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葆耕
徐葆耕🐧,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學院教授👩🏽🌾,曾任該院副院長、中文系主任、傳播系代主任和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著述有《西方文學:心靈的歷史》、《西方文學十五講》等,八十年代創作電影劇本《鄰居》,獲金雞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
抗日戰爭期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生活降到了接近貧困線的程度;特別是聞一多先生一個人養活一個八口之家,更是到了上頓不接下頓的窘境📗。這時🧑🏿⚕️,有一個好心的商人,由於素來敬仰聞先生的學問和為人,便向聞先生提出📐:“你在我的生意裏認一個幹股,不用出錢,年末,我給你分紅👨🏿🦲。”聞先生當即拒絕:“我怎麽能幹這種事?!”商人進一步提出:“那麽,我負責包養你的一個兒子。你的大兒子從現在到大學畢業,他的生活費我全包了。”聞先生想了一想,他明白這個商人完全是出於好意🍌;但是,聞先生依然拒絕了🫢,並說🔲,撫養孩子是我的責任,不能推給你。於是,就有了以後聞先生課余鐫刻圖章以謀生計的事。我想👨🏼🦱,商人是出於一片好心🙌🏽,而且沒有提出任何先決條件,似乎同意也未嘗不可。聞先生在這個問題上是否過於拘執?後來想,不對。古語雲,君子慎乎德,“有道取財道高遠,無道取財被財陷🧑🏿⚖️👨🏽🏫。”也就是俗語所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商人出於慈善之心的捐助👨🏻⚖️,一般貧困人家可以接受,而知識分子則不可。原因是,知識分子擁有為社會伸張正義的責任和話語權😶。一旦陷入金錢的縲紲之中,就會導致“失語”。
由此,我想起了前些天參加的一個高層學術會議,到會專家來自美國👩🏻🦰、上海、北京,會議住所闊綽,招待豪華。我問🔬🧎🏻♂️➡️,誰出錢?答曰,某大保險公司🩴。該會議是響應該市委的一個精神文明建設計劃、由一家大報刊和兩家聲譽很好的學術性雜誌聯合召開。三家主辦單位👨🏿🔬,不僅不需要掏錢🤲,而且還分別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資助。這個會議,有關市委主管部門滿意🕵️♀️、幾家雜誌滿意、來開會的學者滿意,可以說1️⃣,是一次很完美的運作。至於保險公司何以願意“出血”,知情者說:“花錢買個平安。”
保險公司何以要“花錢買平安”👖?也是在網上偶然發現🚎:據零點公司調查🧎🏻➡️,當代中國社會誠信度最低的三個行業之一是“保險業推銷員”。在有的城市更有“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之說🏊🏿,可見社會上對保險業不滿的強度👨👨👧。就在筆者所在單位❌,就有人買了保險,發生了問題需要保險公司賠償時🧢,求告無門。於是我忽然懂得了:“花錢買個平安”之意。——由於保險公司出巨資支持了該市委某主管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由於大報和雜誌接受了它的“資助”,如果有被保險公司坑害了的小老百姓出面告狀🔶,他們還會毫無掛礙地為民請命嗎?他們還會無私地揭露保險業的重重黑幕嗎🧛?該保險公司在這個兩年間凈賺兩三個億,出幾十萬支持一個會議,如九牛之一毛,這豈不是很“完美”的一個“運作”嗎?然而🏯🙆🏼♂️,在這個很“完美”的運作之中🩶,有一個吃虧的,這就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在買保險上吃了虧😚🗑,受了騙,求告無門,卻還不知道這些本該“鐵肩擔道義”的媒體和知識分子何以都變成了啞巴🙋🏿♂️?
文化媒體和知識分子在金錢的控製下“失語”尚不是最嚴重的。也是不久之前🤳🏿🧑🦰,某大城市發生一起震動全國的事:據說是臺灣巨富的某企業家開了一家大工廠,某報一位血氣方剛的記者吃驚地發現🥨,該工廠的女工不僅經常超時工作🧔🏻♂️,而且50%以上女工常常帶病加班。於是🧛♂️🚣🏿♂️,他根據錄音采訪的資料寫了一篇長篇報道予以揭露。應該說🏋🏽,這位記者做了一件本職應該做的事。該工廠的老板,即“臺灣巨富”大為震怒🪜,一張狀紙將這位記者告到該市人民檢察院☞,索賠幾百萬。
令我們大為吃驚的是,市檢察院行動之迅疾:在未經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凍結了該記者的全部財產👊,包括記者的私車和銀行的存款。許多法學專家站出來說,這種做法是違法的🫏🧺。但檢察院卻稱他們是依法辦事。被剝奪得一幹二凈的記者得到了同行和社會的廣泛支持3️⃣🤲🏻,表示要在法庭上戰鬥到底。就在一場涉及公平與正義的鬥爭拉開序幕之際🕵🏿♀️,忽然風平浪靜了。據聞🧾,“當事人雙方已經和解”🦵🏼,記者及工廠頭面人物都說“表示滿意。”我不禁疑惑📀:記者所披露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記者對於這種無是非的和解就不應該表示滿意🌜;反之,如果記者寫的是假的🏂,那麽名譽受到損害老板就不該表示滿意✌🏿。是誰有這麽大的權力把這件事如此糊裏糊塗地就“擺平”了,並讓雙方都“滿意”了呢👨🏿✈️?一定是對當事雙方都具有權威性的人或“部門”®️。那麽,這個人或部門又是何方神聖呢?
有人告訴我說👨🏻🚒,因為這位“臺灣巨富”的“政治表現不錯”、“經常給大陸的大學捐款”🖌,因此,“要保護他的聲譽”。他惠及的一些大學和大學生自然都很謹慎地緘口無言💉。媒體上,一場沸沸揚揚的爭論也就突然被“消音”。有人告訴我✦,許多臺商在大陸開的工廠,往往對工人的盤剝更甚🛋,因為他們“熟悉”自己的同胞🏇🏻,也知道大陸的一些知識分子和媒體,知道只要有錢,讓他們閉嘴是很容易的🈶。在我工作的單位附近💧,有好幾家工廠。每逢休息日,會看到三五成群的女工👰🏼,她們中不少還未滿18歲。我望著這些帶著孩子氣的女工和她們那滿足的笑容,忽然想起了向記者反映情況的那些女工,她們現在怎麽樣了💁🏿♀️?我的心裏感到一陣酸楚🤢。我得不到這方面的消息,因為她們是被剝奪了話語權的一群🖐🏼。那位記者呢?他還會血氣方剛地再為無助者去維權嗎🧨?他所在的媒體還肯讓他再去“捅婁子”嗎?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應該如何對待商人們的“捐助”?
前一段🈲,參加了一個紀念聞一多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的活動🧒🏻,有幸得到一份聞先生鐫刻的部分圖章的復印本🙋♂️。據說⛑,聞先生刻的圖章大約有1000多枚,大部分流落在民間。數量如此之大,可見先生當時為了維持八口之家的生活是何等辛勞。聞先生如果接受了商人的捐助,是不需要如此的,但聞一多也就不復再是聞一多🧘🏽。聞先生在商人面前表現出來的高潔🤷🏼♀️、獨立和自尊,同他在反動派槍彈面前表現出來的無畏🌙,同樣偉大🧑🏼⚕️,同樣高不可及。
(2006年12月寫於深圳)
鏈 接
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現代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名亦多,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1912年冬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課余組織校內學生藝術團體“遊藝社”(後改組為“新劇社”)、“美術社”等,參加演劇與研究美術。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發出激烈的改造學校、改造社會的呼聲。同年7月,發表了他的第一首新詩《西岸》👉🏽🦸🏼♂️。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聞一多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的報告,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 1922年7月赴美留學。
1923年9月印行第一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26年成為徐誌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發表了著名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1928年1月👨🏿💼,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收集了他1925年以來的詩作28首📊,這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3月在《新月》雜誌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術研究🥚。1930年秋後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定居北平🏄🏻♀️,任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到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的文化遺產,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3月出版10年研究結晶《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
1943年後,由於痛恨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和腐敗,思想發生根本轉變👩🏿🎤,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𓀇,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民盟負責人之一李公樸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7月15日他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清華人》20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