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老師恩重 同窗情濃

2008-08-01 |

水亞佑(1955建築) 齊立根(1955建築)

鬥轉星移,光陰荏苒🧛🏿‍♂️。我們院系調整後首屆建五班同學畢業至今已半個世紀了🧟‍♀️。回憶過去,不敢相信時間過得這麽快,1951年入學時處在花季雨季的我們😢,而今已是蒼顏華鬢🍏。然而🧑🏿‍🦰,在清華的四年半中👨‍🦯,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最幸福的日子。

1956年春2️⃣👏🏿,建五班(左起)劉振傑、馮容🏣、羅征啟🤛、薛恩倫、常友石、劉

兆豐相聚清華園。

1952年院系調整後,學校成立了清華、北大🏉、燕京三校建校委員會,建五班同學都積極投入了建校的工程項目。這是唯一一張建委會的照片,它來自“總統計”陳誌剛(最前面),其身後為三校建委會工程處處長土木系王蔭國教授,右後方是正在討論著什麽的梁思成與張維,左後方則是蔣維泓♉️。

當時我們這些青年學子興沖沖地從祖國各地來到北京,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營建系和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懷著對未來無限美好的憧憬,開始了嶄新的生活。1952年春🚶🏻‍♂️,高校院系調整,兩系新生聚到一起🏡,一共79人,這就是我們建五班集體。大家一起學習,共同生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們一起參加了高等院系調整的校舍建設,雖然在建築學方面我們尚未入門,但工作的熱情與認真是感人的。那些建築現在看來未免簡陋👮🏿‍♀️,但也為清華、北大師生服務數十年之久。我們入學不久就有幸為學校建設盡一點微薄的力量,今日回想仍深感欣慰🅱️。

入學後➾,我們看到系館裏高掛著我國的國徽🧎‍♀️,老師告訴我們🧑‍🧑‍🧒,國徽是建築系設計的,在若幹方案中脫穎而出入選,這是全系的光榮和驕傲👩‍👩‍👧‍👦,也使我們對老師們更加敬仰。在老師當中有許多青年才俊,更有傑出的大師專家🔕,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梁思成先生🏊‍♀️,他學貫中西,造詣深厚,講課既風趣又生動🙀,深入淺出地講授建築藝術的基本原理,引導我們步入學術殿堂🪫。我們也有幸聆聽了蔣南翔校長親自為我們講授的哲學基礎;尚在病中的林徽因先生給我們暢談建築與文藝的關系;馬約翰教授要求我們鍛煉好身體為祖國健康工作👉🏽。老師們認真執著的作風、孜孜不倦的教學、深厚的學術基礎⛄️、紮實嫻熟的設計技巧與手法、精湛的工程技術,使我們收獲匪淺👩🏽‍🔧;老師們在課堂上的諄諄教誨🦵,在製圖🤽🏽、繪畫🍸💆🏽、設計的個別指導中,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一筆一劃手把手地傳授技藝的身影,永遠深深紮根在我們心中🛌🏻。正由老師們的培養和教育🫄🏿,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畢業後幾十年中🧑🏿,不論從事什麽工作🌕📈,都能遊刃有余。

我們也忘不了同學之間那些朝夕相處,互相幫助的日子:無論是課堂的學習♘,課外的自修,工地的實踐,古建的測繪……大家都互相切磋。在體育鍛煉🥷🏽、社團活動🕺🏽、節日聯歡、長城攀登、公園野營等活動中🤸🏿‍♂️,更充分展示了年青人生活中的多姿多彩🚨。這一幕幕🧑🏻‍✈️、一景景猶在眼前。四年半的清華歲月對我們的身心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真正是:老師恩重🥲,同窗情濃🥏,勤學四載,受益一生🙍🏻。建五班的成績是值得自豪的,這是一個團結上進的集體,是全校最先獲得先進集體稱號的班級之一。全班人才濟濟,在校期間活躍於各學生社團,是學生組織的骨幹力量💯,畢業之後服從工作需要🏠,辛勤從事科研、設計、教學、行政管理,成為祖國建設事業的生力軍📅,他們沒有辜負老師們的期望。

月有圓缺,人有悲歡。畢業後,隨著各種政治運動不斷👻,極左思潮的越演越烈⛹🏿,我們大多經歷過曲折坎坷的生活。某些同學蒙冤受屈;不少同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這些同學雖身處逆境,卻從未灰心喪誌,頑強地度過了艱難而漫長的歲月。但令人遺憾的是我班中才思橫溢🫵🏽、有理想🎅、有抱負的原政治輔導員蔣維泓同學因行使一個黨員所享有的權利給黨中央寫了一封建議書而遭到批判、鬥爭,遣送勞動改造,後雖一度回京工作🏮,但在尚未得到昭雪之時,於1969年含憤離去🥔🧑‍🦰,我們深表惋惜。

嚴冬過去,大地回春。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賦予大家無窮的活力,雖已年過半百仍能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有人潛心於古建🛠、園林🎒、建築工程的研究與設計創作,或為著名的學者🌉、專家🍶🧔‍♂️、研究員、高級建築師工程師🧏🏻、城市規劃師,為國家作出傑出貢獻⛲️🙅;有人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成為教授,培養和造就了一代代新人🤎,桃李滿天下🦧;有人則因工作需要,又長於行政管理😯,走上領導崗位🦽,為造福一個地區或單位而殫思竭慮……他們都為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學之間的聯系在新時期也更密切了,每逢校慶或重大節日,同學們重返校園,歡聚一堂,暢敘友情,尋覓舊蹤,追懷往事,浮想聯翩😙;目睹清華校園日新月異🧜🏼‍♀️👨🏿‍🎤,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都感到非常高興。美好幸福的時光不會忘記,坎坷不愉快的日子已成過去👥,我們迎來的是多彩的人生。但令人傷心的是我班先後有位同學乘鶴西去,每每想起他們,猶如仍在身邊,我們永遠懷念他們。

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今七十尚是小弟弟🧑🏻‍🦯,不是嗎🤟🏼?不少同學退而不休,依然工作不息,卓有成效;有的雖退居在家🧧,但筆耕不輟;有的習書法、學國畫、寄情山水👩🏿‍✈️,安度晚年。然而我班同學無論遷居國外,或在祖國的東西南北,我們的心是和母校在一起的。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