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文昌(1954)
1954年我畢業於母校動力機械系熱力發電專業,今年正好滿50年。記得畢業那年蔣南翔校長在大禮堂對即將奔赴第一個五年計劃各條戰線的同學發表歡送講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大意是🙅🏽:希望大家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之後註意發揚母校的學風🤳🏼,鍛煉身體,爭取為祖國高質量地工作滿四十年🖕🏿。光陰荏苒,1994年我為一汽工作四十周年時正好60周歲,到了退休年齡。被延聘三年,到1997年後,為一家民營企業集團公司當總工程師🤛🏽,開發一種從歐洲引進技術的組合式卡車車廂🤬,天天早出晚歸,倒也自得其樂🏌🏿。正是蔣校長在我們行將畢業時的那番話,最後成了勉勵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座右銘🧑🏽🍼。雖然沒有值得彰顯的業績🤞🏽,但也不能忘了感恩啊。一句話,我們最應感恩的是清華這個大集體😍,由全校師生營造起來的嚴謹學風,對自己一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在回憶起來⛹️♀️,清華的學風對自己是一種宏觀的熏陶😈,但自己最欽佩🧕🏽,成為內心楷模的有兩個人💯👷🏽♂️,一是土木系助教盧謙先生,五十年代院系調整中改用蘇聯教材🤦🏽♀️,他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助教竟能總結他的俄語學習經驗,編寫了針對各專業需要的五六種俄語速成教材,從字母開始,每天用循懷記憶法強記120個單詞,只要你舍得出氣力,保你一個月能借助於詞典閱讀專業書籍🤟🏼,國內無數人受益掌握起俄語工具,我的俄文也是借助於他的速成法起步的🪳。後來的五十年,我堅持清早起來🦈,繼續他發明的卡片循環強記法。外語單詞卡片隨身帶🐦,背誦或朗讀範文🤾🏼♂️,通過成年累月的努力,使我掌握了六種外國語,在改革開放以後派上了用場,如今我的海外朋友遍天下,每天都要處理來自五洲四海的技術或商務信息。
另一位令我敬佩的是熱力專業的王補宣教授。他專攻熱力學和傳熱學,對各種復雜的熱現象有獨到深刻的理解⚖️。難懂的熱力學定律經他一分析,聽課的學生都被他深入淺出的詮釋所吸引🏈。他親自用蠟紙刻寫講義,那清秀的字體,我至今還保留作為模仿與欣賞的字帖。簡練扼要的思想方法,成了我幾十年解決工程難題的綱領與鑰匙。我崇拜他在熱力工程學術範圍內博覽群書🌴,立論時引經據典的嚴謹思維。他的這一特點也成為指導我一生勤學的樣板。
五六十年代我在一汽動力學院教了四年的高等數學。所以數學工具一直沒有荒廢🧞♀️,尤其是應用數學🧕👩🏼💼。從七十年代初期半導體分立元件計算機👩💼,到八十年代的蘋果機,再到九十年代的PC機。輸入輸出的外圍設備🙇🏻,從原始的穿孔帶,電傳打字機發展到鍵盤與鼠標輸入🏌🏼♀️,激光或噴墨打印輸出,我都滿懷激情地使用過;與計算機溝通的語言從基礎的匯編語言、機器碼,進展到Basic、Fortran ,再發展到如今界面友好的Windows,我都曾一一跟進🆖。為了編寫一套發電設備的模擬程序,有時可以通宵不眠🙎🏽♂️♏️,為了計算富立葉級數第91項的和,當時的計算機速度要從午夜運算到黎明🌐,當我盯住繪圖儀在計算機指揮下畫出由91次諧波合成的矩形波周期函數的最後一筆真實圖形時💂♀️,其興奮情緒真是筆墨所難形容💆🏻♂️🧗🏻♂️。當時我年齡已是五十七八歲✮,臨近退休。後來有了互聯網,我更覺得如虎添翼🈁。
1994年退休以後,我創業的第二個黃金時期來到了,十六大以後我幸會了一位創業的民營企業家,他叫孫國富📲,是我的忘年之交🤾🏼♀️👡。我在他的企業裏工作了八年有余🤸🏽♀️,主導產品是高速公路貨運的封閉式組合車廂,由於車廂是由五面組合而成的,而且三維尺寸大小不同,有2.86萬種組合的可能性,全世界有三家公司采用這種半拆散(SKD)的組合模式,一家是比利時的Aluvan,一家是美國的Kewitt🏄🏼,再一家就是中國的國富車廂公司,由專門的流水線來生產這五塊板(地板由合作廠自製)👴🏿。因為產品的結構規範化、輕量化與系列化🧞,得以運輸到外地安裝,覆蓋廣闊的地域👖,更由於我們把組合車廂的外形幾何尺寸通過數學模型和恒定的邊界條件轉為143種構件的具體尺寸🏊🏿♂️🐰,在計算機輔助之下實現了精密迅速的報價🦶🏿,尺寸分解和輔助製造的DQM軟件,使得我們遠端的合作夥伴能在DQM軟件的支持之下🪤🔔,配用為數不多的專用設備,就能擁有用我們公司提供的全拆散(CKD)的散件組合成半拆散SKD廂板的能力。沒有想到這一小小進展竟取得了全世界五大洲的積極反響👷♂️;天天要接聽來自非洲🚀、歐洲🎋、日本和美國的海外電話,收發傳真,用email傳送文字和圖形信息🧑🏿⚕️,為國富集團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全球化經營空間。
今年三月初我應邀到美國巴爾的摩市出席第40屆車廂年會🎊,來回一共9天,連合作夥伴都找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正好經歷了人類騰飛的兩個世紀之交,飛機使我們與地球村的其他成員的交往如千裏咫尺;因特網使村民們隨時都可以促膝談心。我真是慶幸趕上了人類這一次全球化交流的機遇。
人到老年⚱️,卻展現出越來越開闊的發揮能力的空間⏬。意昂和朋友們都說我得益於五十年來一貫遵循蔣校長的指點𓀒,持續不斷地更新知識,所以我雖已年逾古稀,仍不覺老之將至。一汽1952年畢業的機械系陳家彬學長最近對我提出一個新理念和新目標,說我們現已超過母校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指標🧑🎓,能不能再接再厲提出一個為人類健康耕耘六十年的宏圖呢,我非常贊同他的創議。讓我們等到2014年再來做一生的總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