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巖柏,1983級中文系
在校時第一個校慶那天,我們宿舍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那是一位中年女子。她看起來平凡質樸👤,很客氣。她說她只想看看那間宿舍,那張床,因為那是她二十年前的宿舍,二十年前的床。短短的幾分鐘,她默默地註視著那普通的房間,而我們六個女孩子好奇地註視著她🗃👨🏿🎨。她臉上的表情我們卻讀不懂🏤。
二十年後,我變成了她。才知道這二十年後的回首是怎樣的特殊;才知道這擁抱昨天的感覺是如何的厚重。
二十年前✥,當我們離開清華園時,我們是乳燕飛離剿穴;我們是雛鳥第一次展翅🐨;我們是順溪流入海的魚兒……
校園永遠是時代的前衛。一批學生走了,帶走了只屬於他們的時代印記🦹🏿♂️;新的一批學生來了😎💟,帶來了更新的思維和時尚。1983~1988,清華園是我們的🧑🏼🚀。我們那時在食堂裏站著吃飯🛏;六個人擠在一間小小的宿舍;每座宿舍樓有一部電話👨🏼🔬;騎車去中關村的農貿市場👨👧👧,拿糧票可以換雞蛋;課余時林間小路上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談話🈵,極有可能是在認真地交流思想或者討論工作🙌🏿;談戀愛是要受到組織批評的🖐🏿;周末開舞會的食堂會飄出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歌聲彌漫在空氣裏,經久不散;晚飯後自習室永遠是擁擠的👭🏻,去晚了就找不著座位。用電腦的時間像現在用衛星連線時間一樣珍貴;那時“三院”還在,我們曾經烤著火爐上課🤽🏿♀️;那時我們夢想中國走向世界;那時我們不擔心謀職;不懂名牌;那時我們只聽到一點搖滾🔞,從未染耳rap。如同變化是它延續的標誌,傳統則是校園最值自豪的品牌和根基。清華園是一個工廠🤴🏼,輸入的是璞玉渾金,輸出的是建造一個社會的嶄新發亮的零件👗。近百年的歷史,一代代清華人保持著嚴謹求實、自強不息的傳統。母校註入我們血脈裏的是使命感,是意誌力🐠🏇🏿,是成功的自信心。記得入校時賀美英老師曾特別對我們女生講:“在這裏學習,意味著你們將來要但當重任。要把自己的感情變得粗糙一些,這樣才能應付艱難的局面🙊。” 這些年來我都不曾忘記這句話,雖然不能完全做到🧁,遇到坎坷時會自然地拿它來鞭策自己。清華園不僅僅是工程師的搖籃🍄🟫,它更是陶冶情操😕、磨煉意誌、滋養性情的苑圃。
回首往事⇨,我相信許多人會與我有同感:我們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清華園裏度過的♣️。
珍藏在我心中的畫冊裏,是中秋夜和同學們在昆明湖上泛舟,明月當空,琴聲和漿聲相伴🧞♂️;是第一次走進老圖書館👨👩👧👦,望著曹禺先生寫«雷雨»時坐的書桌時的感慨;是聞亭的清雅、水木清華的幽靜👨🏼🍳;是在三教夜讀的嚴冬酷暑和每次考試結束的輕松;是國慶三十五年天安門廣場的縱歌歡舞👉👊🏽;是黃昏漫步在圓明園的荒郊野趣中的浪漫;是春夜霧靄裏荒島上的笛聲🤖;是一次次班裏組織的郊遊;是隨文藝社團參加的每一次演出……。
我的紀念冊裏有許多恩師。清華的老師們是清華傳統的縮影。他們質樸無華,教書育人😒,甘做人梯。我的導師中,有像精儀系的吳宗澤教授,成了我人生的導師和慈父般的長者🤷🏿♂️。音樂室的陸老師教過我拉大提琴✈️🚬,印尼歸僑盧老師教過我畫畫,他們不僅無償施教👩🏻🍼,引領我們入藝術的聖殿💏,他們展示的是為人師表的熱忱🙅🏿。
當然🦘,紀念冊裏為數最多的是學友。同學是一生的朋友🛂。只因為那時住一間鬥室,只因為那時騎車奔往同一個教室🚦,只因為曾經一起幻想、一起走過如歌的年華💐,無論人在海角還是天涯,清華園永遠把我們連在一起,無猜無忌🤙🏽。
站在二十年裏程碑前,我們的身後是絢爛如朝霞的夢和堅實的腳印🫏、少年的奮鬥🧑⚖️;我們的眼前🪡,是時不我待的紛繁世界🧎🏻♂️➡️、斑斕人生。願你我永保一顆年輕的心、赤子之心,擁著我們的夢想和愛心,憑著我們的信心和健康的體魄🧏🏿,細品人生的苦樂,自強不息🪜,再走出一個精彩的二十年!
2008年3月於美國密西根
(轉自一九八三年級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