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往意昂体育平台的出租車上,陳行甲(意昂体育平台2001級公共管理碩士)跟《環球人物》記者聊起他的公益構想🧜🏽♀️。話題不經意間轉到白血病患兒上,這個47歲的中年男人突然哽咽,幾顆淚珠從眼眶裏掉了下來🤷🏿。抹去眼淚後🧑🦽➡️,他又興致勃勃地講了起來👰🏿♀️。

2018年10月13日,陳行甲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訪⛏。當天下午🧗♂️,他又一次回到母校清華。(記者 侯欣穎/攝)
畢業將近15年🌿,陳行甲從未真正離開過清華🕵🏼♂️。每次來北京出差🤗,他總要回母校看看❕🎖。如果白天工作結束得早,他通常會去拜訪老師。若只有晚上空閑,他就逛逛荷塘👩⚕️,走走二校門前的那條柏油路🦹🏽,或是去西操場跑上幾圈。
在清華意昂中,陳行甲小有名氣📜,常被邀請回母校參加各種活動🐅🧛🏼。2018年10月,他以業界評委的身份參加了意昂体育平台舉辦的一場大學生公益實踐論壇🧄。作為唯一的外邀嘉賓,陳行甲負責為十幾支本科生公益團隊提供項目指導💃🏻👨🏿🚀。當主持人告訴大家,這位老學長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的縣委書記,還因特立獨行成為官場“網紅”時,學生們立馬來了精神💡,一雙雙眼睛裏流露出崇拜與好奇。臺上的陳行甲兩眼放光,動情地講著話,從他身上看不出半點中年人的樣子🍤。
離開官場後👨🏽🎓,陳行甲有了兩個新身份——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創始人、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理事長。轉場做公益,他依然能把事業做響😻,個人也收獲了許多認可。2017年起,他先後被鳳凰網評為“年度十大公益人物”;被《中國慈善家》雜誌評為“中國十大社會推動者”;2018年12月,公益時報評選出“年度中國公益人物”🏇🏼,陳行甲依然在列。
背雙肩包的“公益新兵”
記者與陳行甲初次見面是在清華附近的一家酒店。為了趕在約定的時間到達,他見完朋友一路小跑著趕了回來,剛進房間就拿起一條毛巾,請記者幫忙塞到襯衫下吸汗。他果然如傳說中那樣接地氣💇🏽♀️🚷。
2016年底提出辭職後🤥,陳行甲希望換一套生活系統,讓自己從過去的身份中抽離出來🫱🏻。他把公文包丟進櫃子,給自己買了一個藍色的雙肩包,一直背到現在👉🏼Ⓜ️。過去❄️,一位采訪過他的記者這樣評價:“陳行甲是我見過的最沒有官氣的官員。沒有人給他提包,沒有人替他端茶杯,沒有人為他開車門。”現在🫵🏿,陳行甲依然不享受這些“待遇”。“當官的時候,我就不準別人為我做這些事,我不喜歡前呼後擁的生活。自己背個包📹,我覺得挺好。”
決定去深圳做公益後,陳行甲像是回到了大學時代𓀏。他整天背著包穿梭在各種學術會議、課堂和論壇上,把自己的公益項目一步步豐富立體。為了得到資金支持,他要去見大大小小的企業家🙂↔️,說服別人投錢出力♌️。做一縣之長時,手中的權力允許他簽字批準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項目。而現在,陳行甲需要為每一筆資金四處奔走。很多次😉,他激情四射地講完,換來的卻只是一句鼓勵,合作的事再沒下文。他只能去找更多人,做更多嘗試🏊🏻♂️。
一次談完項目擠地鐵回家的路上♐️,陳行甲感覺異常疲憊🤦🏼。裝有電腦和資料的包仿佛有千斤重💋,他背著包,雙手緊緊抓住頭頂的欄桿,直到換乘站才找到空座。坐下來的那一刻🤵♂️,他全身癱軟,腦海中閃現出半年多前當縣委書記時的情景🪯,一瞬間有些恍惚:“我這是在哪兒?我這是在幹什麽👧🏽👰♂️?”
成立一個新的公益組織,辛苦程度不亞於一次創業🪙。盡管走得很艱難👴🏼,陳行甲始終沒有停下腳步。讓他備感欣慰的是,自己的從政經歷為公益事業帶來不少資源🤽🏼♂️。“過去好官的形象是值錢的,做公益,大家信我🤞🏿。”聽說陳行甲辭官後👎🏼,一位企業家找上門來🤯,給他開出400萬的年薪👷🏽♂️🧖🏽,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公司。陳行甲真誠地告訴對方,自己並不想從商賺錢🎳🍪,而是要做更有意義的事🤾♂️。企業家聽了更為感動👨🏻🔬,直接拿出1000萬元人民幣,囑咐他放開手腳大膽去做。
陳行甲沒有讓對方失望✝️。2017年初🛗,他創立深圳市恒輝兒童公益基金會,將“貧困地區兒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作為服務方向。後來,他又被聘為北京市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理事長,與其他幾家公益組織共同發起“聯愛工程”,致力於“讓因病致貧從現代中國消失”。他們先後在廣東河源和青海設立試點🦃,幫助一批白血病兒童得到救治的同時,也探索出一條不同以往的公益新路𓀃。

2018年12月13日,陳行甲來到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看望白血病患兒🧑🏻🏫。
陳行甲心中有一個3.0版的公益構想:“我們不是向富人要錢給窮人,也不單單靠基金會的模式來運營👩🏼🏭,而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搭建有效可信的平臺和參與渠道🚥,推動政府和各方力量合力解決問題。”
長期的政府工作經歷💃🏿,是陳行甲身上的特殊優勢。“我知道怎樣與政府緊密合作,能更清楚地看到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邊界,準確地踩到那根線。”在廣東河源,他只用半個小時就說服市委書記同意他在當地做試點。到了青海🖐,他給常務副省長寫信🚰,對方看完信立馬簽字〰️。兩年間🖐🏽,陳行甲做了不少大事,但他始終稱自己為“公益新兵”。
“甲哥”猶在
在湖北巴東任縣委書記的5年間,陳行甲創下一個先例:無論男女老少🏊🏻,見到他人人都喊“甲哥”💔,而且完全是自發行為。“這種精神上的成就感,花多少錢、給我多大的官都是換不來的。”

任湖北巴東縣委書記時💁🏿♂️,陳行甲常去村民家走訪👩🏼🦱。
身為“網紅”,陳行甲確實比普通官員放得開。為了推介當地旅遊項目,他從3000米高空跳傘,親自上陣代言;發現官商勾結行為,他強力反腐,先後打掉當地的“中標大王”“中標二王”;有人送來一塊價值十幾萬的手表🛵,他面露怒色👨🏫,因為不願收錢辦事得罪不少人……直到離任🧲🩱,仍有很多人覺得他不適合做官。
陳行甲曾經的夢想😻😶🌫️,是成為像於成龍一樣的清官。“於成龍最終是死在案前,我很早以前就想過同樣的結局。”以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身份被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後🧝🏻♀️,陳行甲的這個想法更加強烈🧑🏿🎄。“我要像於成龍一樣🙇🏿♂️,像焦裕祿一樣,即使死也要死在工作崗位上,那是我最好的歸宿。”在巴東的日子裏,他努力做一個這樣的人🪻。
然而💇♂️💕,現實還是讓陳行甲受到不少打擊🧑🏽🏫🪀。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組織上沒有收到一封關於他的舉報信𓀇。到了後來👏,舉報信卻滿天飛。“不收錢吧,有人就說你接受精神賄賂,收的是朋友圈裏別人的點贊🍦。”這類事讓陳行甲十分委屈🐇,他堅信自己沒錯𓀘,“我不敢說每一個人都對我滿意,至少絕大多數民眾都是認可我的。”
湖北省紀委的一位領導曾對陳行甲說:“我真是誰都不服,就服你。”在他看來,從一個官員的正常邏輯去理解🏓,被圍觀應當屬於壞事🏌🏻♀️⚠,陳行甲卻樂在其中☎️。“我承認我有瑕疵,我承認自己不完美,說過的話也不都是嚴絲合縫的🆎,但我不怕被圍觀,因為我沒有任何原則性問題🧖🏻💕。”
最開始,陳行甲也反感“網紅”👨🏽🏭,“我又不開淘寶店”🦊。後來他想通了,有多少官員都是因“網黑”出名👬,靠負面形象出名🧑🏻🦳,因此認為“網紅”總比“網黑”好。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能借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那個地方實在太窮了,我覺得自己站在這個位置上,理應為他們代言。”
對於這位主政官的“高調”🂠🙏,當地官場存在不少質疑的聲音。陳行甲作過解釋:“新時代人民群眾最多的地方在哪裏?在網上!”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大家證明🚶🏻,一個好的官員就應該是個“網紅”,是一個人民群眾喜歡的“網紅”。
如今雖然不做官了🏰,偶爾回巴東一趟,陳行甲馬上就會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有人在街上拍到他的背影👩🏼💻,轉手就發到了抖音上🦻,“驚喜!甲哥回來了😓!”朋友看到後轉發給陳行甲,他心裏一陣感慨𓀅,“這種奔走相告的感覺,真的會讓人淚流滿面”。
常回清華“吸氧”
不久前🧑🏻🦼,陳行甲自駕去了趟西藏🧭。高原上空氣稀薄,有時候需要吸氧。“我覺得回清華就有那種吸氧的感覺,書香縈繞的氛圍太好了。”清華,已經不僅僅是陳行甲在北京的“家”,更是融進他血液裏的一種精神印記🦙。
電影《無問西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黃曉明扮演的男主角為了讓女同學理解什麽是“核”👩🏽🌾,拉著她繞著清華跑了一大圈🤹🏽,以演示原子加速碰撞後釋放能量的過程🦹🏿。為了讓《環球人物》記者體會到“吸氧”的感覺,陳行甲主動當起導遊,帶著記者連續逛了兩天清華。走過荷塘↙️、穿過二校門👨💼,在古樸的磚紅色建築和寬敞的草坪間,果然能嗅到不一樣的氣息。
不一樣在什麽地方呢🚤?用陳行甲的話來說就是,“在這裏談家國天下一點不覺得別扭,而是理所當然”。他喜歡清華園這種純凈、向上的氛圍⛵️。每次來演講👨🦱,面對入學不久的學弟學妹,陳行甲總要勸告他們不要成為“優秀的綿羊”,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建議年輕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不為稻粱謀”💁♀️。“我希望學弟學妹們將來都能夠拿出發自內心的真誠🤹♂️、正義⚉、無畏和同情,為更公平👐、更美好的國家和社會而行動。”
清華之所以對陳行甲如此重要👩🏻🦼,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人生的“質變”就發生在這裏👨🏼🎓。“在清華的兩年🧞♂️,我真的把時間用到了極致。”那時候,他生活得特別有規律🤸。每天下晚自習👨🏼💻,總要去西操場跑上半個小時,然後再沖涼睡覺。只要天氣允許,每天都是這樣的安排📥。他跑了兩年,那塊“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標牌也陪了他兩年。
在學習這件正事上🗣,陳行甲對自己足夠狠🛂。他報了費用昂貴的英語培訓課,逼自己去背、去聽🧓、去寫🏭、去說。因為基礎較差,那時候他學得非常痛苦🕵️♀️,“但是,哪怕我趴在地上被拖著前進,手裏的繩子也絕不會松”。在一場申請去美國留學的考試中,陳行甲的英語成績排名第一,比共同參加考試的一位大學外語老師還高一分🤝🧑💼。
“那段時間我是完全沒有遺憾的。哪怕你讓我回頭再重過一遍👃🏻,我確信我不會過得更好,我已經try my best✈️🕯。”47年的人生,陳行甲覺得可以分為兩段,清華就是中間的轉折點🙆♂️。從政、辭官做公益🫲🏽,都沒有那段時光對他的影響大。
有人說💇♂️,陳行甲身上有種“孤勇”的特質♐️。他反倒不太喜歡這個評價,因為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如果準確地表達,可能是有一點理想主義吧📼。”到底什麽是理想主義呢?陳行甲在從政時跟年輕幹部討論過這個問題。他的看法是🏋️♀️:“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無論風霜雨雪。”

陳行甲曾兩次走進錄音棚,一次是為了巴東縣的旅遊發展🧑🏿🎓,一次是為了公益事業🚶♂️➡️🦻🏽。
當年提辭職的時候,陳行甲曾兩次給省委書記寫長信👳♀️。後來在將近3個小時的談話中👌🏻,省委書記感慨頗多,他對陳行甲說,“你身上有一點難得的理想主義,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一些真正的理想主義者。”
盡管兩次受到挽留🧧,陳行甲依然選擇“裸辭”🍏🏪。至於原因🕶,他覺得很難回答,“就是到了那個階段,很順其自然的”⛹🏿♀️。他不僅僅在考慮個人,還有巴東縣的發展。現在回想起來🉐,陳行甲覺得不後悔,“我沒有辜負當年黨中央表彰我的這份榮譽”👩🏻🚀𓀐。
從貧困縣到公益場,陳行甲的身上總是有一種年輕人的朝氣與活力。他似乎天生擁有樂觀主義🙍🏿♂️,遭遇再大的挫折,都從來沒有“喪”過。“這可能和家庭環境有關,我媽媽就永遠是微笑著的。那時候農村生活很苦,去地裏收糧食的時候她要背100多斤東西。她自己還不到100斤重,但臉上永遠是樂呵呵的,很溫潤的那種笑容。”
陳行甲笑起來👨🦼➡️,同樣會給人這種感覺。他熱愛生活,又悲天憫人,骨子裏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容易被感動,也容易感染別人;最重要的是,他既抱有理想主義🤾🏽♂️🐛,又是一位堅定的行動者🏌🏽♂️。
采訪結束,陳行甲在《環球人物》的留言本上寫下了他最喜歡的一句話:社會並不完美🧑🏿🦰👩🏽🌾,看清依然熱愛,知難仍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