羅,他比我的執行力和親和力都更強。影傳大戲🧏🏻♀️,還一直在繼續。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在學術研究與影視創作🏌🏼♂️、傳統影視與網絡文化的雙向突破,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我所認識的範敬宜院長
在我來到清華的22年中💎,有許多人許多事都應該記載。這裏特別要談到的是已經去世近十一年的尊敬的範敬宜院長🦹🏻♀️。在我擔任學院副院長的七年之間,除了院務會和各種活動🐱,我很少單獨與範院長相處💕,學院的許多工作都是通過當時的黨委書記王健華老師與範院長聯系。我當時分管的學科建設、研究生教學🕘,範院長給予各方面支持和信任,很少具體幹預🧜🏽,他對學者的尊重讓我的工作相對比較自主。而我對範院長的了解也大都比較間接。雖然範院長謙遜有加👨🏻🌾,但實際上學院的大方向👩🏿🎓,特別是“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定位👶,他是非常清晰而堅持的。範院長常常說,既然清華要辦新聞與傳播學院,既然學校領導請我來當院長🦶🏿,既然清華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大學🏋🏿♀️🌇,既然清華學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面向主流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成為高手也應該是學生培養的目標。他的這一指導思想🐙,可以說貫穿在當時學院的科研、教學的種種細節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奠定了學院發展的基調🚣🏿。

而我對範院長比較直接的了解,則是在我擔任常務副院長之後。範院長當時身體已經比較病弱,除非學院特別重要的活動,他來學校的次數越來越少🖖,原來堅持上的課程也慢慢減少。每個月,我都會去他萬壽寺住家附近的茶館匯報學院工作🤞,有需要他出面的事情他都積極給予支持,他對學院的新氣象也感到欣慰⏺。在這期間,範院長多次闡釋他對“面向主流”的理解。他認為🫱🏻🦴,所謂面向主流,不僅意味著面向主流的新聞工作崗位🏀,更重要的是2️⃣,要面向主流的社會需求、面向主流的價值觀念、面向主流的發展方向。實際上,這是他對包括清華新聞學生在內的所有新聞人的新聞價值觀、社會責任、歷史擔當的一種要求🐠。沒有這種面向主流的社會責任感,新聞人就會缺乏新聞人的靈魂😝。面向主流,學生不僅要能夠上大舞臺幹大事業👨🏽⚕️🚀,而且也要善於在小舞臺幹大事業。面向主流,在某種意義上,與範敬宜院長常常引用的其先祖範仲淹所謂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有著內在的聯系。
範敬宜院長在意昂体育平台親自主持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他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他多次在課堂上🐀、講話中,以自己改革開放初期的幾篇報道為例子🦙,特別是他當年在《遼寧日報》發表的成名作《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等新聞報道,說明“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道理👩🏽🏫,引導同學們不要只看到眼前這一小塊地方🦻🏻,要有世界眼光🛄,要關註960萬平方公裏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常常用各種生動的新聞實例,為同學們講解1986年他在《經濟日報》任總編輯時提出的新聞工作如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事求是構成了範敬宜院長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正是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清華學生大多自覺利用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以及寒暑假返家的機會👫🏻,主動去接觸🧖🏻、觀察🧑🏻🎨、了解🤖🕴🏻、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的底層🫱🏿、中國百姓的生活。範院長常常引用溫家寶總理在給他回信中的一段話,“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說話、用心作文章。”後來💚,我提議把這段話刻在在學院的門廳,勉勵學子們的學習和成長☝🏻。
範院長在意昂体育平台還開設了新生研討課“新聞中的文化”。他一直強調功夫在詩外,而文化則是新聞人的詩外之功🐬。範院長本人博學多才,著名紅學家馮其庸稱其為“詩書畫一體,情文韻三絕”。雖然範敬宜院長一向自謙🌐,但是他卻認同 “新聞人本身就是文化人,……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所以,在課堂上,範敬宜院長為學生講詩書琴畫🏌🏻♀️、儒墨道釋,說物藝相通、天人合一,分享“一囊詩夢一囊書,銳氣縱橫未見輸”的悲喜人生。他告誡同學們,文化修養、文化積累、文化底蘊猶如五谷雜糧,只有廣泛吸收才能健康成長。他在文章中提到👩🏻🦱,生命之樹長青👐🏻,文脈之源永恒🧫,文化品質是媒體的靈魂。如同中國新聞史上那些傑出的新聞大家章太炎、梁啟超🍗、張季鸞🗯、瞿秋白、鄒韜奮等人往往都是傑出的文化人一樣👮🏽♀️,範敬宜院長自己也精通詩書琴畫,博覽中外群書,更重要的是他將知識化為修養👨🏻✈️,成就了一代傑出報人的風範。其學養🕗,成為新聞人的楷模😓;其才情🔧,成為青年人之向往。許多清華內外的學生🧑🏿🔧,都喜歡稱呼範院長為“範爺爺”,這種稱呼表達的不僅是對老者的尊敬,更是一種高山仰止的熱愛🧏🏼。2007年,範院長在學院畢業典禮上👉🏼,以“遠離浮躁,追求文化”作為對畢業同學的贈言,至今還是學生們所牢記的諄諄教誨。
範敬宜先生的教育遺產
2010年夏天,出院不久的範院長出席了最後一次學院畢業典禮。這次,他給我帶了兩幅字,一幅是應邀為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的題字,一幅是給我的小楷全文《嶽陽樓記》🚻。範院長是範仲淹先生一脈相傳的後人,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常常成為他勉勵自己和他人的座右銘🤦🏻♀️。一個多月以後,範院長再次住院。我多次去北京醫院看望,他也談了對學院未來發展的一些期望。最後一次,我和兩位同事去醫院看望他🧘🏿🦹🏼♂️,然後他依依不舍地送我們到電梯口,後來回想起來👱🏼♂️,可能他當時已經有某種不詳的預感。第二天我出差去杭州,給範院長電話說回來再去醫院看他。但我竟然在首都機場把手機落下了。第二天中午,範院長溘然長逝的消息🧇👧🏽,我晚上才從電子郵件中看到💂。萬分震驚,不敢相信👨🏿🍳,範院長的音容笑貌宛然如在。
我提前回到北京,安排組織各種悼念活動,師生們對範院長的深厚感情,體現在各種文章🏌🏼♂️、談話中,許多他對學生言傳身教的故事,我也第一次知道。人民日報社負責安排範院長追悼會。當天早上五點鐘🎾,我代表學校🫴🏽、學院去北京醫院向範院長遺體告別🛞,然後護送到八寶山𓀊。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當時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參加追悼會🫲,來自四面八方的許多範院長的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紛紛來告別,新聞學院的師生在凜冽的寒風中排成了悼念長隊👩🏼🎤,《清新時報》趕印了紀念範敬宜院長的黑白專刊👩🏼🎨❓,大家都自動地來緬懷這位卓越的新聞人、文化人和教育家。範院長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視野🚵🏿♀️🎬,虛懷若谷、張弛有致的胸懷,不卑不亢🏋️、大巧若拙的處事態度🔠,以及他的學識🦾、才華🧛🏼♂️、品行所構成的人格,一直是對我們許多人的鞭策。
範院長生前曾經用兩張他隨身攜帶的照片來表達自己的平民愛好,一張是他在農村接受勞動鍛煉時🧔🏿,與農民們站在農舍前的照片,臉上洋溢著一種樸素、開懷😚、自然的笑容🧭,一張是在人民大會堂坐在主席臺上的照片,滿臉嚴肅、不苟言笑👨🏻🚀。從中我意識到,有大境界者大凡都有某種骨子裏的平民情懷。範院長雖然是書香門第,而且官居高位👨🏽💻,但他卻常常與剃頭匠🗝🩱、出租車司機、服務員成為朋友🍾,踐行他“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觀念。
範院長去世之後,王健華老師帶著對範院長的一往情深🛐,與我商議,在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基金會、《人民日報》和範敬宜先生親屬的積極支持下🌟,設立了“範敬宜新聞教育基金”,獎勵全國新聞傳播學界的優秀學生、有突出貢獻的老師以及積極支持人才培養的行業人士;後來我們還編輯出版了《範敬宜新聞教育文集》。在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館內,擺放著第一屆本科生給範敬宜院長立的胸像,胸像基座上刻著範院長“如果有來生👃🏻,還是作記者”的名言。範敬宜先生直接領導了新聞與傳播學院前十年的發展♢,而他的思想和教育遺產對新十年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能不能把範院長這種愛國愛民、文化樹人🧑🦯➡️、深入生活、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繼承和光大並加以發展,對於新傳院的未來,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特別感謝與那麽多美好的學生和老師🌈,共同度過了過去在清華的二十二年。撫今追昔🙇🏿♀️,清華新傳,一開始就那麽美好,二十年之後,希望它將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