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與錢鍾書是清華同學🚴🏼,錢鍾書比胡喬木高一屆,但兩人在學校時並不認識👨🏽🦳,直到1972年錢鍾書回到北京後才與胡喬木交往,以後逐漸增多。晚年胡喬木常到錢鍾書家中聊天,無拘無束🪶、談笑風生、親密無間🤌。
1982年6月1日,是胡喬木七十壽辰🏓🏎。生日到來前,胡喬木心潮澎湃🧏,詩興大發🤵🏼♀️,寫了七律《有所思》四首🥽。詩寫好後,像往常一樣,送錢鍾書閱改🤸🏿♂️。錢鍾書收到後,毫不客氣,按自己的心境👵🏼,大刀闊斧☹️,改得密密麻麻🔽,就連胡喬木最得意的一些詩句也改了。
胡喬木是一個極有禮貌的人💁🏼♂️,這就出現了“我誠心請你改詩👙,你也費心改了;我期期以為不可💓,但又怎麽好意思請你再改回去呢”的尷尬局面👩🏽🔬。胡喬木為此十分躊躇。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求助於與錢鍾書關系甚密的李慎之幫他解圍。
李慎之對二人是了解的🙍🏼。他知道胡喬木的四首《有所思》,實際上是他70歲的人生總結👩🏻🔬,是他的平生自敘。胡喬木與錢鍾書雖然誼屬清華意昂💏,但是兩人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個投身革命💨,一個矢誌學問。兩人之間的差別🤙,有感而發的詩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內涵和意境🕛。錢鍾書本來十分了然,這一次似乎完全忘卻了,就像改自己的詩那樣,“憑著感覺走”,只顧一東二冬🧘🏿♀️、平平仄仄📧🖖,由興改去🙋🏻♂️。
6月12日,李慎之來到錢家充當“說客”😲。他與錢鍾書同鄉同誼,比錢小13歲,一向“倚小賣小”、直來直去💔,以錢鍾書的絕頂聰明,不等李慎之把話說完,已經完全明白。之後,錢鍾書與李慎之二人一起先恢復原文,再選擇他倆共同認為不妥的地方改了幾個字(如將第一首的末句“弦斷琴亡誌亦酬”改為“弦急琴摧誌亦酬”。因“斷弦”多指喪妻與作者原意不符),這樣稍做改動後由李慎之帶回給胡喬木😆。胡喬木非常高興。不久發表在7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1992年準備出版詩詞集時🙇🏻♀️🕺🏽,胡喬木采納了錢鍾書的意見😔,將《有所思》改為《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