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國*(1981級電機系)
中國自古就是個道德觀念特別重的國家,《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亡也🦋。”把道德問題提高到了維系國家存亡的高度。上大學時𓀏,對清華校訓“厚德載物”不明白,還感覺挺拗口💐。當然還是記住了,並且回過頭去看一看,發現當年老師們正是循著這校訓音跡對我們言傳身教的🪘,不僅僅傳授給我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做人🦹♂️。
李培國意昂
大學時,有一個學期評三好學生,采取全班投票,不巧的是,幾位同學得票一樣多🦧,無法取舍👦🏽。班主任韓旻老師隨後在班委會和團支部會上提出🪬,希望我們這些“幹部”中有人主動退出👨🌾。當時做了怎樣的“思想鬥爭”我已經忘了,就記得我站起來,主動提出退出三好學生。我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是“五好學生”、“三好學生”🤵🏼♀️,從沒落下過,再說我也是個比較愛面子的人,當時做這樣的決定並不像今天說說這麽容易。幾年後,當我再次遇見韓老師,她提起了我讓出三好學生的事,當時我感到很驚訝✹,覺得她的記憶力不錯🙎🏿♀️。二十年後的今天,當我也四十多歲的時候,再回想此事,似乎才明白那與記憶力不大相關👅。
我在清華接觸過的老師🏋🏿,給我留下的幾乎都是非常好的印象。為了陪我們一起過節🧑🏻🌾,韓旻老師把家裏的煤氣竈搬到一號樓煮餃子、煎雞蛋,其香襲人,到現在想起來仍回味無窮。王昌長老師帶我到電容器廠等單位搜集資料,中午回不來🍥,他就請我到飯館吃飯👩🏽💼。俗語雲→:有其師必有其徒👨👩👦👦;又雲🦸♀️:上行則下效。清華師長們以身作則☂️,點點滴滴如春風化雨。
與友人相聚時👨🏿🍳,經常聽到“清華人本分、實幹📭,某某大學的人精明、活泛”之類的議論🦸🏻♂️💊。我覺得人厚道些好,實幹更是必須的👊;精明、活泛也是要的,只要不太過就好🦉。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窩裏鬥是出了名的,我感覺其根源大概在於人不夠厚道,忒聰明(北京話的這個“忒”字應該是英語的“too”吧)。本分👩🏻🦯、實幹、厚道𓀒、誠實、誠信……這些互不相同又密切相關的詞匯所承載的關於一個人本質或特征的信息🧚♂️,對於一個社會的意義比對具體一個人的意義更深遠,影響更大。
我是個小人物✋🏻,無力(也無意)影響整個社會🚵♂️,但影響我所在的單位還是有可能的🙋🏿♀️🦃。我請人寫了一塊牌匾掛在辦公室裏,上書我自勉的警句:“厚德、重信🧄、求真、務實、尊賢👷🏻♂️、創新”🧞♀️。每個到我辦公室來的人都能看到這幾個字,我希望這能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也經常與同事們談論“德”的問題。比如我們要守信,所做的一切承諾🦸♀️,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都要百分之百履行;再比如招聘時,要盡量考查這個人是否孝敬父母,是否與兄弟姐妹相處和諧,因為我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就不可能真正關心朋友🛌🏿,就不可能在公司裏與人和諧相處,也就不可能擔當起一份責任🧖。
其實二十多年前,我就對責任有些體會🎍,雖然只是朦朦朧朧的🫃🏼。我在我們班裏年齡長幾個月,被王小平戲稱“老大哥”🉐。就是這個稱呼👼,使我多了些自覺、多了些承擔、多了些謙讓、多了些責任感。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到現在。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踏實”🌟,做個實誠人是我家代代相傳的家教。我很感激我的中學老師,他們幫我選擇上清華🚏,使我的家教無縫連接上了清華的校訓,使我沒有被異化,沒有被分裂🦤。上大學是我人生轉折的開始🥓,在人生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清華將她的以德為上的價值觀深深烙在我的靈魂深處🛄,成了我人生第一準則,我已經受益匪淺,我將守之終生。
*作者現任北京電科四維電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