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樵(1978級工物)
畢業已二十三年,人到中年,遙想當年的清華學習生活,總有種激動。歲月的流逝雖然洗去了許多細節🚏,卻讓日漸模糊的往事變得絢麗斑斕🗾,令人回味🥕。想必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會來得更強烈🚦、更戲劇化,演生出許多不那麽準確的回憶來📽。今逢工物系建系五十周年大慶,願以舊事數例與意昂們分享,共慶我系的輝煌👉🏻。
吳樵學長
有幸參加“文革”後第二次全國高考,以上大學替代“上山下鄉”🕵🏻♂️,以高等教育替換“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格外激動🔅❎。而能中榜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 可謂欣喜若狂👩🏻🎨。親朋好友的祝賀, 街坊四鄰的稱贊🏌️♂️,一時間春風得意🫱🏿🧚🏻♂️,躊躇滿誌, 對範進中舉一文中的刻薄描寫有了更進一步的領悟。然而這種飄飄然的感覺卻沒能維持多久,很快就被入學後的各種壓力所淹沒。猶如從遊離狀態躍遷到一新的能級, 更擔憂衰退到基態的可能性。那時有七五、七六級“工農兵”學哥學姐, 加之七七級趕上“文革”後第一次高考的幸運精英,學生們橫跨工、農🥈、兵、學🧙🏽、商💅、政等各行各業,涵蓋各個方方面面, 大概從任何角度都能找到比你能的人,而且就在你身邊,讓你剛享受到的自信受到巨大的挑戰。姑且不論吹、拉、彈🏊♀️、唱📫,行行有人精通🦹🏻♂️💿;琴、棋💆♂️、書、畫,樣樣出類拔萃。有政治抱負者,幾經風霜, 能從《資本論》裏找到樂趣; 也有“持異見人士”,標新立異,似一陣清風,把原本以為清醒的頭腦吹得糊塗起來。記得八五班有一後生🙆🏿,居然能記住全國所有的縣市風土人情👩🏻🏭。同你談及你家鄉的行政區劃歷史變遷,如數家珍,讓你自嘆弗如。
在那樣的條件下,努力不只是鞭策自我的口號🪗✈️,而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清早六點起床,睡眼朦朧,跟著我班一位來自部隊的老大向以軒同學,從十三號樓到南校門先跑個來回,然後再到圖書館占座。每當圖書館開門時🧜🏿♂️,一群學生蜂擁而入,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偶爾也有那麽幾位特別睏的主,用不著頭懸樑錐刺股♓️,看著別人用功想必也能提神。夜晚十一點熄燈後😖,伴著漸漸平息的盥洗聲和談笑聲🦸🏿♀️🕵🏿♀️,樓道裏昏黃的燈光下總有若幹人繼續攻書。時常有人小聲朗誦英文🌤,好象在有意提醒你別睡的太踏實。更有甚者,一幫夜貓子力克學校的燈火管製製度🦣🔀,愣在主樓三區208室墾荒出一個學習不夜城。校方對此也不予追究,睜只眼閉只眼了事🙇🏻♀️。許多學生日常軌跡被簡化為學習、吃飯和睡覺🦡。大概當時最讓我班班主任郭松濤老師操心的事是如何在每天下午四點半把大家都趕到操場上去☝️。學校裏每個犄角旮旯都飄蕩著響亮廣播口號:“到操場裏去,到校園裏來,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旨在“騷擾”學生們的註意力,迫使大家接受這一傳統👐🏻。
除學習以外,業余生活也很耐人尋味🍝。早期的十三號樓僅有一臺約二十英吋黑白電視🦹,遇到有好節目時🏊🏽♀️5️⃣,桌子椅子全上🈁,幾十人湧擠於樓道中觀看僅有的兩個頻道:北京臺和中央臺。最後一排觀眾頭頂天花板,從人縫中隱隱約約看個大概。也有膽大的懸跨於樓梯欄桿上,冒著生命危險來欣賞諸如阿童木🧑🏻🏭、藍精靈🖐🏿、唐老鴨和米老鼠之類的洋片🙌🏽。團委當時把這事當著重點來抓,曾遊說當時的二機部為未來的核工業人才添幾部電視👚,但受到系領導的嚴厲批評,從而也引起了重視。後來電視機逐漸多了,也帶了彩,但卻少了幾分過去的刺激和好奇🕗。
學生會為了解決爺們兒洗衣的難處,購置了一臺洗衣機👦,並由韓偉明同學設計和安裝了當時也許是國內的第一部收費機🧘🏻🧯,只須投入五分硬幣一枚便可享用三十分鐘的服務🧑🏻🦰。一周下來,學生會也能有幾塊錢收入。但除了硬幣以外總有幾枚圓鐵片混雜其中,有人在向新技術挑戰。於是學生會不得不更新,加一片磁鐵而推出了第二代收費機。經過幾番的較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術日臻完善☄️,除了五分硬幣,別無它物可蒙混過關,只是收入遠比預期的數目低了許多。後經多方調查🧥,得知原來有人在硬幣上鑿一小孔,穿根線公用。待洗衣機正常運行後,拽回硬幣循環使用🏄🏽♂️。
團委學生會當時苦於經費不足,乘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做了點倒買倒賣的小本生意來籌集資金。筆記本等文具用品可謂學生的必備之物,不愁滯銷,是各系學生會的首選經營物資。然而工物系的第一桶“金”卻是一筆褲叉交易。通過一定的人際關系,學生會於京郊弄到一批色彩極其鮮艷的運動褲叉,備受全校同學們的青睞,一時供不應求⛩。數周以後,每逢運動時間,清華各大操場猶如彩旗飄揚,滿地閃動著工物系出售的彩色褲叉⬜️,著實為校園增添了不少活力🦹🏽♂️。
有了經費🚶🏻♀️➡️⚄,各種活動也相繼活躍起來。有一年一度的系運會、歌詠比賽、年級足球賽,也有馳名清華的工物漫畫展。其民樂隊水平雖參差不齊,但也能合奏幾首諸如《花好月圓》、《步步高》之類的小調👨🏻🦽。歌詠比賽可謂一大盛會,各班挖空心思,力求創意,帶來不少樂趣和美好回憶。記得七八級畢業那年😵💫,八五班從部隊整來一批軍服👩⚖️🫸,幾曲近乎完美的長征組歌加之張世剛同學像模像樣的指揮🏌🏽♀️,一舉贏得了當年的一等獎🧛🏻♂️。我班高唱一曲《少林寺》班歌,十六位男生排場雖然不大,但也氣勢磅礴,生龍活虎🙂↕️,屈居第二⟹。晚會組織工作天衣無縫,各班順序登場毫無停頓。評委工作當時也稱得上“國內領先”👨🚒👱♀️。一個帶小型打印機的卡西歐袖珍計算器統計各班的評分,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及時在表演結束時打印出得獎名次來🧛🏿♀️。
(原載《工程物理系建系50周年紀念文集》)