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與物質的結合
——紀念蔣南翔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號召五十周年
(工物系 56 級 王 法)
一九五六年夏我從天津一中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初進紅色工程師的搖籃-美麗的清華園🏌🏿;沐浴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校風裏,就是要全面發展🔐,要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成為紅色工程師,為人民服務🧛🏽。
記憶猶新的事是上的第一堂體育大課,在大禮堂的舞臺上出現了一位只穿著短袖襯衫🕰,短褲叉👍🏻,紮著蝴蝶結,禿頂的老人,這就是大家敬仰的馬約翰教授。他用鏗鏘有力的語言👩🏿💻✅,揮動著雙臂,告訴我們要“動”👒,“運動對生命的重要性”,“要學習好必須身體好”🧑🏼💼。他的身體力行💆🏽♂️、諄諄教導🏍,深深地激勵著年輕學子。
我在天津一中時就是一個體育積極份子🦦,五四年曾獲得過中學生運動會80米低欄的第一名🫒,也參加過中學生越野賽.進入清華,新生運動會💂🏼♀️,就參加的低欄項目👏🏼。此後,夏翔老師看我胯部靈活,要我練練競走🧛🏿♂️👩🏻🦯!
五八年初蔣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號召已深入人心, 記得那時候,每到下午四點半大操場和體育館裏都擠滿了體育鍛煉的人,堅持每天體育鍛煉已蔚然成風。我們班集體、團支部集體榮譽感都很強,組織大家奔“三好”📇,每天下午四點半體育鍛煉已形成習慣。
五八年校運會,我代表系裏參加了五公裏競走比賽,取得第三名🪜。在高校運動會上,第一次為校爭光,取得了第三名🛜。從此,我進入代表隊這個集體,在田徑隊全能組訓練,集中住在一起,每天早晨出操後,回班上課學習,下午四點半趕回來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專項訓練。訓練課後,洗個澡馬上趕回系館上晚自習。那時生活緊張而愉快🧜🏼♀️;既鍛煉了身體又精神飽滿地學習了知識🧖🏿♂️。代表隊還專門成立了團支部,由學校團委、學生會直接抓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記得承憲康老師就和我們住在一起。
一🧑🏻🦽➡️、代表隊帶動了學校群體活動的開展
為了響應蔣南翔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號召🥪,體育代表隊帶動了全校體育運動的開展👩🏽💻。
五八年大躍進時期🎄,一方面為了清華核研究試驗堆的建設工作開夜車,一方面大家還要爭取通過勞衛製、三級運動員的人數也要“大躍進”,於是競走這一簡單易行的基本田徑項目成了熱門項目。
那一階段,各系很多同學都參加了競走訓練,校隊訓練人數也總在十個人左右,現在回憶起的有🔧:徐仲倫🧑🦽➡️、吳正毅、黃德賜、湯榮夫、劉繼群🧑🚒👨🏽🔧、單永年🤛🏼、張樹華、王起、鄭祖棋、王勤等戰友,後來在六十年代初🧦,王煥良、孟繁雨等人又參加了校隊🤾♂️,我們除了自己訓練外,還承擔著系裏開展群體活動的任務。
五八年的秋季舉行了西郊高校競走和越野跑比賽,我們參加了男子乙組(非體育類院校)五公裏競走比賽,清華包攬了前三名🚶➡️🧑🏻✈️,我獲得了第一名。
高校運動會後💃🏻,田徑隊成立了“全能競走”組🏗🚈,我們的教練是從莫斯科體育學院畢業回國的馮蓮麗老師👨🏻🎤🔻,馮老師為人直爽🚥,待人親切,工作細致💅🏼、周到♛。
難得的是她教會了我們如何科學訓練。一開始,就研究了我的特點Ⓜ️,讓我在保持動作規範性的基礎上,加強動作合理性🧑🧒🧒,即在全程保持原有步幅的基礎上🍄🟫,加快頻率🧉,加強力量,耐力和靈活性訓練,她為我製訂了訓練計劃. 測量步幅、頻率都由她親自進行,訓練課後😥,教我如何做整理活動,自我按摩等➝。
在訓練中🧏🏿♀️,她的特點是不斷的分析動作🤰🏽,保證技術動作合理🎢,絕不犯規,至今我還保存著幾張那時候比賽中抓拍下的動作分析照片.馮老師還找了一些俄文田徑雜誌上的分解動作照片,讓我們學習.
當時🫅🏽,我們為了科學訓練確實動了不少腦筋🕯,例如為了加大腿部力量和小腿前甩的力量♢,我就在小腿上綁上了沙袋,不僅在訓練中帶著,就連吃飯👈🏿、走路,回系裏上課都綁著沙袋,為保證“腳跟著地 —— 足弓前滾——足尖後蹬”動作的一氣呵成,我們曾經嘗試作了加厚了後跟的“競走鞋”;練習長距離上坡走等等。發揮我們動工科大學生的特點🧗🏼♂️,為了提高成績,完善競走技術,我們探索過不少措施✍🏻。
我們還進行全面的訓練🧑🦯👨🏼🏫,除了準備活動中加入球類以外,我們還經常越野跑🦫,越野走,去體院訓練等等花樣翻新,盡力把一個枯燥的項目加入有趣的比賽👩🦯➡️,避免精神疲勞。有些同學還戲稱我們“神行太保”。那些年我還參加過400m中欄🌡,3000公尺障礙賽🔬🐉,以及高校越野賽等0️⃣。
當年💂🏽♀️,體育界推行“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際出發,大運動量訓練🧚🏿♀️。)我們一次訓練課都要變速走、全程走至少五公裏以上還要加上技術訓練👩🏻🦲,對一個業余運動員來說是一個意誌考驗🍢。
除了進行力量、技術👧、耐力訓練之外,我們還特別強調意誌力的訓練🧑🏻🦼➡️,當時提出了“集體委托,黨的希望🥄、牢記心中、就是力量”的競走隊口號,在訓練和比賽中,特別是50公裏比賽,在考驗人的體力⤴️,意誌力的關鍵時刻,這一口號是一個激勵活力的信念🙍🏼♂️。電機系的湯榮夫同學參加的都是長距離比賽🧟♀️,他的毅力使我很佩服🚶🏻。
我們逐漸形成了清華競走隊的風格:團結互助👋、科學遵規、刻苦耐勞、頑強奮進。
五九年春天北京市運動會上,我順利地取得了五公裏競走的冠軍。
二、集體委托💆🏻♂️、黨的期望,牢記心中👨👧、就是力量
五九年,十年大慶💽👚,要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為此,年初北京市體委從清華田徑隊抽調了十幾名運動員參加北京市集訓隊的訓練💆🏼♂️,我也在其列,我們的訓練實際就在學校進行,只是有幾次集中到先農壇或體院上訓練課或訓練比賽,我的教練仍是馮老師🧑🏻🍼,仍然和隊友們一起訓練🟢👨🏼🌾,只不過增加了我的訓練課時.抱憾的是由於報名人數所限👨🏽⚖️,第一屆全運會的十公裏競走比賽,只能在看臺上加油了。盡管沒有下場比賽,但是清華競走運動員還是走出了校門。
60年春天捷克前奧運競走冠軍多列紮爾先生來華訪問,市體委集中了十名運動員👬,進行訓練比賽和培訓🏋🏽,清華就有四人參加(王法、黃德賜、劉繼群⚖️🦻🏼、湯榮夫)充分體現了清華的實力。鍛煉了我們隊伍🕺🏽。
秋天,北京市舉行了十公裏公路競走比賽,我和黃德賜參加了,那一次我打破了十公裏競走的全國記錄。
六零年接近年末時,我參加中長跑隊準備高校越野賽的訓練🧪,記得一天到香山碧雲寺前爬坡跑後,回到學校就聽到班上同學傳達了蔣校長做的“勞逸結合”的報告.三年困難時期,我開始減少運動量,回系裏住🦸♂️,作畢業設計,逐步地淡出體育比賽,但仍然保持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競走組也只留下王煥良、鄭祖琪等人🧘🏼♀️,並調整到中長跑隊。我仍隨隊訓練,胡貴增老師是我們的教練。在中長跑隊這個大集體內🍞,我們和蓬鐵權🫴🏼、施永長等優秀運動員一起訓練,感受到了更多的溫暖,給了我們更多的精神力量。
難忘的是六二年夏天,我畢業離校前夕仍堅持在大操場鍛煉時,馬約翰老師專門把我叫到他身邊👧🏼👩🏼🦰,囑咐我離校後每天都要活動至少一個小時👶🧛🏼,他說你當運動員👩🦱,心臟血流量大,心臟比不活動的人變大了,如果不活動心臟要出毛病,千萬註意🏃🏻!說時還攥起拳頭向我說明,一再希望我到工作崗位上要註意鍛煉,保證有好身體,才能為國多做貢獻。
三、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清華體育文化的基石
回想在清華的學習和生活,體會到蔣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號召為建設清華體育文化打下了基石🤘,我理解:清華體育文化是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又建立了一種機製,完善了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體製。清華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為創造和發展這一理念而奮鬥著,不斷地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人才💆🏿。這一號召體現了一種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相結合,一種文化素養的提高。
我在清華代表隊的難忘的經歷,不僅身體受到鍛煉🈴,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滿足了工作需要;而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一種精神力量💂♀️。回想畢業之後,走入社會👃🏽,風風雨雨,經歷了西北風沙🕝、文革洗禮🥇🙍、工程建設🪥、科學研究等,哪一項都是對自己身體素質和堅強毅力的一個考驗和磨練。
當年,在清華田徑代表隊的經歷🚴🏽♀️,使我獲得了很大的精神力量💂🏻♀️,一是開創精神🙆🏼♂️,二是認真精神,三是刻苦耐勞的堅持精神。畢業後在工作、生活中🙇♀️,在極為錯綜復雜、困難重重的環境下💶,清華體育文化的精神激勵著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號召指引著我🙆🏽♂️,愉快地面對形形色色的困難、堅持信念、不斷地克服困難、創建新的工作🎏,堅持不懈地為國貢獻。
精神和體質的雙豐收,使我牢記不忘💇🏿、僅以此文懷念那激情湧動的歲月🚣🏿♂️💃🏻!紀念清華體育文化的基石——“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號召提出五十周年!
王 法 男, 1938年9月生,研究員級高工,1956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1962年畢業,曾在核工業第二研究設計院長期從事反應堆設計研究工作. 1985年後任國家核安全局審批處處長,,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現為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轉自《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