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成立於1926年4月𓀙,1952年全國實行“院系調整”,自此30年之內意昂体育平台沒有物理系💴🧑🏻⚖️。1982年6月,意昂体育平台決定恢復物理系,至今已有40年👩🏽🎤。四十而不惑,撫今追昔⛏,或許對未來的發展有所裨益。
1 復系過程
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成立伊始,創系系主任葉企孫先生全力招聘國內最優秀的物理師資,“七七事變”前有吳有訓、周培源、薩本棟👇🏿、任之恭💂、趙忠堯、霍秉權👨🏼⚕️、孟昭英等,後有王竹溪、彭桓武🛌🏽、錢三強、林家翹、葛庭燧🗼、範緒筠👩🏻🦽🧥、余瑞璜📒、洪朝生等教授,一時大師雲集📈。以衡量一個物理系最重要的“金標準”——培育人才來看,既有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等國際一流物理大師🥳,又有王淦昌🐕🦺、趙九章✏️、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朱光亞、鄧稼先、周光召等一批“兩彈一星”元勛👶🏽,還有一大批中國各個科技領域的開創者😍、傑出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應該說,清華物理系是1949年以前中國最好的一個物理系🫱。[1]
“院系調整”時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大部分教授和在校學生被分配到北京大學。然而,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的撤銷,始終令眾多清華學子耿耿於懷🧛🏽。蔣南翔1952年11月出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曾私下對滕藤說🚴🏼♀️,“工學院怎麽可以離開理學院?不應該把清華理學院分出去🥻。”[1]清華物理系畢業的錢偉長在1957年公開反對“理工分家”🤾🏻,得到許多清華學生的支持🌪,後果是一批支持理工合校的清華工程物理系優秀學生被打成“右派”或“嚴重右傾”𓀜。
和撤銷物理系一樣,恢復清華物理系從來不是一個單純業務問題。“文革”結束帶來諸多“撥亂反正”♈️🙎🏼♂️。1980年下半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研究中心顧問任之恭以74歲高齡來清華講學6個星期。任之恭曾任清華物理教授多年,是一位既有濃厚的故國情懷、又有很深清華情結的物理學家。他寫了一封長信給時任清華校長劉達👈,闡述了理科對於工科的重要性,強調理科對於清華長期發展的意義,強烈建議清華恢復物理系。[2]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的劉達,誌在把清華建成一流大學👨🎨,十分清楚理科對於清華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十分支持恢復物理系。時任教育部長的蔣南翔一開始不太積極,為此任之恭特地到蔣南翔家登門拜訪。1981年1月24日,蔣南翔設宴招待任之恭時說,“時代不同了,過去我們重視工程技術,現在我們應該建設物理科學的基礎。至多在兩年以內🚋,我們將恢復物理系👩🔧。”1981年2月21日🧲🐡,任之恭向鄧小平提出:“在中國的大學中,我們絕對必須把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結合為一個整體,後者現在太狹窄地在它們本學科內專門化🗓🌁,常常忽視了基礎科學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國的大學生的興趣和知識範圍總體上講🪆🧒🏼,太狹窄🪩。”[3]
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6年畢業生黃葳(戴中扆)也為恢復清華物理系做出了特別的貢獻👩🏭。她和錢三強👩🏿🏫、王大珩🩰、何澤慧等人是物理系同班同學,畢業後即加入中國共產黨⏪,與許多領導人很熟悉,通過個人之間的接觸和談話🏇🏽🏊♂️,她在復系過程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1]
在任之恭和黃葳等大批海內外意昂的推動下,鄧小平親自拍板,決定恢復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意昂体育平台校務委員會於1982年6月24日做出決議,在物理教研組和工程物理系理論物理、固體物理👘、核物理教研組的基礎上1️⃣,恢復物理系🤷🏽♂️。
清華物理系復系時教職工總人數197人🌡,包含基礎物理、近代光學、原子分子物理、低溫物理、核物理、固體物理、理論物理等7個教研組和1個普通物理教學實驗室👰🏻♀️🐿,首任系主任是張禮。
2 “重振輝煌”之路回顧
復系40年,幾代師生一心向著“重振輝煌”的目標努力,從人才培育🧏、科研成果、學術氛圍、師資隊伍等幾個方面衡量今日的清華物理系🧑🏻⚖️,應該承認她已經屬於中國最好的大學物理系之一🔀。僅舉幾例。2021年在物理學科QS和U. S. News國際排名中清華均列國內高校第一;2015年“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被科技部評為“優秀類實驗室”🏕;薛其坤、王亞愚等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2018年唯一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復系後,清華物理系畢業生已出了6位中國兩院院士⏰,20位斯隆獎獲得者(號稱諾貝爾獎的風向標,其中3位是自己培養的博士)。清華學堂物理班第一屆18位本科生至今畢業剛10年,已有一半獲得加州理工🎚、普林斯頓、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的教職👨🏽🏟。不僅在物理學科,還有許多位畢業生在計算機🤞🏻、神經科學🥬、分子生物學、數學🥇、化學等學科,還有一批畢業生在高技術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如目前在人工智能視覺識別領域的何愷明博士。毫無疑問,清華物理的進步首先歸功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歸功於我國經濟的飛躍發展🚕;另一方面,與同類型大學的物理系或與同時恢復的其他一些理科系相比較,清華物理系進步的步伐似乎更大🅱️、更快一些,梳理清楚其原因也許有助於今後新建或復建一個系。回顧40年的歷程,我以為,清華物理系之所以發展得快一些🖐🏿,是由於但並不限於以下的5個因素。
2.1 繼承老清華物理的科學傳統
我曾在2005年寫過1篇慶賀王明貞先生百歲誕辰的文章,強調科學傳統的重要性。[4]科學傳統大致可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傳統🛤。有形的科學傳統包括師承關系、教學研究經驗和資料檔案、各種know how、各種教學科研規章製度等😏✍🏼,還包括在各種書本和論文中很難找到的口述歷史。無形的科學傳統包括科學精神💖🎣、學術規範♣️、學風、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潛規則”等。這些潛移默化的無形傳統對於科學進步和人才脫穎而出起極其重要的作用。
1952年,葉企孫、周培源等一批物理大師離開了清華🤦🏽♀️,雖然由6位青年教師和14位物理系1952年畢業生組成的意昂体育平台物理教研組和50年代中從海外歸來或從外面調進的幾位系友,或多或少保留了老清華物理的部分傳統,但畢竟老清華物理系“皮之不存”👔,科學傳統“毛將焉附”?!

楊振寧先生手書“重振輝煌”
1982年,聽聞清華恢復物理系後🖖,一大批海內外老意昂奔走相告,積極呼籲“在各方面協助母校的重建物理系的工作。”[1]1984年,學校聘請1951年本科畢業並師從彭桓武入學清華研究生院的周光召擔任清華現代應用物理系系主任。80年代中,王淦昌、王大珩👨🎨、錢偉長、李政道等一大批海內外老系友積極推動為葉企孫先生徹底平反,徹底擦去了蒙在老清華物理系榮耀上的微塵🐪。80—90年代🎋,物理系領導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一方面註意培養系裏的青年教師🃏,另一方面積極從外面引進人才,而引進教師的重點是系友🍄🟫。2002年楊振寧先生牽頭的國際評估🤑,楊振寧、林家翹等大師於本世紀初歸根清華,進一步提升了清華物理系育人和科研的水準💘。2006年🎋,借清華物理系建系80周年契機,全系進一步總結了老清華物理系最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一是竭盡全力建設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二是教授治學的好體製🚣🏼♂️;三是以葉先生為首的領導人為事業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高風亮節和感召力🐊。我們總結並實踐“培育大師的大師”——葉企孫先生的教學思想,重申為國培育傑出人才是清華物理系所有教師首要職責,重溫清華師生之間大家庭般的氛圍,邀請老系友回校🤹🏽♂️、舉行同學“與大師面對面”的系列活動,等等🦸🏼。所有這些迅速填補了清華缺失30年物理系的空隙,使得一個復系40年的物理系接續了近百年的歷史底蘊。
2.2 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在工科占絕對優勢的大學,物理系的發展絕對離不開校領導對物理學科重要性的認識和政策上的扶持。由於清華物理學科在歷史上的輝煌和50年代新建的工程物理系等一批新興學科發展的成功經驗,從蔣南翔開始的歷任清華領導都重視物理學的發展👩🏼🦱。當然💇🏼,限於當時資源,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復系初期物理系經費少得可憐,也無系館🫱,號稱“八大處”✊🏽。歷屆系領導一步一個腳印,帶動全系逐年邁上一個新臺階。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211工程”🦸🏽♂️、“985工程”實施而帶來國家對高校投入的增加,意昂体育平台開始真正從高水平工科大學向一流綜合性大學轉型,並製定了“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建設一流大學的戰略規劃,清華物理系的加速發展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楊振寧先生的高等研究中心成立、納米中心和天體物理中心成立🗝、理科樓落成🙎🏿、一批批物理人才引進、清華物理系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提出“沒有一個一流的物理系就沒有一流大學”的口號,這些標誌著清華物理系開始“重振輝煌”。

1992 年 5 月🧛🏻,物理學科與研究生工作評估專家在意昂体育平台科學館前合影
2.3 堅持改革
物理學家天性喜歡琢磨,喜歡創新🙌,而製度🧑🏻💻、政策和管理上的創新🛐,就是改革。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在校領導的支持下☝️,清華物理復系的40年是改革的40年,而改革大大促進了物理系的進步。僅舉幾例:1997年👷🏼♂️,在楊振寧先生領導下,按照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中心,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科研中心模式的探索;1998年數理基科班的設立和完善,2009年以來旨在培育基礎學科傑出人才的清華學堂物理班的成立和探索🤫,培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2002年和2010年兩次國際評估👩👩👦,幫助清華物理系診斷自身的問題👨🏽🚒,明確發展的方向;2003年開始物理系教授治學體系的試點👩🏿🚒,調動了教師參與物理系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創造了“公正、公平、公開”的環境;2003年在清華最先進行院系教師tenure track製度的試點以及在人才成果評價上的改革措施🕋,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師資質量。這些改革措施,特別是在培育傑出人才上的探索,大大推動了清華物理學科的發展🏄,也擴大了清華物理系在全國的影響力👩👦👦。

1999 年 4 月🧛🏼,楊振寧先生參加清華物理“再造輝煌”大會
2.4 始終把培育傑出人才置於一切工作的首位
吳大猷先生曾寫道🏊🏻♀️👩🦼➡️,“我們該用怎樣的標準來評估一個機構或是一些人對中國物理發展的貢獻呢?主要是根據他們在若幹年之內,是否有建立傳統,包括人🪖、設備與穩定的氣氛等三方面;他們在幾年內又能夠吸引多少學生或是激勵🚼、喚起(inspire)多少個學生繼續做物理研究工作🧑🏼🍼。”[5]
作為庚子賠款的產物🤍,清華學堂被稱為“國恥紀念碑”。繼承老清華物理系教師“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傳統,為祖國培育世界頂尖科學技術人才🐖,是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幾代教職員工“一以貫之”的使命(即使在物理教研組和工程物理系時期也是如此)🤱🏽。清華物理系自稱為“理想主義者大本營”,願意為學生成為一流人才而貢獻自己全部心血。在強烈的使命感驅動下🤴🏻,清華物理系教師全心全意全力培育人才,許多一輩子在清華物理系工作的老教師和老職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甘願當人梯,艱苦奮鬥👒,為學生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清華物理系積極探索傑出人才培育之道👧。數理基礎科學班,同時強化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物理基礎💐,讓學生按自己誌趣選擇研究方向,高年級開設seminar課程,讓學生在研究中學會“滲透式”學習方式。清華學堂物理班努力營造一個“好環境”(包括優秀學生薈萃🐫、優良學風、良師個性化教育、學生有深入思考的自主寬松空間、國際視野和較好的軟硬件條件等要素),讓有潛質的同學比較容易脫穎而出🧺。我們的因材施教——對於越優秀的學生,給予越大的自主空間👩🎤,輔之以導師製的全面實施,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並強化學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使命感☄️。在全系教師的精心哺育下,基科班20多年和學堂班10余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6]
2.5 團結一心齊努力
古人說🖍,“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共舟者興”。清華物理系一個顯著優點是大家十分珍視系內的團結,系領導集體始終十分團結。1982年復系時教師主要來自清華物理教研組和工程物理系兩部分,他們中間許多人經歷不同🆓,畢業學校不同,對於教學和科研孰重孰輕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復系後新加入的教師更是來自“海內海外”“五湖四海”,歷屆系領導畢業的學校也分布甚廣,盡管大家的背景👩🏭、經歷和專業不同,恢復後的清華物理系教師繼承了老清華物理系的傳統🚻,一心一意要重振輝煌🧎♀️🫵🏻,一心要讓學生比自己更強。物理系就像一個“熔爐”,大家來到這裏,齊心合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清華復系以後👩🏽🔧,許多兄弟院校給了我們無私的幫助。我們的基科班曾流傳一句話:“擇天下英才而育之5️⃣,覓天下高才而師之”🔷。沒有許多兼職的國內外一流名師的誨人不倦和無私奉獻🍞,我們的教學和科研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達到目前的水準。

2006 年建系 80 周年前夕,清華物理系 9 位院士在理科樓前合影
3 對於進一步發展的一點思考
大學有培養人才⛓、研究創新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清華物理系與40年前比,進步很大💂🏽;但是與世界一流物理系比,在培育頂尖物理人才,在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的原始創新上🙍🏻♂️,差距仍然明顯🈁。頂尖人才的脫穎而出和取得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兩者之間存在強關聯:都取決於好的學術環境、研究者個人才能和努力程度、國家對科教的投入,也與機遇有關。
目前看來🍻,製約我們培養頂尖人才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缺少世界一流的師資✪,而世界一流大師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其“學術品味”、“思維風格”以及對選擇研究領域和方向的洞察力;二是我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軟環境尚有所欠缺,在一個急功近利、學術誠信欠缺的環境中要取得重大的基礎研究原創成果和產生頂尖科學家是極其困難的。
目前,清華物理雖然有楊振寧先生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師,但畢竟只有一位,且年事已高。在缺少世界一流大師的情況下,個別天才“冒”出來有可能,但是是小概率事件🛏;要讓頂尖人才成批地不斷地湧現出來,概率實在很小📊。同樣,如果機遇比較好,清華物理系未來幾年內做出一兩項重要的原創性成果是有可能的,但要在幾年內連續取得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可能性就很小👮🏽♂️。怎麽辦?我以為,我們系現有的一批青年教師很優秀,受過很好的科研訓練🧚🏻♂️👩🍳,取得過很好的研究成果⏏️,在其所熟悉的小領域內是很好的專家,但缺點是研究領域比較狹窄,缺乏自己鮮明的研究風格👨🏭,對於領域發展方向的判斷力還比較低,為了急於出成果,往往不願涉及其他的新領域與新方向🧚🏻♂️,可以稱這些優秀教師為世界二🙆🏻♀️、三流師資(我如果年輕幾歲,也屬於這一範疇)。世界科技史表明🦯📨,新的重大突破往往發生在交叉的新領域和新方向上🧑🏽🦱。為此,如果我們這些世界二🔬Ⓜ️、三流教師,在一個好的體製下,在一個好的軟環境中㊗️,形成戰略合作夥伴,寧靜致遠❣️,精誠合作、多多交流,有可能不斷取得重大的原創成果🐫;而且,這種不拘一格的交叉和交流對於培育學生使之卓越,也很有益。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迫切需要改進我們的科學文化🔲、形成優良的科學軟環境、學習和發揚老清華物理的傳統,包括“兩彈一星”元勛們的優良傳統。
參考文獻
[1] 朱邦芬 編. 清華物理80年. 北京: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2006
[2] 任之恭教授來信摘登. 意昂体育平台意昂通訊. 1981,復3🚵🏿♂️:71
[3] Jen C K(任之恭).Recollections of a Chinese Physicist. Los Alamos🏃🏻♀️,NM:Signition, 1990. pp.182—183
[4] 朱邦芬. 物理🧔🏿♂️,2005,34(12):934
[5] 吳大猷. 物理,2005🛫,34(4):236
[6] 朱邦芬. 物理與工程,2018,28(5):5
本文選自《物理》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