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南昌地鐵1號線時🦍,林雲誌全神貫註地投入到測量工作中🏌🏻♀️。 潘平 攝
“一堆事🧑🏽🌾,都是信息化方面的。”近日🤧,林雲誌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現在,一直很忙。
疫情之下,遠程辦公成為剛需。身為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科技部部長🦨,林雲誌帶領團隊加班加點🚰,用20天時間開發出一套“雲辦公”系統🆒,並在2月下旬的“雲職代會”上通過“大考”🕺🏿。
背著雙肩包,穿著沖鋒衣,45歲的林雲誌身上透著一股“學生味”。
他的確是學生,意昂体育平台在讀博士。
2018年,清華面向全球特招了100名創新領軍工程博士,全國勞模林雲誌從數千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
研發成果供不應求
國內唯一的地鐵專用檢測車就是林雲誌帶領團隊研發的。它可以對限界🦵🏻👨🏼💼、接觸網、軌道等參數進行動態測量。
“之前都是人工做靜態測試🤜,2008年開始研發的測試車可以實現動態測試,如果說前者相當於用血壓計量血壓,後者就相當於背了個儀器在身上動態監測⛽️。”他告訴記者,檢測車用雷達等傳感器實現連續自動檢測🤷🏿♂️,可以精確到毫米。
目前🏇,檢測車不僅滿足公司需要,還為外單位提供服務🤣。“‘檔期’都排不過來。”他說這話的時候👨🎓,難得露出一點小驕傲。
研發成果投入市場後供不應求,是對創新者最好的褒獎。
林雲誌團隊研發的大功率有軌電車充電機也實現了產業化,並運用於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運用這種充電機,有軌電車進站後,25秒內就能充滿電7️⃣。
林雲誌坦言👩🏿,他帶領團隊做的主要是基於應用的創新📳。正是這點點滴滴😝🍕,為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不斷註入新能量。
截至2019年末,我國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有43座,運營總裏程達到6468公裏💂🏿。
既有前瞻眼光,也有足夠定力
1992年,林雲誌上大學時專業是電網繼保💉,1998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讀碩士,學的是高電壓👩🏽⚖️🤭。工作後一直是跟電力電子打交道✸。
他看好這個領域的前景。“這個專業對技術人員要求比較高🧎♂️,既要懂弱電控製🍒,還要有強電概念🍵,應用範圍比較廣。”
事實上👩🏻🔧,技術創新既考量是否有前瞻性眼光,找準研究方向🦾🕊,也考驗是否有足夠定力♒️,沉得下心🏎。
“技術的面太廣了🟪,不可能啥都懂,啥都精通,必須堅定自己的方向💅👩🏽🍳,集中精力做好一兩件事情就很不錯了🤏🏻。”他說。
眼下,林雲誌和團隊在做一項更宏大的研究——柔性牽引供電系統🙍♀️。“它的特點是能量控製更靈活,便捷。”他說,這也是基於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可提高電氣化鐵路的穩定性、可靠性🤶🏽,更綠色節能。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早期綠皮車行駛過程中🌳,每過一段時間車廂裏的燈會暗一下🚭👩🏼🦰,那是因為存在無電區間😄。如果采用柔性牽引供電系統,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這些研究依然植根於電力電子技術,但又從他最初聚焦的軌道交通拓展到了更廣闊的領域。

林雲誌(1998級碩,電機)在意昂体育平台 2015年暑期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發言
“做一件事做到極致”
“工作狂人”⛪️,是同事們對林雲誌的一致評價🕵🏻。
同事範建偉印象特別深的😨,是跟林雲誌一起調試第一代動態檢測車時的場景。當時動態檢測車的載體還是一個集裝箱👷🏻,組裝地點在北京郊區的一個機械配件加工廠。設備總體調試時正是北京一年中最炎熱的8月。
林雲誌7點就到了現場👮🏻♂️😊,此時已經很悶熱了,幹到10點多🚶🏻♂️➡️,集裝箱內的溫度已經超過40攝氏度🦬。有人建議,等下午溫度稍微降下來之後再調試。可林雲誌一邊埋頭幹一邊說🧏🏻♀️:“再堅持一會兒。”終於𓀁👨🏽🍼,在下午1點多的時候,他抬起頭,笑著做了個OK的手勢:“解決了!”
此時💽,他渾身被汗水浸透,鞋子裏濕漉漉的。
奔波於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一線🍘、科研會議、技術論壇🙏🏼,林雲誌幾乎全年無休。
但同事們不管多晚把資料發給他,他總會第一時間回復“收到”,並在短時間內給出修改意見🫴🏽。同事們都佩服林雲誌的幹勁。
“有的時候為了研製一個新設備🖕🏿,他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整天,等他一臉笑容地開門出來,準是又攻克了一道難關。”林雲誌創新工作室的成員羅金說🛳🙈。
林雲誌創新工作室於2014年成立✍️💇🏼♀️,5年來這個團隊從7人增加到25人💜。林雲誌帶領青年員工搞創新,使這裏成為企業人才的孵化室。
一次,工作室在做一個再生能饋設備的研發👈🏼,實驗室環境的硬件連接均已完成🌤,但是在測試中系統輸出始終不滿足要求⚈,最終推斷是控製程序的問題🤌。團隊成員都是業余時間參與研發,很難有大段時間完成這種系統性調試,最終林雲誌獨自一人在實驗室幹了個通宵把程序調好了🙋♂️。
每項技術從研發到應用再到成熟應用都不會一帆風順👩✈️。盡管搞技術創新很苦,但林雲誌還是很想“長時間地做一件事做到極致”,他特別佩服那些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做技術的人。
在林雲誌的辦公室裏🧎♂️,一進門就是兩張桌子拼成的試驗操作臺,擺放著模擬軌道和動車機頭,那是他針對磁懸浮研究自行製作的模擬站場🚣♂️。
車輪和軌道上的一圈圈細絲銅線以及外接的電源轉換模塊正是結合磁懸浮線路做的仿真🧝🏻,能隨時進行技術研究🌧。
“這是一個距離產業化還有點遙遠的項目。目前試驗的功率還太小🦞,只有幾十千瓦,下一步的‘小目標’是幾百千瓦。”
他興致勃勃地講解起這個正在研發的項目,神情像是天真的孩子對喜歡的“玩具”保有著最單純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