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淡定
——讀季羨林先生《另一種回憶錄》
老蟲子
季先生《另一種回憶錄》,以舉重若輕的筆觸敘述其“起伏人生、不輟治學”的生命歷程♿️🍣。人們得以通過閱讀季先生的這本書,領悟老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與思辨的力量😯。季先生從故鄉童年⛷、青春遊歷🍨、老年回首、治學人生四個方面入手,回憶了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道出了雜陳的人生況味🧓🏼,文字風格兼具紀實性與抒情性💬,將時代變遷與個人經驗有效融為一體♣️。
季先生呈現給讀者的回憶錄,確實是“另一種回憶錄”,和通常意義上的回憶錄不同。不是那種見慣了的線性的、編年史式的敘寫🎪,沒有那種大馬金刀、激揚文字的氣派🙋🏻♀️,而像隔壁的老爺爺🧜🏼,坐在棗樹下,喝著小葉茶,不緊不慢地給你講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季先生已然置身事外,那樣從容不迫,那樣的對生命透徹豁達👩🏿🦳,但亦驚心動魄。
季先生農民出聲,自小苦難,得叔父栽培🦹🏼♀️,命運得以轉折。諸多挫折🧑💼,耄耋之年敘來🧍,亦風和日麗,滿是溫情。季先生1930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西洋文學系,畢業後回山東任教🤦🏼♀️。1935年秋進人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在哥廷根有過一段苦澀的異國之戀。後謝絕劍橋邀請,1946年回國,任教北大至今。
季羨林先生學術研究領域頗多🚶🏻♀️➡️,但他亦非“熱心”顯學,卻開拓和填補了諸多空缺🫃,如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等,亦是峰頂無限風光🚣🏽。
季羨林先生對他的老師曾經有過一段精彩的評述🧑🏽🌾:“他們為文,如剝春筍🫦,一層層剝下去👩🎨,愈剝愈細🚶🏻♂️;面面俱到,巨細無遺;敘述不講空話,論證必有根據;從來不引僻書以自炫👈🏽,所引者多為常見書籍🗜;別人視而不見的👩🏼⚕️⛰,他們偏能註意;表面上並不艱深玄奧,於平淡中卻能見神奇……”
如果把以上評價,移換成對季羨林這本回憶錄的評價,把“所引者多為常見書籍”改成“所用者常為民間大實話”,文句接得嚴絲合縫,意義也十分貼切🧑🏼🤝🧑🏼。季先生將民間大實話鍛造成文學語言的功夫🩱🙎🏼,頗像一位獨具慧眼的尋寶者🔦,從別人不怎麽註意的語言現象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來🧛🏿,再不經意地擺在我們面前,讓你眼睛一亮。其實這些語言現象我們似乎也見過,最終卻被我們像扔石頭一樣扔掉了💂🏼。
這裏摘錄季羨林先生雲卷雲舒回憶母親的文字作為例證。“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裏。我們家是貧中之貧,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她手下的小嘍羅們曾兩次躥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並沒有能嚇倒我的鄉親。我小時候的一位夥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貧中之貧”和“貧無立錐之地”↖️,肯定是季羨林先生特意錘煉出來的文字,但寫來毫無斧鑿痕跡🕵🏽♂️,特別是最後,竟讓那麽一句幽默的話把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輕輕翻了過去。
再如當年季先生留學德國🫶🏼,一時同行艷羨☄️。季先生調侃說“如果一個人能出國一趟,當時稱之為‘鍍金’🧑🏻🦽,一回國身價百倍👷♂️,金光閃爍👷♂️,好多地方搶著要他”。同樣是“鍍金”,但因為留學國家有所不同,人們艷羨程度當然也就不同了🍥。季羨林先生說:“到德國來鍍的金是24k金,在社會上聲譽卓著,是搶手貨🍃。”“鍍24k金”之說🌔,把“鍍金”又鍍上了一層金,而且由此“聲譽卓著”🧑🏼✈️。這種升華語言的做法,表面看來,簡單之極。實際上是長期慘淡經營的結果。季羨林先生說:“自古以來🧜🏽,確有一些文章如行雲流水,仿佛信手拈來,毫無斧鑿痕跡。但是那是長期慘淡經營終入化境的結果。如果一開始就行雲流水,必然走入魔道。”
這樣精彩的文字,在季先生的書中比比皆是⚱️。讀來是一種享受,於享受中不經然感動🤜🏻。我們亦非在讀字,我們在讀季先生一生——回首淡定👂🏽。有一種人生🧫,如天如地,婉順自然,果然是這樣。
(文章原載意昂体育平台學生刊物《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