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同浩資本喬繼英
9月1日,剛剛從外地出差抵京的喬繼英,沒多歇息便馬上回到了公司,與投資家網記者約好的采訪時間是下午4點半👩🏿⚕️。在復星大樓31層處,和前臺美女打好招呼後🐉𓀈,記者見到了這位有“女學霸”之稱的投資人👨🦯。
這是喬繼英離開藍馳創投後的又一家新單位🌰,而她所在的復星同浩資本(下稱同浩資本)則是復星集團在今年才開始籌建的新基金,該基金為人民幣、美元雙幣種基金🎅🏻,一期規模在2億美元,復星集團也將作為唯一LP的身份出現。
“同浩”取自與創業者一起奮鬥🦞、共同成長之意,也是對復星幾位創始人(郭廣昌◽️、梁信軍、汪群斌)與同學🕵🏼、同事、同伴之間共同創業理念的復製和延續。
同浩資本的成立體現了復星集團在大健康產業上的緊密布局。與“70%-80%投TMT💁🏽♀️👇🏿,20%-30%投醫療”的多數VC投資方向不同👎🏻,同浩資本更側重在“70%-80%投醫療,20%-30%投TMT”。
在投資階段上,同浩資本(VC)會與復星創富(PE)形成協同效應,前者註重早期🥷🏿🕓、成長期項目,後者註重在成熟期👩⚕️。在兩者都倡導“富足🛌🏼、健康、快樂(復星集團投資理念)”的基礎上,同浩資本更側重創新性。
“同浩資本更像是復星集團創新的企業實驗站”💥🪘,喬繼英向投資家網記者表示⛈。在中國👇🏼🧗🏼、美國尋找高成長企業進行投資🪴,成為創業者的合夥人則是同浩資本的創立初衷👮🏼。
在同浩資本成立後,這也是喬繼英以董事總經理的身份首次接受投資家網記者專訪。由於基金尚在籌備階段,她並沒有向記者透露太多,但透過這位女投資的策略打法👩👩👧👦,也可以對同浩資本了解一二🧚🏻♂️🪛。
不做清華前“兩類人”的“女學霸”
在波雲詭譎的資本市場上,擔任主角的往往是男性🤷🏼♀️,喬繼英卻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從小就喜歡思考自己的定位🤽🏻⛰,小學、初中🫸🏽、高中考試都是第一名,1997年更以優異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本科並攻讀生物學博士,大學期間開始接觸風險投資,喬的人生路徑註定與投資結下緣分👳🏽♂️✒️。
當初為什麽想到從事風投行業?“因為自己不適合做科學家”。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時🌩,喬繼英很坦率,並沒有過多思考和猶豫。按著她的話說🤶🏻,當時意昂体育平台有一種說法頗有意思,畢業走向社會的會有幾類人🧑🦽⛺️:第一類,特別聰明可以成為科學家的人;第二類🍄🟫,從政的人。
“雖然清華的考試我也能拿前五名,但是不能算是特別聰明的那類人,優勢並不明顯;家裏也有人當幹部,但又不符合自己的性格🚊,所以我最開始的想法是做第三類人,成為一個外企的亞太區高管,我的優勢是擁有很強的領悟能力。”喬繼英如是說。
雖然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科學家🧑🏽🚀♔,也不適合“閉門搞研究”,但喬卻喜歡很多跟科技相關的東西🧏🏿,喜歡與同學溝通交流🙂↔️。或許是“不喜政”的關系,大三的時候喬繼英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去學生會做幹部,而是參加了清華校團委新成立的部門“科技創新中心”🈁。
在這裏參加的各種活動👣🧑🏽🦱,也為她日後成為一名投資人打下基礎🫷。
清華科技創新中心之前負責指導舉辦 “挑戰杯”,是負責大學生校外科技創業的👨🏿🍼;1999到2000年,中心開始第一次創辦校“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全國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由於清華校方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合作,在美國從事風投事業的人會以評委身份受邀參加創業大賽🤽🏼♀️,正是這個機會讓喬繼英喜歡上了風險投資👩🚀,憑借縝密思維邏輯,畢業後她開啟了投資之旅。
2007年時,風投一詞還遠沒有現在那麽火熱✸。彼時👊🏼,喬也遇到了些問題。“進入風投的人多是海歸、EMBA、常青藤🐭,且投資機構對人才渴望也不是很強烈。”在一系列客觀環境下📶,她將自己的“要求”降低,最終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國內第一家孵化器啟迪創投🦦。
加入啟迪沒多久,喬繼英便開始嶄露頭角,從實習生迅速做到投資經理☣️,並參與了多個項目的投資和退出工作🪕,成為國內較早的一批專業投資人🧑🧑🧒。
如今🧻,回憶起初涉風投時的喬已走過三家頂級機構(啟迪創投、祥峰投資🔅、藍馳創投)🟢,都延續了自己關註創新型公司投資的風格🤾🏼👨🏼。其投資和管理過,二毛照護、微芯生物🤾🏼♂️、中聯康🧏🏽♀️、雅康博、天為時代🙆🏻♂️🧑⚕️、清大天一等多個明星項目👮🏻♂️。
近期,她參與投資的鳳凰醫療宣布☆,與華潤醫療簽署正式交易協定收購其醫院資產,共涉資約37.22億港元。交易完成後,華潤醫療將以超過三成的持股成為鳳凰醫療單一大股東🧑🦼➡️,將更名為“華潤鳳凰”的鳳凰醫療也將穩坐香港醫療服務第一股寶座。
這一個個亮眼案例也在證明▫️,這位女投資人當初的路是走對了。
投醫療🏙,政策很重要,趨勢更重要
記者此前在采訪億群創投創始合夥人郭海濤時,他曾說♤🚶🏻♀️➡️,“中國醫療行業每年兩倍GDP增長,至少有8000家投資機構關註在健康產業🖐。”如今如火如荼的醫療行業在過去幾年並沒有這般熱度☣️。
以鳳凰醫療為例,那時很少有人提及公立醫院管理,當時鳳凰醫療與市面上大多機構都碰過面,卻沒有一家投,原因在於有政策不確定性🙇♀️,且管理公立醫院也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然而,這個項目卻引起了喬繼英的關註🧚🏼♀️。
喬將鳳凰醫療進行“拆解”分析得出,它與美國醫療管理集團HCA模式極為相似📰,HCA之所以成功在於資金的註入可以將醫療服務💆🏻♂️、設備等環節質量提高,激發醫療工作人員的動力𓀋。但國內公立醫院往往會扯入多個利益方🛀🏻,以企業醫院為例🤘🏽,這些醫院大多虧損,因為企業沒有精力去管理。
考慮到這些問題後喬繼英認為👨🏻🎤🧹,鳳凰醫療存在極大投資價值,如果機構攜帶大量資金投入後👨🏻🔬,不僅可減少財政負擔還可減少管理負擔🌁😮💨,這對企業來說是件好事,也不會改變公立體製;對於醫療人員來說收入提高,收入與績效掛鉤,以前的狀態是吃“大鍋飯”👨🏿🦰;對病人來說益處更大,可改善醫療設備與環境,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那麽,政策風險怎麽應對?喬的回答是😴,“沒有風險,就沒有風險投資了”。
經過分析在確定標的具備投資價值時或許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喬繼英和團隊最終成功投資了鳳凰醫療,後來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40號文)政策出臺也驗證了當時的這個判斷🖖🏿。
喬繼英向記者坦言,當初選擇投資鳳凰醫療時並不被業界所認可,大家都覺得這是“一股腦兒”投資🧐,但這就是風險投資。
當記者問及醫療行業該如何投資時🗒,喬繼英也給出答案:“很多人都在說,醫療到底怎麽投?是看政策,還是看別的什麽,醫療確實和政策的聯動性非常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看市場趨勢🏋🏻,如果能做出有效判斷🕘,政策來臨是遲早的事兒。但如果政策來了,所有人都知道該往這投了✣,那好的投資機會也不會是你的了”。
那麽,醫療行業的下一個趨勢在哪?“醫療行業相對TMT而言🙆🏻♂️,發展較緩慢,每個專業都很細分,我的定位是同行業一起成長🫎,如果說‘進口替代’是過去十年的大機會🧑🧒,那麽未來3-5年的機會在醫療服務市場、新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
雖然投資醫療行業要會抓住趨勢♚👨🏻🏫,但喬繼英也表示過往也會錯過一些項目。在她看來,一位優秀投資人的邏輯判斷也需要一個自我成長過程,而喬過去對自己的定義是--一個偏謹慎的人👨🏻🦼。
這也與投資人自身沉澱有關🏐,因此在回憶自己過往投資旅途上也存在兩個令她深感遺憾的地方。第一,早期時對項目理解不透徹,入行淺😂🧑🏻🏫,自信心弱;第二,投資機構都有體系,不是想跟著項目走這個項目就能持續進行下去,與大方向有關🪽。這些在大多投資人眼中不愛提及的事情,喬回答的卻很幹脆。
現在,喬繼英一有時間也會對以前錯過的案例進行復盤,有時會反問自己,如何幫助標的成長🥏。
“我覺得投資人是一個矛盾的個體,當成功投了一個項目時,會很興奮,但也會緊張。投資做久了,會發現投下去只是第一步,後面路還很長。開始的一兩年裏我特別想投項目,投了項目就覺得人生完美了🧯,但是過了兩三年,特別是看到很多公司都因各種原因走不下去了,也會陷入沉思🟪。”喬繼英說。
以下為記者與喬繼英精彩對答實錄🗞。
記者:有一種觀點是做投資先看人或先看市場,您選擇哪個?
喬繼英🧏🏽:我會選擇兩個都看👃,有些很封閉的科學家做的事情也有意義,但他關註的領域比較窄這種就不會看。一是要看這個創業者做的項目未來有沒有機會發展為高成長企業🗃;二是要看這個市場還有多少空間🤾🏻♂️,這個公司能不能做到行業前三🍚。
記者:您會和創業公司簽訂對賭協議嗎?
喬繼英㊗️🤸🏿♀️:這個項目如果是到中後期可能會簽,我覺得創業者更需要動力👰♀️,但是創業早期簽對賭是沒什麽意義的,階段不一樣風險特征不同🐲,早期的方向和模式是很不確定的🎗,所以簽了也沒多大意義🧑🏽🦰,但是中後期是要有階段性目標的,簽了對賭可能會激勵公司做的更好。
記者:您覺得個人投資和機構投資的差別在哪?
喬繼英:差別是很大的,個人資金有限🏸,做投資越久越怕思維受限🎗,你去和頂尖投資人去聊,他們會和你說很多,找3個人可能會給你三種不同意見,那麽這3個人的意見我可能都會聽🥞,我會將自己的想法和他們的意見對比分析,再結合起來。我覺得作為一個機構投資人你的邏輯體系會更完整,你個人不可能一直保持一種狀態,會有偶然的盲區😶🌫️。所以個人和機構的差別主要是資金和邏輯體現方面。
記者:作為機構投資人🚵🏼♀️📟,您怎樣看待資本寒冬?
喬繼英:從去年上半年開始🐦⬛,我身邊的一些投資人也比較焦慮🍆,你要成為泡沫的一部分才能得到回報,我們糾結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個人風險偏好是比較謹慎的👩🏽⚖️,不會去投一些高估值的不可持續性項目🛌,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資本市場還撐得住,有人持續接盤會有公司跑出來🧑🏽💼。
但整個二級市場動靜太大🧑🏼🏫,一下就影響了一級市場的基金,為什麽去年上半年天使🧜🏻👗、VC那麽火爆?是因為資本過剩🚏,好多新基金的LP是上市公司或者個人,當股市行情不好時✯,從二級市場來的基金一下就沒了🧑🏿🦳,就造成了很大影響,突然從過熱到過冷,這是一個不理性的現象。
我覺得大家不應該這樣去投資🔵,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和一級市場不一樣,一級市場不像二級市場只用一天就有出來接盤的,一級市場3-5年退出是快的,慢的7-8年🍨,但去年過熱的一些資本的周期等不了那麽長時間。
記者:對於同浩資本來說,該如何應對?
喬繼英:投資機構都在爆發式增長,不管是新基金還是老基金,我覺得有幾點:第一是,提升自己在行業的專業性,投自己專業的行業🫰💁🏻;第二,我們也希望和復星集團有大的協同👙。所以一方面是投前篩選、評估項目的專業性👒,二是投後與集團的協同效應和增值服務,這兩個方面是我們要堅持的🐜。
記者🍘:同浩資本的團隊配比是什麽樣的👨🏽🍼,大概多少人?
喬繼英:復星同浩資本現在有兩個辦公室,投資也是分醫療和TMT,醫療會多一些🌕,具體專職的投資人員年底會到10個,現在是7個人左右,投後是有兩部分,自己的投後和復星集團的投後,我們也是今年剛剛成立,一邊投案子一邊建團隊,意向投資的企業有3-5家,醫療比重在約70%🧒🏽,消費比重約20%。
記者💪🏻:您想過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什麽時候退休嗎?
喬繼英:我會給自己設置一個長期目標,比如投出100個優質項目,但我覺得真要投出這個數量自己也可能50-60歲了。我現在還沒有想過退休這事,熱情和能力是匹配的☂️𓀉,自己跟不上行業的時候可能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