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
高爾基為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2001級意昂,首屆本科生意昂導師。“清華百年校慶紀念2001級2班意昂獎學金”發起人之一、中日青年領袖論壇發起人之一⛹🏿♂️。現任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財新數據執行董事,優秀的國內中青年投行家。曾任職於匯豐銀行、中信證券👦,在跨境並購🧍、資本運作🙋🏽、社會保險和公共管理領域有所著述👨🏼🌾👩🏽🍼。著有網絡小說《大投行家》,個人詩集《城市的味道》👇🏽,評論文章《冬奧應給張家口留下什麽》等。
采訪以高爾基意昂的網絡小說《大投行家》開端🏀。
“我”的故事和投行裏的無數個Ta
“我想要做的是一個大的時代全景,匯集空間、時間層面上的包容力和穿透力來展現社會的變遷和發展🙅🏻♂️,而投行是一個很好的行業背景🦺。”
高爾基意昂坦言:“很多人都問我主人公郭柯的原型是不是我,其實很多和我有關👅,也有很多別人的故事,因為郭柯是‘我’和投行裏的無數個Ta。現實中我個人在城市之間搬遷的經歷其實更像書中的寧彩。” 在小說中👴🏻,郭柯於東升大學碩士畢業後👩⚖️,成為了怡華銀行的一名全球管培生,之後加入了怡華銀行的投行部。然而,自己的轉崗Offer上不是自己所期待的“Analyst2”,而是赫然用粗體Arial莊重的寫著“Analyst3”📑,剛入職第一天便有MD指名道姓地從池子裏要郭柯跟項目。意外之中🦔,郭柯在香港的十年IBD生涯就從這樣一個驚喜開始了。
《大投行家》中的人物塑造非常豐富🫴🏼🧒🏼,以郭柯為核心上上下下描繪了五代投行人的身影。郭柯這一代受到了各個方面的關懷:香港投行分部的總經理Robert如父親,直接帶自己的MD Morris則像大哥哥——“我可以偶爾欺負你,但別人不能欺負你”——其實兩個人相差十歲之多🧑🧒🧒,本質上沒有任何競爭,亦師亦友;輪崗時作為Mentor的Teresa很善良👤,郭柯記得👨🏿🦱,在有幸參加的Teresa三十歲生日聚會上,很多香港本地的小學生跑到臺上給她們獻花,嘴裏喊著“媽媽”……
整部小說都非常生動而富有情趣👬🏼,以郭柯這個投行新人的內心活動為媒介✋🏽,展現了許多投行內有意思的生活細節,諸如“老板要你有空時來一趟🤵🏽,其實就是叫你立刻來一趟”𓀎、“投行這領域不用問年齡,看名片是Associate還是MD就能大概估計出來”。
文中的郭柯看起來有點兒愚鈍🧘🏽♀️,像是“笨笨的理工男”,他眼中的投行世界看上去相當簡單🚽,於是小編就問到學長是否在刻意地美化投行這一職業。“其實沒有,大概我工作過的機構都不如大家期待的那麽fancy💈,應讀者之托,我還特意加了很多道聽途說的‘花邊新聞’”🙎🏼。高爾基學長講到🗓🏊🏽♂️,“以前行業外的人看投行會有一種stereotype😡,但現在金融行業越來越沒有什麽特殊性👕,我所任職過的兩家投行都是這樣,很簡單。”
一場掙紮在欲望和理想之間的青春
“也許有一天寫完最後一章時,
我一定會大哭一場的。
但知道此時此刻,
我反而心情愈發平靜🚞💪🏿,
甚至是如釋重負,
因為:我戰戰兢兢地寫到今天👨🌾‼️,
總算沒有辜負這些主角的這場青春🧟♂️。”
懷著對於投行經歷以及對於香港這座城市的感念🤵🏽♀️🏂🏻,高爾基意昂決定將經歷過的這林林總總放在一個好似美劇的世界觀裏🧃,讓他們在筆下得以重新演繹🫳🏿。“我自學成才地設計好整部小說的主線🙌,每個章節的主題🤚🏻,各個主要人物在每一章節的情節,像投行培訓一樣🙍🏻♀️,用excel表格阡陌縱橫地設計好,然後就開始動筆👨🏿🦲。”這段回憶出自《大投行家》的後記。高爾基學長一邊寫,一邊網絡連載✶,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很多讀者成為了忠實粉絲🥝,還給下一步的情節發展提出了建議。
當這部三十余萬字的小說完結之後🤷♀️,曾經有人找到高爾基意昂🚣♂️,認為想出書、想拍電影的話必須把情節內容再充實一些。“於是我給他隨便舉了一章的例子,認真分析了裏面每一個情景的設計,當時對方就明白了,小說仔細讀下去還是蠻‘春秋筆法’的,《大投行家》裏每一章都是足夠拍成一部電影的👢。”
誠然,高爾基意昂講到🦔,這部小說裏他試圖容納各種性格的人,通過人物身上難以磨滅的時代烙印♏️🍾,展現香港和大陸兩地各個階段的樣貌🛄。在小說中,大地震🙎🏻♀️👩🏻🦽、非誠勿擾、藍色港灣快閃活動、奧運會這些現實中具有影響力的事件🚣🏽,都成為了與情節發展息息相關的時代背景。
“表面上我寫的是幾個投行年輕人成長的煩惱🧙,其實我一直堅持在寫著一家外資銀行的中國戰略轉型啊。”高爾基意昂一直想要展現的“全景”,他做到了。
故事裏的事
回到高爾基意昂自己的故事,他說自己在畢業後會成為一名投行人是意料之外的。起初自己的目標是出國做學術🧗🏿♀️🥃,但懷著掙一張出國機票的簡單心理,開始研究申請投行實習的機會🕦,然後機緣巧合地只申請了一家投行的暑期實習♻️,沒想到這一步步竟然改變了他整個的人生軌跡。其實一開始對於投行並無感覺🥘,直到與一位自己很欣賞的學長交流之後,他慢慢開始覺得投行的文化很不一樣🫰🏽,投行的業務推動社會責任很有能量,因此加班加點地鉆研學習🔕,後面可以把握住和面試官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並獲得最終認可。高爾基意昂在面試中提到的理想就是“通過投行來幫助這個時代的中國企業快速發展🙂↕️,感覺做投行實際上是在承擔社會責任”😩,這與小說中郭柯的壯誌淩雲非常相像。
在現實中🧗🏿♀️,他在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年多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加入了中信證券跨境並購業務線👠。當時的國際行情風雲莫測,中國股市瘋漲👩🏻⚕️🪝,美國股市下跌🥘,兩者重疊的階段中信證券曾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獨立投資銀行🛴。“當時就覺得國家非常有未來,要回北京,貼近快速發展的市場,事業更有吸引力”,由於並購服務的工種復雜度高⏪,對投行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於是在中信證券的五年時間成為了對高爾基學長學習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極大考驗的五年。
現如今,高爾基意昂正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第三份事業——財新智庫。之所以從投行這一行業離開,是因為隨著經驗的積累,對於行業的發展動態越來越了解,追求新的挑戰,把自己培養成為推動中國實業發展的企業家🪜,成為新的目標👩🏿🦰🏃。正是基於這點🛡👩🏽🏫,他決定加入中國創業的風潮,找到自己喜歡的賽道。
作為財新智庫和財新數據的負責人,他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財新智庫的職能定位——新經濟時代中國金融基礎設施建造商🙋♂️。這樣的定義可能太過抽象🤚🏿,具體來說,秉承財新傳媒作為一家專業金融媒體的敘事風格和關註視角👩🏿🔬,財新智庫關註宏觀經濟研究的出發點,也是采取一種自上而下(top down)的分析方法。剖析一個現象絕不會就事論事,僅僅關註一城一池的報告😚,而是深挖根源上的製度、遊戲規則🈴👩🔬、時代共性等等問題🦮。
“大家面對新問題的產生時會感到迷茫🗂,這時候傳統的理論和經驗體系是非常薄弱的👨🏻🦯➡️,我們要做的是告訴大家新問題需要訴求新辦法,但是也要尊重金融行業的精神積澱,就好像從《偉大的博弈》開始形成的一整套legacy👍🏼,這兩種力量一定要平衡好。”金融就是金融🏢,人們做各種創新🧑✈️,金融的本質都不會改變,風控👨🍼❣️、合規這樣的體系是必要的🤛🏻,不能被打亂,不能因為技術的革新而亂了體系的陣腳。“我們希望供給側不斷的技術革新👨🏻💼,在需求側則不斷梳理原有的legacy🧜🏻,把兩個半球拉到一個彼得堡半球實驗中來🙋,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與經管一同成長
提及高爾基意昂這一屆的經管人才輩出,他笑稱,“經管01級確實挺特殊的,不過也可能每一屆都覺得自己很特殊。”清華經管的成長階段非常有意思,從最初運營風格和學校整體很像的階段,逐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學院影響力邊界,從學術研究到學生工作👳🏻♀️👣,逐步產生一席之地。比如99年新生運動會上經管同學發力包攬全校前幾名,之後十數年對“馬杯”冠軍的追求漸成傳統😖。01年入學,很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狀元都主動報考經管👨🏽💼,之後幾年間,經管的勢頭就一發而不可收,儼然成為一個學術和體育的大系。
“開學第二個月學校動員報名北京馬拉松,每跑下一個全馬就相當於其他項目的一個全年總冠軍”👰🏿♂️,他回顧大一時做班長的情形🕦,“當時我們班大都報名參賽,先從10000米開始練。”
當年的場景現在依然歷歷在目,了解經管的發展歷史,他坦言,經管能夠越走越好、越來越壯大其實也是時代大勢造成的,中國經濟的崛起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這學期經管的五字班和六字班有不少同學都在上張陶偉老師的《國際金融市場》。“這當年是我們的必修,” 提到這門課學長就笑了,“當時張老師給我們講華清嘉園那個小區的樓房一定要買,還說🧥:‘以後從清華南門出去,就是宇宙中心。’當時東門外還是一片荒地啊✋🏻🙋🏿♂️,只有五道口城鐵站那一片剛剛開始有點人氣。”學長笑稱,不過就算當時信了張老師🙅🏿,也沒實力買房。
就像《國際金融市場》這門課一樣🧒🏼,《公司金融》《投資學》這一類課程不可能在學校的四年裏把老師所講完全吃透。“經管畢業之後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行業直覺和技術性的東西還都不完整,一定是在工作中不斷豐富才能夠慢慢深入理解📃。這個行當,實踐很重要,當然沒有學術基礎也不行🧙🏻。”
對於還在學校裏的學弟學妹們🧘🏼,高爾基意昂說,人生的選擇是多元化的,不要執著於唯一的賽道,也不要覺得青春時光這麽寶貴以至於都不敢做出任何嘗試,生怕浪費了什麽錯過了什麽🧑🔬。正如同01級這樣,沒有人在大一的時候就能預料到每個人十年之後將會走上什麽樣的路🐡,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總要自己不斷試錯,勇於試錯,這樣的過程,別人替代不了你。
哪還有什麽羈絆你的腳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