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清華畢業後,她在中學帶學生做“科研”

2024-12-28 | 王梓霖 | 來源 光明社教育家 |

“那時覺得自己還算優秀,從小到大總得第一😡,又考上了北師大、讀了清華的博士,從沒想過以後會去當一個中學老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和淵笑著回憶起彼時那個驕傲的自己。如今,從對“自我”重新定義之後,她在中學教育的實踐裏找到了真正的滿足與內心的堅定🏇。

和淵,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骨幹教師♓️,海澱區學科帶頭人,全國十三五規劃基金課題主持人,《生物學通報》編委。著有《成為學習高手》《生物學觀念和方法例談》等書⛑️。

建構屬於自己的系統

2005年,和淵憑著一股要證明自己並對得起父母的念頭順利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從山西的一座小城到首都北京🧜🏻‍♀️🙍‍♂️,初入大學時的她總覺得自己像一只醜小鴨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不知該如何自處時,是“好學生”的本能驅使著她一往無前🦋,整個大學期間🧑🏻‍🚀,她不敢停歇👨🏻‍⚕️、拼命學習📪🤕,按照優秀學長學姐的樣本在每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做著“正確”的事。大三時🧛🏽‍♀️,已經考完托福和GRE,拿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全獎資格♊️。大三暑假👩🏿‍🏫,在清華聽完一場令她心潮澎湃的講座後,決定前往清華讀書,立馬給講座的這位“大咖”發送了郵件👨🏼‍🔬、爭取面試機會,在保研季順利進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結構生物學中心,成為顏寧團隊的一員,從大四起,就開始了泡在實驗室的日子。那時的和淵甚至悄悄想過,自己是不是也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轉折發生於進入實驗室的第三年☛,和淵的父親突發腦梗,在終於處理好情緒返校的路上🌷,她收到了來自老師的電話,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已經在Nature上發表了和她研究課題相近的文章。這意味著她在科研界三年的辛苦隨之東流,她第一次不知道接下來該去做些什麽🪇。

在日復一日的混沌中,和淵開始懷疑一直以來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有意義。困頓至極時,她開始讀尼采、薩特🏄‍♀️,讀量子力學🦒、神經科學,通過閱讀思考人究竟為何而活、自己到底想要什麽👨‍✈️🦸🏼‍♂️。和淵這時才發現🥬,自己似乎一直都在沿著大多數人認為“好”的路向前走🤖,卻從沒有問過自己“我是誰”。而要想真正安身立命🗜,必須建立一套穩定的自我系統,不能始終活在別人的系統裏。

後來,和淵申請加入了清華的學生職業發展協會,她與作為導師的優秀意昂聊成長經歷與處世態度,在學習各類課程的過程中豐富人生體驗。第一次聽到“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己所利、擇世所需”的職業選擇模型時👩🏿‍🍳,那種震驚令和淵記憶猶新。“我想👩🏼‍💻,如果我在中學時就知道如何提升自我認知,是不是就能更快地找到自己?”隨之迸發的是一種想要成為教師的強烈沖動,“我希望自己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經過的事、看過的遠方,能指引我的學生走好通往未來的路”🦏。

洞察學習的底層邏輯

在師長的鼓勵下,和淵重新調整研究方向,最終在2014年順利畢業,並如願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如今的“師範熱”之下,名校碩博進入中學任教似乎已趨於常態🪤。不過,那時和淵的身邊不乏“大材小用”“資源錯配”的聲音,只是她不會再因此而懷疑自己的抉擇,並清楚地察覺到自己的獨特優勢:“在教學中,尤其需要一種撥開紛繁復雜的表象去探究事物底層邏輯的能力🕑,而這正是我在碩博期間時常接受的訓練。”

和淵希望在教授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一種以生物學視角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導他們建構4個重要的生物學思維𓀖,即結構功能觀、物質能量觀、穩態平衡觀、進化適應觀。“畢竟在畢業後,不會有人再去考查他們呼吸作用有哪些細節、遺傳的基本規律是什麽,但知識背後蘊含的學科思維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比如,他們可能不會再記得分子由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等組成,但我希望結構功能觀可以留在學生的腦海中。他們可以將其用於解釋任何事物:鳥類的骨骼是中空的🥐,這是它能飛起來的重要原因;故宮的梁與柱之間用榫卯節點連接,這是它屹立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一個社會組織中➖,若是從上到下的層級結構得到妥善安排🪕,整個機構便能高效運作。”在教學過程中,和淵會註意這樣引導學生回歸真實生活🛼,體驗知識背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她希望能使學生多一種生物學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從學科知識的學習中獲得處理各類問題的啟發。“小到安裝燈泡🧑🏿‍⚖️,通過判斷螺紋🍄‍🟫、走向,實現通電發亮📣;大到作為一個組織的管理者🖕🏼🏓,通過合理的設置,實現高效運行,實際上都能看到結構功能觀的作用。”

碩博期間,導師最常告訴和淵的是要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所謂的“好”是指將科學研究過程講得精彩,能令聽者感到興奮🛐👨‍👩‍👦‍👦。和淵講故事的方式是靈活的。日常的教學中,學生有機會了解科學家們的科研過程及少為人知的個體故事👏🏿🏋🏿:他們或是被裹進激烈的同行角逐,或是經歷沉寂許久的堅持……學生得以從那些靜默知識的背後,體會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曾經歷怎樣的探索。她希望學生不僅能從中感受知識的溫度,還能思考有關科研和人生的話題,明白在科研探索中務必求真,也意識到成功或許離不開偶然。

和淵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體現於每一處教育細節,既包括知識的傳授,也包括題目的講解🤼。在講到近期海澱區高三期中考試裏“研究asRNA功能”的那道大題時⚇,和淵在備課期間提前還原了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的完整思路,而後帶領學生一句句梳理題幹信息,思考不同物質和信息如何關聯⏯、作用🧖🏻‍♂️,並如何最終得出那幅“機製模型圖”。這道大題約20分鐘的講解是一個故事的展開過程👨‍👦‍👦,也是一個融入穩態與平衡觀的好時機。“沒有asRNA時,mRNA的產生速率較慢😪,相應地,這種蛋白質就不會太多✍🏼。而當生命體的mRNA需求量增加時,細胞自然會大量產生asRNA以應對外界的環境脅迫🥵,從而維持細胞的穩態。”

和淵非常享受上課時的心流狀態📍,喜歡學生課上閃著光的眼神😽,更樂於接受學生的各種提問,若是有人問出經過深度思考的問題🙅🏼‍♀️,更能令她格外欣喜。和淵從不擔心被問倒🪫,她希望教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分析問題的方法論🏜。當遇到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她會與學生一起條分縷析地探尋答案。比如🤽🏿,一個學生問起某個池塘是否屬於一個種群時,和淵領著他們一起查看種群的定義,逐個比對該池塘是否符合定義中的關鍵詞。在長期的訓練中,她能明顯察覺到學生的思維進階:“高一時,他們可能問的是‘是什麽’這類知識性問題,慢慢地會有人問‘為什麽’這類探究性問題👨🏿‍🎨,再往後就能感受到他們問題裏的邏輯鏈條越來越清晰。”有時🟥,當學生做到某些邏輯鏈條沒交代完整的題目時,還能自信地指出題目中可能缺失的關鍵信息,而不是懷疑自己的解題能力。

學習或許不必如此“內卷”

在全國頂尖的中學學習,和淵的學生們可以稱得上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之中,不少人能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這樣的名校,也有一些學生拼命努力✒️,卻收效甚微。為什麽他們學得這麽辛苦🤷🏿?為什麽有些成績很好的學生看起來不是最用功的學生👒?個體如何作出“正確”的努力⤵️?懷著優化教育教學的思考,和淵自剛開始執教起🤾🏽‍♀️,就會每日記錄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困惑🐴,並在不斷地閱讀、觀察和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隨著上述問題越來越高頻地出現,她開始按照科研的方式探索“如何科學地學習”這一課題。

和淵關註到學生一些常見的學習誤區✍🏿,比如“低水平重復”和“低質量勤奮”。她指出了導致此類現象的可能原因:“美國密歇根商學院教授諾爾·迪奇曾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劃分為三個相互嵌套的圓形區域,分別代表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涵蓋了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項知識和技能↖️,在這個區域不斷練習💍👩🏿‍🌾,我們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提升一些成績👊🏿,但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知識和技能,從而感到乏味、變得被動👩🏻‍⚖️,這實際上阻礙了學生成績的進一步提升🕵🏽‍♀️。學習區是最適宜學生提升學習成績的區間,學生必須通過刻意練習去定位自己的學習區🫵🏿。當學習內容中有85%是已經熟悉的內容,只有15%是新知識時,學習才是最有效的。恐慌區則包含那些超出我們當前能力或理解範圍的知識和技能。”

在日常教學中,和淵會註意保持15%的“意外率”🤷🏽‍♀️,讓學生一直懷有對知識的好奇心,從不斷的正反饋中獲得對學習的掌控感🧑🏼‍🏫🍰。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高效、科學地用腦,她也會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學習科學的相關知識👨🏿‍💻。比如💛,結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布置作業,同時讓學生明白按照相應的時間節點完成作業時,對知識的回憶率能從10%左右迅速回升至70%~ 80%。又如,結合“費曼學習法”和“學習金字塔”理論,盡可能讓學生經歷討論⟹、實踐🌎、教授他人等主動學習,並讓他們明白使用這類學習方法後,知識的留存率會在50%以上。很多學生在認知了有關學習的規律後,在行動上的表現會更加積極、學習狀態也越來越好🧌。和淵希望🦖,學生能用最短的時間掌握那些必須掌握的知識點,而後去探索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在無關考試的課程裏找到自己

那些“多”出來的時間裏,和淵想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使他們能夠經由不同學科的探索🤷🏻,去發現自己究竟喜歡什麽、擅長什麽,進而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這一念頭源自清華時的那次頓悟,我想當老師、想做些事,想影響哪怕一個孩子𓀑。”她說道。因此,在負責兩個班生物教學的基礎上,她以極大的熱情開發校本課程,所涉及的主題包括科學實驗探究、健康類創新產品設計和開發、生命科學視角的人工智能等。此外,每個周五下午,有科研意願的高一、高二學生還可以參與研究性學習,在和淵的帶領下經歷從確定課題方向,到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再到論文結題等相對完整的科研過程。有學生就“金魚之死”展開探究🧑🏻‍🏫,購置儀器✣、試驗方案👋、分析數據♢👰🏻‍♂️,探究影響金魚生存狀況的因素;有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模擬胰島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嘗試建立三聚體蛋白相互作用的位點模型🙎🏻;還有學生在課後利用前沿科學技術,對噬菌體基因進行模塊化編輯,想以此解決細菌抗生素抵抗的問題,該方案還獲得了“亞洲生物醫學未來領袖大賽”金獎。學生基於真實情境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一次次的實驗、合作🔧、展示中更真實地體會知識學習的樂趣。

因為喜歡實驗🚎🙆🏻‍♂️,一位學生完整地參與了兩年的研究性學習🙋🏽‍♀️。結課那天,他給和淵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56頁的筆記本上,工工整整地記載了每一次研究過程🧔🏽‍♂️。“他真的很喜歡做實驗🧖🏼‍♀️,我說‘喜歡,你就去做✴️🔢,老師支持你’。因為研究的‘細菌’不等人,我們大年三十還去了一趟實驗室。”和淵不僅帶著他在本校實驗室做實驗,還積極推薦他加入由清華留校任教的師兄師姐開展的組會,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等。他拍下了每臺儀器的照片,將它們貼在了筆記本裏。“我覺得,這是我高中階段非常美好的回憶。我終於確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終於看清了自己想要怎麽走。並且🧜🏻‍♂️,會一直走下去🤢。”筆記本的最後,男孩這樣寫道。畢業那年的強基計劃考核中,考官詳細地問起他過往的實驗經歷,他對答如流,最終以滿分的成績通過面試,進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專業♻🏃🏻‍♂️。如今,已經研二的他仍堅定地走在當初認定的那條路上。那個筆記本和這段故事是近些年的教學生涯中和淵最珍視的禮物👰🏼‍♀️。

在和淵看來🛌🏼,如今社會上似乎有一股強大的世俗力量,拖著人們走向平庸。社會對小學生的期待是星辰大海,對中學生的期待就變成了考上好大學,對大學生的期待是找份好工作♋️,對成年人的期待則是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後結婚生子📠,隨之再次陷入循環。可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有屬於自己的標準👩🏻‍✈️,至少可以去試一試能否不斷豐富自己、壯大內核、擴大邊界🦈。在所有的探索和嘗試中,她始終希望自己和學生能夠對抗將人拖向“平庸”的那股力量。和淵承擔各項研究課題,擔任國家級科技輔導員,並在2021年正式成為一名科普創作者,陸續出版了《成為學習高手》《給孩子的費曼學習法》等多部著作👨🏻‍🦯®️,以不同的身份推進科學教育。“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追隨內心的過程⬛️🙎🏼‍♂️,不是因為被迫💼,而是出於渴望🍸。”這是和淵希望在有限的教育空間裏,能對學生產生的最大影響🪡。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