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力👟,水利系
初識北京.清華
20年前的9月🍚,揣著無限的向往與憧憬登上了長春到北京的列車。那時候真是土啊📓🌯,上大學之前就沒出過省,哪像現在的小孩子們旅行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第一次離家遠行😖🛗,興奮勁就甭提了,與幾個同在北京上學的高中同學一道暢談了一宿。
到了北京站,第一感覺就是人那叫一個多啊!一出站就看到清華迎新的校旗,親切啊!上校車的時候,再次為自己的土感到尷尬♠️,我的行李幾乎是最多的👨🏻🦼,什麽盆啊👷、碗啊,最甚的是那把丁字尺,後來到照瀾院才知道什麽沒有啊!校車一路從東二環走過🥹👨🏿🎨,那可是當年北京最現代化的城區👱🏻♂️,看著窗外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心中已經暗許把自己交給了這個城市。
那時迎新都是在大禮堂前的,很容易地找到了水利系的接待站,認識了第一個8字班的同學方鐵❤️💤,他們北京的孩子是提前報道幫著迎新的。沿著禮堂經環境館💥,過十食堂到十三號樓的河邊小道,沐浴著初秋的陽光,滿耳充斥著秋蟬歡快的鳴聲👩🏿🏫,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校內旅行。我是非常喜歡水的,因此單單是這第一次的校河邊短行🤵🏽♂️,就讓我愛上了清華園。我還在校河邊迎來了自己的愛情🦵🏼,這是後話了。
在北京的第一次晚飯是在北大吃的。我的堂姐在北大讀書,比我高一級,後來做了清華的媳婦。此行之前,一直相信“北大與清華一墻之隔”的說法🛅,走過才知此話有誤。我的高中同學王長工在工物系(後來他們班並入的材料系),他舅舅是清華的老師,住在西區。循著校內地圖🌥,找到了王老師的家🤹♂️,借了自行車🔚。當時唯一的感受就是清華這個大啊👞🩵,沒自行車簡直沒法活。出了西門,路過圓明園,再進入北大小東門(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了)。對了🏧,那時進北大要驗證件登記的,為此耿耿於懷了好久𓀗。途經未名湖👼🏿、博雅塔🌿,到了大講堂🧒,認識了那個著名的三角地🧑🔧。到京的第一天,就走馬觀花認識了兩所中國的第一流學府♜。心中不由泛起微瀾,似乎感受到了她們百年的精神傳承。那一刻我告訴自己“你長大了”。
402的兄弟
我在十三號樓度過了5年的大學生涯(期間十三號樓粉刷,曾短暫在十號樓住過一段時間),一直沒能住上新宿舍是大學裏很不開心的一件事情。後來經常往一路之隔的二十三號樓跑,恨死了建築系和土木系那幫得意的家夥。
徐曉輝:宿舍老幺🖐🏽,天津人,老爸是海員👨🏼🏫,現居加拿大,我班著名神人之一🙍🏿♀️。他是402宿舍的第一個主人🏣,我進屋的時候,他正在和水機八的黃彤軍下圍棋💙,桌上地上散落著瓜子皮🤸🏼♂️。帶一付紅邊的大方框眼鏡(後來曾被天上掉下的羽毛球砸碎過鏡片),非常愛笑,一笑就漏出兩排大牙🎳。喜歡棋牌,似乎是考過了圍棋的業余二段💆🏼♂️🤸🏼♂️。大二那年得了肝炎,搬出402,享受高間待遇。雖休學近半年🔄,卻始終沒有降級,成績還很好🧆,最愛計算機,現在成了高級程序員,曾在西雅圖微軟總部作了兩年左右的開發。畢業不到一年,隨夫人赴加拿大留學(據說是陪讀身份🟣🌆,未考證),由此定居加國🙍🏿♀️🫕。我班第一個當老子的,大兒取名徐天縱🤒,著實牛的不行。以3個孩子一度保持我班子女數第一的寶座,去年被黃以新添的一對雙胞胎超出🦍。前些日子在我班意昂錄上留貼,收購酒吧一間🍭,白天上班🧎♀️➡️,晚上賣酒,沒辦法神人就是神人,比不了。曉輝有一老鄉,常來宿舍玩,在當時的農機學院上學🏋🏼♂️👨🏿🏭,從他那知道了“二撥子”這個地名,不成想現在自己家就住在那兒附近。放假回來常帶皮皮蝦🚴🏿♂️,咂兩口小二,神仙日子啊🏮!
孫東澤:宿舍老二,內蒙赤峰人,民歌愛好者👨🏽🦳,畢業留京。老實沉穩,一旦發怒威力驚人🚣♂️🎺。廣播臺翻帶的發燒友♉️,他那臺飛利浦的大單卡是我們宿舍當時最好的音響👫🏼,年啊節啊宿舍聚餐或發癲時必用。“騎驢把橋過”是最拿手的歌曲之一,足球場上的鐵閘。雖畢業後同留在北京,但因為他經常出差做鐵路橋梁的項目,印象中15年裏只見過2、3次,猶憾不曾再一起對酒當歌。這家夥有一段時間把手機丟給自己老婆,經常是短信發過去🧠,回一句“你是誰呀”。上次見到他女兒🧒🏽,沉穩勁很象爸爸。
王洪流👍🏿:宿舍老三,上海人,綽號“王寶兒”,現居加拿大。忘記了綽號怎麽來的🕑,不知是不是因為有時假酸哼兩句越劇👸🏼,跟寶黛的故事有點關系吧。愛幹凈,抹雪花膏,喜歡聽齊豫的歌兒👫🏼,起初象很多大上海一樣,自我感覺老好了,表面看有點小資。舅舅好像是摩托的高管🪪🏄♂️,舅媽在舞蹈學院🎐,所以時不時給我們show一下柔韌性✶♻️。骨子裏這家夥一點不海派,愛吃辣,曾跟其他同學比幹嚼辣椒,常備小川椒醬菜。能喝酒🔶,好逞強👩👦👦,記得大三獻血他最積極,結果指標不合格沒獻上,好不郁悶。有一段喜歡上散打,床頭掛拳套一付,後來又成系壘球隊第二投手。最讓其他人頭疼的是有一次購臭豆腐一瓶,致使宿舍滿室流臭達月余。畢業回上海不久去了新加坡,後又轉投加拿大,老大不小的還在讀學位,忘了問是不是也是Dr了🕗。
陳衛🥦:宿舍老大,江蘇海門人,隨母姓,原本跟我是一家子,畢業後去上海💟。人很熱情,但有時脾氣好像有點怪👜。大學時就是煙民,夾煙時小指微翹👨🔬,姿態很優雅👩🏿💼🚏,與他老兄的滿臉胡子很不相稱👨🏻💻。他夫妻倆是丁克一族,太太小王老師也是非常熱情,後來我們全家去上海遊玩,對我們照顧有加,至今我老婆和女兒念念不忘。這家夥是考證專家👰🏼♂️,畢業後搞工程監理,後做項目管理✭,還轉行幹了一段律師,現在又搞地產開發,什麽監理證、結構師證、預算證🙇🏼♀️、會計證👨🏽🦲、律師證……搞了一大堆。上一次我們公司在上海辦會,他老兄幫了大忙,因此他那兒就是我在上海的家。
高曉江:新疆烏魯木齊人👨🏼⚕️,曉輝高升後擠入402,新的老幺。人瘦高🧑🏻🎤,大帥哥,校國標舞隊的臺柱🥓🧑🧒。性格不像身材那麽強,讀書期間遭受室友和班友擠兌最多🧑🎓,雖大家都沒什麽惡意,但想想有時好像過分,對不住了,兄弟🕴🏼。大二當班長時給我們拉了一個友好班級🫷🏼,北大阿語系的🔉,90年元旦與眾美女一起度過👩❤️👨,得算是大學5年最浪漫的記憶之一。他老弟曉浜在科大少年班讀書,也是牛人一個。畢業留京好像兩三年後赴美😎,拿了美國的項目管理註冊證(據說很牛),現在曼哈頓修地鐵🔷,算是班裏在國外做土木工程最好的一個了🫑。曉江是在絕食以後的一段因緣,收獲了自己的愛情,也算是佳話之一。真心祝福他們這對兒患難的夫妻。前兩天曉江打電話,確認聚會的時候能回國👸🏼,真是一大幸事。
402有幾大特色,一是經常全宿舍統一行動周末到一教看錄像🦶👉🏿;二是酒仙最多🫔,我老爸最喜歡來北京看我,每回都在宿舍擺酒大喝一頓🚂;三是打牌的窩點🧑🦱,最大的發明是拱豬被逮要嘴裏含著飯勺接著來下一盤👳🏼,那種抑製不住口水橫流的感受終生難忘☂️。我那會兒用一個聚大的圓勺🫖,因此遭了不少罪。現今兄弟們天各一方🕵️♀️,聚少離多,可那5年的歲月真是難忘。
關於北大
“清華北大”👨🏼🍼☢️,在中國決不僅僅是兩所學校的代號那麽簡單👩🦱,她們各自都承載了很多東西👼🏽。兩所學校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的對抗和交流都很多🙎🏼,現如今的兩校賽艇對抗賽也算是把這種關系升華為一種符號吧。
北大是清華外我去的最多的學校🏇🏻,除了看望堂姐😿,以及後來在北大讀書的弟弟,還因為一個關系最好的高中女同學在那兒。我的室友,同學,包括我老婆在內🧝🏻♀️,我們都相信那會兒在女同學和我之間是完全有可能超越朋友感情的,但事實是我們依然是最好的朋友而已。那女孩兒也常來我們宿舍,宿舍裏的哥們給她取了個外號👩🏽💼,叫“小皮球”,我一直沒有告訴過她。一想起這個名字眼前就浮現那個活潑靈動的嬌小身影,浪漫的青春往事啊⛔️!
因為自己一直愛好建築,學業也算有關💇🏼,因此當年很是因為北大的紅磚壁瓦,對清華那些五六十年代的主要建築而不屑,尤其是我們清華還有思成老,當然現今北大東門外的那些古怪的大屋頂建築也是夠瞧的。我們那會兒的共識就是清華缺少浪漫🏌🏿♂️,不知現在的學弟學妹們怎麽想👨👦。清華北大的較勁兒是歷史的傳統🦸,相信對於兩所學校以及她們的學子們這都是一個良性的競爭,願清華北大都能在競爭中越來越好🫳。
吃在清華
在校前幾年的時候🧄,清華的夥食是所有高校裏最好的,十食堂當然是那時候清華食堂的旗艦🤜🏿。在清華從來沒有吃過北大那樣像沙粒一樣的大米🚣🏿♂️📬,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大打飯的師傅,拿過飯盒🏃🏻♀️,盛上飯👨🏼🦱,手腕瀟灑地一抖🧍🏻,多余的飯粒兒就紛紛落回桶裏💒,因此北大的同學們是好多年不知道“冒尖兒一碗”什麽概念的。那會兒外校的朋友來訪請他們去食堂就ok了🕵🏼♀️🤷,高級一點還可以去運動員食堂的二樓吃小炒。後來又陸續修了十四、十五食堂,我們的目標也越來越遠,七食堂的女生最多,當然男生也多🦉,所以占座不容易;九食堂的涮羊肉很受歡迎;十食堂的烤面包當年是香飄萬裏啊,我們早晨都是聞著面包香起床的。校河上修了北邊的小橋後,我們又開始過河去四食堂、五食堂(現在萬人餐廳所在地)🏑,還跟回民兄弟蹭過回民食堂的飯👊🏻,每個食堂都有不同的特色🫘🈵,每個食堂都有飯外的風景。前兩年🥓,在美國的曉江給我打電話說最懷念十食堂被水燜蔫了的油餅,不知現在還有沒有。
晚自習後上“大學生之家”來一碗酸辣湯和兩餡餅也是後幾年的最愛,還有照瀾院飯店的牛肉餡餅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那時候經常中間下課飛車去買🌶。很多年以後再去學生食堂吃飯,發現變得像外邊商場的食街了👨🏽⚖️,價錢也是不能同日而語了🤸🏼♂️,時代進步了,卻再也找不回當年的感覺。
那時清華南門外有很多的小飯館,不比現在藍旗營和東門外那些飯店來的高級華麗𓀝。“華清飯店”👱🏻♂️、“林萍酒樓”是常去的🙂↕️🚒,好像前不久剛拆除的“白玉酒家”那會兒就有了🕵️♀️,也算是老字號🙉。
校外的生活
清華就是一個小世界,可以滿足清貧學子的所有物質和精神需要🧘🏻♀️,所以平常很少出校門,最多的是跑出去找老鄉(當然還有一批到了周末跑外校跳舞的)。清華出去兩條路🧑🔬,一是奔白頤路(現在叫中關村大街),一是經五道口奔學院路🫸🏻。那時候南門外好像只有375👩🍼、331、355三條公交線。
因為常去北大、理工和民院🔩🕴,因此騎車跑白頤路很多。當年中關村還是個“村”,四通大廈是最豪華的建築。白頤路的上下線是分開的🧑🏻🦲,中間有很寬的排水溝🔛,四排參天的大樹給騎車人很多的庇護🧙🏻♀️。現在上班開車堵在中關村大街上,我就倍兒懷念當年的白頤路🏋️♂️。現在家樂福的地方🏋🏽♂️,當年是中關村斜街𓀜,街口有一個輝煌了好幾年的高檔酒樓——香港美食城🟨。大學畢業頭一年✭,我們一個同學從深圳回來請我們在那兒FB了一次,竟然從一碗蛇羹裏吃出頭發來♌️🧑🚀,以後就再沒去過🪕。買火車票不像現在有很多的代理點🔴,要到人大的售票處去🧜🏿⛹️♀️,有時也跑西直門北京北站。
那時候對穿基本沒什麽特殊要求🧖🏽♂️,運動服是最奢侈的行頭🤌,我那身理工大學的哥們幫著買的“背靠背”現在還穿著。前兩天和迎春等人一起吃飯,她說記得我上學時總穿一件藍色的運動絨衣晃(就是我們小時候看的最多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那種),我也還穿著踢球🤡𓀅。冬天就是軍大衣,夏天就是清華的大背心,我還有一件背心上印著TMD(大家都知道是什麽縮寫)🍉🌴,很是招搖🧘🏿,這些行頭都留在當年的照片裏了。五道口也是常去的地方🐆,當年有很多的服裝攤,因為語言學院的緣故🙍🏻♂️,那兒的外貿服裝是非常多的,質量也算上乘🧤🧵。再有就是五道口書店,當年很多大一點的書店都有一個內部書店,裏面全是外文圖書🤷,像“新概念英語”什麽的,裝禎很簡單🧖🏽,封底寫著內部資料,實際就是公開的盜版。因此一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絕不僅僅是局限於個體行為,只有大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認可了知識的價值才行。有同學好像辦過北圖的借書證,對我來說清華圖書館的書就如浩如煙海了,哪裏還有能力跑出去讀書。90年開始👧🏼,北京興起了一股奧斯卡大片熱,我記得好像是60塊錢買一張套票,能看20幾場電影🌱,像《本能》《公民凱恩》《畢業生》《雨人》什麽的好像都是那會兒在科學院禮堂看的。老鄉聚會,北京市內周邊景點轉一轉是主要的校外活動,除此之外🧑🏼⚖️,好像沒什麽了,生活真是簡單。
關於水利系
我報清華的第一誌願是建築系🏊🏼🥲,第二誌願是水利系。那位去吉林省招生的張老師對我面試的印象很好🕵🏻,高考分數下來後,我沒能如願去建築系,張老師問我願不願意調劑去汽車、精儀或者電機🧖🏽♀️,我拒絕了他的好意。水利系那時就有新水🧸、舊水、泥沙三個樓,昭示著曾經的輝煌🧑🧒🧒,當然現在提起胡主席🔲,是水利系更大的驕傲。但是我們當年在校的時候,似乎沒有這麽良好的感覺。
改革開發的初期,很多地方政府都看中眼前利益🍦,發展短平快的經濟🤥,環境保護意識也不強,因此水利建設那陣子不像在三峽上馬後這麽紅火。新興科技產業的崛起,使得很多跟電子技術有關的學科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水利這個古老的專業好像沒落了,系裏很多老師雖然都是頭頂著密雲水庫和三門峽水庫的光環🫷🏼,但昔日的榮光難掩那種沒落的失意。受市場化大潮的沖擊,很多系辦三產公司紛紛掛牌。水利系當時有兩個比較有名的三產,一個叫華源,後來好像業務不景氣,我們都稱之為“化緣公司”。而另一個就是中關村302總站邊上的祥雲體育,當時可以說是與利生齊名的專業體育器材銷售商店🔨。如果還保留到現在,是不是可以從奧運火炬上收點商標使用費。
年輕人的榮譽感,除了來源於學術,更來源於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那時很難在學校各種風光的場合裏看到水利系的身影🤙🏻。因此,自打我進入系學生會,就一直尋求讓水利系冒尖兒的機會。水利系很多的同學來自於農村,因此我們不怕吃苦,而且專業也要求我們日後能有一副翻山越嶺的好身板。基於此,90年在體育教研組於洪森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成立了系長跑隊,並一舉拿下了那一年校“1.29”長跑的團體冠軍獎杯,那個時候我們真的是有一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豪情♦️。後來長跑隊蟬聯兩次團體冠軍💂🏼♀️😞,壘球隊又是橫掃全校,連年奪冠,給了我們很多輝煌的記憶。1991年元旦,我們系學生會在西大飯廳成功主辦了“新年夜舞會”✳️,開了西大新年夜舞會的先河。上千同學(包括好多校外同學)摩肩接踵🙋🏽♂️🐜,在西大飯廳舞出幾條長龍的盛景如今仍然歷歷在目🥶。
由於各種原因🙎🏿♂️,水利系88級從事本行的不是很多了,但堅持者或在學術上、或在工程領域,或在管理崗位上都在為國家的水電建設書寫著新的輝煌🧝♂️,我國第三大水電站向家壩的總設計師潘江洋就是我們的同學🧏🏽。我也曾在祖國邊陲瀾滄江畔的崇山裏留下過自己青春的腳印,02年赴昆明🥪,有機會回到了當年奮鬥過的工地,看到自己設計的電站源源不斷地輸出電能💆🏿,那一刻的自豪是簽多少合同都換不回來的。98年我離開設計院的那會兒什麽新項目都接不到👩🏿🏫,現在看原來那些同事忙得都不可開交👭🏻,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每次汽油漲價,我都會對水電工作者倍感崇敬,他們是在自然資源零消耗的前提下為我們和後代儲蓄能量啊➝!水利系的弟兄們,為自己的水電出身👩🏻🦲,贊一個!
(轉自清華八八同學會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